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1.22
本日焦點:

印尼非法咖啡種植 瀕絕老虎、犀牛苦無棲身地

Bukit Barisan Selatan 國家公園內的蘇門達臘犀牛 (照片來源: WWF-Indonesia)
摘譯自2007年1月17日ENS印尼,雅加達報導;
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7日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的咖啡飲用者很多,但這些人或許不曉得杯內的咖啡原豆,是非法種植於瀕絕老虎、大象與犀牛所棲息的印尼國家公園。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深度報導:

高科技電子業發展的再思考

作者:Ted Smith(「矽谷毒物聯盟」創辦人), David Pellow(華盛頓州立大學社區與鄉村社會學系副教授), David Sonnenfeld(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族群學系副教授);譯者 陳沁伶;校對 李毓蓉

中國工作人員正處理電子廢棄物 (圖片來源: 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 ENB)大多數的消費者渴望享受他們最新的電腦、電視、手機、iPods和電動玩具,但幾乎沒有人將這些產品價格逐日下降的情況,與第三世界裡一天僅得幾毛錢的婦女聯想在一起。更少人能體認到,那些強大的微小處理器和超迷你高容量記憶體,正傷害著生產勞工,以及鄰近社區的空氣與水。消費者沒有發現,當他們受到市場行銷影響、一窩蜂地購買最新的電子配件及產品時,他們原有的貨品堆疊、丟棄到世界各地的電子垃圾山。而他們當然不曉得,大部分電子配件的組裝環境,有如早期歐美工業時代時那般的危險。

讀者投書:

Give Earth a Break!

作者:林震洋(綠色陣線協會)

一週7天的時間劃分方式,主宰了目前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步調;姑且暫時不論這樣源於基督教信仰的單一文化霸權,對於世界各地文化多樣性的壓迫與傷害。雖然,天主教與基督教信仰中,也規範了每6天一次的安息日,也對神職人員安排了每6年一次的安息年;但是這樣6比1,或者5比2的「利用」與「再生」的時間配置比例,對於地球生態、對於非人類的生命與環境來說,還是太沉重的負荷了。

編輯報報:

自力救濟省能源

 

作者:莫聞

大寒,一年當中最冷的一天,也是24節氣的最後一個,兩天前才剛過,想必這兩天為了取暖燒水,又消耗了不少瓦斯石油和電量。

記得沒多久前才看到新聞報導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為天然氣價格談不攏,搞得德國一些地方沒有瓦斯可用。今天的ENS新聞中說,東協國家在菲律賓宿霧開會,決定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開發節淨能源技術,「努力推動生質燃料自由貿易,以及引擎和車輛使用生質燃料的標準。」

對照遠方斯拉夫國家之間的能源價格戰,東協的區域能源合作看似標示了一個新的能源安全希望。小編看著這一場場國際政治場域上的來來往往,觀察之餘,僅能遺憾台灣外交處境單薄,看似未能在國際能源政治上擁有相當份量,也不知身為台灣公民能在其中能發揮什麼力量。不過,小編前幾天待在台東都蘭山上,享受南島氣候,體驗布農族不用自來水、不用電、不用瓦斯的傳統生活。想想,如果愛上這樣省能的生活方式,也能夠盡量用在其他地方──好像,也不失為是個人促進區域能源安全的一個切入點。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深度報導

讀者投書

編輯報報

 
熱門內容
蘇花高環評案 4月底前補件再審
日捕鯨行動將展開 南大洋反捕鯨行動越演越烈
熱門關鍵字
節約能源 蘇花高
推薦評論
電磁波檢測值差太多 測的方法才是質疑的重點
真得是龍頭嗎?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印尼非法咖啡種植 瀕絕老虎、犀牛苦無棲身地 --﹥

摘譯自2007年1月17日ENS印尼,雅加達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7日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的咖啡飲用者很多,但這些人或許不曉得杯內的咖啡原豆,是非法種植於瀕絕老虎、大象與犀牛所棲息的印尼國家公園。

位於蘇門答臘島南端的布吉巴瑞杉西拉坦(Bukit Barisan Selatan)國家公國,除了是蘊涵島上最後一塊低地森林的世界遺產址,也是3個瀕絕物種賴以為生的重要棲地之一。此外,島上robusta品種的咖啡豆是市售即溶咖啡包的主要原料,印尼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二大robusta豆產銷國。由於布吉巴瑞杉西拉坦國家公園是受保護地區,因此園區內任何關於咖啡的種植、栽培與販售皆屬於非法行為。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發現,光是自耕農在園內栽植咖啡的面積就超過45,657公頃,許多受影響的野生生物因而離開了其原生棲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相信,由於當地尚未發展出成熟的規範措施,大多數採購咖啡的公司未能警覺到原料的非法性。不過,一些與WWF接觸的咖啡公司已展現出,他們願意在國家公園外另闢永續且合法咖啡產地的支持態度。WWF表示,如此一來,咖啡農可以保有維生的市場通路,以可靠、永續且合法的方式,繼續提供業者所需的咖啡原料。一旦咖啡生產與環境損害移往公園邊界之外後,園內的犀牛、老虎與大象將成為最大的受惠者。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an2007/2007-01-17-01.asp

台灣新聞  --﹥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反對開放金門活牛銷台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央社金門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準備政策開放金門活牛輸入台灣,引起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反對,建議應以衛生、安全、冷藏屠體銷台,減少防疫風險。立委吳成典表示,將蒐集金門養牛業者意見後,再與金門縣府研商,向農委會爭取最高利益。

 

印尼籍木殼船擱淺 墾管處移除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央社屏東報導

去年7月凱米颱風時擱淺於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海域岩礁的印尼籍木殼船「ANAK NUSANTARA」號,國家公園管理處19日表示,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日前終於以人工方式移除。

 

環保局將受理申請電動機車電池汰換補助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19日表示,將自22日起開放受理已購買電動機車市民申請電池汰換補助,凡符合補助對象規定條件市民,可到市府索取或環保局網站下載並填妥表格郵寄申請,今年度補助名額共有100個,額滿時不再受理申請。

 

漏油生態浩劫 吉尼號船底已修補

摘錄自2007年1月21日聯合報宜蘭報導

上月24日在蘇澳海邊擱淺漏油的吉尼號貨輪,拖進蘇澳港修補多日,船底破洞已經補好,船東申請抽出船上剩餘的500多噸燃油,以利拖到別的船塢大修。漏油事件造成蘇澳海邊生態大浩劫,沿近海漁獲大受影響,蘇澳區漁會求償11億元,委請海大學術專家蒐證,據理力爭。

吉尼號燃油有711噸,初估漏油130噸,船上還有500多噸燃油和水混在一起,船東申請把剩下燃油全部抽出,蘇澳港務分局擔心抽油過程中會有二次汙染,正與相關單位審核中。

 

暖冬影響 梅山公園催花開

摘錄自2007年1月21日聯合報嘉義報導

氣象學家預測今年是暖冬,嘉義縣梅山公園的寒梅,由於花序錯亂,過了元旦還不開花,因此鄉公所以人工催花,終於在這波冬雨過後,在樹梢露出花苞,映襯著藍天白雲,別有一番風情。

由於今年遇到暖冬,造成梅花的花序錯亂,原本應該在元旦前後綻放的寒梅,一直未見開花,鄉公所於是利用人工催花的方式,希望園區內的梅樹,能在同一時間內全部綻放。

 

