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國際環境新聞特刊-2003年國際「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美國出兵伊拉克 民生與環境受重創

得票率:

因不願讓美軍順利接收油田,並利用濃煙阻礙軍事行動而焚燒油田,是伊軍的慣用手段。圖為伊拉克南部一座燃燒的油田。(照片引用自ENS)  美國在2001年9月11日遭恐怖攻擊後調整國家防衛政策,凡危及國家安全,美軍都能以此為藉口出兵,甚至公然宣稱伊拉克、伊朗與北韓為「邪惡軸心」。2003年3月,美國不顧聯合國反對,逕自出兵攻打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數百架戰機與數百枚巡弋飛彈催毀了巴格達等城市與軍事目標,伊軍則焚燒伊拉克南部巴斯拉附近的30餘座油井,突顯美國攻打伊拉克的主因。

  戰爭重創伊拉克農業,也擾亂了國際救援組織在禁運制裁期間建立的糧食配給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基於人道的立場,發動一項8,600萬美元的募款計畫,為伊拉克受害的民眾籌募糧食與農耕復建。

  去年3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表示,聯合國已做好準備,一旦戰事結束,即可在「數日內」啟動重建工作,「我們也注意到,美索不達米亞溼地在過去10年來遭到嚴重的破壞。」透露溼地與水資源問題在戰爭時被忽略的現實。

  戰爭一旦上演,空氣、水源、以及土壤以及野生動物資源均遭受難以彌補的破壞與損失。戰爭武器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毒氣、生物戰劑、子母彈、地雷、或使用耗乏鈾為原料的反裝甲武器,殺傷力越強,對環境破壞越強;即使一顆小小的鉛彈頭,都能造成土地的重金屬污染。

  戰爭可以停止,環境破壞後的重建卻是遙不可及。至今寮國、緬甸等國家所殘留下來的美製地雷、子母彈等,仍然在數十年之後不斷的炸傷無辜的孩童。前南斯拉夫內戰時北約部隊所使用的耗乏鈾彈頭,更造成輻射污染。除了饑荒和衛生問題,環境,一直是戰爭的受害者之一,古今皆然,即使是正義之師亦難辭其疚。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