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 全文版
2007.4 .9
中國新聞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可能因經濟的發展而遭破壞。但沿海的江蘇省卻是一個例外。中國能從江蘇的綠色發展中得到啟發嗎?王冬瑩對此進行了探討。
近30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這一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它2006年GDP增長達到10.7%,連續4年GDP年增長超過了10%。
作者:莫聞
環境,弱勢議題;台灣,國際政治舞台邊陲。因此,當台灣環境,有機會展現在國際舞台時,是多麼值得珍惜與把握。
受外交部之邀,上週在布拉格舉行的NGO market ,這是一個中東歐NGO一年一度的盛會,就像其他大會般,演說、論壇、展示攤位、義賣…等等活動琳瑯滿目。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第二度前往,加上2006年的世界社會論壇,以及之前的永續發展高峰會等等,我們努力把握每一次交流的機會,與NGO多談一次話,就多一分讓國外友人認識台灣的機會。
我們也努力把這經驗,透過電子報公開出來,希望交流經驗可以傳承,可以累積,可以打開台灣的國際視野,如果您有任何和國際交流的體驗,也歡迎來這兒發表。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為讀者介紹一個中國環境議題報導網站:中外對話(chinadialogue) ,這是第一個全球第一個聚焦在中國環境議題的中英文雙語網站,最近我們與該網站取得了聯繫,這準備洽談合作事宜,讀者可以先以轉載的第一篇「透過江蘇看中國的綠色發展 」來認識這個網站。
本日焦點:「NGO市集」在捷克
展現中東歐民主活力 --﹥
建立公民社會 推廣民眾參與 NGO Market聽見台灣發聲
台灣新聞
--﹥
台灣特有魚類 逾6成快絕種
觀霧 捕獲台灣唯一活體霜毛蝠
烏賊遊覽車 臭氣薰基隆九份
開放賽馬 動物保護協會反對
彰濱蓋發電廠 危及白海豚生態
台東自然環境好 侏儒河馬頻傳喜訊
板橋創意垃圾桶搶眼
樹葬墓園 民眾圈地佔據
4月底環評 蘇花高動工與否將揭曉
國際新聞
--﹥
美氣象學家預測:今夏將有9颶風侵襲大西洋岸
摘譯自2007年4月4日ENS美國,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04-04.asp
美反恐新標準出爐 這回針對化學廠
摘譯自2007年4月4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04-01.asp
上萬人在洛杉磯示威抗議布希移民政策
暖化致海平面升高 萊茵河要改道
安理會月中集會討論環境變遷與安全議題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奇觀深受全球暖化威脅
中國新聞
--﹥
中國新環境運動成形 NGO居功厥偉
北京奧運將備6千病床防治傳染病
治理工程開工 保護月牙泉水位
西藏推「一江四河」防治汙染
「香蕉有毒」謠言流傳價格暴跌 海南官員急辯護
濟南趵突泉水不夠 陷入停噴危機
山東環保局堅持四個不批 百億元建設項目遭拒
中國六千家企業 進防污名單
植樹造林須避開黑頸鶴生存地
四川普降雨 春耕用水緩不濟急
綠色學習課表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徵求:企畫專員、專職編輯、計時工讀生
開始時間: 2007/04/03 - 6:46pm
結束時間: 2007/04/16 - 6:46pm
荒野誠徵:地球日熱血義工
開始時間: 2007/04/09 - 11:46am
科學咖啡館:全球暖化加劇 !? 如何在看天吃飯中找到出路
開始時間: 2007/04/10 - 7:00pm
結束時間: 2007/04/10 - 8:30pm
葡萄藤書屋地球日系列:岡田茂吉的自然農業哲學
開始時間: 2007/04/13 - 7:00pm
結束時間: 2007/04/13 - 9:00pm
2007年第九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
開始時間: 2007/04/28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4/29 - 9:00pm
保留樂生 最後戰役 415樂生大遊行
開始時間: 2007/04/15 - 1:30pm
結束時間: 2007/04/15 - 9:00pm
深度報導: 透過江蘇看中國的綠色發展 --﹥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可能因經濟的發展而遭破壞。但沿海的江蘇省卻是一個例外。中國能從江蘇的綠色發展中得到啟發嗎?王冬瑩對此進行了探討。
近30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這一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它2006年GDP增長達到10.7%,連續4年GDP年增長超過了10%。
西方國家在關注中國高速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國發展所導致的對地區乃至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上。全球媒體,包括中國國內的媒體,已逐漸在把中國勾畫成一個沒有確保經濟和生態平衡發展的典型例子。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巴西和印度,也在逐漸受到類似的曝光和披露。
然後,中國東部沿海江蘇省的發展狀況卻展現出了另一番景象,被稱為中國邁向綠色發展的旗艦,並引起了國際關注。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領頭羊」
江蘇省位於長江、淮河下游,黃海之濱,面積為10萬多平方公里,不到英國國土面積的一半。江蘇省的人口數為7,500百萬,高出全英國人口1,500百萬。
江蘇多年來一直屬於中國大陸前三位的GDP貢獻省份。該省2006年的經濟增長高達14.9%,為中國各省份和地區中最高的GDP增長率。同時,它是去年中國完成國家減排降耗目標的僅有的兩個省份中的一個。
該省2006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上年減少了3.3%,遠高於全國2%的預定目標;它的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4.02%,也超過了預定的4%的目標。
中國6個首批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生態市稱號的城市中,4個在江蘇省。同時,這4個城市,即張家港、常熟、昆山、江陰全部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市」的前10位。