彰化推動髒亂處 搖身變美麗花園

摘錄自2007年1月21日東森新聞報彰化報導

彰化縣環保局推動村里社區居家環境消除髒亂計畫,95年度於49個申請社區中,經評選結果委由19個社區,分別補助2萬元至2萬8千元不等經費,進行社區內髒亂點清除,並以該土地有效再利用,作為綠地植栽,除增加社區居民休閒區,並可有效阻斷亂倒垃圾情形發生。

活動配合縣府有氧新生活運動,由農業局提供樹、花苗,再加上社區居民犧牲假日寶貴時間,與對居家環境的熱誠,讓原本的髒亂點,搖身變為花木扶疏的美麗景致。

 

牡蠣大量暴斃 調查慢半拍

摘錄自2007年1月21日民視新聞網嘉義報導

全國最大的牡蠣養殖區,嘉義縣布袋東石外海,近幾個月發生牡蠣暴斃,養殖死亡率從以往的一到兩成,飆高到現在的七八成。事發到現在兩個多月,相關單位卻是慢半拍,這兩天才到外海採樣調查.錯失了第一時間,想查大量暴斃的直接原因,非常困難。

 

阿郎壹古道 環團盼保留原始景觀

摘錄自2007年1月21日中國時報屏東報導

恆春半島東北隅、台東縣最南端,阿郎壹古道是台灣環島公路網唯一缺口,沿途人煙罕至、風光明媚。由於阿郎壹兼具人文歷史和環境生態意義,環保團體堅決反對台26線安朔至旭海段施工,希望保留原始自然景觀,但公路局去年已經動工,美景恐怕自此消失。

阿郎壹古道全線約200公里,但隨著時空變遷和開發,古道大部分已改變原貌或消失,目前僅剩屏東旭海至台東南田約12公里古道。

 

林地返還政策 原墾民抗議

摘錄自2007年1月21日中國時報南投報導

前身為「原墾會」的「台灣農奴聯盟」,因向總統陳水扁陳情未獲下文,20日召開抗議行動行前說明會,當場怒燒象徵11名決策官員的「紙人」,斥其欺上瞞下,侵占原墾民土地,將升高抗議分貝,22日至26日赴農委會林務局嗆聲。

針對林務局祭出「林地返還」政策引起原墾民的抗議,南投林區管理處長田志城強調,為兼顧林農的生計,林務局已給予若干寬限,要求林農在1公頃的林地內,只需種植600株苗木,經派員清點無誤,已有97%林農完成換約,不能因少數個案而犧牲多數守法林農的權益。

 

大溪農地 變作廢棄物傾倒場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大溪警分局19日查獲南興里一片約2,000坪農地,被用來處理建築廢棄物,現場甚至有挖土機正運送廢土,警方將6名司機帶回偵訊,訊後依廢棄物清理法,移送桃園地檢署。

大溪警方指出,該農田近日砂石車出入頻繁,懷疑業者非法傾倒廢土,轄區圳頂派出所員警,19日尾隨砂石車進入,發現大片土地滿是建築廢棄物。

 

八里焚化廠 7月增事業廢棄物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資源回收比率漸增,相對垃圾量減少,縣府憂心「餵不飽」焚化爐,決定7月起開放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入八里焚化廠。未來推行垃圾費隨袋徵收,垃圾減量成效將更明顯。相較於家戶垃圾逐年減少,業者對一般事業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及誠意大多不足,以致常有廢棄物濫倒、汙染環境行為。

環保局強調,一般事業廢棄物與家戶垃圾無異,進入焚化廠是被允許的。據估計,事業廢棄物的產生量約為家戶垃圾的2倍,量仍驚人,縣府目前每天只開放200公噸的量,進入八里掩埋場,1公噸收取2,078元(內含200元回饋金)。

國際新聞  --﹥

亞太國家締結淨能協定 能源價格是重點

摘譯自2007年1月17日ENS菲律賓,馬尼拉報導;丁秋仁、楊璧如編譯;蔡麗伶審校

山西燃煤發電廠,發電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資料來源: Skoda Export)亞太國家元首已同意減少各國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同時開發使能源更為節淨的技術,以解決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在全球面臨石油蘊藏量緊縮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協10個成員國協同其對話夥伴,共同簽署能源協定,呼籲在經濟快速成長及世界石油含量逐漸短缺之下,開發替代性能源來源,以確保永續能源的供應。

東協各國領袖上週齊聚菲律賓宿霧市召開高峰會,並簽署《東亞能源安全宿霧宣言》,誓言打擊恐怖主義與疾病、根絕貧窮、加強政治合作,以及在2015年以前建立自由貿易區。各國政府領袖特別強調發展再生能源計劃的必要性,例如生質能源與水力發電等,因為「這些資源是國家能源政策的重要方針」。

領袖們同意密切合作,以增進石化燃料的使用效率和環保效應。他們將鼓勵使用生質燃料,並且「努力推動生質燃料的自由貿易,以及引擎和車輛使用生質燃料的標準。」

這些領袖表示,他們將透過有效政策與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此致力緩和全球氣候變遷。所有行動都將以市場取向為基礎。各國領袖宣誓,他們將他們將廣招和鼓勵在能源及公共建設發展上的投資,提高私部門企業的參與,同時支持「地方和國際市場的開放以及競爭,以達到所有經濟程度都可負擔得平價能源供應」。清淨燃煤將是能源框架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於中國與澳洲兩大煤產國來說,更是別具意義,兩國鑑此已正式成立中澳淨煤技術聯合協調小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an2007/2007-01-17-05.asp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7-01-17

摘譯自2007年1月17日ENS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 核武、氣候危機難解 世界毁滅倒數鐘提早2分鐘

  • 環境威脅不分你我 新教徒、科學家齊籲環保

  • 富田公司受命探測Anaconda礦坑幅射污染

  • 紐約港將採清淨柴油 臨補疏浚物質檢測遺缺

  • 豐田複合動力車即日起供民眾試乘

  • 員工合作社支持綠色能源 為北卡羅萊納州注入再生新動力

沃爾瑪百貨開設第一家節能賣場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全世界最大的百貨零售業者沃爾瑪百貨,在密蘇里的堪薩斯市,開設了它旗下第一家節能賣場,這種節能賣場,號稱可以比其他同樣規模的賣場,少用20%的能源。

沃爾瑪百貨前年開了兩家使用節能科技、試驗性質的綠色賣場,運用包括循環再利用的冷暖氣系統、省電的LED燈以及感應式開關裝置等技術,節省能源。沃爾瑪的綠色賣場在節省能源之餘,也同時可以達到廢棄物減量的目標。經過兩年的試驗,沃爾瑪現在要開始把這套綠色賣場的節能技術,全面投入實際運用。目前,沃爾瑪在美國大小賣場總共有3800多家,沃爾瑪估計,設備改裝的支出,大概只要2年的時間,就可以透過省下的能源花費打平。

美石油巨頭研討應對全球變暖 氣候立場悄然轉向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國環境報北京報導

長期以來反對氣候變化強制措施的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在2006年12月同世界觀察研究所、企業責任中心等美國環保團體舉行了會談,探討石油巨頭將如何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公司發言人證實這次會談,但拒絕透露會談內容。他們也正在同大約20家公司的代表分別進行會談,討論美國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可能的政策趨向。此次會談將在秋天形成一個報告,以便為立法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提供如何減排的資訊。

