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8.10
本日焦點: 世界水週會議 亞銀尋求衛生基礎建設投資夥伴

位於印度孟買的貧民窟,一位小女孩站在污水下水道前凝望著。圖片來源: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nada

摘譯自2007年8月7日ENS馬尼拉,菲律賓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亞洲開發銀行的資深官員7日在全球潔淨水會議開議前表示,許多亞洲國家由於缺乏衛生基礎建設的投資,所以在清潔環境上面臨極大的財務負擔,而這也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規模污染。

亞洲開發銀行的主要城市發展專員隆恩(Amy Leung)表示,「若不試圖解決衛生與污水問題,人類終將自食惡果;河川將會變得惡臭、腐敗甚至淤塞,城市及其周遭的環境也將跟著惡化。」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綠色交通

木柵老車站的圍籬何時打開?

木柵站(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宏斌

這道比人還要高的圍籬阻擋了人們的視線,唯有抬頭一望,才會看到一堵水泥砌成的牌牆,由上到下掛著三個暗紅色大字——「木柵站」,最下方的「站」字斜斜地歪向一邊,彷彿一陣強風就能把它吹落。

圍籬內的建築物是早年風光一時的木柵車站,曾是當地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臺灣光復初期由省政府公路局興建,而後轉由民間業者欣欣客運經營,陪伴木柵居民逾半世紀。但十年前,欣欣客運遷離之後,國有財產局隨即架起了圍籬,而木柵車站也荒廢至今。

慢走樂活

準備好,走進山林夢奇地

作者:高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適當的行前規劃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裝備負荷(本篇照片由農委會林務局提供95年攝影獎吳玉麟作品:負重的山)為了鼓勵初爬山的小姪女,特地帶她到登山用品店,採買她專屬的裝備,因而認識了老闆曾文永和洪維忼先生。小姪女好奇店內不少背包、衣服,都掛上畫有綠眼睛的紙牌。「這是Leave No Trace的標誌。」曾先生解釋:「在國外有很多廠商會響應這項『LNT無痕山林運動』。」好記性的小姪女一聽可興奮了,「LNT無痕山林運動」正是她前不久才學到的新名詞呢!

曾先生和洪先生原來也是受過林務局無痕山林運動課程訓練的指導員,喜歡帶著大小朋友爬山,以傳達「走過山林不留下痕跡」的理念。趁著他們倆假日要上山,我與小姪女便厚著臉皮,請二位帶我們走一趟「無痕山林之旅」…

讀者投書

從荷蘭搶下蝴蝶蘭皇冠的經驗看國內環境規劃研究

作者:石婉瑜(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規劃與景觀系博士研究生)

蝴蝶蘭特寫(圖片來源:wikipedia)登載於商業週刊上的《荷蘭五年搶下蝴蝶蘭皇冠》一文,讀來叫人心有戚戚焉,荷蘭經驗告訴我們,小國也可以很優秀!

荷蘭的做事的精準不僅表現在蝴蝶蘭栽培,同時也顯露在景觀研究上。大量原先只能靠專家模式去執行的生態規劃概念,荷蘭的研究單位已透過一連串的量化模式、指標讓景觀規劃與生物理論相結合,並且實際應用在環境規劃上。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綠色交通

慢走樂活

讀者投書

熱門內容

《英國信託之旅》環境教育60年老店 紮根公眾託付之地

鱟是我們的驕傲

熱門關鍵字

LNT

社區參與
推薦評論

木柵老車站的圍籬何時打開? (1)

環境變遷所帶來的災害 (5)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世界水週會議 亞銀尋求衛生基礎建設投資夥伴 --﹥

摘譯自2007年8月7日ENS馬尼拉,菲律賓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亞洲開發銀行的資深官員7日在全球潔淨水會議開議前表示,許多亞洲國家由於缺乏衛生基礎建設的投資,所以在清潔環境上面臨極大的財務負擔,而這也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規模污染。

大約有20億亞洲人,相當於亞洲66%的人口缺乏完善的衛生設施,例如厠所、茅坑、廚餘槽和污水下水道系統。而這個數字大概佔全球面臨類似情況人口數的3/4。

亞洲開發銀行的主要城市發展專員隆恩(Amy Leung)表示,「若不試圖解決衛生與污水問題,人類終將自食惡果;河川將會變得惡臭、腐敗甚至淤塞,城市及其周遭的環境也將跟著惡化。」

