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物科技]基改食品檢驗與標示制度 台灣亟待建立 --﹥ 本報訊 基改大豆與玉米所製造的產品已經充斥各國市場,將來也會有更多類型的基改食物陸續上市。基改食品是否安全,贊成與反對兩派人士看法南轅北轍。3日上午,一場針對基改食品的安全性及其管理的座談會中,基改食品研究者、毒物與過敏醫學專家,對基改食品的安全性給予肯定,但是對於台灣缺乏檢驗與標示的管理制度,則表示擔憂。 中研院植物與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榮芳先為基改植物的研究感到不平。相對於基改微生物或動物,基改植物是最安全的,但是卻受到最嚴格的管制。即使是非基改食品也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卻不受檢驗。基改的成本高,再加上檢驗的費用,將使得效益被打平。台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葉開溫也同意,台灣基改研究起步早,成就卻落後,主要是因為把基改食品當成壞小孩,安全評估已經有全球公認的程序,我們只要照著進行即可。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康照洲與台中榮總風濕免疫科科主任蔡肇基表示,檢驗基改食品對人體的毒性或過敏反應,台灣在技術上都沒有問題,但是需要受到美國FDA的認證。台大醫學系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科科主任張明富認為,安全檢查應該要美國、台灣雙軌並行。如果檢查結果一致,顯示台灣技術與美國一致,這對於台灣推動基改食品研究將有很大幫助。科學家們認為,人類的食品從來沒有像基改作物般被詳細的檢驗,也沒有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基改食品影響人體健康。對於基改食品的安全要求與傳統食品相同即可。 而在管理方面,代表業界出席的先正達公司高文彥指出,基改食品是國際性問題,我們無法決定要不要,只能從管理端著手。目前台灣的法規體系仍不完整,主要是因為沒有自己的產品,只是重複審查他國已經完成的工作。但很快就要面對基改木瓜、基改青花菜要不要上市的問題。 法規寬鬆,審查嚴格的美國管理制度,受到多數學者的青睞。由衛生署設立標準,交給第三方獨立機構檢驗,是較合理的方式。而過於嚴苛的法令,只會使基改作物的種植地下化,例如已經有台灣農民偷種中國的基改稻米。此外,政府應該加速建立認證制度,清楚標明基改與非基改食品,一方面讓人民可以自由選擇,另一方面也不至於影響產業發展。以木瓜為例,有公信力的檢驗機構,以及清楚的產品標示,可以避免極度抗拒基改的日本出口市場因為部分台灣農民開始種植基改木瓜而整個崩盤。 基改食品牽涉範圍廣泛,從最基本的安全性到最深層的文化價值。在這場大學裡的科學家聚會中,固然可以對食用安全達成共識,但是關於大眾教育與溝通,則需要吸納更多民間團體參與討論。
【相關網站】 ◆[全球變遷]災難性2005年颶風季 明年可能再翻版 --﹥
2005年颶風季中包含26個風暴,其中13個是颶風,並有7個是屬於第三級或更強的強烈颶風。 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勞滕巴赫爾(Conrad Lautenbacher)說:「這次的颶風季打破了維持數十年之久的記錄-發生最多的風暴、最多的颶風以及最多5級以上的暴風。」 Katrina颶風是這些巨獸中最慓悍的一個。8月29日它侵襲灣岸地區,是美國中史上自1928年以來危害最鉅大的颶風,至少有1300人死於這場風災,而且官方指出死傷數字仍在擴大中。 勞滕巴赫爾在華盛頓的一場會談中指出:「幾乎可以說這次的颶風季是國家現代所遭逢最具毀滅性的災難。」 氣象官員說明他們針對大西洋風暴活動所做的分析,指出現今正處於持續20至30年或更久的所謂《數十年循環》期間內,內在相關聯的一組關鍵的大氣和海洋條件正好在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蘊釀這些巨獸型的風暴,顛峰期就在8到10月間。 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研究指出自1995年以來此熱帶數十年信息造成日益增多的大西洋颶風活動,而且該活動與溫室暖化現象並無直接關聯。 然而全球暖化現象造成海洋表面溫度升高,颶風本身需要溫暖的海水來增加及支撐。颶風形成的原因為-水溫上升到超出華氏80度造成大氣對流而將空氣中的濕氣往上拋升10英哩到大氣層內。 在2005颶風季中,海水溫度比過往平均值高出華氏2到3度,因此有助於颶風的形成。 美國氣象部主任,已退休的空軍準將強森(David Johnson)指出:「今年大西洋海灣地區發生超出相當於整整二個颶風季的颶風數量,證實了的活躍大氣循環現象。因為我們目前身處於活躍的循環年代,認知到將有數量龐大的颶風發生,侵襲土地的機會也會持續增加是很重要的。 」 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的首席氣象學者貝爾(Jerry Bell)指出:「因為我們在為期11年的颶風活躍期內,可預見的是,高頻率的颶風活動在未來幾年內都會持續出現,重要地是,颶風登陸的機會在未來十年內也會保持下去甚至還會更多。」 勞滕巴赫爾指出:「可預見的未來數年內將有比過往還頻繁的颶風活動持續襲擊脆弱的大西洋及加勒比沿海岸地區,當務之急就是結合國際間的科學研究計劃。超過40個國家及25個國際組織正努力建立一個全球對地觀測綜合系統(GEOSS),做為整個地球氣候和環境資訊的基礎資料中心,為了能更加了解和預測地球的單一系統運作情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30-03.asp ◆[能源議題]綠色和平示威者試圖阻撓布萊爾支持核能演說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30-04.asp ◆[土地水文]過度不當森林砍伐 強震引發喀什米爾山崩數萬人罹難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30-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張育菁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張曉慈 摘錄 ▲[生物多樣性]全球野生動植物瀕危現況與相關活動訊息之追蹤-( 下) --﹥ 聯合國環境計畫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中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s Global Biodiversity Assessment)近年來針對地球物種滅絕現況進行綜合監測,在2003年所發表的報告中提供許多量化的資料,使我們清楚瞭解,人類進駐地球不過短短的幾百萬年內,對地球生命已造成無從彌補的危害。