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牧場、戰場和旅遊地的歷史對話- 作者:陳世一 ◎演化中的植被生態系 (下) 「我們不能從眼前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切去解釋這片樹林,或許,我們該想想這片土地的過去歷史,它到底曾經長什麼樣子呢?說不定這裡曾是一片森林,可能被人放火燒了,也可能樹都被砍光了,可是,如果這裡曾經是一片森林,地底下應該有許多種樹木的種子才對。」 女兒迫不及待的說:「我知道了,那些種子在地底下並沒有死,而在等待適當的生長機會,可是,後來這裡牧牛時,牛的蹄不斷踐踏,所以它們也長不出來,長出來的嫩芽也剛好被牛吃掉,所以,一直沒有機會,直到牛群減少後,這些種子才有再度生長的機會。」 「還差一點點,其實,如果森林大火的話,很多種子也會被燒掉,可是,落到山谷中的山溝的種子則最安全,因為很潮濕,火就燒不到。於是,我們看到的一般森林火燒地被破壞後,第一個到達的植物幾乎都是五節芒,因為它的種子隨風而來,傳播速度和效率都最快,而後,山谷中的山溝則是這片森林的種子貯存所,因為其地勢較低,很多樹木的種子離開樹體後很容易滾落其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豐富的種子庫,而森林復原的任務也時常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因其潮濕而樹木容易生長,等樹木長大後,開花結果,種子再慢慢向山谷和山峰一步步擴張,就形成今天這副模樣。當然,風、動物或鳥類的種子傳播也是同時存在的。」 女兒點點頭說:「先是草原,然後變成灌叢,然後又有一些芒草和小樹木,然後就成為森林了,這就是植被生態系的演化,我們剛好都可以看到,真好玩。」 草原和森林間是生態交會帶(或稱生態過渡帶),生物種數較多,競逐活動也較激烈,可惜,很多動物都是晚上活動的,白天無法觀察到;而植物間的競爭則是緩慢而無聲的。 行進到草原上時,左邊出現了大尖後山如倒蓋臉盆的造形,和從擎天崗上看的山形不太相同,穿越一片森林後不久,山形優美的大尖山出現在左側。 女兒指著那山問我。 我說:「那是大尖山,很漂亮吧!從另一面近看更美。尤其那山頂的造形,簡直渾圓的沒稜沒角。」 「既然山頂是圓的,為什麼要叫大尖山呢?叫大圓山不是更符合地形特徵嗎?」 「我想,它所謂的尖該是從附近平坦的坡面上凸出的尖,而不是山頂的尖吧!」 不知不覺中,穿越一片較成熟的森林後,已來到了海拔高度八百六十四公尺的石梯嶺了,往下一望,陡坡下是一片翠綠的大草原,有些人躺在草地上休息。 走在草原與樹林上下起伏交替的柔和二拍子節奏中,山嶺曲線的綠色旋律波瀾壯闊地綿展開來,假柃木和山菅蘭等草本就像主旋律中的裝飾音,使雄壯的感覺中多了幾許細膩的花俏。(2002-11-08)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