環保人士對此一舉動表示「 謹慎樂觀」,認為這些會談可能表明這家公司可能正在揣摩政府採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措施的可能性。

另外,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3日發佈調查報告說,1998年至2005年間,埃克森—美孚公司向43家研究機構捐款多達1600萬美元資金,授意其掩蓋全球變暖的科學真相,誤導公眾。埃克森—美孚公司隨即對此予以否認。此外,2006年9月,英國皇家學會也曾表示,埃克森—美孚公司曾要求皇家學會停止支持有關全球變暖的科學研究。不過現在埃克森—美孚公司並宣佈,在2006年,它已經停止資助CEI和其他5個團體的研究活動,在2007年春還將公佈停止資助的其他團體的名單。

美10家企業發起「氣候行動合作夥伴」計劃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新華社華盛頓報導

包括杜邦公司、通用電氣公司、杜克能源公司在內的這10家美國企業,與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世界資源研究所、皮尤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美國環保協會等4家環保組織,19日宣佈成立「氣候行動合作夥伴」組織,將共同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實質性措施。

「氣候行動合作夥伴」將公佈迄今美國最為詳細、力度也最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建議計劃,並以各種方式呼籲美國民眾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他們建議的減排目標是,15年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減少15%。據悉,「氣候行動合作夥伴」將於22日向公眾發表其制訂的控制氣候變化建議計劃,包括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計劃、從交通運輸部門入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再新建燃煤發電廠等。試圖在23日美國總統布希發表國情諮文前一天製造輿論壓力,敦促政府及新一屆國會盡快公佈相關法案。

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從民主黨接管參眾兩院開始到布希任期結束前,「減排、控暖」都將是兩黨以及競選者的「政治牌」之一。這些企業界巨頭聯合表態,只是想先設定一個可接受的減排上限,把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暴風雪持續肆虐美國各地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廣新聞網華盛頓報導

寒風刺骨的冰風暴擴大肆虐美國10州,造成死亡人數增加到66人,連加州洛杉磯北部都出現風雪,至少一條連接洛杉磯及沙加緬度的主要幹線公路關閉。加州柑橘作物遭寒害,損失慘重。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已經宣佈10個郡縣進入緊急狀態。

在南部德州,風雪導致達拉斯、聖安東尼奧及奧斯丁等地機場取消300 多架次航班,數以萬計的民眾斷電。不過,德州當局大力清除積雪,使得一些原本關閉的州際公路已經恢復通車。

這起冰風暴從12日開始肆虐美國中部各州,目前朝東部移動,但是中部各州未來幾天仍有大雪。美國總統布希已經宣佈受災最慘的密蘇斯里及奧克拉荷馬州進入緊急狀態。

新加坡推出大樓能源節約新標準 可省1/3電費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央社新加坡報導

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 Singapore)公佈了SS 530最新建築服務與設備能源節約標準,如果採用這項標準,預計能讓大廈業主、住戶或發展商每個月可節省3分之1的電費。新加坡標新局公佈的新標準中,對冷氣空調設備要求最嚴格,也符合國際標準和最新科技,主要提升冷氣空調設備和電動馬達的基本能源效率標準,預計可以節省多達30%的能源。

標新局認為,在SS 530標準推出後,透過設定較高的能源效率要求,若有更多大廈採用這項標準及符合標準的設備,將能更輕易達到環保成就。

澳洲盛暑降豪雨 沙漠變汪洋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民視雪梨報導

全球天候不斷出現異常現象。澳洲中部連日來豪雨不斷,理應光禿禿的大沙漠竟在盛夏時節成為汪洋一片。放眼望去,不知情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亞馬遜雨林。其實這里是澳洲中部愛麗絲泉附近的大沙漠。連日來的豪大雨讓乾枯的沙漠成了水汪汪一片。許多地區道路中斷,甚至傳出45名旅客坐困沙漠河流,進退不得的消息。然而,平日習慣黃沙沙滾滾的民眾卻將淹水當成難得的樂事,紛紛玩起水來。澳洲氣象單位表示,沙漠地區極少出現水患,可能與全球暖化造成異常天候狀況有關。

成群海豚擱淺長島 七隻喪命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民視紐約報導

美國紐約長島一處淺灘,一個星期前出現了20多隻擱淺的海豚。動物專家正努力將海豚引回大海。但20日又傳出第7隻海豚死亡的不幸消息。灰濛濛的天空,冷冰冰的海水,偶爾可見到海豚的身影。一個星期來,20多隻海豚就擱淺在紐約長島旁的這處淺灣,迷失了方向。由海洋生物學家和志工組成的救援小組,連日來不斷設法引導海豚,希望盡快讓牠們回到大海。在眾人努力之下,19日有9隻海豚重回大海懷抱。據估計,這個淺灣內可能還有8到11隻海豚。由於淺灣內海豚能捕捉到的魚類有限,再加上未來10天都將是低溫嚴寒的天候狀況,救援人員十分擔心這些海豚的安危。海洋動物專家表示,海豚是群居動物,和人類一樣會緊張,因此在疏導海豚時要特別小心,以免引起反效果。

歐洲暴風雨造成44人死亡

摘錄自2007年11月19日中央社布魯塞爾報導

18日在中西歐國家肆虐的暴風雨,至少已造成44人死亡。截至19日中午止,英國有13人因昨天發生的暴風雨喪生。其它歐洲國家因暴風雨喪生的數字分別是:德國11人、荷蘭與波蘭各6人、捷克3人、法國3人、比利時2人。因暴風雨受到影響的歐洲國家間海陸空交通運輸,19日已逐漸恢復正常,但仍有一些地區的交通運輸情況令人覺得紊亂。

中國新聞  --﹥

瀋陽海關移交4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人民日報瀋陽報導

瀋陽海關18日舉行查獲瀕危野生動物標本移交儀式,將查獲的4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移交給中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這4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包括棕熊、梅花鹿、豹和蒼鷹,均屬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烏魯木齊啟動「零點行動」緩解大氣污染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新華社烏魯木齊報導

烏魯木齊空氣質量在2006年全年5級重度污染天數達25天,是近3年來重度污染天數最多的一年。進入2007年以來,前18天也全部為污染天氣,其中5級重度污染達7天。環保部門分析,除了氣象與地理原因之外,集中供熱企業、電廠等違法排汙,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此自19日零時起,烏魯木齊市正式啟動代號為「零點行動」的大氣污染治理計劃,相關職能部門正通過高頻率檢查集中供熱企業、鍋爐單位、電廠等單位的排汙情況,以緩解時下嚴重的大氣污染現狀。

烏魯木齊市政府宣佈,約400名環保監察員和各區縣幹部,將分片區進駐以上單位進行檢查。如發現供熱鍋爐冒黑煙或者有脫硫除塵設備而沒有使用的,將按照檢查不合格的次數,分別給予批評教育、在媒體曝光以及對責任人進行免職的處理。這次行動將持續到4月15日烏魯木齊市供暖期結束。

中國暫不考慮開展南極旅遊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京華時報北京報導

針對目前有旅行社推出「南極遊」事宜,中國國家旅遊局、外交部及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組織南極旅遊的條件尚不成熟。且為履行作為《南極條約》和《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締約國的義務,正加緊制定管理南極活動的行政法規,規範中國民眾在南極開展活動。