她接著說:「然而,真正可怕的是因衛生缺乏而使傷寒及霍亂大流行。」

隆恩表示,目前亞洲開發銀行約有16億美元規劃完成的經費,計劃從現在到2010年要投資於衛生基礎建設上,並且設法將這個投資數字擴大為2倍或3倍。

「世界水週」(World Water Week)是個全球性的會議場合,旨在建立能力與合作關係,且伴隨著國際水資源與發展專案的實施。

亞洲銀行的官員表示,清理一條被工業廢棄物或污水污染的河川所需的花費,遠遠高於建造能夠適當處置污染物之設施的成本。

上海蘇州河。圖片來源:Shanghai Photos例如在上海,中國當局必須花10億美元去清理蘇州河,這條河流經都會區,對於居民的健康曾經是一種危害。而且,官員也承認,清理成本是一開始即投入污染防治成本的好幾倍。

中國2006年公佈投資1250億美元在衛生基礎建設與廢水處理的計劃上。亞洲銀行官員表示,這是重要的進展,但仍不足以滿足其人民的需求。

這充份顯示,從現在到2015年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年期間,亞洲在衛生與廢水處置基礎建設上所需要的投資規模有多麼大。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台灣新聞  --﹥

龍泉部落堰塞湖 溢流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國時報台東報導
去年7月間,因碧利斯颱風和地震所形成的台東縣海端鄉龍泉溪堰塞湖,受到帕布颱風帶來的雨量,8日開始溢流。跟著來的梧提颱風,預估夾帶豐沛雨量,安全堪虞。

針對出現湖水溢流現象,海端鄉公所以懸掛告示牌,提醒當地民眾及遊客,在不穩定的天氣狀況下,暫時不要在此停留、遊玩,以避免颱風天可能造成的危害。

目前氣象局以針對梧提颱風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並預測將會帶來豐沛雨量,在還無法對堰塞湖進行工程維護階段,民眾也只好多注意人身安全,避免接近河水湍流警戒區。

 

非典型颱風 「梧提」雨量抵兩颱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第六號颱風帕布海上警報尚未解除,8日上午第七號颱風梧提形成,氣象局對全台發布海陸颱風警報,花東、宜蘭、雲林以南將有八到九級強陣風,東半部平地總雨量將達大豪雨,山區有超大豪雨以上的400毫米雨量,恆春半島也有大豪雨或超大豪雨。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梧提為非典型颱風,結構鬆散,中心位置不穩定,風速威力不如帕布,但降雨量可能超過帕布,豪大雨可能隨機出現,民眾要預防淹水,而梧提今天通過台灣後將引進旺盛西南氣流,降雨至少持續4天,估計為台灣帶來比兩個颱風還要多的降雨量,民眾要提高警覺。吳德榮提醒民眾,降雨類型將不同於以往颱風,反而比較像午後雷陣雨,各地會隨機性出現豪雨或大豪雨。

 

帕布肆虐 蘭嶼全島停電斷油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自由時報台東報導
帕布颱風雖然遠離,但蘭嶼鄉7日深夜的強風導致全島大停電,島上唯一的加油站也慘遭風災,而梧提颱風緊接而來,離島交通持續中斷。

帕布颱風前天深夜直撲蘭嶼,帶來14級風,最大陣風超過17級,狂風豪雨掃過,台電公司蘭嶼廠深夜11點發生跳電,導致全島大停電,1159戶在黑夜中感受颱風威力。島上唯一的加油站也在深夜慘遭侵襲,3座加油機有2座被吹倒,連結的油管斷裂,使得僅剩的一座無法運作,中油公司台東營運處表示,會在離島交通暢通後,趕緊派員前往搶修。希望儘早解除蘭嶼居民停電斷油的困境。

 

信義區輕軌捷運 市府否決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信義區輕軌捷運規畫案一波三折,廠商艾思博公司改變預定路線、不走信義商圈,但仍因土地、財務和沿線居民反彈問題未解決,市府專案審核委員會於7月底正式予以否決。

台北市長郝龍斌曾表示,在輕軌捷運不走入信義商圈的前提下,他希望能在任期之內,完成整個信義輕軌計畫案並且動工。市府捷運工程局表示,廠商希望由市府協助徵收土地,但市府要求廠商必須自行價購,雙方歧見甚大。

此外,廠商希望獲得位於NEO19後方的市有地作為開發利用,並變更都市計畫、增加容積率,否則投資不符效益。不過,該塊土地目前仍因健保爭議遭中央查封中,市府無法保證何時可以交付,也無法操縱都市計畫變更結果,廠商未提出具體替代方案,財務風險無法評估。加上信義輕軌為高架,沿線居民和商家強力反對,輕軌規畫案未能通過審查。

 

