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草山之旅]

魚路古道 (二)

作者:陳世一

◎歷史上的功能 (上)

  魚路古道最早出現在何時,已不可考,環繞在陽明山區四週的平埔族人部落可能已有在山區的打獵或探索活動了。

  在1694年台北發生大地震後,海水倒灌變成大湖,一些平埔族人遷居到大屯山脈邊緣活動時,可能因打獵、採硫、社群間的聯絡或物質的交換等,而在大屯山脈之中形成一些山徑,魚路則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一條道路。

  也有可能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在士林的麻少翁社或金山的金包里社,在擎天崗上打獵時,互通往來而走出來的一條山徑。

  後來,隨著漢人的大量入墾,台北和北海岸各聚落人口的增多,使各地產業、民生物資和文化的交流趨於頻繁,不過,一直到台北的艋舺和大稻埕發展成北台灣的商業中樞後,魚路古道才真正成為金山和台北間的商旅交通要道!

  由於古道直接橫越山嶺,無須繞道,魚路遂成為金山到台北的步行捷徑,許多在金山或沿線附近的產業,諸如魚獲、樟腦、茶葉、藍靛、薪炭材、柑橘或其它農產品等,經由魚路古道迅速運送到台北來換取生活的需要。

  魚路古道最早曾有部份路段被稱作「河南勇路」,清朝中葉以後,每年四季的第2個月都會從新莊縣丞或台北府派水師軍士,沿途在產硫地附近焚燒芒草,或在附近暫時駐紮,以免流民躲在草叢中盜採及製硫。河南勇指大陸來的粵勇及水師軍士。

  清朝末年同治、光緒年間,一方面採硫禁令解除,一方面淡水開港後大稻埕崛起,使這條路變成了北海岸各地產業和台北士林間往來的要道,當時草山地區流行的一句諺語:「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

  金包里大路於是登上草山地區最燦爛的歷史舞台。

  在日治1910年中期,金山到基隆的輕便車道開通後,金山附近漁民的魚獲就多載運到基隆,再轉運火車到台北銷售,金包里大路的功能就日漸衰退了。

  日治末期,由於民生物資缺乏,金山的一些居民於是利用金包里大路來走私運送魚獲,從金山上擎天崗後,經常繞到冷水坑,再到山仔后,避走仰德大道而由天母古道下去大稻埕。由於挑魚獲穿梭在山徑上的頻繁步履,使「魚仔路」這個名稱也同時喊開來了。

  這條從金山到台北的古道捷徑,我們如果擴大空間的範圍,會發現來自北部海岸或溪流中、上源谷地的村落有許多銜接魚路古道的山徑,還有萬溪古道、面天古道等從北海岸附近到士林、北投等地的路,其實,很多居民們也都泛稱這些路線為魚仔路。如今,為了清楚分辨起見,許多支線多已依各區域地名而稱為磺嘴山、鹿窟坪、富士、竹子山或一些不知名的古道了。

  以前,魚民或挑夫從金山挑著幾十斤的魚貨沿北磺溪跨越大嶺,到達山豬湖,有的或有下到士林、大稻埕或大龍峒,大部份可能在山豬湖或擎天崗附近已經換手轉入草山地區的販賣者手中,再循原路返回金山。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