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蝸牛簡介]

芝麻開門──蝸牛之奇形異門

作者:謝伯娟

背著「口蓋」爬行的豆蝸牛。  有些蝸牛有「門」,這些蝸牛承襲了水中祖先的特徵「口蓋」,並帶上陸地生活。口蓋真的像是蝸牛的門,當蝸牛遇到驚擾或想休息時,將門一關便高枕無憂;或時運不濟天乾物燥,將門一關也可休眠以保持精力。但蝸牛的口蓋並不全像真正的門是「拴(固定)」在殼上,而是與殼分開。雖然口蓋的成份與殼相似,卻是由蝸牛足部後上方的皮膚所分泌。蝸牛平常活動時,口蓋就背在蝸牛的屁股上,也就是位於殼的正後方、足部的背面;當蝸牛要縮進殼內時,就先將頭部縮入軟體內,再慢慢地將腹足從前端縮入殼內,直到口蓋處,然後打個折將門關起來。

  口蓋雖然看似簡單,卻也有不同的形式,陸生的蝸牛多屬於「多旋型」口蓋。這類型的口蓋有1個螺旋的生長點,隨著蝸牛長大,口蓋也會螺旋加大。雖然口蓋是螺旋成長,但口蓋的形狀卻不一定是圓形,這須視蝸牛的殼口形狀而定。如果蝸牛殼口是圓形,口蓋也會是圓形;如果殼口是不規則角形,口蓋也會是不規則角形;有時圓圓的殼口突1個角,口蓋的形狀也會突1個角出來,畢竟1道密合的門才安全。蝸牛也會利用「關門」時,精確地製作1道與殼口形狀相同的口蓋。

  而口蓋的材質也很重要。雖然與殼的成份相似,但有些口蓋的碳酸鈣成份較多,所以呈堅硬的石灰質狀;有些口蓋的貝殼質成份較多,就會形成角質狀。有些蝸牛甚至覺得1道門不夠,而有2層以上的口蓋。這類多層形的口蓋,對蝸牛而言反而不像門,而像是個塞子,塞在殼口處。

多旋型口蓋。 崛川氏煙管蝸牛的「閉板」剖面。

  除了前鰓類的蝸牛有門外,另外有一類群的蝸牛「煙管蝸牛(有肺類)」也有門,只是不像前鰓類的口蓋位於殼外,而是深藏於殼內,並固定於殼軸上,是殼的一部份,稱為「閉板」。閉板的形狀像一隻長長的湯勺,長柄部的一端固定在殼軸上,隨著殼的螺旋,長柄也會彎曲。長柄的基部是1片像舌狀的板子,也是閉板的主體,中央通常略微彎曲。當蝸牛活動伸出殼外時,閉板會被軟體頂到殼壁上;當軟體縮進殼內時,閉板則會彈下,將殼內的通道封閉。雖然閉板沒有跟殼內通道的形狀密合,但對煙管蝸牛防禦與避免水份散失,仍有很大的幫助。

※蝸牛家族小檔案

臺灣紡錘煙管蝸牛Hemiphaedusa odontochila (Schmacker & Böttger ,1891)

臺灣紡錘煙管蝸牛。  「煙管蝸牛」是蝸牛界的大家族,全世界約有3千種左右。其左旋的外殼與長紡錘的殼形,是煙管蝸牛的典型特徵。而圓梨狀的小型殼口,形似「煙管口」,所以稱為煙管蝸牛。

  除此之外,煙管蝸牛在殼內還有類似口蓋的特殊閉合裝置,是由「閉板」與「腔襞板」所組成。閉板是附生於殼軸上的板狀構造,腔襞板則是殼內壁的板狀突起,大多位於體螺層右側,可以隱約從殼的外部看出。而紡錘煙管蝸牛的腔襞板則是呈倒「C」形或「J」形的「月形腔襞」,由殼外看,就像一道彎月般明顯。這類具有月形腔襞的煙管蝸牛,是典型的地棲性蝸牛,喜歡棲息於樹林與草叢底層,也常活動於植物根部的土壤表層,或潮溼的岩石表面。

•殼的細部形態

 殼形:短紡錘形
 螺旋方向:左旋
 殼長:約13-18.2mm
 殼寬:約4-4.8mm
 螺層數:9-10層
 殼口形態:圓形或斜梨形。殼唇緣連續,成體增厚而外翻,常具二重殼口緣,白色。
 殼口板狀構造:上板──斜位,內與螺旋板連接。
        下板──深位,於殼口處不明顯。
        下軸板──於殼唇緣顯露。       
 殼臍:封閉。
 腔襞構造:「J」形,主襞長,上腔襞較短,連至月形襞,下腔襞弱。

標本照正面。 標本照側面。

(2005-08-30)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