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環境資訊電子報發行五週年 環境議題網路發聲新里程 --﹥ 本報訊 台灣一份完全由NGO獨立發行、以環境議題為主的電子日報《環境資訊電子報》,於17日邁入五週年,電子報自運作以來,運用網路特性,號召海內外百名以上志工參與投入,每日發行不輟;官方網站「環境資訊中心」目前收錄超過五萬筆圖文資料,單日瀏覽人次平均六千,單日已突破11,000以上(依流量統計公司Nedstat資料),堪稱是台灣最大的環境議題入口網站。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認為,一份非營利電子報能每日持續發行五年,成為承載環境議題的重要平台,網路志工的投入功不可沒,同時也見證了環境議題於網路發聲、串連與互動的歷史新意。 環境資訊電子報內容涵蓋國內外環境新聞報導、專題探討、專家評析、自然文學以及環保團體活動紀錄等,台師大環教所教授汪靜明表示:「通常我在網路上找資料時習慣從google開始找起,但常常輸入關鍵字後,發現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是最有系統也最廣泛的入口網站。這對那些關心環境議題的人而言非常有幫助。」主婦聯盟基金會常務董事陳曼麗指出,這份電子報經營得很成功,又是非營利性質,「只要提到環境議題的網路傳播管道,就一定會提到環境資訊電子報,而且其中內容經過專業編輯人員的編排,一目了然,非常易於吸收。」 電子報以每日引介大量國際環保動態、新觀念與新趨勢為一大特色,例如2002年南非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2003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舉辦之「世界保護區大會」,均有活動現場的第一手報導與相關深度探討;並與「422世界地球日」西雅圖總部串連,將相關訊息予以中文化。在本地議題方面,電子報歷來著力的議題包括放生對生態的影響、外來種生物入侵、核四爭議、馬告國家公園設立芻議、永續發展指標、乃至最近的新十大建設(含蘇花高)爭議、資訊公開法、京都議定書生效等等。 電子報另一特色為開放平台,因民間草根團體的弱勢聲音爭取發言管道不易,電子報則提供充分而不設限的空間,讓弱勢有現聲、並藉以互相串連、動員與互動的機會。揭露外來種日本菟絲子入侵台灣的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楊國禎表示:「我幾乎每天都會看這份電子報,電子報最大的貢獻在於讓環境資訊透明化,環境議題發表的管道更寬廣」。 電子報創始於2000年4月17日,當時南方電子報發行5年,以勞工議題為主的「苦勞網」創立兩年,各色各樣以網路為媒介的小眾電子報風起雲湧,網路成為弱勢團體發聲、串連、實現民主真諦的夢想平台;然而即便如此,針對同樣居於弱勢的環保議題,發聲管道仍嫌不足。因此,幾位年輕人有感於當時環境議題不受重視、相關資料不夠透明化而成立電子報。從打造自有的資訊平台、組織編輯團隊開始到號召網路志工參與,一點一滴累積至現今的面貌。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同時是電子報的靈魂人物的陳瑞賓談起創立電子報的發想:「當時是覺得環境議題不受重視、相關資料不夠透明化。一開始並沒有想太多,只是幾個同志憑著熱忱就著手用撥接上網來發報,不過後來發現,要讓這個有意義的活動長久持續下去,必須要有一個組織來推行,因此,便發起成立了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由環境資訊協會運作、發行,協會成立宗旨即在於「推動環境資訊的交流與普及」。實際上,除了少數正職人員外,電子報運用網路平台的特性,號召百位以上來自國內外社會各階層的志工參與,包括公教人員、學生、一般企業人士等,志工涉及的工作從環境資料庫建置、採訪、撰稿、編輯、翻譯、審稿、行政都有。因此,該電子報的成果,可說是網路串連力量的最佳見證。 目前電子報尚針對不同對象,發展出環境資訊電子報、地球日電子報、與快樂動物電子報,訂閱人數累積達七萬人,訂戶涵蓋產、官、學界,官方網站「環境資訊中心」五年來已累積五萬多筆圖文資料,網站單日瀏覽人次動輒破萬(依流量統計公司Nedstat資料),可說是台灣最大的環境議題入口網站之一。 環境資訊電子報自5年前創刊以來,除2001年5月間南港科學園區大火燒毀發報伺服器以外,每日發報不輟。五年的發展史,的確具有指標意義,惟2000年以前台灣長遠的環境運動發展資料較為欠缺,李永展不諱言指出:目前的資料庫內容的確欠缺歷史資料,惟歷史事件的整理與紀錄,涉及更深度的投入和專業,他呼籲社會各界有志於此的朋友一起來加入,「協助為台灣建立一個更全面、完整而獨立的環境資訊資料庫」,他以此深切期許。 (2005-04-18 ) 【相關文章】 ◆[生活環境]以色列人不分族群 共同參與地球日高峰會 --﹥
