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影展] 三叉坑的故事 引介:波特曼 8月21日,趕上了紀錄片《三叉坑》在台北的最後一場放映。
以下是《三叉坑》導演陳亮丰的文章,這些文章,以及《三叉坑》的放映消息,都收錄在網誌「三叉坑記事本」中。 (2005-09-04) 故事的起點:當家園被判定「不可原地重建」 作者:陳亮丰
該案最大的設計在於原部落基地不再讓居民居住,留作公共設施(如教堂、活動中心、綠地、停車場等),在部落東側價購將近2公頃的平坦土地,預計徵收之後編訂變更為建地,再行分割分配給45戶遷住戶,此為「以地易地」的精神。該案於89年四月經行政院原民會審議通過之後,由行政院核定在案,總經費為8445萬元。然該案中,除了委託規劃單位設計三種形式的標準住宅設計圖,並無實質的蓋屋配套計畫。 鄉公所建設課與規劃單位的熱情,在於希望透過重建的機會,將過去幾乎沒有什麼公共設施的三叉坑,重建為一個新山村,擁有新的教會與活動中心、較安全的擋土牆與基地,整齊的道路,新的排水與簡易用水設施等等。這期間,由於原地禁止重建,部落被遷往幾公里外的組合屋社區集中安置,等待重建。對於某些居民來說,心情上被迫等待,無限煎熬;但多數居民則因為未來可以分配到建地,並且公所允諾會有蓋屋貸款的協助,這是利多,而處於配合態度。不管同意規劃案與否,形勢比人強,對規劃案有疑慮,主張原地重建的微弱聲音,淹沒在無盡的等待中,忍氣吞聲。深夜裡,想要回老家自力重建的心情,種種記憶與感情,只有獨自含淚忍下,一切已是無法挽回。 多年來鄉公所排除萬難,努力將願景達成,三叉坑擁有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公共設施,地震過後的第四年,公共工程完工,擋土牆、整齊劃一的道路、排水、綠美化、路燈等等公設終於完成,環境影響評估通過。在這片荒涼的空地上,沒有房子,如今,真正的家屋重建問題,開始浮上台面…(2003年12月) 試映筆記:位置 作者:陳亮丰
後來我慢慢發現,原來我在部落裡有幾個熟悉的「位置」,這些位置成為我認識三叉坑的幾個切面。第一個位置就在山谷裡,那年冬天三叉坑人都走了,我們卻相反的留了下來,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銀明家的鐵皮屋待著。對我這個來自嘉南平原的平地人來說,當我來到此地,部落已經毀了,原本對於三叉坑舊部落是不可能產生依戀與感情的,但山谷裡的日子,跟著銀明和建治種菜、打工、吃飯洗碗、安靜的聆聽著泰雅語漢語交雜的家人對話,卻意外的補足了我對三叉坑的感情。 第二個位置是組合屋會議室的一角,拍攝久了,族人習慣把那個角落留給我們擺攝影機;在那位置上參與了數不清的會議,我有過太多憤怒、無奈與激動的情緒。這些真實感受驅使我作了一些事,使我不由自主立場混亂的捲進了遷村的劇情。在衝突結束的那一天,銀明、建治在會議室裡,作了最後的決定。我們都很激動卻說不出話,看不清楚到底輸給了什麼?氣自己又氣命運,其實是輸給了強勢的環境、不公平的命運及這價值錯亂到我們也不知是對是錯的年代,只好關上機器,悶悶呆呆的喝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