2005年以前,北京、上海等地的旅行社曾試圖組織「南極遊」,當時採取的途徑多是借道地理位置較為便利的阿根廷,但由於阿根廷當時並沒有對中國公民開放旅遊,所以當時「南極遊」被相關部門認定為違規操作,一度叫停。而途經澳洲前往南極的旅遊團因成本較高,少有遊客報名。2007年1月中國公佈公民可以參團前往阿根廷旅遊,此後,廣州立即有旅行社推出了報價達8萬餘元的南極旅遊團。對此,各部門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南極地區政治敏感,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暫不考慮開展南極旅遊。如今後開展,將進行科學論証和組織。

上海部分地區2007夏可能供水緊張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新網上海報導

2006年夏,上海市最高日用水量突破1,000萬立方米。上海市水務局透露,預計2007年上海用水總量將比去年增長3%左右,夏季最高日用水量也可能再創歷史新高。由於目前城市日供水規模僅為1,130萬立方米左右,同時由於上海城市供水需求量持續增長、冬春鹹潮入侵呈加劇趨勢、以及為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場館、交通工程建設,部分自來水廠進行搬遷和改造等原因,均對供水造成負面影響,2007年夏天上海部分地區可能會出現供水緊張情況。

近年來上海在注重水源地建設的同時加強控制地下水開採,2006年地下水開採量降至6800萬立方米以下,比2005年減少9%;2007年地下水年開採量計畫壓縮到5,500萬立方米以下。在新水源地規劃方面,青草沙水源地的中央沙圈圍專案已經開工;長江引水三期原水複綫以及泰和、臨江、奉城、青浦等四座骨幹水廠如期建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70萬立方米。

成都氣象中心將進行土石流監測預警研發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中國氣象報成都報導

中國西南地區由於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強烈影響,地形梯度巨大,河流下切強烈,地質構造運動活躍,因而成為滑坡和泥石流發生最為嚴重的區域。目前已掌握的西南地區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點多達16,000多處。近年來,西南地區造成死亡50人以上的特大災害時有發生,促使開展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深入研究,並提高預報準確度。

《西南地區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業務服務系統》是中國氣象局2007年多軌道業務建設項目,總項目經費達700萬元,由成都區域氣象中心將與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國家氣象中心合作進行,建立基於短期降水預報產品的大區域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預報模型;建成西南地區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及背景條件資料庫及共用平臺;建立不同時空尺度的滑坡和泥石流預報模式;建設規範的滑坡和泥石流氣象監測、預報業務服務系統,形成較為完善和規範的不同時空尺度的滑坡和泥石流預報業務化流程,從而提高西南地區滑坡、泥石流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

內蒙古1.2億畝風沙危害面積得到初步治理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新華網呼和浩特報導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中國國家六大生態建設工程之一,於2000年緊急啟動,2002年3月全面實施。治理工程區範圍涉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的75個縣(旗、市、區),總面積為45.8萬平方公里。自2000年以來,內蒙古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共造林近3,000萬畝,1.2億畝風沙危害面積得到初步治理。

目前工程治理區的坡耕地、沙化耕地的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得到初步遏制。烏蘭察布市陰山北麓長300公里、寬50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已初見成效;錫林郭勒盟沿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鎖邊防護林體系基本形成。內蒙古5,000多萬畝農田、8,000多萬畝基本草牧場得到林帶保護,1.2億畝風沙危害面積和1.1億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

福州等5個站17日降水達強酸雨程度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問天網福州報導

1月17日中國157個酸雨站中有降水PH值觀測的站為14個,其中福州福州、武岡、百色、宜春、凱裏等5個站的降水達到了強酸雨的程度,廈門、汕頭、昆明、深圳、柳州、盤縣、硯山等7個站的降水為弱酸雨程度,2個站為無酸雨站。

高污染企業進駐 沿淮城市面臨水資源危機

摘錄自2007年1月19日經濟參考報安徽報導

昔日洪澇災害肆虐的淮河流域,同時還是嚴重缺乏水資源的流域;由於沿淮城市的發展,加上高耗水、高污染的企業陸續進駐,水資源供需危機已逐步顯現,如不及時對流域水資源進行科學分配管理,將處於「水資源短缺—高耗水、高污染—水資源更加短缺」的惡性循環中。

安徽省的沿淮地區是全省人口最密集和耕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區,目前沿淮的淮南、蚌埠、淮北等城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緊張。由於安徽沿淮富集煤炭資源,在中部崛起中,安徽沿淮城市都把煤炭工業以及高耗水、高污染的電力、煤化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或者起步產業。但據專家分析,目前淮河水資源狀況並不允許大力發展煤電化等重化工業。按專家測算,淮河全流域年可用水量在約300億立方,安徽段可用水量約80億立方米,目前已基本用完,發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煤電化,水資源從何處來,是必須解決的大難題。

俄羅斯將對石油管道中國支線生態鑒定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技術和原子能監督局局長普里科夫斯基,日前簽署關於開始對「斯科沃洛季諾至中國邊境」石油管道建築工程投資論證材料進行國家生態鑒定的命令。這段石油管道是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石油管線的中國支線。

上海出現近5年首次重污染空氣

摘錄自2007年1月20日中央社上海報導

上海環保部門表示,由於連日大霧和低風速天氣影響,18日中午到19日,上海地區監測到的空氣污染物嚴重超標,是近5年來上海空氣質量首次出現的重污染。

綠色學習課表  --﹥

徵人啟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007/01/22 - 1:50pm2007/01/28 - 1:50pm

主辦: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97054花蓮市延平街148巷11號)
報名:合者通知面試(第一次面試日期訂於1月28日)
聯絡人:張泰迪
應徵方式:應徵者請備歷照傳E-mail或郵寄至本會
E-mail:kuroshio@seed.net.tw
電話:03-8334133
活動說明:徵才

辦公室主任,一名。
1.3年以上組織管理相關經驗。
2.關心海洋環境、文化,對海洋事務有熱忱者。
3.擅長內外溝通協調。
4.不怕風吹日曬,喜歡四處遊走。
5.自備交通工具。

活動企劃,一名。
1.1年以上企劃執行相關工作經驗。
2.具備企畫、辦理活動之能力。
3.關心海洋環境、文化,對海洋事務有熱忱者。
4.熟悉電腦文書作業。
5.不怕風吹日曬,喜歡四處遊走。
6.樂於與人溝通。
7.自備交通工具。

詳情請見http://www.ejob.gov.tw/1151.php?employer_id=437455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大地的血脈 臺灣河川

2007/01/27 - 2:00pm2007/01/27 - 4:00pm

主辦:國立台灣博物館、國際珍古德教育保育協會
贊助: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主講:汪靜明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教授)
講題:大地的血脈 -臺灣河川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三樓視聽教室(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費用:皆免費入場,但需購票入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對象:一般民眾
電話:(02)2358-3058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曾幾何時,說到臺灣河川,我們心裡想到的不是美麗河流,而是八掌溪事件、土石流等令人怵目的畫面。從九二一大地震及多次颱風引發台灣河川環境巨大變遷的自然歷史中,我們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很難不感受到人與河川的關係是如此密切。讓我們一同來關心這大地的血脈-河川吧!

