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國際環境新聞特刊-2003年國際「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大型魚數量劇減 步上恐龍滅絕之路

得票率:

1966年,漁民在夏威夷歐湖島海域釣起的虎鯊(tiger shark),體長達1400吋,重1200英磅。由於人類的撈捕,如今像這種大型魚類的數量已越來越少。(照片引用自ENS)  根據去年5月間發表於《自然》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自1950年工業化漁業型態的開始,過去50年來由於商業漁船的對大型魚類的撈補行為,已造成全世界海洋中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了90%。這些大型魚類的減少不僅代表了漁業資源的枯竭,對整個生態系而言也造成了連鎖效應,嚴重影響了其他物種的生存。

  這樣的研究報告對全球的漁業資源管理及海洋生態保育而言是個警訊。2002年7月的約堡世界高峰會中,192個與會國即呼籲,全世界應在2015年之前將漁業資源恢復至能提供最大永續漁獲量的程度。許多團體對這樣的情形展開行動,有些團體從傳統漁業管理工具著手,例如:禁止毀滅性漁撈方式(如底拖漁撈或流刺網捕魚),或限制撈 捕額度等等;有些則從整體性的生態系保護下手,提倡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去年9月於南非德班召開的世界保護區大會中,與會人士也建議,各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內應將海洋保護區的面積,從現今的不到1%增為12%,儘管如此,此目標距離海洋生物學家之共識──全球海洋至少應有20~30%之面積劃入保護──仍有一大段距離。

  某種程度而言,漁業資源的枯竭顯然已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WTO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便已此議題作為談判項目的重點;歐盟針對重要魚種也提出了改革性的方案。然而再多的政策或規定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呢?漁業問題的根本也許是在於人類對海鮮的過度消費。

  根據2003年10月一份研究指出,全球魚類需求量在過去30年間成長了兩倍,而在2020年以前,還會再成長約2900萬公噸。面對這樣龐大的需求,養殖漁業似乎是拯救海洋生態的救星,但事實上氾濫及管理不當的養殖漁業也造成了環境衝擊,對野生族群具有潛在威脅,並非是解救海洋魚類的萬靈丹。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