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民營化大風吹到垃圾清運系統 勞工環保團體都有話說 --﹥ 報導:苦勞網 環保署目前正準備修正合併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計畫推動地方垃圾清運系統民營化,預計2006年之前,完成全國垃圾清運民營化規劃,未來十年間,輔導10到15個縣市完成民營化。 目前廢棄物按照依產源來區分為一般廢棄物及事業廢棄物,而事業廢棄物又分成一般與有害事業廢棄物。環保署表示,目前修正合併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中,將不再採產源分類的方式,而是改依廢棄物的性質,區分為一般廢棄物及有害廢棄物。因此事業所產生的員工生活廢棄物,及目前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將與家戶廢棄物一起交由民營化後的地方清潔隊清理。至於事業單位生產的有害廢棄物,產生者仍必須自行、共同或委託清除處理。 環保署表示,目前地方鄉鎮區公所垃圾清運機具、車輛與人力,均呈現老化狀態。為了擴大服務並減輕地方鄉鎮區公所財政負擔,並且以「民間能作的,政府就不作」為原則,考量垃圾清運民營化。 環保署認為民營化可以增進營運彈性、提高績效、節省成本等等,類似的說法,對社會大眾一點也不陌生。然而民營化大旗一揚,首先引起的疑慮,就是相關領域從事員工的勞動權益問題。 「這個民營化計畫不是向郵局變郵政公司或中華電信、台鐵一樣的『一般民營化』」環保署許姓技正略帶保留地表示「應該比較是委託外包的形式」。許技正解釋,垃圾清運民營化政策一旦實施,清潔工作員不需負責清運一般垃圾,可以擴大投入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事項,也可以多配合天災人禍時節進行公共環境的清潔清理工作。 據瞭解,目前全台灣從事垃圾清運工作人員約3萬多人,其中將近1萬8千人為清潔隊員。目前台中市與高雄市各有部分區域路段正嘗試實施委託外包。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周佳君則表示,為確保旗下環保局工會3千多名會員勞工權益,產總與台北市環保局工會已經取得市長馬英九承諾,馬任內,絕對不將垃圾清運工作委外。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署提出「民間能作的,政府就不作」的原則,所謂「民間能作的」,其實就是「有利可圖的」,對於經營垃圾清運事業可能的獲利來源,環保署指出,代清業者可以針對事業單位生產的一般廢棄物進行估價收費,此外了保障民間業者獲利,環保署也會給予適當補助。 清運垃圾既然不是作功德,民間廠商勢必得追求利潤,一旦垃圾清運委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陳建志最疑慮,如何可能規範、防止廠商不會將有害有毒廢棄物與一般廢棄物混合處理。此外,一旦委外作業採取「以量計價」,既然垃圾越多賺越多,廠商自然不會作垃圾減量,政府為了要保障獲利,說不定得變相保障垃圾量。如此一來,與目前的垃圾減量工作合併來看,實在大有矛盾。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7.22報導 ◆[環境政策]英國工業削減溫室氣體 達到預定目標 --﹥
英國,倫敦,2005-07-21 (ENS)- 據英國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Defra)今天所公佈之數據顯示,英國工業部門去年削減了共1440萬公噸排放至大氣的二氧化碳,已超越政府所設下之目標兩倍之多。不過一些持反對的國會議員及運動團體仍要求一項更為嚴謹的氣候法案來把關,限定每年二氣化碳排放量需削減達三個百分點。 使用大量能源的幾家大型製造工廠和公司,在2004年降低約89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氣候變遷協定」(CCAs,Climate Change Agreements)中所簽定的最少降低量還多。 