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多樣性] 全球野生動植物瀕危現況與相關活動訊息之追蹤-(上) 作者.攝影:許毅璿(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 助理教授)
近年來,國人應時常聽到「生物多樣性」一詞;或許你曾仔細推敲過它的意涵,也或許你從未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國際上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攸關人類族群世代的生存與延續,更決定著人類是否能夠持續成為優勢物種的關鍵因素。 1960年當代生態學者E. O. Wilson 和 Roberts MacArthur提出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or biodiversity)一詞開始,專家學者們注意到,島嶼生態系就如同一塊完整的棲地被切割破碎,將許多物種隔離,因而大幅度地增加物種滅絕的可能性。他們發現島嶼面積雖然只占全球土地面積的7%左右,其擁有的鳥類也占不到全球鳥種的10%,但是全球已滅絕的鳥種當中,卻有90%以上發生在島嶼中。而導致物種流失的主要原因,當然與人類高度活動有著密切的關聯!
地球生物之多樣性,包含地球上各式各樣生命的總和,所涵蓋的範圍從最細微不見的微生物到成群茂密的樹林,從終身棲居深海中的物種到盤旋高空的鳥類等。今日,已有許多生物學家將現今的生物分門別類,因此科學家們大致可說出全球的生物分為多少「門」或多少「目」。但是,想知道「全球有多少物種存在」,這恐怕是難以解開的謎。 截至目前,科學家已辨識、命名的物種約有170多萬種,其中包括270,000種維管束植物,950,000多種昆蟲,19,000多種魚類,10,500多種兩棲爬蟲類,9,000多種鳥類,以及4,000多種哺乳類動物,其它尚包括蜘蛛、真菌、軟體動物、原生動物與藻類等。有些科學家猜測,全球存在的所有物種應該是現今已被鑑定的至少15倍之多,主要是微生物與無脊椎動物。 根據生物保育學家的說法,地球史上曾出現5次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物種大量滅絕,稱之為「突滅」。然而以往5次的滅絕與今日所面臨的滅絕危機不同,因為在今日物種滅絕的速率是原本自然滅絕率的100倍,並且到下世紀來臨前可能增至1,000倍。這樣快速的滅絕率將會導致全球約25%的物種消失。我們知道,現今全世界已有超過31,000種動植物瀕臨滅絕,如此下去,我們可估算出每年將有27,000種生物在地球上消失。(待續)(2005-12-01)
【相關文章】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