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2005-04-10 (摘要版)

 
視聽嚮宴 [綠色影展]四季循環與人生苦樂的交織•春去春又來
[綠色影展]虛實之間•加爾各答映像室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歐姬芙,成名之路(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山難
[猜一猜]一隻熊走過來
編輯報報 臨別
本會訊息 徵求台灣地球日網站更新與翻譯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綠色影展]四季循環與人生苦樂的交織•春去春又來 --﹥

引介:狗咬拖鞋
圖片提供:宜蘭綠色影展主辦單位

  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作品,向來擅以描寫人性中的原始欲望,如性、暴力、孤獨、殘忍、卑微、絕望等隱微處的敏感題材而每每引起爭議。然而在本片中,卻風格丕變,同樣唯美的鏡頭,這回說起的四季循環和人生苦樂相互映照的故事。

  故事開始在一座古廟,古廟在湖上,湖在風景如畫、幽遠靜謐的深山裡,大自然以四季變化守護著修行的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葉扁舟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從古廟到對岸……

  春天,山裡綠意盎然,藍色天空展露春的新意。小和尚貪玩,分別在魚、青蛙及蛇的身上綁上石頭,讓牠們不良於行。這些都看在老和尚眼裡,夜裡,老和尚將一顆大石頭綁在熟睡的小和尚身上,早上又要他去找綁上石頭的魚、青蛙及蛇替牠們鬆綁,才肯替小和尚鬆綁。小和尚知錯,拖著大石頭遍尋不著,直到看到魚和蛇的屍體以及掙扎的青蛙,他放了青蛙,埋了魚,放聲大哭……

  深山的夏天,蟬聲嘹亮,綠意深深。小和尚長成了翩翩少年,這時古廟裡來了一對母女尋求高僧的幫助,為身體不好的女兒治病。少年和尚為柔弱的少女深深吸引,引發其對女性身體與性的渴望。與少女第一次交歡之後,少年和尚無法自拔。一個清晨,老和尚發現二人裸身睡在小船上,於是拔塞沉船,驚醒二人。老和尚送走少女,少年和尚忍受不了最愛的離去,隔天,帶著佛像自行離去。

  楓紅的深秋,一片暖橘。老和尚微駝著背,從對岸回來。從報紙得知昔日的徒弟竟成了警方追緝的殺人犯,徒弟帶著一身的怒與恨回到古廟,與古廟的靜與淨成強烈對比。老和尚要徒弟以殺人的刀刻下心經。隨後警察循線來到古廟,老和尚要求警察讓徒弟繼續心經刻字,完成後,才依約讓警察帶走徒弟,而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閉」字貼住眼、鼻、耳、口六孔,焚船自毀,臨前雙眼的紙片溼透。

  銀白的冬天,白雪覆蓋了山林,湖面結成了可以行走的冰面,徒弟完成服刑已成中年,回到古廟,不見師父,只見其衣物,一切了然於心。中年和尚找到經書,開始勤練身體與整理古廟,一人過著修行生活。某日,一蒙面婦女帶著一幼兒來訪,婦女膜拜整夜未眠,深夜打算一人離開,未料掉入冰面之下,隔日,中年和尚將婦女屍體打撈上岸。中年和尚深知因果循環,這輩子的石頭永不得鬆綁。再次綁上重負,帶著佛像上山。

   春天,山裡綠意盎然,藍色的天空透露春的新意。小和尚長大了,正值貪玩的年紀,將小石頭塞入魚、青蛙和蛇口中,沒有惡意,卻殘害了無辜的生命。生命就此展開無止盡的重複與輪迴。

  春去春又來,電影英名為Spring,Summer,Fall,winter and Spring。導演企圖表達生命中的輪迴重複,當一切結束之際,新的一頁亦即將展開。整部電影對白不多,時以溫柔音樂出現,時以木魚聲相伴,對白簡單,演員多以肢體語言取代語言的表達。「如詩如畫」並不足以「形容」這部電影,而該說正是這部電影的寫照。

