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書寫]

梅的二三事 (二)

作者:葉春良

  「薄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併作十分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說梅雪爭春而各有千秋,但是台灣緯度這麼南方的國度,要同時看見這兩種現象還真是有點困難。因為是「國花」,在那個強調愛國精神的時空中,很多城市和平地的校園內都可能因為這樣給他種上一兩棵,我相信,大概很多的梅花自種下之後,因為水土問題,果然堅忍的堅持始終如一的「沒花」!這些梅花如果沒死的話,多半最終會隱沒在校園的一個角落。其實因為種植時常常是沒選好地點,種在某些建築物旁和大樹下日照較少的地方,那這樣的梅花真的是命運多舛。我記得在小學時,那株梅花就是種在這樣的地方,而且小朋友都很愛國,對這株梅花都有異常的「照顧」,所謂的照顧就是拼命的給她澆水,而且好死不死,梅最怕排水不良,小朋友式的照顧讓梅花真是面臨比寒冷還要可怕的環境,所以始終很瘦弱,大部分的時間都以枯枝呈現。在其他的校園中,相信這樣的景象也一定常見,更讓人覺得不忍的,是旁邊掛著一個牌子「我們的國花—梅花」。

  第一次見到梅花開,應該是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地點在清華大學。那時還覺得梅花很偉大,記得剛看到梅花,心中還無限感動,找個椅子爬上去仔細端詳,還拿一塊錢去數數看有沒有很像。結果當然不是很像,因為硬幣上有十五根梅花的鬚鬚,而真實的梅花的鬚鬚長很多根也很長。而且摸一下,花瓣就很容易掉,記得當時還驚恐了一下的左顧右盼。另外一提的事,每年清華和交大的梅竹賽,照例兩校的學生都會讓這兩種植物上大作文章,那一年有一個標語印象一直很深刻:「梅花盛開;交通堵塞」那時候看不太懂,現在還覺得很莞爾。

  我所居住的城鎮叫楊梅,跟「梅」老實說應該沒有關係。楊梅科的楊梅是標準的原生樹種,跟外來薔薇科的梅是八竿子打不著。此地叫楊梅也是因為傳說很多楊梅樹在這塊丘陵低地叢生,後來因為開發砍的精光,只剩在國中的校園一隅還存有一棵。在這的地區的圖騰中,只因為一個「梅」字,就會發現對梅花是標準的依附攀親,一味的揚「梅」抑「楊梅」,就連廟中的對聯也是亦有所指的是梅花而不是楊梅。小時候不認識楊梅,倒是梅花的圖騰傳說知了不少,還天真的認為這個地方曾像桃花源一般,長滿梅花的「梅花源」。所幸,在鄉土意識抬頭後,這個地方廣植不少楊梅樹,現在的小朋友應該沒有這種錯誤「浪漫的遐想」。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