人工沙灘 風吹沙問題待解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北市府研考會規畫要在市府東南區街舞廣場設置人工沙灘,經相關局處開會研商後,初步認為可行,只要克服風沙問題,最快可在8月底前完成,屆時北市民眾就可以在此享受沙灘的樂趣,並遙望世界最高101大樓。

為了人工沙灘設置,研考會已邀請工務局、公園處、發展局、新工處等單位,針對施工的可行性及法令規定進行討論,最後確定要在市府廣場設置人工沙灘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要如何克服「風吹沙」的問題,則要進一步的研究。

北市研考會主委盛治仁表示,如果此一問題無法徹底解決,整個計畫恐怕就會胎死腹中,盛治仁強調,試辦的人工沙灘面積並不大,除街舞區的水泥地面積外,會再增加一些綠地範圍,原則上不會做太大的變動,雖有部分人士對設置人工沙灘一事存疑,但有新的市政工作嘗試,外界應該多鼓勵。

 

告發河川汙染 高額獎金獎勵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國時報台南報導
台南市鹽水溪等河川常遭沿岸工廠任意排水汙染,為有效防止,8日台南地檢署公開授權志工們機動稽查,以及時連線告發遏止。

環保局指出,最近適逢颱風季節,不法業者常心存僥倖,利用雨天溪水漲潮偷排事業廢水,為防範不法情事發生,已針對河川汙染重點區域加強稽巡查,以遏止偷排汙染。自去年2月起,台南地檢署、環保團體與環保單位結盟,在南市境內已破獲多起非法繞流排放廢水及地下工廠等不法,嚴格繩之以法。

為有效防止環境汙染犯罪,需擴大至全面性監控;單倚靠環保局查察人力是有限的,因此,環保局提議藉由員警經常性巡邏及當地里長關注,加上社區巡守志工等共同來守護環境,加強通報汙染,檢舉獎金最高20萬元。

 

花蓮海岸遇颱風大浪 緊急投消波塊固岸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央社花蓮報導

花蓮市垃圾掩埋場旁海堤的海岸,在颱風大浪的侵蝕下幾乎快被掏空,花蓮縣環保局發現後,連夜協調第九河川局協助投擲消波塊固岸,總計投下32個消波塊,暫時化解垃圾掩埋場崩塌的危機,但為有效保護海岸,環保局將爭取再投入更多的消波塊。

緊鄰海岸的花蓮市垃圾掩埋場,距離海岸高潮線原本約有20多公尺,但近年來受到太平洋海浪的侵蝕,海岸線不斷往陸地後退,而這幾天在颱風大浪的衝擊下,海岸遭大浪掏空的情形更加嚴重,導致垃圾掩埋場距離高潮線已不到7公尺。

花蓮縣環保局長戴文堅表示,初步投擲後已暫時化解危機,但預估約需50個消波塊才能有效保護海岸,環保局將再與第九河川局協調支援。

 

超挖土石 彰峰砂石場罰1.3億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聯合報南投報導

採取土石頻傳爭議的彰峰砂石場,雖已停工,但縣府查出超挖54萬多立方公尺土石,開罰業者1.3億元,這是土石採取法實施4年多來,南投縣最大的罰款案,業者不服縣府裁定,提出訴願中。

彰峰砂石場是陸砂採取場,去年中旬被縣府要求停工,今年初縣府取消採取許可證,不過議會一直質疑彰峰仍繼續採取土石,議長吳棋祥及檢方都曾到砂石場勘察。縣府比對修正計畫,質疑彰峰超挖20幾萬立方公尺,經委託台灣省測量技師公會檢測,確認超挖數量多達54萬多立方公尺。

縣府根據檢測結果,依土石採取法規定估算業者不當利益,裁罰1.3億元,業者接獲裁罰通知後,質疑縣府委託檢測的高程、平面等指標,不符合開發前實際狀況,向縣府訴願,要求撤銷處分。

 
國際新聞  --﹥

太平洋珊瑚礁消失速度快過預期

摘譯自2007年8月7日ENS美國,北卡羅萊那州,教堂山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密克隆尼西亞的珊瑚礁(圖片來源:NOAA)一份於8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太平洋與西太平洋蘊含的珊瑚最多,約占全球總數的75%,同時也是珊瑚種類最為多元之處。但是此區珊瑚礁正以較先前預測為快的速度消失當中。

北卡羅萊那州立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們發現,此區珊瑚礁數量每年減少1%,珊瑚礁大量減少的時間比預估的提早數十年。

