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我們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一份子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昨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公約》如今已經12歲了,從當初訂立時著重在單一物種或族群的保育,至今轉為棲地的保育,可以看出保育觀念的進步。

  因為如果只保護某一種生物,讓這種生物大量繁殖,那會使得其他的生物消失,反而破壞了生態系的平衡,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的瓦解。現在的作法是保護棲地,讓住在這塊棲息地上的所有生物能夠共存共榮,這樣就可以使生態系長久保存下來。

  近年來發現,外來種也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早年的福壽螺、松材線蟲,最近的蘋果蠹蛾、刺桐釉小蜂等,不只危害本土生物多樣性,甚至造成我們農業經濟重大損害。

  外來種為什麼這麼可怕?到底什麼叫外來種?外來種指的是:不屬於這個環境的生物,隨著「人」有意無意的攜帶、活動來到這裡。比方說老鼠隨著船隻或進口的原木跑過來;昆蟲或雜草種子,隨著進口的園藝作物被帶進來。大部份的外來種,無法在新的環境下適應,很快被自然淘汰。可是一旦外來種適應了新環境,就會開始和本土生物搶地盤,以建立自己的族群,這時我們就稱它為入侵種。目前初步的估計,約有十分之一的外來種可以成為入侵種。簡單說就是,每十種外來種,就有一種可以留在新環境生存下來,並對環境造成影響。

  能存活下來的外來種通常適應力強,對自然資源蠶食鯨吞(這些自然資源都是本土生物賴以生存的資源),因而造成本土生物數量減少,有些生物可能少到無法繁殖下一代,最後滅絕了。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林曜松老師就曾說過:21世紀是外來種的世紀,21世紀最大的生態問題就是外來種。

  今年5月舉辦的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國際研討會就討論到台灣的魚類資源在近年來大幅減少,已經滅絕的有六種,瀕臨滅絕的有九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類對河川資源的破壞,如:排放污染物到河川中;在河川上游濫墾濫伐造成水土流失,河川水質改變;因人為活動造成外來種魚類入侵等。這些環境的改變,變得不再適合本土魚類的生存,甚至反而適合外來種魚類,再加上外來種魚類很多是肉食性魚類,會吃掉其他魚類的卵及幼魚,使得本土魚類的存活愈來愈受到考驗。

  不論是棲地破壞或是外來種危害,來源都是人類。近百年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幾乎都起因於人類活動,因為早期重視經濟發展,且對生物多樣的重要性不甚了解,結果就是不斷的消耗資源,需索無度,反正這種鳥不見了,還有別種鳥可以打;這種魚沒有了,還有別種魚可以吃。

  生物多樣性日的訂定就是在提醒人們,一兩種魚、鳥的不見,並不是小事情,也許短時間對人類的影響不大,但是長遠來看,可能會影響到人類生存也說不定,既然如此,我們能冒險失去生物的多樣性嗎?(2005-05-23)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