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國際環境日] 永續發展無國界 國際社會不缺席 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 「永續發展」的觀念在經過30年的努力,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並且逐漸從規劃的階段,進展到政策及成果驗收的階段。為了有效的呈現「永續性」及政策的成果,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的研究與發展,可說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大多為國家性或區域性者,直到近年來,才有跨國性的指標系統出現,提供世界各國相互比較的基礎。但是,自從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人類發展會議以來,世界上關於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的相關議題,大多由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所主導。由於台灣已經超過三十年未能參與聯合國及其相關的國際組織。因此,我國在參與國際性的永續發展指標工作,困難度遠比其他國家來的高。 不過,就近年來所發展的跨國性指標,我國未能被列入排行,與我國是否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並無絕對的相關。高師大環教所葉欣誠副教授談到,在2年前就與幾位教授,以及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合作。針對「環境永續性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與「水貧乏指數」(Water Poverty Index, WPI),分別與對方聯繫,計算出台灣的指標分數與國際間的排行。在聯繫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國際組織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台灣的資料,也不曉得該跟台灣的那個單位聯絡,所以才沒有將台灣納入指標的排名裡。至於台灣是否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些學術機構其實並不太在意,也不感興趣。 根據葉欣誠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顯示,從2000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WEF)等組織所提出的跨國性環境永續性指數,主要偏重在環境永續性與若干重要經濟指標間的相關性。經過連續三年的努力,參與的國家愈來愈多,但是還沒有正式將台灣納入排名。但是,在經過與對方主動聯繫,並提供相關資料之後,發現台灣在2001與2002的排名,分別是在123個國家中排行第58;以及在143個國家中排名第119名。排名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主要是因為ESI指標包含「環境系統」、「降低環境壓力」、「降低人類脆弱度」、「社會及制度容量」、「國際參與」等5個面向。但是,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雖然主動遵守,但卻無法成為許多國際環保公約正式的締約國,導致在國際參與面向的分數低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更應該積極參與「環境永續性指數」的計算工作,讓國際社會更加瞭解台灣在環境永續方面的努力與困境。 除了環境永續性指數外,葉欣誠副教授等人也參與了由英國生態與水文研究所提出的水貧乏指數研究工作。透過水資源、取得用水的途徑與能力、水的使用狀況以及與水有關的環境等五大面向,水貧乏指數希望呈現各地水資源的現況,以及缺水可能造成的影響,做為改善的參考。去年首度公布的時候,總共有147個國家參加,台灣雖然沒有被列入,但在經過主動提供資料之後,台灣的WPI得分為63.5分,名列第40名。進一步檢討發現,台灣在資源、途徑、能力、使用、環境等五大面向上,分別獲得第88名、第1名、第29名、第141名及第24名,表現相當極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台灣的每人每日民生用水量高達4百多公升,跟其他國家相較,是屬於非常浪費水資源的國家,因此得分相當低,表示我們在節約用水的努力上還有待加強。 最後要強調的是,積極參與跨國性的指標工作,找到台灣在世界各國之間的相對位置,作為自我激勵與檢討改進的基礎,不僅有助於環境保護的工作,也有助於台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兼顧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有助於提昇台灣的國際形象,使我國在邁向永續發展的國際社會中不致缺席。 ※感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葉欣誠提供資料 【參考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