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讀者投書]

消費天堂的香港怎麼面對不消費?

作者:朱漢強 (地球之友研究員)

  11月28日是香港舉辦的國際「不消費日」(Buy Nothing Day),預期將有超過51個國家或地區的支持者將會剪爛信用卡、向消費者發「模擬罰單」、到超市玩退貨、在商場搞集體「不購物」快閃(flash mob)行動,甚至牽著代表「貪婪」的紙紮胖豬遊街。行動的目的只有一個:向過度消費發出反省呼籲。

  消費愈多、經濟愈好、愈國泰民安,似乎已經成為一道公認的方程式。這個當兒要推動「不消費日」,或許難免政治不正確。然而,筆者並不反對消費,卻憂慮過度消費的後果(例如製造大量廢物)和消費主義背後的劣質文化,會把我們的靈魂、下一代的生活品質一併「消」掉,甚至「買起」我們的生態環境。

  經濟蓬勃時,香港鼓勵消費。經濟衰退時,我們變本加厲的刺激消費。沙士後,由餐飲旅遊業組成的「消費大聯盟」,固然「理直氣壯」叫大家花錢,銀行、保險機構及信用卡公司也來推波助瀾,推出沙士病人可延長還款期的「優惠」。「勁碌就有至抵優惠」、「人人齊消費,恒生來鼓勵」、「您消費,我找數」等宣傳口號,瞬間侵佔大小媒體。買個菠蘿包跟坐一程的士跟看一部戲,忽然變成一條似是而非的救港公式,為消費添上香港精神的炫目包裝。

  2002年,港人的私人消費開支高達7,463億元,足以建造31座西九龍文娛區。

  然而,當消費被看成走出經濟困局的萬靈丹的時候,別忘了今年第三季的信用卡撇帳率貼近一成,撇帳額高達13億3千萬元-這已經是2002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水平。

  「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Hong Kong)即將公佈的綠色消費調查發現,86%的受訪者認為香港人過度消費,經常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很多人根本不為基本生活而消費,卻透過花錢來尋找、肯定自我,人與消費的關係荒謬地倒置。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怎能拱手讓與資本家,由對方複製消費大眾的思維,灌輸你美醜肥瘦該穿甚麼該買甚麼的單一界定?無奈是愈來愈多像「倒模」般的人出現,全部顯得面目模糊,看不出個性。

  這種消費模式,大概反映物質消費在前、精神文化消費滯後的一面。說得哲學點,就是「我買,故我在」(I buy, therefore I am)。

  消費社會的特質,是通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來推動所謂的經濟增長。然而,消費引起的大量垃圾惡果,往往不受關注,消費者大花金錢的時候,亦未必留意到堆填區最快將於五年後「爆煲」的現實。消費,被視作個人行為,跟消費道德或責任消費(responsibility consumption)不沾邊。因此,當全球接近10億人吃不飽、穿不暖,香港去年可以每日倒掉3,000公噸食物渣滓,每年扔掉至少6,400公噸舊衣。當17億人連清潔的食水都欠奉,特區政府每年把2.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傾進鹹水海。我們大概沒想過,若果把白白浪費的食水分給上述視水為甘露的人,每人可得129公升。

  香港等富裕國度,加起來的人口只佔全球兩成,卻消耗八成自然資源,還「合謀」生產八成有毒廢物。除非多「複製」6個地球,否則我們將無法應付這種「買起個地球」的無節制生活方式。

  理性消費與經濟發展並不相逆忤。時裝連銷店Esprit早在1980年刊登廣告,呼籲大眾做負責任的消費者,同時要求顧客「拒絕買不必要的東西,即使是我們的產品」。

  聯合國在11年前提倡可持續發展時,清楚在其《21世紀議程》表明:「全球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歸因於過度的消費與生產模式。」時至今日,聯合國仍不住大聲疾呼要大家改變浪費的消費模式,否則地球注定沒救,可持續發展更加無望。

  過去一個世紀,香港政府口惠而不實的嚷著重視可持續發展,機械式的背誦「『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的發展模式…」云云。過度消費這個核心棘手問題,卻一直避而不談。在這種思路下,港式的可持續發展,註定是只有持續的發展、持續的消費;至於生態環境和人文價值,則只有持續敗退的份。

編按

  1. 2003年台灣無消費日活動選在11月29日舉辦。

  2. 為保留香港中文的特色,並增加讀者對不同名詞之間的認識,本刊決定不修改本文的內容,僅做補充說明如下:「不消費日」即「無消費日」;「沙士」指「SARS」;「信用卡撇帳率」意指「信用卡壞帳率」;「堆填區最快將於5年後「爆煲」意指「垃圾掩埋區將在5年後爆滿」;「欠奉」意指欠缺;「可持續發展」即台灣的「永續發展」。

  3. 參考資料:地球之友網頁 http://www.foe.org.hk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