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世界反荒漠化與乾旱日] 對抗荒漠化與乾旱日 省視土地、生態與貧窮 作者:波特曼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西班牙是全球僅次於法國最熱門的觀光旅遊去處,大多數的遊客都會至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安達魯西亞、瓦倫西亞、加那利群島,躺在觀光飯店的泳池畔享受陽光,口啖此地所生產生鮮蔬果製成的佳餚。然而在悠閒的假期氣氛背後,這些度假勝地正面臨著嚴重荒漠化的威脅,並且是全歐洲乃至全世界荒漠化現象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正是超過環境承載的觀光業,以及為了供應全歐洲的蔬果生產而耗廢水資源灌溉的當地農業。 另一個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是地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西班牙東、中、南部目前正遭受1947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近一年的乾旱已造成經濟損失7億歐元。乾旱之前的2003年8月,熱浪侵襲西班牙與整個歐洲,造成逾萬人死亡。 西班牙的現況只是世界荒漠化與乾旱問題日益嚴重的一例。聯合國與附屬組織合作出版的一系列《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綜合報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在2005年對抗荒漠化及乾旱日當日(6月17日)發表了《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荒漠化綜合報告》(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Desertification Synthesis),當中指出,在目前全球41%屬於乾燥地區的面積中,10%至20%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區已經荒漠化,而更多的區域岌岌可危。 乾燥地區原本擁有獨特的生態體系,然而荒漠化將使此地原本已經脆弱的生物多樣性遭受毀滅。原本的草原地形因為土地地力退化而失去植被,因此無法涵養水分並抵抗風力侵蝕,造成土壤沙化,最終使得地理環境丕變,改變原本的生態系統。連帶受到影響的還有長期使用這塊土地的居民。根據統計,荒漠化與乾旱在全球每年造成農業損失達420億美元,居民被迫放棄原本已經有限的農耕活動,而趨向更多的資源掠奪方式,如放牧、截水鑿井,也更加劇了荒漠化現象。 西班牙地中海沿海地區的農民面臨土地退化,恐怕不能繼續耕作的困境。農民在社會中已屬於經濟弱勢,面對荒漠化,他們必須轉而從事它種經濟生產方式,或是遷移到大都市中生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2004年對抗荒漠化及乾旱日表示,由於荒漠化持續蔓延的關係,估計將有1億3500萬人被迫遷離他們的土地,這也是當年對抗荒漠化與乾旱日的主題。 荒漠周邊的乾旱地區向來是世界上最貧窮人口聚集之地,尤其在非洲,每年仍有因乾旱造成的大規模飢荒發生。非洲南部的辛巴威已經連續3年乾旱,而全國愛滋病犯濫,患病者無法下田正常耕作,加上政府錯誤的政策,種種因素造成飢荒,饑民遍野,社會、經濟瀕臨解體。諸如此類,在荒漠化衝擊下,加速社會與經濟惡化的案例比比皆是。 乾旱與貧窮似乎已經劃上等號,全球直接受到荒漠化影響的2億餘人口中,至少有90%人口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狀況較世界平均來得低。《荒漠化綜合報告》便提醒遭受荒漠化問題的政府,有效處理荒漠化問題將同時改善人民貧窮狀況。然而,報告中也表示,相關國家與國際社會對於解決乾旱地區貧窮人口的策略仍有所不足,對抗沙漠化的過程中,貧窮問題仍受到輕忽。 在貧窮的社會中,受傳統社會制約的婦女地位更顯得低下。然而研究荒漠化與乾旱的專家長期以來都了解乾旱地區的婦女扮演重要的角色,她們必須在乾旱地區尋找水源與食物餵飽家人與牲畜,尋找燃料,並在住家旁進行小規模耕作,儼然是乾旱地區實質上的環境資源經營者,也因此,當其所居住的環境遭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往往是婦女感受到衝擊最大。於是2005年世界抗荒漠化與乾旱日的主題便定為「女人與荒漠化」,期望相關政府與執政者重視婦女於荒漠化議題中的角色,使她們能夠參與政策制定。 200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長期在非洲推動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的肯亞女生態學家馬薩伊(Wangari Maathai),她於1977年開始領導這個最初以婦女為主,以種樹為起點的草根運動,20餘年仍致力於對抗荒漠化與貧窮,證明婦女不但能積極投入社會參與,也能帶動社會轉型與環境希望。 鑒於全球荒漠化與乾旱問題嚴重,聯合國已決議將2006年訂定為對抗荒漠化與乾旱年,以突顯這個迫切的危機,並要求世界各國正視。 沙漠離台灣十分遙遠,然而環境問題卻是普世皆然。台灣在近三年的夏季非澇即旱,遭受極端氣候帶來極大的災禍,咸信就是地球暖化造成的現象。而《荒漠化綜合報告》中點出沙漠化肇因於長期對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超過負荷的需求壓力,也給予台灣以大型開發為依歸的經濟建設一個警訊。(2005-06-20) 【參考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