講座宣傳連結 http://www.goodall.org.tw/news/ntm_edm.htm

永續高科技工作坊-綠色矽島的環境挑戰系列活動

2007/01/23 - 10:00am2007/01/23 - 5:00pm

地點:台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I B301室主持人:杜文苓(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長)
引言人:呂穎彬(工研院環境與資源研究所產業環境技術組推廣經理)
主辦:台灣環境行動網、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環境與資源研究所
協辦: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生態學會
贊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聯絡人:台灣環境行動網秘書處蕭小姐
電話:886-2- 2930-4975
E-mail: iepatean@gmail.com
活動說明:1/23(二) 上午10:00~下午5:00 永續高科技工作坊
**講題:高科技電子部門的永續性與企業社會責任
**講題:全球治理 、在地行動:我們為何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環境與健康衝擊
**講題:電子廢棄物與電子企業的社會責任——國際綠色和平的倡議

詳情請見 TEAN台灣環境行動網網頁 http://www.iepanet.org

台灣地方學GIS研討會

2007/01/26 - 1:00pm2007/01/26 - 5:00pm

地點:中正社大--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六號(開南商工 ∕ 捷運善導寺站)
主辦: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地方知識GIS研究推廣中心
地方學GIS研發團隊-美濃愛鄉協進會
台江水域空間GIS試點團隊-台南市社區大學、大海尾文化營造發展協會、台江文化促進會
基隆河流域空間GIS試點團隊-內湖社區大學、南港社區大學、中山社區大學、士林社區大學、基隆社區大學、基隆河守護網絡、淡水河守護聯盟
屏東平原水網空間GIS試點團隊-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屏東縣社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
報名:免費報名,請將姓名、e-mail、職稱之資料於1/22前寄至 is12345n@yahoo.com.tw
聯絡人:謝瑞君  (專案志工)
電話:0921885424
E-mail:is12345n@yahoo.com.tw
活動說明:

為協助在地整理自然與人文之地方知識並掌握地方時空脈絡,以縮減數位落差、提升公民參與、有效掌握議題、促進社區改造。自2006年8月下旬起,社區大學結合民間團體展開地方學GIS的培力與試驗,從社區由下而上佈建地方學GIS暨環境議題知識團隊,強調導入GIS以培力人民成為公民。此次,特別透過研討會與專題展示,交流致力於地方學GIS的各方實踐經驗,以凝聚願景並前瞻未來。

詳情請見

紀愛思地方風情地圖部落格 http://blog.yam.com/ppgis/
地方學GIS專欄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428

山豬 飛鼠 泰雅獵人~台灣的亞馬遜——哈盆、中嶺越嶺道

2007/01/27 - 7:00am2007/01/29 - 6:42pm

集合地點:五二三登山會(台北市赤峰街民生西路口)捷運淡水線雙連站1號出口左轉第二條巷子
主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
報名:會員3,500,非會員3,800。
聯絡人:523登山會
電話:02-25557523
傳真:02-25582292
電子郵件:523@523.org.tw

活動說明:
【跟獵人增長山林智慧過程】撒米酒敬祖靈、敬天地─跟蹤動物腳印─樹旁觀看動物爬痕─步道旁發現動物蹤跡─採集蕨類和山蘇。

《學習獵人生活過程》灑米酒完成入山儀式─用魚叉漁網溪中獵魚─學習把自己當成動物─獵捕動物講究默契─謹守夠用就好的原則─用完木頭再把它種活。

「中嶺越嶺道」,在日據時期為軍隊騎馬理蕃的步道,此步道經烏來福山村進入哈盆部落,經過中嶺山,來到崙埤村。沿途有舊哈盆部落、砲台、檢查哨、駐在所等人文遺跡,哈盆溪畔隨處可見的山豬拱痕與足印,見證了此地生態之豐;而舊部落上生長了許多芭蕉樹,台灣獼猴也是此地的常客。

Ashong,一個山林之子~泰雅獵人的傳人,將帶領我們走入台灣亞馬遜的哈盆,體驗與學習原住民與生態的互動,走回泰雅祖先與日本人的歷史與參訪舊遺址,也將與我們一起走進獵人的世界,一個你未曾見過的世界。

詳情請見http://www.523.org.tw/

2007水火交融環境寫作工作坊

開始時間: 2007/01/27 - 8:00am
結束時間: 2007/01/28 - 6:00pm

地點:屏東縣東海國小、屏東來義、高雄吉洋、林園工業區等。
主辦: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
協辦: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臺灣生態學會屏東工作站、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環境保護聯盟屏東分會
主講:黃煥彰(台南社區大學講師)、陳秉亨(臺灣生態學會秘書長)、丁澈士(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洪輝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等
活動費用:1000元,全程參加(含完成環境實查紀錄)退回600元保證金。
聯絡人:劉小姐
電話:(08)7342732
E-mail: ptc.ta@msa.hinet.net

活動說明:
屏東的好山好水造就富庶的屏東平原,滋養著平原上的生靈萬物。山與海所包圍下的狹長地域,平地上密布著河川及平地下星羅的地下水系交互構成了豐富的立體水資源系統。不過由於天候乾濕明顯及產業型態的用水與污染因素等作用下,屏東平原豐富的水資源也面臨著管理與調度上的問題,超抽地下水,沿海地層下陷及水資源分配,水質惡化及砂石濫採等問題都是值得去關心的課題。

關心環境不是嘴巴說說,書本讀讀而已。將知識化為行動的力量,了解行動的價值,汲取前輩的經驗,以實際的作為來共同關心屏東的環境。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基於社會的需求,特此規畫此次關懷屏東環境議題的精采課程,並邀請經驗豐富的專業講師精彩授課,希望透過報導、寫作的學習與討論,結合現場實查、經驗分享,進一步凝聚你我的力量,一起來關心環境、守護家園。

詳情請見 http://www.ptta.org.tw

湖山水庫興建爭議之探討論壇

開始時間: 2007/01/28 - 9:40am
結束時間: 2007/01/28 - 6:00pm

地點:立法院群賢樓802會議室
主 持 人:賴幸媛(立法院永續會/召集人)
引 言 人:李根政(高雄教師會生態中心/主任)
引 言 人:林連山(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局長)
主辦:立法院永續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
報名:即日起至1月18日截止,名額限80人

電話:02-23648587
E-mail:tepu.org@msa.hinet.net
活動說明:投資200億,嚴重威脅雲林縣生態環境的湖山水庫案,至今仍充滿爭議。水利單位宣稱,水庫開發可解決雲林縣地下水污染及嚴重地層下陷,然環保團體強烈質疑水庫建設主要是為支持高污染的離島工業區而設,且可能加劇地層下陷。此外,對於水庫安全、使用年限、生態保育措施的有效性、替代方案等問題,開發單位在未提出令環保團體及環評委員認可的答覆之前,就強行動工,更提高了本案的衝擊性。為了搶救珍貴的低海拔闊葉林生態系,並促進產業政策合理化,環保團體仍未放棄希望,期盼藉由理性的辯證與討論,敦促政府正視永續發展議題。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臺灣海洋的生態與變遷

2007/01/28 - 2:00pm2007/01/28 - 4:00pm

主辦:國立台灣博物館、國際珍古德教育保育協會
贊助: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主講:鄭明修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講題:臺灣海洋的生態與變遷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三樓視聽教室(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費用:皆免費入場,但需購票入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對象:一般民眾
電話:(02)2358-3058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地形,造就了豐富又活潑的海洋生態,但是近年來污染、過度的漁捕以及其他人為的因素,讓我們美麗的大海生病了,生態專家鄭明修將與我們一起探勘台灣富饒的海洋生態寶藏以及省思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詳情請見 http://www.goodall.org.tw/news/ntm_edm.htm