以色列,和平綠洲,2005-04-13 (ENS)- 猶太藉、阿拉伯籍以色列人、杜魯伊人(Druise)及貝多因人(Bedouins)共同齊聚以色列和平綠洲(Neve Shalom),迎接14日舉行的「地球日取水問題高峰會」。這次由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策畫為期兩天的會議,目的是要讓以色列境內幾個歷史上互為夙敵的族群團結合作,為所有以色列人民解決最迫切的需要──改善乾淨水資源的取得。 地球日網絡中東地區協調人施艾(Jonah Schein)表示:「就像以色列社會大部分的層面,環境運動的分裂也很嚴重,因而對影響所有人民的環境威脅無法有效因應。這次會議將會是改變現況的一條路。」 這場高峰會於和平綠洲舉行,之所以被稱為和平綠洲,即是因為這裡被認為是以色列唯一民族融合最完整的聚落。施艾和其他組織幹部將這次聚會視作在這個分裂國家中,搭起種族之間的橋樑,跨出歷史性的一步。他們希望這個會議能開啟族群之間的對話以及創造族群間的合作關係,給予所有族群一項共同目標和議題,也就是超越該區宗教和政治衝突的「取水」問題。 施艾相信在這些年供水有限和激烈衝突的情形下,非政府組織在維持所有地區的取水上扮演中樞的角色,同時在推動該區永續未來的工作上也也能發揮相當效用。施艾表示:這裡的政府功能因衝突而受限,然而,「非政府組織已經走在最前端,鼓吹保育行動和保育意識,並且在社區層級改善教育。」 地球日網絡主席羅傑斯(Kathleen Rogers)表示,地球日網絡的取水問題高峰會是很重要的一個起步。他說:「沒有取得安全、乾淨飲水的管道,難以維持我們社區和兒童的健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13-04.asp ◆[公害污染]全美瀕危十大河流名單出爐 廢水排放問題佔鰲頭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4-13 (ENS)- 保育團體「美國河流協會」(American Rivers)今天公佈全美瀕危河流的年度排行名單,其中撒那寬赫那河(Susquehanna River),因為數百條排水管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水到河中,成為美國汙染最嚴重的一條河。該會並指出廢水問題不單只是影響撒那寬赫那河,名列瀕危十大河流的其中四條河流也受其影響,然而,華府當局卻減少整治河川的經費支出。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13-05.asp ◆[生態保育]工業開發下 美西自然公園、林地與荒地面積日益縮水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4-13 (ENS)- 美國「環境行動團體」(EWG)根據電腦分析結果,指出美國西部1855座屬於納稅人財產的公有自然公園、森林及荒野地區,有三分之二面臨天然氣、石油業與礦業開發威脅──開發集團所控制的地區,不僅緊靠在這些自然資產的週邊,有的甚至就在其範圍內。EWG為一位於華府的非營利研究機構,透過資訊的研究分析,保護民眾的健康及環境。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分析了13個州的數百萬筆國有地使用記錄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上述結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13-06.asp ◆[環境政策]地球鬥士得獎人 堪當世界楷模 --﹥
肯亞,奈洛比,2005-04-13 (ENS)-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成立傑出創新環保領袖獎項,並於今日舉行頒獎典禮,共頒給了七位地球鬥士(Champions of the Earth)。此獎項從全球七大區域中各選出一名獲獎者,目的是為了宣揚與鼓勵地球鬥士對環境的貢獻與成就,作為世人典範,因此並無獎金的提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13-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遠鵑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13-09.asp ▲[和佛陀賞花去-煩惱花園]「執取」比鬼針草還黏人! --﹥ 作者:釋見介