  雖然導演這次把以往善於編織畸戀、謀殺、情色、血腥的鏡頭,轉向湖邊寺廟清淨之地,然其主人翁一樣難以逃脫命運的擺弄與循環。說故事的人一樣,態度一樣,只是說故事的方式不同。因為即使在深遠靜謐的深山裡,仍有人間煉獄中的貪瞋癡慾念。影片中如畫的風景,微笑的佛像,莊嚴的宗教氛圍,還是影響不了人的執念,一但執念起,所有的重負就再也卸不下來。這是一部既清淡又沉重的電影,清淡詩意的畫面處理著人生這個沉重的議題,看完電影如同禪一般,沒有獲得任何有關人生的答案,反而是更多的思考與沉澱。

[綠色影展]虛實之間•加爾各答映像室 --﹥

引介:張明薰
圖片提供:宜蘭綠色影展主辦單位

  加爾各答,印度數一數二的商業港口大城,位於恆河三角洲。這個印度東部最重要的城市有一段曲折的歷史,原本只是一個小村落,西元1698年被東印度公司買下,便逐漸成為重工業、商業和文化中心,從此人口激增,加上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爆發而湧入的難民潮,現在人口更是高達1400萬。這裡是文豪泰戈爾的故居,是印度獨立運動的搖籃,是紙醉金迷的娛樂場所,睡在路邊的貧民與華麗的殖民風格建築物並存。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不同的歷史片段全部融合濃縮在一個城市的街景中。

  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渴望,造就人們對同樣的城市各懷不同的想像。除了實際存在的建築物與街道之外,還有千絲萬縷的交通動線、溝通管道、秘密心思交織其中,構成另一個「看不見的城市」。我們的世界,一半是物質的,一半是建構的。這部片的導演以「照相館」作為題材,正適合呈現這個主題。

  影片中的加爾各答老照片,會讓人想起19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華麗的大舞廳擠滿了人,雄偉的殖民風格建築物矗立街頭,對照今日的破敗。現在人們取景的角度已經不是這些搖搖欲墜的破房子,而是新建的大橋,因此照相館裡的攝影佈景也不斷隨著時代而變換。照相館是出賣夢想的地方,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讓自己置身於想去的地方,不論是藍天白沙的海濱,還是美麗的庭院,只要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去拍張悠閒貴族般的照片,就可提供日後的幻想素材。照片是人們餵養心中渴望的私密花園。人需要夢想,即使在將拍照視為罪惡的回教徒中,也有人願意背負罪惡感拍一系列的個人沙龍照。

  所以我們在片中看到匆忙的媽媽拼命哄著大哭的孩子,只為了拍張照片,有打赤膊、努力隆起肌肉的瘦巴巴男子,還有穿戴華麗、一臉嚴肅的小女孩。攝影師也十分熱情的配合人們的追夢行動,調整被攝者的身體角度,提出有時直接得近乎無禮的建議(這位女士,請把小腹縮進去!再縮進去一點,把它藏起來!)。敗現代科技之賜,這場逐夢行動更往前飛躍。年輕的男子因為女友家人阻止他們一起出遊,便把自己和女友的照片交給照相館的人,利用影像合成技術製作出「在花園中相依偎,伴隨紅玫瑰」、或是「在泰姬瑪哈陵上空漂浮,如星空一般無所不在的愛」等主題的照片,聊表安慰。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對此感到憤慨,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拍過與某人在某座著名橋樑前勾肩搭背的照片。他們可不喜歡這種被虛構的方式。

  說到拍照的背景,又是一個有趣的話題。除了傳統的美麗風景、名勝古蹟之外,攝影師還會準備一些特殊的背景,例如被飛機攻擊的雙子星大樓、火車意外的災難現場、龍捲風來襲等,因為有些顧客很想置身其中。印度文化早已成為世界眾多人口消費的對象,那麼讓印度人來消費一下911事件又有何不可?影片末尾的場景中,隨著鏡頭的水平遙攝,一幅美麗的佈景旁逐漸出現殘缺的房舍,貧窮的人們,滿布塵土的街道。人們用虛構的影像滿足自己對另一種生活的渴望,但所謂的真實又何嘗不是一連串建構的結果?

