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眉標:「盜用」還是「引用」?世新大學學生梁任瑋與中時晚報記者韓國棟之爭議

大標:不只是遊戲--新聞教育活教材

文/張正(本文刊載於台灣立報2000/5/10八、九版)

「引言」

當現實的壓力湧入校園,老師能否堅守課堂上教授的信念?

當學生進入真實的社會,能否懷抱著在校園中習得的理想?

希望答案都是肯定的。

「主文」

●一粒疙瘩與一篇投書

  1999年12月31日,正當總統大選如火如荼之際,世新大學新聞系實習報《小世界》記者梁任瑋,做了一篇《青年選票,總統參選人兵家必爭之地》的專題報導;半個月之後的1月15日,中時晚報二版也出了一篇《阿扁校園組同學會,被控違法》。當晚,世新梁同學接到受訪同學的「關切」電話:「你怎麼把我告訴你的話,告訴了中時晚報的記者?」原來,該篇中晚的報導中,由記者韓國棟掛名的部分,竟有大約八成與小世界的專題「一模一樣」。

  梁同學在比對兩篇報導之後,寫了封信給當時的中時晚報總編輯黃清龍,要求說明、道歉。很快的,她接到記者韓國棟的電話:「…韓姓記者卻打電話告訴我,『各報之間互相抄襲是很平常的事』;甚至,他覺得部份文章內容能被他用應該是我的光榮,何必小題大作?韓姓記者更對我說,不要破壞世新與中晚長期培養的良好關係,如果我執意把事情擴大,恐怕會影響日後學弟妹進入中時報系的實習。」

  果然,事情沒有擴大,學生放寒假,記者跑新聞,一切彷彿不曾發生。

  但是事情並未結束,因為梁同學心裡有一粒揮之不去的疙瘩。

  這粒疙瘩在今年5月初,成了立報言論版、以及大大小小新聞網站上的一篇滿是問號的讀者投書:「…韓姓記者的行為引發了我一些學習上的困惑,是否將來真正從事新聞工作時,也可以如此抄襲別人的文章?我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在新聞界是否已是不成文的慣例?…」 

● 關於新聞來源的「引用」與「抄襲」

  事實上,在梁同學於網路公開投書之後的第二天,韓記者即於中國時報網頁上的「新聞對談」中,以「關於新聞來源」為題回應,表示他「完全沒有抄襲的動機」,不過未註明訊息出處,「確有疏失」。

  韓記者在文中表示,新聞來源很多,包括參加會議、採訪新聞人物、上BBS、參考各種刊物(包括學生刊物)等等。而「去年十二月間,…,引用一些《小世界》的內容以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完全沒有抄襲的動機,也沒有藉此牟利。不過我事後檢討,當時的報導未註明此一訊息引自《小世界》,確有疏失。」

  事後「記者善意致電這位同學原委,並委婉解釋,新聞來源很多,晚報新聞如有繼續報導價值,日報也會時予『引用』,記者的報導就即多次被引用。不意這樣的解釋仍被這位同學曲解為『各報間相互抄襲是很平常的事』,並影射記者似乎在威脅他,實在令人遺憾。」

  韓記者最後寫到:「這位同學既稱『不在和誰過不去』,為何刻意在網路上散播曲解的言論呢?網路也是社會公器,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的時候,亦請謹守應有的規範。」

● 到底誰是受害者?

  當然,梁同學不認為她「曲解」了韓記者的意思,「威脅」與否,也不是一面之詞,還得看「受威脅者」的感受。

  在她重提此事之後,雖然部分老師、同學義憤填膺,同情並聲援梁同學,但週遭也有人質疑她為什麼現在才講?有什麼目的?梁同學表示,當初韓記者並未在電話裡道歉,只是表示他「願意」在電話裡說對不起,但沒有真的說出口。她之所以未有進一步動作,的確是擔心「因此破壞世新與中晚的關係」,甚至「影響學弟妹到中晚實習的機會」;還有人善意地告訴她,如果不收手,「將來進入新聞界可能會被貼上標籤」。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以其一己之力、不足以也沒必要和大報系抗衡的情況下,她在心理和實質上都孤立無援,只好默不作聲,自認倒楣。

  然而消息還是繼續流傳,直到前些時候,有人告訴她,不去中時,可以去聯合啊!不去報紙,可以去電視、廣播、網路啊!而這家媒體如果真的那麼不講理,你還希望學弟妹去被糟蹋嗎?她才恍然大悟,決定把這類可能普遍存在的事實公開,也將她作為一個新聞系學生的困惑公之於眾,付諸公評。