深度報導高科技世界中永績發展和環境公義的探索 --﹥

作者:Ted Smith(「矽谷毒物聯盟」創辦人), David Pellow(華盛頓州立大學社區與鄉村社會學系副教授), David Sonnenfeld(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族群學系副教授);譯者 陳沁伶;校對 李毓蓉

過去數十年來,關於電子產業如何大幅度地改變我們的世界,已有數以百萬計的報導,但非常少的篇幅在強調此場革命的不利之處。很多人很驚訝,環境的破壞和職業健康的危害皆是高科技生產的一部份。雖然大多數的消費者渴望享受他們最新的電腦、電視、手機、iPods和電動玩具,但幾乎沒有人將這些產品價格逐日下降的情況,與第三世界裡一天僅得幾毛錢的婦女聯想在一起。更少人能體認到,那些強大的微小處理器和超迷你高容量記憶體,正傷害著生產勞工,以及鄰近社區的空氣與水。消費者沒有發現,當他們受到市場行銷影響、一窩蜂地購買最新的電子配件及產品時,他們原有的貨品堆疊、丟棄到世界各地的電子垃圾山。而他們當然不曉得,大部分電子配件的組裝環境,有如早期歐美工業時代時那般的危險。

如此普遍的漠視,是由於全球電子產業對健康和生態的影響,仍舊隱藏於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高科技的製造商不只污染了工人,還包括了社區的空氣、土地和水;從美國的矽谷到英格蘭的矽谷,從台灣的矽島到中國的矽田,只要是那些工廠設立的區域或是廢棄物堆積的地方,都有污染。同時,這些公司帶來的地方性社會不平等以及經濟的分層,也一樣具危害性。雖然總裁和高階管理階層享有數百萬的高薪和黃金降落傘(golden parachutes),但很多負責生產的勞工不但生活在大規模又高度擁擠的工人宿舍,或是其他次級的住所,同時還要面對停滯不前的薪資以及毫無保障的工作權。不令人意外的,這些通常在血汗工廠裡工作的勞工們,在美國、拉丁美洲及西歐大多是女性、移民和有色人種,最近更包括尚未都市化的亞洲女性。同樣地,男性與女性之間薪資的鴻溝仍持續擴大中。

改變世界的勇者

在《挑戰晶片》這本書裡可見到許多世界各地具啟發性的領導人以及他們的遠見,他們正在挑戰隱藏在高技科革命背後,不被重視的健康、環境和社會不公的議題。我們都相信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所說的:「無疑地,一小群有思想且投入的人可以改變世界。的確如此,這就是一直以來我們僅有的。」雖然我們承認那些包括Gordon Moore, Bill Gates, Bill Hewlett 和 David Packard, Michael Dell等的高科技先鋒們所帶來的成就,但我們也要點明和放大那些未受表揚的英雄們,在這場高科技革命的另外一面帶來驚人的成就。他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使電子產業轉型,使其更重視勞工需求和世界各地受影響的地區。女英雄們包括:

• Amanda Hawe
Santa Clara職業安全與健康中心的創辦人(the Santa Clara Center o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亦是名律師,30多年來爭取改善工作環境,並幫助在暴露在化學毒物環境下工作,而不幸得到癌症的工人,以及他們一出生就有嚴重缺陷的後代。

• Lorraine Ross
一位在加州聖荷西的家庭主婦,她的女兒一出生就患有嚴重缺陷,這挫折給予她力量去挑戰矽谷中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的污染行徑。這因此促成矽谷毒物聯盟的成立。

• Dr. Orapan Metadilogkul
一位在泰國的職業健康外科醫師。一九九○年代希捷科技(Seagate Corporation),危害其勞工健康,她因此與之對抗,稍後並面臨企業的嚴厲報復。

• Helen Clark
一位蘇格蘭的半導體工人,她奉獻一生,為在蘇格蘭矽谷的國家半導體工廠的中毒勞工發聲,她也促成蘇格蘭PHASE Two組織的成立。

這些和許多其他遭受企業所謂「非預期結果」的勇者們,儼然已是重要的領導者,帶領我們對矽谷以及世界上其他高科技中心的永續發展,從原本的悲觀,改變成懷有希望。《挑戰晶片》一書即是由草根運動發展出來的產物,是平民百姓們面對他們工作上或社區裡不公平的對待,所發出的聲音。在半導體工廠裡,長期暴露在化學毒物下的女性,沒有保護措施、沒有補償;一些想爭取權利組織工會,卻遭騷擾或解雇的人們;社區的女性喝下了受半導體工廠滲漏出來的毒物所污染的水,生下具有嚴重先天缺憾的孩子;亞洲處處可見走投無路的窮人或農人,被迫遷移到城市,因為他們中了每天丟棄在他們社區中,數以噸計的電子廢棄物所造成的毒害。

你我有責落實永續

這些故事都有共通點,不論是發生在美國矽谷、亞洲或拉丁美洲,不論是大廠IBM, Fairchild, National Semiconductor, Dell, RCA, Sony, Lenovo, 還是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藉由串聯北方及南方的勞工、住戶、曝露於毒物下,卻倖免於難的人、勞工運動者、環境學家、消費者和學者,我們的目標是告知、串聯在電子產品生命週期裡的各個階段的人們。從原料的擷取;到生產及各零件的製成、測試;到最後產品的組裝;到運送行銷、使用;到最終的拆解和丟棄;我們追蹤產品,記錄他們的影響,並合作避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

《挑戰晶片》記錄了工人、環境學家和一些世界各地的倡議者,他們在公部門和私部門裡強調出不平等的現況,同時也是我們希望的指標。這些努力並非只為了譴責,而是為了清楚的表明一個永續經營的電子業所應負的責任,並且提供其應有的願景。例如,歐洲、亞洲和美國的環保人士和倡議者已做出結論:電子產品的製造商,必須對全球出口的電子廢棄物,所產生的問題負更多的責任。

廢棄的電腦螢幕 (圖片來源: Nevada DEP)在美國的回收電腦行動(The Computer TakeBack Campaign,CTBC)和許多世界其他地方類似的活動,正逐漸大幅度地改變公共輿論,轉而支持延伸生產者對產品的責任以及回收產品 (see Byster and Smith, "Electronics Production Life Cycle"; Raphael and Smith; Tojo; Wood and Schneider, this volume)。電子產品的壽命越來越短,—「快樂餐」(Happy Meal)的電子遊戲和其他垃圾丟在一起,手機在幾個月內就汰舊換新,電腦則在短短數年內就被淘汰。消費者有權力和責任,來制止如此不環保的行為,舉例來說:戴爾(Dell)和惠普(Hewlett-Packard)說到如此浪費的行為而做出回應;他們認為產品設計上的創新,會淘汰過時的產品(see Raphael and Smith; Wood and Schneider, this volume)。即使環保人士已成功地說服幾家公司,簽署協議書,並為永續發展原則背書,但大部份的電子公司仍未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和丟棄方面採用永續發展的理念。

