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七星山列-紗帽山 (二) 作者:陳世一 ◎美麗的身世 造成紗帽山這種高不成且低不就的模樣,則要追溯到3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的最後一次爆發了。 50萬年前,七星山大規模噴發,火山活動持續到30萬年前不斷流出大量熔岩流,地底能量仍很高的岩漿從七星山的火山口不能充份的渲洩,於是,就另覓出口,在紗帽山的現址覓得了出口,也適時紓解地底岩漿蘊含的過盛能量,熔岩流就從這裡湧出,形成了美麗的鐘狀圓錐丘形火山體。 會形成鐘狀火山,主要是流出的熔岩流黏滯性大,流動性小,冷卻後易形成邊坡較陡峭的美麗造形,這種現象也常發生在大火山的旁邊。 所以,研究地質的學者們就稱紗帽山為七星山的寄生火山,它山頂的小凹洞可不是火山口,而只是流出的岩漿冷卻後收縮形成的凹陷,而那個小凹口的兩邊山嶺高低差了一點,形成非常美妙的不對稱組合,使人們從東北、西南方的遠處看它,都酷似古代的烏紗帽,所以,紗帽山的名稱也於焉在後來誕生。 經過長年風雨的吹拂風化後,土壤慢慢形成,植物的種子也來到這裡落地生根,長成森林。然而,漢人入墾的腳步卻使紗帽山變成凸頭,遍植茶樹,後來,在日治時期才重新造林,並在步道旁種植櫻花。 如今,觀察紗帽山的植被組成,不難發現較低處的人造相思樹林的殘餘、稍高的人造黑松林和柳杉林及原生的紅楠、小花鼠刺等群落。當然,殘留在步道旁的櫻花也是令人注目的焦點。 比較有趣的是藏身於林叢中的筆筒樹,都長得非常高大,這種需要潮濕而向陽的樹,大概為了爭陽光而拼命地往上衝刺吧!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人工造林和栽植觀賞用樹之後,紗帽山的植被已慢慢步入了另一個演化的階段,適合此地生存的原生植物慢慢將取代人工種植的樹種,可以想見,只要我們人類不加以干預,自然的法則會替每一個物種找到在這個山上最適合的位置。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