所謂「氣候變遷協定」是一項為期10年的能源效能協定,根據協定,如果公司達到降低排放標準,就可以得到氣候變遷徵稅減免八折的優惠。「氣候變遷協定」是英國致力減少碳排放計畫的重要部分,計畫在2010年能降低8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天所公佈的結果顯示,所有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量都有持續的進步。減量最多的是鋼鐵業,儘管鋼鐵產量增加,但是鋼鐵業卻能繼續達到目標,表現同樣亮眼的還有鋁業、水泥業和化學產業。 儘管有這些進展,英國國會議員和非政府組織所組成的聯盟仍要求制定新法律,以確保英國總體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減少。他們指出,英國的排放量正持續上升,而且現在還比1997年工黨初掌大權時的排放量還高。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5/2005-07-21-04.asp ◆[環境政策]布希與印度核子約定遭議院否決 --﹥
美國,華盛頓,2005-07-20 (ENS)- 美國總統布希與印度總理辛格(Dr. Manmohan Singh)18日共同簽署一項協定,以協助此一核武軍備國家發展民生用核電發電能力。然而這項對印度的禮遇卻於隔日遭眾議院否決,出於印度並非「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之締約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5/2005-07-20-03.asp ◆[公害污染]透析:餐桌小組戰勝美國陸軍 --﹥
記者 Laura Olah 報導 美國,威斯康辛州,美麗麥克,2005-07-20 (ENS)- 15年前的今日,當美國貝吉爾陸軍基地周邊的農村居民察覺其飲用水井受到高度致癌溶劑汙染時,貝吉爾安全水源公民(CSWAB)便開始籌組如「餐桌會議」(kitchen table)之組織,並著手調查真相,替人民請願。與此同時,在三戶農村人家之供水水源之中,偵測到含有高於安全標準值15倍之多的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以及三氯甲烷等有毒溶劑。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5/2005-07-20-insola.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茶園取代雨林 印度西高止山脈成生態沙漠 --﹥ 范世榮 編譯/蘇柏維 審校 印度西高止山脈(Western Ghats)是世界中最富生物多樣性的據點之一,但該區景觀已被一大片修剪整齊的茶園所取代。為了種茶,人類在這片土地使用各式各樣化學農藥,生態已遭到嚴重破壞,使得這處高降雨帶變成生態上的沙漠。 數十年來殺蟲劑、除草劑和除霉劑的噴灑,使得這裡就算在雨夜也聽不到蛙鳴,僅見的生存者是叢林烏鴉、叢林八哥及紅髯鵯。這個地區面對的是一場每年數公頃雨林消失在西高止山上危機。 不過,在安那馬拉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ABCA,Anamalai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帶頭下,加上輿論的壓力,一群安那馬拉的莊園地主和自然保育基金會(NCF,Natur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開始攜手合作來阻止這個趨勢。 每一座茶園都有一些生產力低的區域──稱為空白區,那裡無法種植茶樹。第一批參與計劃參加者之一的印度斯坦槓桿股份有限公司(Hindustan Lever Limited),分配了一些所謂的空白地給自然保育基金會來種植當地的雨林樹種。