一次,到溪谷的小木屋看蓮花,一路上我察覺自己已被鬼針草盯上,走走停停地與它奮戰好幾回合。 到了小木屋前,舉目望去,滿池蓮葉已殘,只剩一朵殘荷猶自在晚風中顫慄,直是「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那一片片如向上之手的翠綠蓮掌,一朵朵蓮掌遮面下的嫩紅荷顏,花香、蜂鳴、蝶影,都已是「仲夏夜之夢」了。 人在無邊秋景裡,只覺秋意上心頭……。驀然,腳下一陣刺痛,我彎下腰抓出了幾根「鬼針」,心裡有些生惱。 鬼針草的「陰魂不散」,豈不像人的執取般強烈?一黏著就很難放下,執取是如何產生的呢?佛陀以「十二因緣」,解釋眾生生死流轉的現象與原因:「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取緣生,生緣老死 。」 從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可知,「取」是以愛為緣而產生的,因為六根接觸到六境,產生種種感受,從感受又生起執愛,因執愛而想抓取,生命便因而存在、延續。 這和鬼針草將種子粘附在動物身上,以傳播到更遠,繁衍新的生命,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我開始猜想,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頓悟生命流轉的真相時,周圍的土地上是否就長著鬼針草?在鬼針草身上,因「取」而「有」的流轉過程如實展現無遺。 如何斷除「後有」,不再輪迴呢?從滅除「執取」著手,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愛滅故取滅」,在六根觸境的當下,觀照自己的感受,看清自己對某個對象的渴愛,其實是來自於一種深不可拔的執著,所以才會不擇手段或不顧一切地抓取,而這渴愛往往是一種自私的愛。 觀照之後,逐漸放下患得患失的心,不再讓衝動的執取,傷害自己與他人,造成悔不當初的結果。 行經滿佈鬼針草的山路上,惱人的鬼針草還是向我說法了,即使被它黏滿衣襟,也應心存感恩啊!我低頭取下最後一根刺,將它丟向草叢裡,心裡這麼想著。
※本文摘錄自野人文化《和佛陀賞花去》一書,欲購本書及相關延伸閱讀書籍,請見:http://e-info.org.tw/activity/sinobooks/index.htm ●[活動]春季之歌:瑞泉古道及富士古道 --﹥ 時 間:4 月23日(六) 早上8:00 富士古道又稱大尖古道,沿著富士溪比鄰而上,因通過有古厝的富士坪,故稱富士古道;富士古道原為日據時代農人放牧的牛路,地勢和緩,水草豐美,而大尖池則提供牛隻穩定的水源。此行將經過如綠絲絨般平坦柔順的富士坪草原,並可望見6、70萬年前曾經噴發的磺嘴山,其錐狀的火山口的山型十分優美。千萬別錯過這趟牛路、草原與火山的歷史之旅。 詳情請參閱 http://www.523.org.tw/act/94/onemt/index_0504.htm ●[活動]大安溪竹筍A-Li體驗營 --﹥ 時 間:4月23-24日(六-日) L'liung penux為泰雅語寬廣、平坦河流的意思。腑瞰地圖,在台灣河川中,大安溪是相當重要的一條流域,位在台灣中部,東西走向,跨於苗栗縣和台中縣,大安溪谷全長98公里,發源於雪山山脈,流經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進入台中縣和平鄉雪山坑,形成一段長達20公里的美麗溪谷。沿途溪谷寬廣,山光水色、農舍田園,秀麗清雅,風光無限。 詳情請參閱 http://www.daanriver.org.tw/main.asp ●[課程]寬尾鳳蝶班解說員培訓 --﹥ 時 間:5月7日-6月24日 您,還只是迷戀彩蝶美麗身影,欣賞她曼妙的舞步與姿態?是該捲起衣袖,化身為蝴蝶保育使者,獻身並肩加入生態解說員行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347 ●[講座]自然建築與生態村─規劃設計、施工實作、參訪體驗 --﹥ 時 間:4月28日(四) 晚上7:00-9:00 詳情請參閱 http://sowtc.sow.org.tw ●[研討會]2005生態旅遊實務推動研討會-社區生態旅遊之永續發展 --﹥ 時 間:4月30日(六)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cotour.org.tw/event_home.asp?RecID=642
