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書寫]

生命歷程

作者:楊國禎

  從古至今雖然一直有人希望能夠長生不老,但現實生命現象的無奈卻必須遵循「代代相傳」的運轉。在人類文明演替的過程中,也許一個世代的生命延續時間實在太長了,長到讓一些人忘了「世代交替」這件事;也或許環境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快到一個個體必須經歷的環境變化與變動實在太多、太大,使得生命遺傳現象所塑成的生命體,在成長過程所累積的經驗與成型的思考模式變成了限制,讓一個人在面對變動後的環境時出現嚴重的落差。現在這個社會中處處顯示「個體延續」與「世代交替」的種種失衡與失序。

  「你若甘願當牛,不用煩惱沒犁可拉」,1970年代以前的農村,當牛拉犁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時空轉移,現在若要當牛,是很難找到犁來拉。但此語說出當時農村父母期待其子女脫離勞苦的現況和不忍其受苦的不捨。相對於往後講出的「辛勞這一輩子,就只賺到這群孩子」,從過去到現在,心中實在不能沒有感受。

  自從就讀大學以來,一直以了解植物社會當作志業與職業,了解、比較不同種類的特性、生長環境的變化與差異,種類特性、環境變異這兩者在實際的排列組合後,於不同時空尺度中的互動、延續與演變。一趟「舊大武」的野外調查採集,途中偶遇5,6歲即隨同遷村的上大武魯凱老獵人述說了過往。下山後因趕時間,只打電話向我與妻的家裡問安,回到寄居地,回想起過往的點滴:眾多山野、農村子弟成長後背負著父母的期望,離開原居地投向了繁華的世界,在都市中立業成家、養兒育女,過著忙碌而不同於成長背景的生活;對照如今經過遷村的老原住民、山野鄉間逐漸年邁的老年人,移居都市中的青壯分子及下一代、早已脫離土地的都市人、由中國撤退到台灣的外省客及其第二代第三代、旅居國外的游子、政權移轉後變為執政或在野的權利角逐者、號稱商人無祖國的逐利者等等,這些寄居者對這片天地的了解與認知如何?生活的目標何在?心靈託付何處?簡單一句話,如何安身立命?! 

  舊大武週遭因夏季暴雨、冬季乾旱,形成隘寮北溪的侵蝕、切割,挖走了中央山脈,成為大凹陷,大、小鬼湖在其北與東,是日據時期少數植物學者未曾探查,而留下資訊空白的區域,溫帶落葉樹的槲樹隨同楓香在此形成臺灣難得的大片落葉美林。由老獵人的敘述、配合著樹木生長輪的年齡鑽測,得知六十年前遷村的耕地荒廢與40年前的森林大火事件,是促使窩居在此常綠林世界的落葉樹殘餘者,得以重新洗牌、翻身與繁盛的主要助力。由過去到現在、今生推未來,在植物社會只要尋出幾條脈絡就可以趨近,不足的可以再補,錯了的可以更正;但在人類社會,發生了便無法挽回,慎終追遠與規劃、開創未來同樣是大事,在個人權、利與自我中心的攪和下,要將整體帶往何方?反省與節制的機制何在?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