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蓬萊米原鄉的巡禮─竹子湖之旅 (四) 作者:陳世一 ◎蓬萊米的原鄉 拐到右邊一條往頂湖的安靜小路上,立即脫離了車輛的干擾,兩旁農家的苗木田整齊有致,小油坑的蒸氣彷若昔日田野間的炊煙,自右前方遠處嬝嬝升起,好像重新走回過往台灣鄉間的感覺,喚起了遙遠而美好的往日情懷。 到了路底時,附近都變成了海芋田。 「你不是說這裡以前種蕃薯嗎?怎麼現在變成海芋了?」女兒大惑不解。 「原本竹子湖是旱田,當然只能種一些蕃薯、雜糧等,後來,水圳開通後,台灣的主要農產品:水稻,就上場了,清朝時,從大陸引進台灣的稻米品種非常多,大部份都是種俗稱『尖仔』,即屬於在來米那種性質的稻米。」 「我們不是都吃蓬萊米嗎?怎麼變成在來米了。」女兒插嘴。 「我還沒講完,甲午戰爭後,清朝戰敗而割讓台灣,日本統治者進駐台灣後,發現台灣產的稻米不合他們的口味,於是,委託台北廳農會引進日本的米種在台北縣市等地試種,結果有的地方成功,有的地方卻失敗,後來,可能因為竹子湖這裡海拔高約600多公尺,氣溫和日本相近,且因地勢封閉而冬暖夏涼,不僅可隔絕外來品種的雜交,也可防止病蟲害的入侵,加上火山岩石風化成土壤後富含的有機礦物質等因素,因而在1923年時,日本政府選定竹子湖為引進的中村種稻米原種田,將竹子湖生產出的原種稻米以強制的方式推廣分配到台灣各地去給農民種植。」 「我們好像沒有吃過什麼中村種的稻米吧!我們吃的蓬萊米是從哪裡來的呢?」女兒問。 「其實,當時推廣種植的中村種稻米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蓬萊米。在1926年時,竹子湖的種米參加當時大日本米穀會第九次大會,得到稻米改良競賽的第一名,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夫就將這米命名為『蓬萊米』,竹子湖自然也成了蓬萊米的原鄉了。」 走著走著,又繞到了環竹子湖的道路上。 女兒說:「這裡四面都是山,當時,要把米送出去也很辛苦吧?」 「是啊!他們先要把米挑到草山去,再用牛車載到北投火車站,再用火車及汽車配送到北部各地的農家。後來,在1925年時,這裡的農民自己開了一條竹子湖到草山的牛車路,才稍稍減輕人力搬運的負荷。1927年,台北州廳出錢,本地農民出力,把牛車路築成了汽車路,竹子湖的原種蓬萊米也經由更方便的交通運輸傳向了台灣中南部各地,而成為最多農民種植的優勢品種了。」 「台灣的農家被強迫種植蓬萊米之後,對他們的生計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女兒問。 「在日本時代,由於日本人吃米很挑剔,只喜歡吃蓬萊米這類的米,因此,當台灣試種蓬萊米成功之後,由於蓬萊米可以銷到日本內地去,因此,改變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的主軸,即是農民不一定要種甘蔗,如果甘蔗的收購價格不好時,即可改種蓬萊米,不致於因種在來米而沒有收購者,而淪為只能種甘蔗而被低價收購的命運。」 「為什麼種甘蔗會被低價收購呢?」女兒問。 「當時,台灣流行一句俗諺:『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即說明了當時甘蔗收購價格常會低落,甚至,收購的日本會社會在磅秤上動手腳,使秤出來的斤兩短少,當時在彰化二林曾傳出『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就是三個保正一起跳上會社收購甘蔗的磅秤,結果才秤出八十斤的重量,我們普通一個大人就不止八十斤重了,何況還三個人一起秤,由此可以想見當時對農民的壓榨了。」 「既然這樣,大家就種蓬萊米就好了,何必種甘蔗呢?」女兒說。 「當時還有一句話:『米糖相剋』。往往米價好時糖價即跌,糖價好時米價則差,依照市場法則,供應量少則價格高,量多則價貶,因此,蓬萊米的推廣也使得台灣的農民有多一個選擇的機會,況且,蔗田和稻田很容易轉作,所以,蓬萊米也是改善農民生計的一種重要作物呢!」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