  台灣和印度同屬亞洲國家,同樣經過殖民的歷史,這些歷史痕跡都留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難得的,本片導演Nishtha Jain來到影展現場,原本可以和有心的觀眾激盪出許多寶貴的意見。但是,當天的電影院擠滿了羅東某國小的師生。電影放映前,師長盡職的耳提面命:「你們要不要乖?」「要!」「如果你們乖的話,就把你們參加這次活動的照片放在網站上好不好?」「好!」

  這些學生深知制式問答題的標準答案,也具體表現知行不合一的困境。影片開始不久,就有學生開始說話,愈說愈大聲,直到連電影的聲音都聽不清楚,也不見有任何老師控制一下場面。這些肆無忌憚的小鬼頭在樓梯上上下下,甚至站起來和走道旁的同學說話,最後還有一大票人飛奔出門上廁所,好像不知道電影院是什麼場所,更別說顧慮到其他觀眾的感受了!(這位導演千里迢迢而來,就這樣看著自己的作品被一群毫無禮儀的兒童和毫無約束力的老師糟蹋,真是情何以堪!)

  在如此嚴重的干擾下,我只能在頭痛欲裂的恍惚中,看到加爾各答街景被好幾個小黑影切成片段,在可怕的吵鬧中努力回想印度瑜珈大師的靜心妙法。感謝天,這種不連續的觀影經驗實在太難得了,讓我深深體會到,我們的教育體系,不也就像攝影師製作的美麗佈景罷了?

[專欄作家]歐姬芙,成名之路(下) --﹥

作者:賈福相

Poppy, 1927(圖片來源Regina Pacis Art/Author)  當歐姬芙在紐約讀書的時候,就認識了大她24歲的斯特利茲,那時她才19歲,斯氏的名聲卻已如日中天,崇拜和敬仰迷亂了一個少女的心,再相見時,她已28歲了,細長靈秀,全身黑衣,束一條白絲巾。她並不是好萊塢型的美女,但風韻別致,聰明動人。她允許斯氏為自己攝影,她的手,她的唇,她的脖子,她的腳,她的私密處,都入了鏡頭,誇大親密,這些攝影常常與她的畫都在291畫廊同時展出,風靡了紐約,風靡了歐洲。是誰有這樣明亮的畫?是誰有這樣性感的身體?

  1918年,他們開始同居,1922年斯氏離婚,1924年結婚,那年,斯特利茲61歲,歐姬芙37歲,白髮紅顏,他們共同耕耘著一種藝術的執著,1964年斯特利茲去世。
  斯特利茲也是個得力的代理人,1928年,他以2萬5千元高價賣掉歐姬芙一組百合花畫,這是畫壇的一件大事,在經濟大蕭條前夕,那是很大的一筆錢。

  歐姬芙每年夏天要去鬼屋作畫,她丈夫卻不願意離開紐約,長期分離。斯氏又有了更年輕的新寵,歐姬芙患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症。70歲時開始周遊世界,她說:「我喜歡東方,也喜歡東方的畫,歐洲宗教一類的畫粗俗可厭。」

  歐姬芙曾患過幾次重病,身體並不好,沒有兒女,到晚年,兄弟姐妹也斷絕了往來,視力很壞,但她熱愛生命,她自己以為可以活一百歲,在鬼屋雇了一個傭人,一個比自己小50多歲的助理,成了她的愛人。

  我看了很多歐姬芙的畫冊,特別喜歡四幅:1926年的《黑雁尾》、1929年的《紐約夜景》、1935年的《藍河》和1944年的《骻骨第四》。這也正代表她畫作的四個主題和高潮。

