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螃蟹簡介] 橫行溪流的鐵甲武士-淡水蟹 (四) 作者:施習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精兵政策
與海洋蟹類相同的是淡水蟹也必須經過脫殼才能長大,脫殼之後需要大量的鈣質,使新殼鈣化變硬。由於海洋蟹類周圍海水中的鈣離子濃度高,所以無此顧慮;然而在淡水環境中的鈣離子濃度很低,於是淡水蟹即採用兩種策略來適應這種困境,一是脫殼之前吸收舊殼的鈣質加以利用,另外就是吃掉舊殼以補充鈣質。因此在淡水蟹棲息的溪流附近很少見到脫下來的舊殼,而海邊消波塊上就常見到方蟹類(Grapsus spp.)所丟棄的舊殼。 ◎當心大地的反撲 台灣的淡水蟹,特別是澤蟹屬的成員,由於形態上極為相似,在分類上具有很大的爭議,造成其他自然史的研究不容易進行下去,有待學者們深入探討,以釐清真正的親緣關係。不過,已確定之種類則十分適合作為鄉土教學的研究材料,例如生態學、動物行為學、族群遺傳學、動物地理學的探討。由於均為台灣特有種,若能認真了解其自然史,將更能體會寶島生物之美。 然而,在深入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先保育這群小小的鐵甲武士。許多台灣淡水蟹的棲息地已經遭受極大的破壞,例如平原的開發,溪流的渠道化,農藥的濫用,家庭、工業、養殖汙水的直接排放,使得這些已經陸封且區域化的淡水蟹類遭受立即性的毀滅。而隱居山中的蟹族同伴們仍難以避開人類無孔不入的迫害,栽植檳榔、高山茶、高山蔬菜等山坡地的不當開發,使牠們遭受土石的掩蓋和泥水的窒息,「清溪」蟹怎麼能忍受這種「濁溪」的環境!非法電魚也是水族們的夢魘,小蟹當然不是電魚人的目標,但往往遭受池魚之殃,使整片水族呈現非死即傷的慘狀。 當我們無法飲用溪水、看不見魚貝蝦蟹、無法在溪邊戲水、甚至無法靠近溪流時,是否僅僅掩耳盜鈴般的將之加蓋,眼不見為淨?當溪流生態環節被打斷破壞之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並不可能擺脫大自然的鎖鏈,當破壞超過極限,大地將會反撲,摧毀一切重新來過。河流,是人類文化的孕育之地,相信也是人類存亡的關鍵所在,當這些曾經活在我們記憶中的小蟹們消失了,我們是否同時也失落了些什麼而尚不自覺? 本文轉載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出版之「消失中的精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