《挑戰晶片》的功臣,包括世界各地許多最能言善道、最有熱忱、和最有遠見的人、學者和提倡者,他們紀錄並挑戰全球電子產業,對社會和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自亞洲到北美,再到歐洲,這些作者因他們對勞工權益與環境和社會公義的貢獻而聞名,藉由這本書他們表明了他們高科技產品的高見。諷刺的是,為了連結世界各地的專家,這些運動者變成了最投入、也最了解內情的消費者,也成為使用那些由我們所挑戰的工業,所生產出的高科技工具的使用者。很明顯的,我們並非反對科技。我們的目標是找出有創意且不落俗套的方法,來成功地鼓勵企業信守他們的承諾,並成為一股帶領永續經營的力量。

全球永續的決策

一個當代民主關鍵性的挑戰就是要幫助一般人吸取相關知識,來參與管理這複雜的科技體系及產業(cf. Habermas 1976; Feenberg 1991, 1999)。希望《挑戰晶片》能貢獻給關心此議題的社區成員、電子製造業工人、健康保健專家、學者、工會領袖、環保人士和其他正想著更多解決之道的人,為全世界電子產業的設計、製造、組裝、拆解、和棄置的管理及永續發展做出努力。身為編者,我們嘗試要做些具有挑戰性的事,例如:搭起橋樑、連接科技專家和更多致力於分析組織民眾力量的廣大群眾。因此本書的目標,不只在檢視電子業對生產勞工和環境的全球衝擊,更要對現有勞工、倡議者和決策者做出貢獻,以確保全球電子業能對永續發展做出更有力的承諾。

在《挑戰晶片》我們強調藏在電子業、公共關係表面下的基本問題:
l 產業對自己勞工、附近社區和世界自然環境的衝擊為何?
l 族群、階級、性別和地區性差異,在工業的演進中扮演何種角色?
l 全球電子業如何能轉型成為一個在生產、使用或棄置上都能永續的體系?
l 高科技發展是否能維持全球全面平等的成長?還是會持續造成發展中經濟的二極化?

政治層面的革新

《挑戰晶片》根源於這數十年來,許多位在加州聖荷西、發起政治運動和政策參與的組織,如Santa Clara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CCOSH)、the Silicon Valley Toxics Coalition (SVTC)、the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CRT)、和 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ICRT)。於1976年成立的SCCOSH,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許多使用有毒化學物質的電子製造業,研究、記錄其對職業健康所帶來的衝擊,並喚起各界注意的民間非政府組織(NGO)。他們宣傳一些高科技危險物質的基本常識,並在過去數年中,廣泛告知其他的NGO(see Hawes and Pellow, this volume)。當一些關於有毒化學物質在Santa Clara谷,自電子工廠流入地下水的報導,出現在地方新聞及媒體中,SCCOSH和SVTC開啟了一個環境的新陣線,自1982年起,SVTC致力於電子科技蓬勃發展中的生態和社區健康衝擊的研究。

綠色和平有毒物污染防治項目主任崔喜晶數十年SCCOSH和SVTC扮演著電子業環境良心的角色,這二個組織對政府如何管理此產業的責任、做出重大改變,並且對工業中,重要環境和職業安全轉型做出努力,因應電子製造業在矽谷外的快速擴張。1992年,他們發起了在美國的責任科技行動(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CRT),來結合不同的組織和社區,以促進更廣泛的參與,及永續性科技的設計與發展,並加強在地化的經驗、資訊、資源和策略交流;並提供一個更大規模的環境,給關心高科技相關議題的團體。CRT追溯全球電子製造業的擴張,建構了草根團體和個人的網絡。,參與者被多元但又息息相關的議題整合起來,來克服所有和電子產業快速發展有關的問題,唯一的方法是將民意延伸到科技層面的決策過程。

在數個州(包括加州、德州、亞歷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奧勒岡州、和麻州)以及世界各個地區(包括蘇格蘭、日本、馬來西亞、台灣、菲律賓和墨西哥),電子業都快速發展,CRT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和社區、環境公義、環保、及勞工團體的關係。在與西南環境與環境正義組織 (Southwest Network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Justice,SNEEJ) 的合作中,CRT組成了Electronics Industry Good Neighbor Campaign以組織好的契約,來保障環境的、職業的公共健康。這個組織成功地改變了電子公司和當地受衝擊社區的關係。在其他的案例中,這些成就影響了政府對產業所制訂的環境政策,並帶領工業向上提升,例如CRT促使美國國會引領一家半導體研究夥伴SEMATECH發展出能在環境中永續發展的新科技。

1997年,當與會者做出結讑,認為負責任的科技已成為全球的議題,並且需要被監督時,CRT的遠見在荷蘭舉辦的歐洲工作危害會議(European Work Hazards Conference)上,戲劇性地往前跳躍一大步。與會者體認到,與鄰國共同發展、並分享與勞工相關的工作權、職業和環境健康方面的資訊,是一個重要、但仍未被注意到的需求。他們決心建立責任科技跨國行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 ICRT),來確保高科技產業和政府對得起支持他們的社區及人民,並確保工業用最好的科技及方法,來提升健康和安全,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see Byster and Smith, "From Grassroots to Global," this volume)。

《挑戰晶片》的起源

2002年11月,ICRT籌畫了永續高科技產業策略全球研討會(Global Symposium on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High-Tech Industry),是ICRT規劃的第一個國際性集會。這個研討會提供了一個令人雀躍的機會,讓全球的領導運動者及學者能夠在討論高科技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上,分享多元但相似的成果。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超過十二個國家,發展出別出心裁的策略,來解決無數的關於電子製造、組裝、拆解和丟棄的問題。在會談期間代表團參觀了許多半導體產業協會的總部(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s headquarters),向晶片產業交易協會的領導高層表示他們對職業和環境健康的關切。最後,與會者共同發表了這項聲明:

我們是國際團結的網絡,推動並提倡政府和企業在全球化電子產業中應負的責任。我們因我們共同關心產業在健康環境及勞工權上帶來的衝擊,而團結在一起。

在會議中,其中一項被強調的重要活動,是對環保議題、勞工權和全球化等議題所必須做的研究和出版。與談人也致力於更進一步發展策略,用於組織勞工,給予勞工和社區權力,以及找出和立法機關接觸的機會。同時,與會者體認到持續努力的必要性,其將會迫使這些企業,減少他們的毒物排放,並提倡永續的解決之道。這本書是這些集會及討論的直接延伸。

地方性和區域性的範疇

這本書有二個互相參照的地理架構,第一個是聖荷西(San Jose, California)鄰近地區,亦被稱為矽谷。矽谷是美國電子產業的大本營,並持續地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社區、勞工和矽谷的電子工業界對話,已有30多年的歷史。然而,故事只是從那裡開始而已,該區被視為電子業界的「模範」,並帶給世界一種「乾淨的」經濟發展。很不幸的,這個誤解仍然持續著。矽谷的「奇蹟」輸出至歐洲、亞洲和美洲,而且複製,帶來嚴重的社會及環境問題。

矽谷的例子廣泛地流傳,但更多新的故事仍在繼續地寫下去。電子產業在矽谷造成的環境問題,現在登上頭條的數目比以往多出許多,無數的活動討論電子廢棄物的處理、中毒勞工和其他議題(see the unprecedented series of articles by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Bob Herbert [2003a, 2003b, 2003c, 2003d]; as well as related coverage in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ashington Post, San Jose Mercury News, and the Guardian [UK], and on many Internet sites)。IBM和離職員工對簿公堂,為的是毒物對他們的健康帶來的影響,還有環保學家和高科技產業間(例如戴爾,蘋果最為頻繁),為了電子廢棄物,戲劇性地對抗及談判。這剛好是眾多新聞故事中,最常出現的兩個。