播出日期:4月18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第一單元】雨林絶響 長臂猿是熱帶雨林的歌者,牠們的聲音悠遠而嘹亮,當開發的巨爪伸向原始叢林,盜獵者的槍聲劃破了雨林的寧靜,長臂猿的歌聲漸漸成為絕響…… 古拉是一隻公的黃金頰長臂猿,被送來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還不到半年,之前古拉被關在高雄一間動物園的後場長達3年,3年來牠連站直身體的空間都沒有,如果不是保育人士的搶救,不知牠還能在狹小的籠舍中撐多久,目前屏科大收容中心,收留了十幾隻不同種類的長臂猿,牠們都與古拉有著相同的遭遇。 【第二單元】水水天母 天母有一群媽媽們,為天母打造一個傳奇;天母水道祭,不只為地方創造一個慶典,更是文化傳承、環境教育的典範。去年3月,草山水道系統被指定為台北市第111號的古蹟,與士林地區的郵遞區號相同,這份榮耀屬於天母居民,在推動草山水道系統指定為古蹟的過程中,媽媽們經歷了一趟探索之旅,發掘了7、80年供養天母居民的活水源頭,也保存下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 ●[徵件]2005節水績優活動電子報 --﹥ 主 辦:經濟部水利署 近年來,台灣旱災與水患頻傳。乾旱時期,實施限水措施,輪流用水;颱風季節又亦引發水災,水質與環境遭受迫害,同樣無水可用,致使民眾開始意識水資源缺乏的問題。而解決台灣地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除了政府單位的因應措施,唯有仰賴社會大眾及民間企 業的主動配合,施行各項節水措施,才是促進水資源永續利用的長久之計。在此,誠摯的邀請各界參加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及個人的選拔活動,透過建立正確的節水示範作用,防範缺水於未然,也為台灣地區的水資源保育工作共盡心力。 ★「四」無忌憚、「五」動人生 本會為地球、協會與電子報慶生 --﹥ 本會16日上午於台北萬華區辦公室舉辦會員大會,本次大會以「四無忌憚、五動人生」為主題──慶祝電子報4月17日發行滿五週年、協會5月19日四歲生日,同時,並迎接即將來臨的422世界地球日,可謂三喜臨門,與會者歡喜慶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誕生於2001年5月19日,以推動環境資訊的交流與普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宗旨,四年來的發展,以成為結合媒體和環保角色的第三部門、作為非營利組織的資訊夥伴為職志,在度過「四」無忌憚的四歲生日後,即將堂堂邁入第五個年頭,繼續堅持理想初衷,為伸張第四權而努力。而協會的主要任務:環境資訊中心和環境資訊電子報,也在4月17日發行滿五週年,大會中由秘書長陳瑞賓主持簡報,回顧了電子報5年來的發展,並進行有獎徵答,例如電子報的生肖、星座、發刊期數計算等,以趣味的方式熱絡活動氣氛、加深會員印象。 由於會員大會召開時間適值422地球日前最近的週末假期,慶生活動也兼具了慶祝地球生日的意義。今年地球日的主題為保護孩子‧儲存未來 Protect Our Children and Our Future」,本會持續和「地球日網絡」合作,進行地球日網站中文化工作,並發行地球日電子報,邀請大家來響應這全球兩億多人共同參與的盛會,關心兒童的健康與未來。 協會理事長李永展表示,協會在去年得到「國家永續發展獎」,而今年持續以民間團體的身份加入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的運作,期許在未來能深度投入相關事務,充分運用和公部門溝通的機會。另外,他也表示,去年在台東利嘉林道舉行的全台第一次「生態工作假期」,成效良好,今後也計畫持續舉行,希望會員能踴躍響應,親身體驗保育行動的真諦。
【相關文章】 【檔案下載】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除了電子報週年,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滿四週年的日子也即將來臨,最近一個月內,我們將持續於每週日刊出特輯,邀請讀者朋友一起來談談有關和電子報互動的小故事,例如: (A)和電子報的親密接觸 有興趣和其他讀者分享心得的朋友,其來函: infor@e-info.org.tw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dalier@e-info.org.tw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