一座用來種植茶樹的苗圃現在已經轉變為雨林樹苗的培育地。驚人的是,目前有90種共3萬棵樹苗已經被培育出來(超過十種可以在苗圃完全生長)。在鄰近地區另一個莊園地主,孟買柏馬貿易公司(Bombay Burmah Trading Corporation),已經決定使用雨林樹種為其80公頃的有機咖啡和香草提供遮蔽。 當這些生態健全的小區塊建立完成並連結在一起時,希望可以增加整體的生物多樣性。而棲地的復原,將提供許多有價值的新居住地給當地的鳥類跟哺乳類。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范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作者:蓋瑞‧伯森(Gary Paulsen) 布萊恩終於又睡著了,但他的模式已開始產生變化,睡眠也變得輕淺,是一種休息式的假寐,而不是沉睡。夜裡他又兩度因細小的聲響醒來。在晨光中甦醒、成群如雲的蚊子報到前的黎明前淺寐中,他作了個夢。這次夢見的不是媽媽,不是那個「祕密」,而是夢見爸爸,再夢見他的朋友泰瑞。 夢一開始,爸爸站在客廳一隅看著他,帶著一副想對他說些什麼的表情。爸爸的雙唇在動,卻沒有聲音,沒有一絲低語。他對著布萊恩揮手,又在面前比劃著像刮東西的動作,還設法用嘴巴傳達一個字,但布萊恩看不清。接著他用嘴唇做成「ㄇㄇㄇㄇ」型,仍然沒聲音。「ㄇㄇㄇ──ㄇㄚㄚㄚ」,布萊恩就是聽不見,也不明白。他急切想瞭解爸爸,知道他想要說什麼非常重要的事。爸爸拚命想要幫忙,但布萊恩卻無法明白,他顯得很氣惱,就像平常布萊恩重複提問時所見到的表情。後來影像淡去,父親化成一片朦朧,布萊恩什麼也看不見,夢也幾乎結束了;就在夢要結束時,泰瑞出現了。 他並沒有對布萊恩比手劃腳,只是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烤肉的營坑,好一會兒都沒動靜。後來他起身把袋子裡的木炭倒進炊具,接著倒入助燃液,再用彈擊式打火機點燃液體。當液體引燃,炭火終於熱起來後,泰瑞轉身,夢中的泰瑞首次注意到布萊恩。他轉身笑了笑,指著火,像是在說,你看,有火。 除了確實盼望有火外,這一幕對布萊恩來說毫無意義。他看到泰瑞身旁的桌上有個購物袋,覺得裡面一定裝了熱狗、薯條、芥末醬等,想到的盡是食物。但泰瑞搖著頭又指向那堆火。他連續再指了兩次,要布萊恩看著火焰。布萊恩感受到泰瑞的沮喪和氣惱,便想:好啦,我看到火了,但又怎樣呢?我就是沒有火呀。我認得火;我知道我需要火。 這我知道。 布萊恩張開眼睛,洞裡有光線,一道灰暗的晨光。他揩揩嘴,嘗試移動那條已經僵硬得像木頭的腿。他口渴了,肚子也餓,於是吃了點外套裡的樹莓。它們有些腐壞了,似乎比昨天更軟、更糊,但甜味仍濃。他用舌頭頂著上顎擠壓莓果,讓甜美的莓果汁流入喉嚨。此時,一道金屬閃光引起他的注意。他看見沙地上的手斧,他摸黑擲向豪豬的手斧。 他撐起上身,彎曲已僵直的腿時,讓他痛得咬牙,然後爬到手斧旁。他舉起手斧仔細打量,看見斧刃上方有個小缺口。 雖然缺口不大,但手斧對他非常重要,是他唯一的工具,實在不該亂丟。應該隨時拿在手裡,應該製造某種工具來驅逐野獸。就做根長杖吧,他想,或是長矛,但手斧要留好。手握手斧之際,他想到了什麼,是與那場夢、與爸爸和泰瑞有關的事,不過無法具體說出究竟是什麼。 「啊!……」他爬到洞外,站在朝陽中伸展背部的肌肉和痠疼的腿。伸展身體時,他的手裡仍握著手斧,高舉至頭頂的手斧因而映照到朝陽的第一道光芒。那第一道幽光照射到銀色手斧,一道明亮金光在晨曦中閃耀而出,宛如火焰。這就是了,他心想,他們想要告訴我的就是這個。 火!這把手斧就是關鍵。當他在洞裡朝豪豬丟擲手斧打偏時,手斧擊中岩壁,擦出一串火花。那陣黑暗中的金色火花,就與此刻的太陽一樣,閃耀著火焰般的金光。 手斧就是答案,這便是父親與泰瑞試圖告訴他的。他可以設法從手斧上得到火。火花能引燃火焰。 布萊恩回到棚屋內研究那面牆。那是某種白堊花崗岩或沙岩,但裡面還嵌了些大片的深色岩塊,又硬又黑的岩塊。沒多久,布萊恩便找到手斧擊中岩石的位置。手斧鋼刃在一片深色岩石邊緣擊出刻痕。他將斧刃轉向,用手斧平坦的斧背輕敲黑色岩塊。太輕了,什麼都沒有。他更用力點敲,斜揮一擊,兩、三枚微弱火星由岩石蹦出,隨即消逝。 