綠色和平在台北電腦展會場外抗議電子廢棄物污染全球針對電子產業的民眾運動都和矽谷息息相關。這些社區經營、環境健康和社會公義的例子,與其他國家中,產業移到綠地上(greener pastures)也密切相關。例如,當電子公司的電子毒物及廢物也移到世界上成本較低的地區時,由於在矽谷中學到的策略,勞工們及環保人士也能更有效率地在當地活動,美國的推動者,也成功地揭露這些問題。非政府組織(NGO)努力地揭露這些勞工和居民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使北美和歐洲的電子用品消費者,也能警覺到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同樣地,有社會責任的投資公司,將許多此類針對不平等和管理的議題,帶入全球電子公司理事會議討論。

本書第二個地方性架構,包含幾個世界上逐漸整合的全球性電子製造、消費和棄置網絡,還包括原本地方和產業間豐富、重要的歷史及合作關係 (cf. Castells 1996, 2000)。近年來的國際會議,和到中國、泰國、日本、台灣、墨西哥、瑞典、荷蘭及蘇格蘭等地的考察團,將這個地球村的距離又拉近了許多,讓亞洲、歐洲和美國的運動者都能齊聚一堂。

讓來自各方的運動者將具有不同區域特色的經驗記錄下來,提高能見度,也能好好分析,是很重要的工作。同樣地,領導倡議者和分析家們,必須加強和業界領袖一起攜手合作。他們的合作不但提升產業、社區、勞工的永續性,也保護了這個地球。

書中各作者著墨於世界電子產業的不同種類,包括半導體(Lüthje; LaDou; Watterson; Hawes and Pellow; McCourt; Yoshida);電子零件(Foran and Sonnenfeld; Partida; Tojo);辦公室設備(Yoshida);個人電腦(Lüthje; Wood and Schneider);消費性電器(Ferus-Comelo; Leong and Pandita; Pandita; Garcia and Simpson; Chang, Chiu, and Tu; Ku; Tojo);和電子廢棄物(Puckett; Agarwal and Wankhade)。當電子生產過程包含非常多的製成程序時,(更進一步討論全球電子業的產業結構,請見此書中討論的Lüthje),這些種類無法全部包括進去。然而,總括來說,本書強調的工業部分,代表著許多世界各地的勞工、社區、公司和政府,對此動態的、重要的、強而有力的產業,造成社會和環境衝擊提出的挑戰和機會。

對未來的展望

雖然電子產業的先鋒,已在過去數十年間,製造出無數科技上創新的產品,但卻沒有跟上社會和環境議題的改革腳步。業界通常只在悲劇發生後,或是因媒體揭露負面消息,出版有關環境和勞工權濫用的研究、文獻,或來自環保團體和政府的龐大壓力而改變(cf. Mazurek 1999, Pellow and Park 2002)。電子工業的領導人和員工是讓科技更有人性的重要角色,使世界各地科技設計和工業實踐能以關心社會及環保出發。當員工做付與自己權力、發自內部來改變的行動,當醫生、律師、社區的推動者及政策制定者,自外部施壓,電子產業會有無限的創意及活力(腦力激盪)。雖然,小部份的企業領袖已站出來,但更多的領袖要將他們的創意和精力,投注於發展能持久地生產、消費並管理廢棄物的系統。

所有為此書奉獻的人們,包括學者、環保人士、業者、工人、業界領袖和政策制定者,皆相信去探究高科技持續發展和相關高科技革命所可能造成的結果,是絕對必要的,其中包括正面及負面。我們要了解全球化經濟和全球化社會及環境問題的相關性,這點非常重要。最後,在整理出這些重要議題及彼此間的關係後,我們也必須發展管理、控制、和記錄電子產業及全球經濟的強大威力策略,只為了我們更好、更和諧的人文和自然世界。我們已看到許多電子業如何發揮更關鍵帶領作用的例子,例如針對資源保護、節約能源、毒物及對大氣層有危害的化學物質之處理。

我們認為,未來的永續性、環境正義和勞工權,不能只靠單純的社會運動或只靠工業和政府高層來帶領,所有的公民和持股人,都必須協力決定這個工業、員工及世界各地受影響的環境及社區的未來。我們的結合,可立基於一1999年5月在荷蘭Soesterberg的跨大西洋無污染生產網絡會議宗旨(the Trans-Atlantic Network for Clean Production):

電子產品永續發展主旨--每一代電子產品新的科技發展,都應該在環境、健康和安全,以及社會正義各方面上,同時、同等獲得改善。

編按:〈高科技世界中永績發展和環境公義的探索〉一文摘自《全球治理、在地行動:綠色矽島的環境挑戰》手冊,想要獲得《全球治理、在地行動:綠色矽島的環境挑戰》手冊,可於1月22-23日台灣環境行動網主辦的講座與工作坊中索取,有關矽谷毒物聯盟前後任執行長來台分享矽谷經驗與全球治理的邀請活動,請參考TEAN台灣環境行動網:http://www.iepanet.org

讀者投書:Give Earth a Break! --﹥

讓地球休息一下,饒了地球吧!

作者:林震洋(綠色陣線協會)

我們,人類依照著現行的曆法而生活已經多久了呢?每週工作做5-6天,休息1-2兩天。蒸氣機發明之後,伴隨著資本主義對於生產效率的掌握與改革,人類帝國與殖民心態的擴張,全球的環境一再地惡化;過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被排放到大氣中,千百萬種的污染物質進入河川與湖泊;全球溫度持續上升,使得兩極的冰山溶化,北極熊溺斃將要滅絕;各大洋區的魚群也將在2048年面臨崩潰的危機。全球5%的人擁有了全世界50%的財產,森林面積的減少、生物多樣性的降低、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難以說完的問題,還要繼續條列下去嗎?

一週7天的時間劃分方式,主宰了目前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步調;姑且暫時不論這樣源於基督教信仰的單一文化霸權,對於世界各地文化多樣性的壓迫與傷害。雖然,天主教與基督教信仰中,也規範了每6天一次的安息日,也對神職人員安排了每6年一次的安息年;但是這樣6比1,或者5比2的「利用」與「再生」的時間配置比例,對於地球生態、對於非人類的生命與環境來說,還是太沉重的負荷了。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使我們創造了足夠的物質來滿足生活的許多需求;勤奮的工作,勤勞的美德與價值,放在西元2006年終全球環境的災難下,應該要被重新檢視。人類工作得太多、太努力了;因為人類社會的不平等,以及權力結構上的壓制與迫害,少數人掌握權力,享受著大多數人辛苦勞動的成果,使得環境持續地惡化。

整體而言,我們不應該再這麼努力忙碌地奮鬥,與其他人相互競爭有限的資源了;更應該以相對緩慢的合作互助方式來看待短暫的人生,還有更重要的,尊重與珍惜其他生命。我們應該轉變對於生命的價值觀與對地球的態度,從利用開發轉為珍惜保育,並且以生活作息的革命作為改變的起點;連帶引起後續社會結構與經濟分工方式的變革。

請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停下工作與放慢腳步,共同商量與規劃新的曆法制度,或許是工作2天休息5天、工作4天休息4天的週曆,或許是2007、2008年的全球安息年,讓全世界各地的人類與生命,可以有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以減緩無盡數的危機與災難,也促成世界和平的降臨。

編按:本文曾於「苦勞網」刊載,參見連結: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21616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