|
|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 明天過後,我們該做什麼? IUCN斯里蘭卡的嘯災重建經驗 本報訊
講座在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主持下展開。首先,藉由一張張照片,Alwis帶領聽眾重回災後初期的現場,他心痛指出,災後劫掠的情況,不僅發生在街頭上,甚至避難所裡面也是。真正受到嚴重損失的人們,通常都沒辦法前往領取救災物資,而只能在住家附近哭泣;而當國內外救援人力或物資抵達時,由於這些外來者對當地缺乏瞭解,以致於救災工作常是一片混亂。
但作為一個保育團體,IUCN斯里蘭卡更可貴的是,提醒其他政府與非政府機構,重視重建工作對於環境的衝擊。Alwis表示,該團體在受災嚴重的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深耕多年,掌握了許多調查資料,在當地有許多友人,再加上災後迅速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給予他們一個獨特的制高位置。因此,藉由資料的分享,他們能夠協調中央、地方政府與各種不同的機構,盡可能合理地分配資金與資源,同時避免社福團體因不熟悉環境議題而在重建過程中傷害環境。例如,在建立新移民區的過程中,IUCN斯里蘭卡便說服其他機構避開生物多樣性熱點。 會中,Alwis撥放一段簡短的影片作為探討案例。影片中的場景位於Ambalantota省Wandurrupuwa地區的一個小漁村,紀錄了當地原本的生活情形、海嘯災後的慘況,以及到現在小孩終於能露出些笑容的過程。 除了這些個別的案例,Alwis也介紹了IUCN斯里蘭卡累積半年多經驗建立的「最佳行動守則」(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ly sound post-tsunami reconstruction),像是重建選址、外來入侵種處置、清理珊瑚與海岸等工作,每一項守則均包含詳細的定義與步驟,他們也發行3種語言的版本供其他團體參考,詳細資料可參閱http://www.iucn.org/tsunami/resources/guidelines.htm。 不過,儘管有了守則,其他相關團體不一定會遵守,因此IUCN斯里蘭卡設立工作坊為政府與其他NGO組織提供訓練,目前這份守則的內容仍在持續累積中。
台灣環境行動網李毓蓉則對斯里蘭卡政府的環境政策與意識感興趣。Alwis解釋道:「並不能說斯里蘭卡政府很有環保意識,但IUCN總能有辦法說服政府。」例如依據他們所做的環境調查,沙丘與紅樹林是很好的屏障,現在進行重建工作時也就保留這些地區。另外,李永展則根據台灣921的災後重建經驗,提出「社區」力量的重要性作為補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