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書訊] 夕陽西下,暮色起,濃染那以鋼織錦的人-「台灣的吊橋」 引介:紫秋千 「寧靜偏遠的山區,常以一座座輕搖緩擺的吊橋橫渡山谷兩壁,便利人貨的往來運輸,而遍佈全省三四百餘座吊橋中,有一半以上出自同一個人手筆,他建造的吊橋總長度幾達中山高速公路的二分之一,此人便是台灣『吊橋大師』──林枝木。」 是去年11月24日的報紙吧,自由時報有一整篇都在講這個台灣吊橋大師-林枝木過世的消息,同是工程界的我,看了之後心是久久回盪不已,深深覺得我們做工程是做功德做良心的,但是社會又有多少人能體會? 做工程的是到處漂泊,而這種逐吊橋而居的日子,憑藉的是一股信念與一種堅持,因為舖橋造路是件大善事。 老師傅淡淡的說:「修橋就和人生一樣,走過就走過了。」 我一直在找這本書-「台灣的吊橋」,只是在一般書店裡卻沒有上架,問過誠品、金石堂她們說沒聽過,找遍網路書店像是博客來也找不到這本書,只好想起依尋報紙的介紹也是作者本人就是老師傅的兒子擔任副館長,去台灣文獻館官方網站看看,才知只在政府出版品特約的書店販售,像是我們高雄的青年書局。 這本書是老師傅晚年生病期間擔心建橋技術失傳,經由口述由兒子林金田一一記下,並編印成書後付梓。林金田說,父親臨終前最欣慰的是,能透過「台灣的吊橋」一書,將他畢生的建橋經驗留傳後世。 或許退役後我仍選擇工程界,與唸書那年常去復興鄉遊玩被「北橫三大橋─巴陵、羅浮和紫色復興橋」所驚艷,佔有其中原因,而其中巴陵吊橋就是林枝木所建,施工期間還曾蒙 先總統蔣公召見,並勉勵他把吊橋建好,以他一個工人的身份實乃莫大光榮。 這本書是關於台灣吊橋相當詳盡的史書,從吊橋的起源由來、到演進、功能,還有建造的步驟、設計圖說、工具等等,從工地現場的剪影到台灣吊橋的彩色老照片,從台灣吊橋的統計到現況普查。 書後並附有這些年來關於林枝木的雜誌報紙專欄報導,可說是留給後世一本詳盡的技術流傳。 「吊橋 交匯流動的圖案 腳步如車輪的形影 書的第一頁序,是題著這樣的詩,其實看完這本後心裡卻是淡淡心酸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吊橋已逐漸被水泥橋所取代,我們常常走在山裡都有些吊橋留下美好的回憶,像是能高越嶺就有七座以上的吊橋。 水泥橋是生硬的,吊橋則不同,走在上面微微晃動好像是搖籃,驚險又刺激,攝入鏡頭,張張都顯示出藝術的美,而這種充滿危險性的工作,年經一輩不肯接手,老師傅技術無法傳承,漸漸變成黃昏的事業,所以這本書的價值就顯的意義非凡了。 夕陽西下,暮色起,濃染那以鋼織錦的人,我想,有這本書的後世流傳,林老師傅應該可以安心的走吧!(2005-05-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