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 全球野鳥禽流感檢測 全無H5N1陽性反應 本報訊(李秉璋、吳斐竣 報導)
自1998年起,來自美洲、歐洲、紐澳、台灣與亞洲各國,便開始針對野鳥進行禽流感監測的研究,至少 90,000個採集自野鳥活體身上的血液、體液、排遺檢驗的數據,其中沒有任何一個H5N1陽性反應。另一份彙整全球人類死於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案例統計,全是因為與罹患禽流感的家禽接觸而引起,沒有任何是與野鳥接觸而致病死亡的個案。 水鳥學會(Waterbird Society)副理事長Dr. Francine Cuthbert,代表與會的三百餘位國內外鳥類學者發表共同聲明:台灣目前仍不是禽流感的疫區,野外活動與鳥類觀察為有益身心的活動,不會發生禽流感的危險,應該多被鼓勵!由於賞鳥絕對不會發生與鳥直接接觸的情形,人類的安全與健康保障大大高過接近養禽場,若一味地誤導民眾賞鳥有致病危險,恐將讓民眾忽略真正的感染來源,身陷更大的禽流感危機。
與會學者也指出,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傳播途徑,與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因素習習相關。為了防堵大規模疫情的爆發,跨國界的防治經驗,與禽鳥的追蹤、監測工作乃勢在必行,過度渲染或隱藏實情都可能導致更大的災害,資訊的充分掌控,將是把疫情控制的重要關鍵。 國際水鳥大會是一常態性國際會議,為國際野鳥保育界盛事,往年僅在歐美國家召開,今年是破天荒由台灣保育單位主辦,來自紐西蘭、澳洲、泰國、法國之禽鳥流行病學者均到場發表專題演說。除禽流感議題外,今年探討的議題尚包括國內研究者提出的台灣各保育區調查資料與保育倡議、肉毒桿菌致黑面琵鷺中毒檢討、風力發電對水鳥影響、鴨蛋含鉛等話題。 會議除演講座談外,亦安排戶外參訪,在第二天議程邀請與會者前往七股與四草地區,實地觀察黑面琵鷺和鷸鴴、雁鴨科水鳥,瞭解保育區鳥況。透過肉眼親身目擊,各國來賓得以對南台灣沿海豐富的鳥種資源有所進一步體認。 然而,在另一方面,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林憲文憂心地指出,各種關於禽流感的不實報導,已經嚴重影響各地鳥會的活動。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門票收入已經下降至原本的3成。水鳥學會已經正式聲明台灣非禽流感疫區,民眾可以安心進行賞鳥活動。(2005-11-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