這項研究結果提供了第一個在中西太平洋區域的且長期的有關珊瑚減少的分析研究,而先前鮮少有關於此區的珊瑚研究。

此研究主要作者、同時為北卡教堂山分校海洋生態與保育學系助理教授布魯諾(John Bruno)表示,「我們已損失了全球近半數的珊瑚礁。」

布魯諾與研究生莎莉西(Elizabeth Selig)發現,分布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珊瑚,在80年代早期即已消失了40%,到2003年則持續減少了20%。

布魯諾補充,「這個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一致的現象,顯示珊瑚的消失是為全球性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來自於大規模的壓力源(stressors),例如氣候變遷。」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2006全美海灘水質評比出爐 污染嚴重者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摘譯自2007年8月7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州海灘上的海鷗(圖片來源:ENS)根據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7日發布的年度海灘水質報告顯示,2006年許多美國海灘的水質未達安全標準。

報告指出,位於馬里蘭州的黑克斯澎特(Hacks Point)海灘與紐澤西州的畢伍德西灘(Beachwood Beach West)海灘為2006年美國受污染最為嚴重的兩個海灘。於此兩個海灘中所採集到的水質樣本有60%未達大眾健康標準值,海灘遊客因而可能遭受胃病、呼吸疾病、肝炎以及其他嚴重病症的風險。

水質研究者除了引用美國環保署的的最新資料,並且記錄了300個海洋、海灣與大湖海灘超過2萬5000關閉暨健康諮詢日(closing and health advisory days)天數。研究結果發表在NRDC第17屆年報中。

NRDC紐約辦公室發言人萊文(Larry Levine)表示,「紐約試圖抑制污水外溢,因而把重點放在設置大型且昂貴的水槽以及修補其他相關的工程,然而光靠這個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例如藉由種植更多路樹、設置綠屋頂與鋪設多孔性路面等綠色方案的結合,可在大雨來時將水保存起來,而非令其造成下水道滿溢,讓污水淹沒我們的休閒水域。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英國官員懷疑口蹄疫爆發是人為所致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新浪網報導
英國薩里郡吉爾福德鎮一處農場2日晚爆發口蹄疫,離農場幾公里遠的地方有政府動物衛生研究所及其商業伙伴梅里亞爾動物衛生公司,其中的兩個實驗室里有用於研究的口蹄疫病毒。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說,這次口蹄疫疫情是由一種罕見口蹄疫病毒引起。它不是最近在動物中常見的病毒,而是與發生疫情農場附近有關實驗室中研究的口蹄疫病毒類型相同。

據英國《泰晤士報》8日報導,英國當局派了調查組對上述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措施進行緊急評估。調查人員在7日晚遞交給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大臣希拉里 •本的報告中說,「必須考慮人為活動導致病毒外洩的可能性」。 相關調查仍在繼續,英國官員尚沒有公開指責這兩個涉嫌傳播疫情的機構。

 

帕布梧提兩颱風夾擊 菲國豪雨11人死亡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央社馬尼拉報導
菲律賓北部地區因帕布、梧提兩個颱風而受到強風豪雨侵襲,造成多處嚴重淹水,還在一些山坡地引發土石流,連日來已有至少11人死亡。菲律賓國家災難協調中心在一份報告中說,帕布颱風為菲律賓全境帶來季風雨,8日在民答那峨島的康布斯提拉谷省的採金礦小鎮引發土石流,掩埋了7棟房屋,奪走至少10條人命。在著名觀光勝地碧瑤市,一場土石流掩埋了一棟房屋,一名9歲男童逃生不及喪生;其他省份一些山區的交通也因土石流而中斷。
 

龍捲風襲擊大紐約地區 交通受阻多處積水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央社紐約報導
紐約市清晨一場閃電龍捲風,導致布魯克林西南區以及史坦登島部分地區傳出災情,更嚴重影響紐約全市地鐵及公車運輸,北方及長島鐵路一度停駛,一整天下來,尤其上下班尖峰時段,各車站到處人擠人,誤點頻傳,讓通勤族吃足苦頭。

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這場閃電交加的大風雨,每小時時速達135哩,短短一小時造成大紐約地區多處積水3吋,數千家庭停電,市政府工務單位及電信公司緊急搶救。大雨過後,加上紐約市白天氣溫高達攝氏34度,感覺上特別潮溼、悶熱,有如38度。

 

皮膚癌是英國增加速度最快疾病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央社倫敦報導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團體9日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皮膚癌是英國增加速度最快的疾病,自1995年到2004年研究期間,皮膚癌案例大幅增加43%,主要原因是民眾過度曝曬在烈日下,其它包括飲酒過量、體重超重等不良的生活習性,都造成罹患癌症的人數增加。
 
