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水之鄉─絹絲瀑布、冷水坑之旅 (六) 作者:陳世一 ◎冷水坑 (上) 和女兒踏上了右邊往中湖戰備道的寬大土路,一陣陣牛騷味從旁邊芒草叢中傳來。 「有牛的味道耶!我們是不是要去找牛?」女兒高興的問。 「我們是要去看水池,可能也會看到牛。」 到了路盡頭之前不遠處,右邊一個被黑色木欄圍住、水色碧綠的小池,奇妙地出現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附近有幾隻牛隱身在高草叢中吃草,偶可見尾巴或身體露出,發出粗大的咀嚼聲響。 池右邊有一間水泥砌的小屋,左邊的設施可能是抽水設備,池旁有一圈明顯下陷的泥路,該是牛隻的傑作吧!也難怪要加木欄阻隔了。 女兒問:「這就是冷水坑嗎?」 「這個是沒有硫磺的池子,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冷水坑,等一下我們還會看一個含硫磺的真正冷水坑。」 據台北市志記載:「冷水坑有四小湖,為火山爆裂的火山湖,一部積有冷水,故名以之。」 女兒說:「冷水坑這名字好特別,在充滿了硫磺、熱氣的陽明山區,這個名稱有降低熱度的功能,只是,有點矛盾的是,既然叫冷水坑了,竟然還有硫磺,好像不太一致。」 「雞兔都可同籠,誰說硫磺和冷水不能在一起,況且冷水坑這麼大,不僅兼容並蓄,而且,過去硫磺產量也很大,況且還是特殊產狀的水中沉澱硫磺呢!」 「你的比喻有問題,老是想唬我。水中怎麼會有沉澱的硫磺呢?」 「原本硫氣孔的昇華硫附著在岩壁或泥土上,或產生交代作用,富集到一定的程度後,可能因地形上的變動,使水匯聚到這裡,或者是硫氣孔本來就在這些積水區的底下持續活動,噴出二氧化硫或硫化氫後,在水中慢慢氧化,變成了硫磺的微粒,久而久之,沉澱在水底的硫磺很多時,就形成了水中的沉殿硫磺。」 「可是,硫和水不會產生作用嗎?為什麼不浮而沉呢?」女兒不解。 「因為硫不溶於水,也不受各種酸的影響,但容易和各種金屬化合,形成各種含水之硫酸鹽類礦物,所以,硫在水中是不會消失的,而且比重2.1又比水重,只好沉下去了。」 仔細看了看這個小池後,又緩步回到觀景台,向下步入林蔭深處。 隨著下降的石階,遇到了一片柳杉林,一條下降的木階選定斜坡上兩棵一組的柳杉搭起一條往下的通道,非常細緻而精巧,彷彿在漫無頭緒的林子裡找到了前進的秩序般喜悅。 下斜坡後,女兒注意到了左邊一塊草地旁的泥土顏色是青黃色,我們走過去看,柔軟的土質常使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附近仍可見到木柱等房舍頹塌的遺跡,遠處還有破毀的輕便台車和鐵軌的殘留。 這片沼澤地有幾個小水坑,水色乳白泛灰,在夏天時,常可看到牛隻在泥沼中洗澡的鏡頭,冬天則一片蕭瑟。 這裡以前叫「舊埤」,在日治末期是放牧牛隻之地,後來,在1959年到1970年代中期,冷水坑的沉澱硫被大量開採,同時有褐鐵礦和磁土等礦產,在附近煉硫後,將癈土運到這裡沿溪附近的階地棄置。 眼前充滿細碎硫磺身影的小池,仍沉澱著過去產業活動的諸多記憶。 回到原路時,發現許多大青,也有一些大、小桶柑樹的殘留,推測早期這裡可能是一片桶柑園。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