● 世新:記者已受懲、中晚未違法、世新不追究

  對照1999年12月31日的小世界與2000年1月15日中時晚報,中晚韓記者的報導確實有極大篇幅是「移植」自小世界梁同學的文章。(附件一、附件二:《梁》文與《韓》文對照表)據記者統計,中晚《韓》文含標點共329字,其中250字左右雖已重新排列整理,但與小世界《梁》文幾乎一字不差。

  但這樣的狀況,精研著作權法的世新大學學務長吳永乾認為並不違法。著作權法規定,所謂著作,僅指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的創作,「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他說,《梁》文明顯屬於新聞報導,不具著作權,任何人皆可引用;只不過韓姓記者的確違反了新聞專業規範、剽竊別人的作品,吳永乾藉此呼籲大報記者:「要勤勞一點!」

  小世界指導老師康健對於中晚韓記者的作為,表示「遺憾」。不過她也勸同學往好處看,這件事起碼證明世新同學的程度真的不錯;另外,她還希望梁同學以及其他新聞科系的學生,把這件事當作「教材」,作為借鏡:如果認為「抄襲」不對,以後自己進了新聞界,在「引用」他人文章時,就千萬別犯錯。

  世新新聞系主任劉新白表示,原則上絕對支持梁同學,現在端視她認為怎麼樣才算道歉。

  世新大學校長成嘉玲則表示,雖然是抄襲,但不違法,而且據她了解,韓記者已向學生道歉,該報社內部也做出懲處,所以校方不會再追究。

●中晚組長:懲處不可能、已請法務室研擬誹謗官司

  世新不追究,那中時晚報方面怎麼看待這件事呢?韓記者的直屬長官、中時晚報生活組組長林妏純並未正面回答,不過她請梁同學先去問問同樣是學生實習報的政大《大學報》,如果新聞被跟、被抄:「會有這麼大的反彈嗎?」她表示,由於梁同學在網路上散發不利韓記者的言論,該報已經請法務室研擬是否涉及誹謗,她順便告訴記者,如果立報要登的話,「會一併考量」。

  至於懲處,她更以幾乎笑出來的口氣說:「不可能!」並反問道:「又是哪裡放出來的消息?」「你知道韓國棟現在是副組長嗎?」而韓記者本人,也在電話中以當事人的身分向記者證實,並無懲處。

● 第三者觀點

  除了當事兩造之外,世新大學新聞系余陽洲、羅曉南、鮮正台老師也針對此事表示,經過比對,韓記者的文章確實「有不當轉錄之嫌」;他們更以新聞系老師的身分,殷切盼望「業界人士能夠提供表率」,而非誤導新聞學子的不當範例,以便讓課堂學理和實務經驗相互輝映。

  一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中國時報系的記者說,如果情況真如梁同學所言,韓記者的做法確有疑義,處理善後手法也太過粗暴,對學生的學習勢必造成負面影響。另有多位線上的記者則認為,梁同學將事情公開的方式真的會讓她自己被貼上標籤,不利未來進入新聞界的發展。

  對於事情公開,一位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的同學表示,是該還學生一個公道,先前政大《大學報》似乎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真的需要警惕這些『大報』記者」!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關心這件事,一位世新大學行政人員的說法就頗具代表性。他表示自己已經很忙,沒空理會這麼「小角」的事。

●向上提昇,努力扒糞

  是「抄襲」,還是合理「引用」新聞來源?各方見解不同。韓記者是不是真的對梁同學「語帶威脅」?我們無從查證。值得關心的是,梁同學能否擺脫陰影,不會從此卻步於新聞工作?而包括她在內、眾多有志於新聞工作的莘莘學子,能否在完成學業之後,仍然懷抱從學校中習得的理想,投身新聞界無畏奮鬥?新聞同業是否就此警惕,合力譴責抄襲歪風?在校園中傳授新聞知識與技能的老師們,是否真的堅持課堂上所教授的種種新聞規範,並力挺到底?希望答案都是肯定的。

  無論這件事如何落幕,新聞界其他可能存在、但未被揭露的「抄襲」,都在悄悄腐蝕著新聞專業的尊嚴、新聞教育的落實。新聞理念不應該是校園中用完即丟的講義、記者掛在嘴邊的玩笑,貴為第四權的媒體,需要教育界和媒體本身不斷提供向上提昇的力量,才能讓站在第一線的記者,以超然的立場,挖掘真相、辛苦「扒糞」,而非向下沉淪,自己成了糞。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