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出兵伊拉克 民生與環境受重創 得票率: 美國在2001年9月11日遭恐怖攻擊後調整國家防衛政策,凡危及國家安全,美軍都能以此為藉口出兵,甚至公然宣稱伊拉克、伊朗與北韓為「邪惡軸心」。2003年3月,美國不顧聯合國反對,逕自出兵攻打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數百架戰機與數百枚巡弋飛彈催毀了巴格達等城市與軍事目標,伊軍則焚燒伊拉克南部巴斯拉附近的30餘座油井,突顯美國攻打伊拉克的主因。 戰爭重創伊拉克農業,也擾亂了國際救援組織在禁運制裁期間建立的糧食配給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基於人道的立場,發動一項8,600萬美元的募款計畫,為伊拉克受害的民眾籌募糧食與農耕復建。 去年3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表示,聯合國已做好準備,一旦戰事結束,即可在「數日內」啟動重建工作,「我們也注意到,美索不達米亞溼地在過去10年來遭到嚴重的破壞。」透露溼地與水資源問題在戰爭時被忽略的現實。 戰爭一旦上演,空氣、水源、以及土壤以及野生動物資源均遭受難以彌補的破壞與損失。戰爭武器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毒氣、生物戰劑、子母彈、地雷、或使用耗乏鈾為原料的反裝甲武器,殺傷力越強,對環境破壞越強;即使一顆小小的鉛彈頭,都能造成土地的重金屬污染。 戰爭可以停止,環境破壞後的重建卻是遙不可及。至今寮國、緬甸等國家所殘留下來的美製地雷、子母彈等,仍然在數十年之後不斷的炸傷無辜的孩童。前南斯拉夫內戰時北約部隊所使用的耗乏鈾彈頭,更造成輻射污染。除了饑荒和衛生問題,環境,一直是戰爭的受害者之一,古今皆然,即使是正義之師亦難辭其疚。
【相關新聞、網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