目前,江蘇已擁有18個全國環保城市,占全國總數 1/5,名列第一。揚州市還榮獲了2006年「聯合國人居獎」。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上週三(3月21日)在英國下院舉行的會議上說,江蘇是中國實現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榜樣。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江蘇GDP多年來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但該省也為這樣的發展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他在講話中談到當今中國的最新發展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堅持經濟的科學發展;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發展;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保,走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在江蘇的實踐中,他強調了科學發展的「四優先」: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和節約優先。
市場機制立竿見影
江蘇在環保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實施了環境價格改革,這其中包括排汙權交易和排汙收費等政策。
排汙權交易概念首先在美國得到了實踐,被應用於大氣以及河流污染的治理。隨後,德國、澳大利亞、英國都相繼進行了排汙權交易的實踐。
在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前提下,企業通過污染治理或其他增效減汙措施削減了自身的排汙量,這樣的企業可以買賣其合法的污染排放權。與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相比,這一市場理念的應用被證明更能有效減少污染排放。
江蘇省南通市是中國第一個嘗試排汙權交易的城市。隨後,該省在2002年全面推行了這一做法。
此外,江蘇的「排汙者付費、治汙者受益」的經驗也正在中國推廣。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史振華在3月初北京舉行的「兩會」期間,談到了「用環保賺錢」的概念。他舉例說,5年來江蘇生產脫硫等環保設備、從事汙水處理的廠家沒有一家虧本,這就是「環保能賺錢」的最好證明。
江蘇期望排汙收費政策能逐步使排汙費徵收水準超過污染治理成本,從而解決部分企業寧願交費、不願治汙的問題。據報導,中國目前環境違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到危害代價的20%。
儘管江蘇已經成為中國環保的佼佼者,但江蘇省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公眾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滿意率(包括滿意和基本滿意)僅為56.5%。這個數字低於今年年初《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2006)》公佈的全國60.2%的環保滿意度。
李源潮在結束他在英國下院會議的講話前表示,他相信中國的其他省份能在未來幾年內完成中國「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兩個約束性指標:
即從2006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
「綠化祖國」任務艱鉅
但從中國的整體狀況來看,這樣的形勢並不樂觀。去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同比只下降了1.2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降反升。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
的10%左右。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本月初人大會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了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而這些正是其他省份為實現協調發展而亟待解決的癥結。最新的資料表明,就今年以來的這幾個月,繼續在高速發展的高能耗產業已使得中國的用電量上升了20%。
同中國大部分的其他省份相比,江蘇有著不可比擬的發展優勢。由於中國地區間發展條件存在巨大差距,我們可想像中國要整體實現類似江蘇的環境與經濟良性迴圈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江蘇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和雄厚的經濟,科技和教育基礎。江蘇的人均GDP已達到3,500美元,遠高於全國2,000美元的平均水準。
去年江蘇的進出口總和達2,840億美元,近中國外貿總額的1/6。
中國引進外資每4美元就有1美元落戶江蘇。2006年,江蘇省實際利用外資160億美元,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一。世界500強在江蘇的投資興辦企業已經達到685家。
江蘇港口總泊位和總吞吐能力位居中國第一。目前,中國沿海的10個億噸大港中,三個在江蘇。
所有這些對中國的很多省份來說,特別是那些仍保持落後生產方式、缺乏資金和技術資助和依賴重工業發展的地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中國資源的短缺,大眾環保意識的薄弱、環境法制的不健全等因素都在制約著這個亞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對中國「綠龍」的展望
今年初公佈的《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2006)》顯示,中國人現在最關心的是食品安全、飲用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問題。
今天,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中國人來說,全球變暖也許還是一個科學概念,但他們已經切身感受到了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影響。
中國政府也因此面臨著來自國際和國內的壓力「敦促這個國家儘快加快綠色發展步伐」。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國家是在200多年工業革命的後期才開始治理嚴重不堪的環境污染。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在1956年才引入了《清潔空氣法案》。相比之下,中國在不到30年的工業發展過程中,已意識到了環保的緊迫性,並在積極採取措施。
中國已經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那就是在過去的30年裏解決了2億多人口的溫飽問題。接下來,中國需要多少年的時間再來創造另一個世界奇蹟,那就是解決影響著13億人的環境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 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