他以側擊的方式,更用力地揮出,讓斧頭摩擦得更久。黑色岩塊應聲迸出火焰。火花密集地迸濺,還在岩石下方的沙地上飛跳了一番。他笑了,一遍又一遍地敲擊。 他想,就要有火了。他邊敲邊想著,我要在這裡生火,我要從這把手斧裡製造出火焰。 ※本文節選自野人文化《手斧男孩》 ※看完本文後有興趣購書的讀者有福了!2005年8月底以前可參加抽獎,獎品包括Clive背包、Eagle Creek腰包、《我的野人朋友》一書等,詳細活動辦法請見: http://www.sinobooks.com.tw/yeren/activity/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Discovery Channel(發現頻道)正在播放鱷魚捕獵水鳥的特技,轉到另外一台,台灣的新聞報導剛好播出台灣南端水鳥聚集地龍鑾潭,有巨鱷出沒的消息。那隻鱷魚在大光漁村村民的圍捕下,依然成功脫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經下令,禁止居民下潭摸蜆。 這尾身長兩公尺的巨鱷繼續潛伏在龍鑾潭中,除了威脅當地居民的安全外,岸邊棲息的鳥類、水裡活動的魚類,都有可能受到威脅,是近兩年來,野外環境發現體型最大的外來種。 鱷魚會大量捕食龍鑾潭中的魚類,使得潭中原有的生態系統改變,適合鱷魚食用的大型魚率先絕跡,接著較小型的魚也開始遭殃,偶而也會有一、兩隻雁鴨失蹤。原本在此活動的鷺鷥、雁鴨突然之間少了食物來源,紛紛遠走他地,龍鑾潭賞鳥勝地的美名不再,墾丁國家公園只好關閉位於潭邊的遊客中心。 上面的故事,在僅有一隻鱷魚的情況下不太可能發生,但若之後陸續發現第二隻、第三隻…那麼這個故事,就不會只是虛構或是想像,外來種對生態的危害就是這樣發生的。比如澳洲引進的家兔,雖沒有鱷魚那麼凶猛,但卻也足以讓當地生態系瓦解。牠們吃小苗、啃樹皮、挖草根,同時挖掘洞穴而破壞水源,嚴重威脅當地農牧業的生存,並使澳洲特有的有袋類,因食物缺乏而瀕危。 外來種要引進,通常會選擇繁殖迅速,對環境適應力強的種類。這些物種到了新環境,沒有天敵的問題,本土生物不認識這個新鄰居,不知閃躲,其結果就是讓外來物種無憂無慮、不愁吃穿,並且自由自在的生育下一代,彷彿到了天堂一般。 前面提到的澳洲兔子,在剛引進時,只有24隻,但是繁殖太迅速,數量最多時曾達40億隻。數種澳洲特有的草本植物因此絕跡,以這些特有植物為食的動物,也跟著消失,以昆蟲最明顯。無意間進入的外來物種,使得原來呈現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就像一堵破了大洞的牆,難以填補,至今人們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彌補這個破洞。即使填補了,也容易因為結構不穩而再度崩解。 台灣也有類似的例子,牛蛙會捕食水中的小魚小蝦,隨著體型增長,食量也跟著愈來愈大,除了魚蝦外也會捕食其他蛙類、吞食蛙卵,甚至會抓小老鼠來打牙祭。這麼凶猛的物種,再加上繁殖能力強,往往會威脅其他物種,而造成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現在因為交通貿易發達,飛機車船容易夾帶各種生物,使得更多生物有機會成為外來種。大部份外來種在新的環境無法適應,能存活下來的種類一定有足夠的優勢與競爭力,本土生物失去競爭優勢,會漸漸退出自然的舞台。 這樣可能會有一個現象,就是適應力強的物種,可以很容易遷移到其他地區,最後可能在全球各大洲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就像蟑螂。各地的特有種紛紛消失,原來互相依存的生物相繼滅絕,自然環境也可能因為原生種的消失而改變。人們努力在實驗室中繁衍代表當地的特有生物,卻發現再也沒有適合牠們的棲息地,讓牠們只能在實驗室出生,在實驗室死亡。對任何一種生物,任何一個個體,這無疑是最悲慘的命運。 ●[活動]假日免費賞蝶推廣活動-芝山岩 --﹥ 時 間:7月31日(日)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 時 間:即日起 科技的發達、經濟的快速成長,伴隨而來的不僅是環保問題,同時也拉大了城鄉的數位落差,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你我,應該對地球要多一份關心與責任,除了努力落實環保政策外,平衡數位落差更攸關國家競爭力。將汰換之二手電腦經回收、組裝、整理為再生電腦,並轉贈至高偏遠地區使用,以有效縮減城鄉數位落差。 詳情請參閱 http://www.istec.iii.org.tw/94pclove/all.htm ●[活動]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研習營─來自地底的聲音 --﹥ 時 間:8月21、28日,9月4日、11日、18日 五梯次 陽明山成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台灣獨有的火山地質景觀;如果您曾經鳥瞰陽明山的山形,您可能會發現這裏的山,並不像雪山山脈或中央山脈有明顯的脈向,而多是以單獨的「饅頭」狀呈現,理由是這裏有些山是火山噴發後由岩漿所積疊而成,而非像雪山或中央山脈是因地殼擠壓所成,不同的形成方式當然也就有不同的外觀... 詳情請參閱 http://www.ymsnp.gov.tw 時 間:8月6日-8日 今年暑假,永和社大與青輔會於永和市福和橋下的溼地生態農場舉辦了三天兩夜的青年濕地體驗活動,除了有親自下田、雨水截流池施作、景觀步道搭設及彩繪等難得的都市勞動體驗活動,另有知性的工作坊、公共討論、紀錄片觀賞與參訪行程,歡迎有興趣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 詳情請參閱 青年濕地體驗營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尋找海洋台灣 --﹥ 播出日期:7月25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尋找海洋台灣 張惠芳,是黑潮基金會的志工,也是今天賞鯨船的解說員,在花蓮海域裡來來回回航行了八年,每到了夏天,她用著她的觀察和經驗,迎接一批批踏浪而來的旅客,在短短三小時的航程中,張惠芳扮演的是引導遊客欣賞海豚,行旅於花蓮的海岸線,親近海洋的角色,於是走動式的解說方式便於讓她看的更遠、視野更廣,然而如何適應船隻航行的能力,卻是台北長大的她,在解說員訓練過程中遭遇最大的難題。 【看守台灣】深潛探祕 從1940年代,科學家發明水肺潛水開始,許多人嘗試潛入海中一探究竟,然而一般的水肺潛水,頂多只能到達四五十公尺左右,往深處而去,是什麼樣的世界有什麼樣的生物住在裡面?海洋研究者嘗試用各種方式,解讀謎樣的深海。 ●[節目預告]民事異言堂-活在水平線下 --﹥ 播出日期:7月25日(一) 晚上11:10-12:10重播 【第一單元】活在水平線下 612水災,造成台灣西南沿海大淹水。但究竟什麼原因造成當地變成水鄉澤國?學者說,一切都是因為養殖業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養殖業說,政府不蓋水庫、逼我們抽地下水;環保團體說,蓋水庫,萬萬不可,因為當地有瀕臨絕種的鳥類。每個人都振振有詞地把矛頭指向別人,究竟,誰該為西南沿海大淹水負責?製作小組循線深入調查每一個可能的原因,在颱風大雨過後,再一次重新深入檢視台灣西南沿海這片土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詳情請參閱 http://bobby.ftv.com.tw/ftvn/view/thisweek.asp A)台灣、中國新聞掃描志工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的新聞(閱讀相關報導能夠有相當感觸者) B)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e-info.org.tw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