以下是該報告中部分記錄: 哺乳類動物 •在過去的400年間,每16年才有一種哺乳類動物滅絕,如今的滅絕速率已增加50倍之多。 •除了人類以外的靈長類(primates)是所有哺乳類動物中滅絕速率最快;約46%的靈長類族群,其生存已受到威脅。 鳥類 •全球約9,500種鳥類之中的12%,在未來的100年內將滅絕。另外有600~900種鳥類也將加入瀕危名單。 •全世界列入IUCN紅皮書名單的瀕危鳥種中,約有一半的數量將於未來的200~300年間消失。 兩棲爬蟲類及魚類 •全球約1/4的爬蟲類及1/5的兩棲類生存受到威脅。 •全世界大約有30%的魚類(尤其是淡水魚)面臨生存危機。 昆蟲類 •據估計,約有100,000至500,000種昆蟲將在300年間滅絕;這樣的速率約等於每星期有7~30種昆蟲在地球上消失。 林木 •目前世界上約80,000~100,000已被科學鑑定出的樹種中,超過8,750種(或10%)瀕危;其中包括近1,000種珍稀樹種已嚴重受到威脅。在這些瀕危的樹種中,僅有少於1/4的族群受到關注與保護。 生態系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中心(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資料顯示,從1960~1990年間,全球有近1/5的熱帶雨林已遭破壞流失。 •全世界約10%的珊瑚礁生態已面臨不可回復的退化現象,並且在未來的10~20年間,另外的30%估計將會衰減。而且,生長於河口潮間帶的紅樹林生態系,其孕育著無數生物的高生產地,全球也有近50%已被剷除。 •如果全球暖化問題無法尋求改善,海洋珊瑚礁白化現象將持續加速發生,直至2100年,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生態將明顯減少。並且最近資料指出,如欲回復這些珊瑚礁生態,得等上好幾百年的時間。 •地球上將近一半的土地已被人類開發利用,其中11%用來農耕與造林、26%畜牧,以及至少2~3%供作建屋、工業、運輸與旅遊之用途。 •到2025年,全球至少有35億人口(大約是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將居住在缺乏農業、工業、及生活用水的地區。 看到上述有關地球物種滅絕的現況,確實令人震驚。但在驚恐之餘,若能夠提出具體行動,才是明智之舉!全球的保育策略大多由聯合國的相關組織,以及具前瞻性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合作主導。聯合國相關組織包括: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ESCO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等。代表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則有IUC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WWF (World Wildlife Fund)等。1993年,世界各國共同簽署一份晚近成立的環境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立基於各國對其生物資源擁有主權及保育之責。在現今日趨複雜的人類社會中,國際間能以如此公約相互約束,承諾保育和永續使用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決心,不難看出全人類已開始為地球物種的滅絕感到擔憂! 至於國內的保育現況,由於受到國際潮流的促進,近年來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也積極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簡要說明如下: •行政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2001年研訂「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六年計畫(自90年7月起至96年12月止),推動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之各項機制。 •修定「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文化資產保存法」、「環境保護法」、「漁業法」等,輔導各地方主管機關進行規範與經營管理。 •設立6個國家公園、9個國有林自然保護區、19個自然保留區、17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31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全部保護(留)區約占全島總面積的19.1%。 •設立「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及「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入口網),建立國內生物多樣性保存、保育、教育及研究資料庫。
