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題-國際濕日地]

台灣濕地的未來:濕地生態保育軸的設置

作者:謝蕙蓮 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西海岸的濕地普遍面臨因污染與開發而造成生態功能衰退的威脅。對濕地及濕地資源的超限使用與不可逆的破壞,使我們必須時時面臨水資源的危機與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此外,台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下,原有海岸之養殖漁業與農業的生產規模勢必縮小,魚塭、農地休耕面積勢必增加,而鹽業、糖業公司的民營化,昔日鹽田及農耕地必須釋出。

  有鑑於濕地正面臨危機就是轉機的關鍵時空點上,藉由濕地生態保育軸的經營管理規劃,積極地來維護、改善或提升濕地的功能,並且改以明智的方式善用釋出之水田、鹽田等人為濕地。同時,輔導不具競爭力的農業、漁業用地轉型,以減少農民及漁民因休耕廢耕所造成之生計損失,避免因結構性失業所衍生的社會問題。

  尤其是生態系統在空間上及時間上都有其一貫性、整體性及連續性,以維持其功能運作上的穩定與持續,因此完整而連續的大範圍較零碎、片段的區域為佳,可避免棲地碎裂化所導致的各種不良效應。透過保育軸的形成,可涵蓋臺灣西海岸由北至南多樣化的濕地類型,以維護自然及生物資源的多樣性。此外,台灣西海岸濕地是位在亞洲-太平洋雁鴨、鷸、黑面琵鷺等水鳥遷移的路徑之上,保育軸的形成對國際濕地的保育具有重要的貢獻。

  因此,串連西海岸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重要棲息環境,生態園區與復育區三種類型的地帶,不放棄每一塊曾經是或未來會是哺育萬物眾生的大地,形成帶狀保育軸,不僅水生生物或水鳥之棲地由南至北因有一脈相連的水路或廊道連接,而獲得保護;同時,農漁村原有產業仍可持續,或於轉型契機中重得生計;更有進者,受破壞、污染、荒廢的區域能獲得重建與改善。濕地生態保育軸的設置,將是台灣濕地與台灣社會的新希望。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