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牧場、戰場和旅遊地的歷史對話- 作者:陳世一 ◎美麗的草原風光 和女兒到擎天崗舒展筋骨,禮拜天且又是艷陽高照下的擎天崗,滿坑滿谷的人潮逛來走去的,把偌大青青草原的氣氛弄得熱鬧而活潑。 找了一個稍高的坡地坐了下來,我問女兒:「坐在陽光下那麼美麗的草地,又有藍天白雲為伴,妳有沒有很幸福的感覺呢?」 「嗯!有很舒服的感覺,可是,好像談不上幸福。為什麼你認為坐在草地上就會幸福呢?」女兒說。 「因為台灣的綠地普遍很缺乏,而且,一般人受了大眾傳播媒體強勢西方文化傳輸的影響,總認為有大片的草地,而且可以坐在上面欣賞風景應當是很幸福的事。」 「是啊!為什麼台灣草地那麼少呢?」女兒說。 「其實,原始台灣的平原和丘陵本來也是很少大草原的,尤其在北部如此豐沛的雨量滋潤下,該是連綿不絕的森林景象吧!」 「可是,為什麼這裡是草原呢?」 「最早可能是森林,後來被砍掉或燒掉了,接著將砍來的樟樹提煉樟腦,較差的木頭作薪炭材,山坡地則種茶,清末時,台灣的三大外貿產品『茶、糖、樟腦』,北部的出產就是茶和樟腦,後來,樟樹砍光了,茶業又漸漸沒落後,這裡就變成了牧場,供人放養牛隻,日人曾經在這裡種類地毯草和一些牧草,因為牛隻踩來踩去,所以樹木長不出來,就一直維持草原形態,現在,牛隻雖然減少了,可是,遊客又取代牛,繼續踐踏這裡的草地,自然就維持草原風光了。」 「原來我們也是共犯啊!可是,這個類地毯草那麼矮,牛怎麼吃?」女兒一臉無辜的說。 「這是因為遊客踩來踩去,才會那麼矮,你看那邊一條土路,就是草都被踩死了,所以旁邊才用繩子圍起來,保養草皮。妳會不會覺得草地整年都綠油油的,很單調?」 「草地本來就是綠的,難道還希望它開滿了花嗎?」女兒說。 「要是妳一、二月來這裡,就會發現白色的胡麻花一叢叢的從草叢邊竄出來,整個草原就因為這一團團的白色小花而顯得生意盎然起來。」 「夏天來呢?」 「偶而可以聽見半空中或草地上的小雲雀在唱歌,也時有小鶯在叫『你─回去』,草原邊或灌叢裡的倒地蜈蚣及野牡丹的深、淺紫色的花朵也閃著亮麗的光芒呢!」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