事實上,保育策略是人類對地球生物圈主觀認知的管理方式,所以,除生態層面的考量以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問題,也就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當珍稀、瀕危物種被「鎖」在圍籬內的同時,在圍籬外的我們不具共識與行動是不可行的。也因此單靠法規強制性的管制,在保育成效上極為受限,所以強調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義志工機制、團體聯盟、綠標認證(註)等,成為現階段社會參與保育的主要方向。最後特別提醒:「所有的保育策略都不是長久的目標,而是臨時性的手段,惟有尊重生命及遵循環境倫理才是保育的根本」。 (註)綠標認證是綠色消費的一環,不僅屬於市場的行銷機制、策略,更是生產和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共同參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橋樑。
【相關文章】 ※本會與林務局共同合作之「生物多樣性專欄」,本年度(2005年)主題文章已全數刊載完畢,欲持續瞭解生物多樣性的議題,請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http://e-info.org.tw);同時,為使本專欄內容更符合讀者需求,歡迎參與「生物多樣性讀者回饋」。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播出日期:12月5日(一) 22:00-23:00首播 【封面故事】水庫爭議 秋天的幽情谷,散發著她動人的魅力,陡直的山壁上,台灣原生種植物「岩生秋海棠」,以及非常珍貴稀有的「圓葉布勒德藤」,正綻放出美麗的色彩,因為崩塌作用旺盛,大型植物不容易附生,輕巧的崖壁植物,得以在此欣欣向榮、生生不息。台灣有31種蛙類,這裡就發現了22種。更令人驚訝的是,從中海拔到熱帶雨林的物種,都可以在這裡發現,為什麼在這低海拔的森林,能包含不同生態系的生物,生態學家可能沒有機會為我們解答,因為這裡是湖山水庫的預定地,未來,這片山林會淹沒在水中。 【人與自然】另類紙藝術 植物在藝術創作的領域,有什麼延伸擴展的空間?利用修剪樹木後,被當成垃圾的枝條,利用它的纖維,可以做成手抄紙。自然步道協會與台大合作,運用校園內的植物,製作一張台大手抄紙地圖。不同植物就有不同的色彩與紋理,大王椰子的紙張顯得深沉而粗曠,莎草則是細緻柔美,每種植物做出來的味道各有特色。手抄紙創作的藝術家Jean要教導大家,怎麼樣創作出一張具有自然、人文、歷史特色的在地地圖。 【看守台灣】東沙考古 東沙,是南中國海的一片遺世淨土,寧靜的海域,隱藏著看不見的危機,從古至今,許多船隻在此觸礁,從此深沈海底,一群熱愛水下考古的人士,企圖運用現代科技,來找尋失落的記憶 。
時 間:12月10日(六)13:30 已經有許多人有蝙蝠寶寶飼養、受傷照顧的經驗了,但是似乎還是有許多的疑問,像是營養品的添加問題、受傷部位該如何去照料等等的問題還存在心中。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高如柏醫師,特地來幫大家解答! 詳情請參閱 www.bats.org.tw ●[活動]滿月圓賞楓之旅 --﹥
時 間:12月17日 滿月圓秋冬之際以紅楓景觀聞名,這裏的楓樹大多為楓香與青楓相互雜生,除了森林遊樂區內溪畔步道兩旁種植的青楓,整個滿月圓山與北插天山範圍皆散生無數的野生楓香。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時 間:12月17日、18日 此次考察特別選擇 921 震災的地質景觀做為。解說老師為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的余炳盛老師,余老師地質學養深厚,相關著作散見於各期刊,其中台灣省立博物館所出版的金瓜石、九份金銅礦床導覽一書,更獲頒教育部所推薦中小學優良讀物之殊榮。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課程]環境權種子教師研習營 (案例:大哥大基地台與高壓電纜線) --﹥
時間場次: 你知道大哥大基地台與高壓電纜線放射出來的電磁波對人體之危害嗎?台灣爲何必須成為非核家園?近年來各地公害層出不窮原因何在?這麼多問題跟憲政改革到底有何關係?請來參加我們的培訓活動,保證讓你豁然開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tepu.org.tw ●[課程]2005地方志紀錄片研習 --﹥
時 間:12月10日、11日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與台北縣文史學會共同辦理的研習活動中,以地方之文化資產保存、社區發展、生態環境、民俗戲曲為主體規劃6部不同面向的紀錄片作品,從社會的困境切入探討,並從生活智慧與歷史經驗裡學習。 詳情請參閱 http://twlocalvoice.org.tw/ ●[研討會]第5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永續森林‧生態旅遊 --﹥
時 間:12月10日(六) 藉由本活動的舉辦,以國土復育的角度,探討國內各政府部門推動生態旅遊之策略及經驗,以深入瞭解台灣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現況,並希望透過戶外遊程觀摩活動,讓參與者瞭解生態旅遊的意涵,建立未來市場操作機制。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cotour.org.tw/event_home.asp?RecID=766 ●[研討會]94年生態工法工程案例研討會 --﹥ 時 間:12月14日(三) 為促進產、官、學、研各界對生態工法工程案例的深入探討與了解,本研習會篩選生態工法應用於公共工程之實際案例,邀請主辦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以案例探討方式提供實際操作經驗,加強生態工法實務經驗交流,俾利於工程設計及施工時將生態保育觀念融入應用於相關之工法技術,以兼顧自然生態保育。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c.ntut.edu.tw/%7Ewwwwec/conference/2005werc/2005werc_eco.htm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