  歐姬芙名大財旺,很多大學校授她名譽博士,藝術學院選她為院士,被新聞俱樂部評為美國十大名女人,紐約博覽會選她為50年內最傑出的12位女性,她的畫平均一幅可賣6千元,剛好是她購買鬼屋地產的價錢。

  人的成名要靠天才、努力、機緣和推銷策略,策略是兵法,歐姬芙是箇中高手。她與斯特利茲的關係,裸體照,堅持她的畫與性無關,倡導「女性主義」,這些是不是策略?許多同年代的畫家,也有天才,也很努力,卻沒有歐姬芙的機緣,推銷策略更不如歐姬芙。

  歐姬芙活了99歲,嫁給一位比她大24歲的丈夫,晚年愛上了一個比她小50歲的男人,前前後後快兩個世紀,是個多采多姿的人生故事(完)。

[開懷篇]山難 --﹥

  積雪崩落,一名措手不及的隊員也隨之墜入深谷。驚魂甫定後,逃過一劫的小陳隊員用對講機呼叫不幸失足落谷的隊友:「小浩,你還活著嗎?」

小浩:「還活著!」對講機傳來小浩的回答。
小陳:「你的手有沒有事?」
小浩:「沒事。」
小陳:「你的腳有沒有事? 」!
小浩:「沒事。」
小陳:「那你有沒有辦法自己爬上來?」
小浩:「X!我看是沒辦法。我還沒落地!」

[猜一猜]一隻熊走過來 --﹥

1.兩塊冰下有鯉魚(四字成語)
答案:彬彬有禮(冰冰有鯉)

2.上完廁所,要用左手、還是右手擦屁屁會比較好?
答案:用衛生紙擦較好

3.哪種蝙蝠可以飛行24小時不休息?(四字成語)
答案:不修邊幅(不休蝙幅)

4.蔣公如果還在世的話,世界會怎樣?
答案:多一個人

5.有一隻熊走過來(四字成語)
答案:有備而來(有BEAR來)

[編輯報報]臨別  --﹥

值日生:小編

  配合宜蘭綠色影展,本週一連推出二篇影展參展作品的介紹。印度導演Nishtha Jain以城市中的相館,做為連結現實與夢想、真實與虛幻、繁華與殘破各種兩極間的橋樑。而韓國導演則以唯美的畫面,訴說一個四季輪迴、人生演替的故事。《加爾各答映像室》的破舊城市,到處熙攘著為滿足夢想而奔走來往的人群;《春去春又來》的湖畔寺廟,則在寂靜的山水間,舒冷的揭穿生命的真相。

  夢想很難成真,生命從來不曾完美;這不是悲觀,而是事實。認清事實,並不等同於向虛無主義投降。相反的,在如此不完美的人生中,才有夢想的空間,值得去追求。所需要的,不過是一點堅持和勇敢。

  向來懶散安逸慣的小編,離勇敢更有一大段距離。能在副刊服務滿一年五個月,只出自一小小的堅持。而堅持的動力,除來自自我的承諾,更多是作者們無償付出的熱情所引發 (當然,更要感謝老編苦口婆心鍥而不舍可憐兮兮的催稿等待)。

  中文字很奇妙,同一謝字,既有感激之意,同時可用於道歉謝罪;花開花「謝」,又代表了一種「完成」狀態。做最末一回副刊主編,誠誠然,謝謝所有曾經付出心力埋首筆耕的作者們,謝謝曾經給予指點和鼓勵的老師、朋友們,也謝謝所有讀者給予的注目和默默支持。四季寒暑既有花開花謝,人生更替自有聚散離合。臨別之際,唯有謝字在心。

[本會訊息]徵求台灣地球日網站更新與翻譯志工 --﹥

  422世界地球日即將來臨,本會徵求熟悉網站更新操作、以及對地球日活動訊息譯介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加入地球日網站更新專案的行列,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sharlin@e-info.org.tw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