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的奇妙構造(四) 馬利筋的「花粉塊」傳粉機制 作者:黃俊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研究助理) 蘿藦科(Asclepiadaceae)植物具有相當特別的授粉機制,在此以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 L.)(圖一)為例,其為樺斑蝶幼蟲的食草,亦為普遍種植的蜜源植物,是相當容易取得觀察的材料。如果您仔細端詳,其花的構造與我們印象中的典型的花大異其趣,由其外貌觀之,並無法確定雄蕊及雌蕊所在,因其是隱藏起來的,且其最特別之處在於其花粉結成塊狀,特稱為花粉塊(pollinium),並藉由花粉塊為傳粉的單位,和蘭花有類似的授粉機制,整個傳粉過程必須借由外力,是非常典型的蟲媒花。 花柱在花的中央呈五角柱狀,而花粉塊由帶狀的著粉腺(retinacula)連結至黑色的微粒(corpuscula),微粒及一對著粉腺稱為載粉器(translator);花粉塊的質感就如同傳統民俗-畫糖的成品,透明又富光澤的澄黃色,並如同翅膀狀的構造 (圖二),詳細構造如圖三A所示。一朵花具有五個載粉器,其位置與五組花藥交錯,而其連結的兩個花粉塊,各屬於相鄰的花藥,雄蕊的花藥呈筒狀,花粉塊就像是藏於兩個口袋中。每個花藥的外圍,還有大型的副花冠,為分泌花蜜的構造,吸引授粉昆蟲來吸食花蜜(圖四)。 各副花冠間即形成構造上的凹槽,順勢成為昆蟲"落腳"的位置;當昆蟲離去時,其腳會被兩花藥中央細長的裂縫引導,順著向上接觸到微粒,藉由昆蟲的腳勾出微粒及其連結花粉塊,圖四粉蝶的前腳即可見被勾出的花粉塊(白色箭頭所指處);圖五為除去一個副花冠所見的圖像,右側只見微粒的部份隱約露出,左側的花粉塊已被拉出;然後,藉由著粉腺的旋力,使花粉塊改變角度,轉向並併攏(圖三B),當昆蟲再拜訪下一朵花時,其腳的動作又會被引導,使花粉塊有相當高的機率進入細長的裂縫,如圖六右側所示,花粉塊嵌入細縫並破裂,此時花粉附著於隱藏於裂縫中柱頭的部份,完成授粉。 馬利筋本身即具有毒性,但樺斑蝶反倒利用此一特點,轉化成自己的防衛武器;昆蟲食用之,或吸食其花蜜,但她反而利用昆蟲對她的依賴,演化出昆蟲才能進行的授粉方式,這是兩類生物相互依存,共存共榮特別的例子。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plant/Asclepias-curassavic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