中國新聞  --﹥

四川長寧發現珍稀的母子雲豹

摘錄自2007年08月09日新華社四川報導
四川省長寧縣日前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這是該縣自2001年以來第三次發現雲豹。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發現的是母子雙豹。

近年來,長寧縣十分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覆蓋率達44%以上,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繁衍。長寧縣先後於2001年8月和2003年4月分別發現了幼年雲豹,而在年以前,2001四川境內已經半個世紀沒有發現雲豹的蹤跡了。

雲豹屬貓科,俗稱龜紋豹、荷葉豹,全身有6塊龜紋狀斑紋,晝伏夜出,行動敏捷,善於從樹上俯衝攻擊。成年雲豹能長到16歲,體重20公斤左右,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有時偷吃家禽。雲豹主要生活在中國長江以南,人工飼養極少,與大熊貓、金絲猴、藏羚羊等一同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生態破壞 「長江女神」中華白鰭豚恐已全滅絕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國時報綜合報導
長鼻子、小眼睛,有「長江女神」之稱的白鰭豚,是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地球生存了2千多萬年後,可能全部滅絕。

英國動物學博士吐威指出,白鰭豚的滅絕代表生物系統進化樹少了一重要部分,也意謂人類非但未能善盡守護地球的職責,為了自身利益造成其它物種滅絕。

大約2千萬年前,白鰭豚離開海洋進入長江,它只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屬鯨目,齒鯨亞目的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長江白鰭豚處於食物鏈頂端,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消失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純粹是人為所致,主要原因包括:三峽大壩造成長江環境巨大變化、沿江人們汙染江水、使用非法漁具捕魚、船舶數量大增等。

1950年代,長江流域的白鰭豚大約有數千頭。1977年,科學家在武漢一帶的長江流域還發現13頭白鰭豚。1990年代以來,湖北沙市以上江段和江蘇江陰以下江段已見不到白鰭豚。科學家上一次發現白鰭豚是2002年。

 

北京「鳥巢」08年3月完工 造型獨特兼具環保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東森新聞網北京報導
為了08年奧運,中國大陸可說是傾全國之力要辦好奧運,連奧運比賽場館「鳥巢」造型也非常有特色。除了外型,爲了符合環保主題,鳥巢更具有太陽能發電、水循環系統等各項配備,向世人展現中國最先進的一面。

北京奧運進入倒數一年,被譽為世界十大建築工程的北京奧運的主要體育場「鳥巢」,正在加緊趕工。奧運組委新聞宣傳副部長邵世偉表示:「由於開幕式的一些必要設備較晚決定,所以工程要到明年3月才能完工。」

除鳥巢之外,所有場館都會在07年底完工,包括由3千個氣枕組成的游泳中心「水立方」,還有7月完工、8月正式啟用的「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它即將作為賽艇、皮划艇等賽事場地,這裡不只綠意盎然,而且天藍水清。划艇賽北京奧運代表隊選手就表示:「這裡水很清,航道也非常標準。」

北京奧運講節能、講環保,爲符合北京奧運綠色的主題,這裡除了配備太陽能發電,還建造了大陸最大規模的水循環系統以及污水處理廠。看不到的地底下,水循環系統每天處理7萬2千噸的水,等於一個月就能把賽區內的水全部循環一次。

 

美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主任:應繼續推進綠色GDP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第一財經日報報導
「中國的環境挑戰很大,但中國正採取行動減少能源的使用和空氣的污染。高速經濟增長在帶來污染的同時,也標示著嶄新的環保機會出現。」在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上演講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中國項目主任芭芭拉.費雯莉(Barbara Finamor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達了上述看法。

目前,NRDC正和同濟大學開展一個合作項目,研究以氫氣作為能源的新型交通工具。費雯莉認為中國在研究使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比任何國家都更具有優勢。「中國在勞動力成本等各方面的優勢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從而降低新產品的價格,這樣能利於具有清潔能源技術的產品在全世界推廣。」

「中國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在減少能源的使用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卻能夠使得GDP增長維持在10%以上,這點從世界上來說是很不錯的。」費雯莉說。

中國的環境政策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環保方面的法規已經較為完善,「下一步就是讓更多的人來獲取這方面的訊息,讓更多的人具有環保的意識。」費雯莉說,「根據美國的經驗,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與宣傳,讓消費者具有環保意識,購買環保產品,這樣可以由下往上來促使生產商和政府在這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試驗船9月赴巢湖滅藻 巢湖藍藻將有望根治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新安晚報報導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日前與合肥市政府合作,已經在巢湖西半湖劃定1平方公裡的試驗區,用於巢湖水體氮磷藻移出工程試驗。按照計劃,今年9月份,第一艘除藻試驗船將進入湖區「剿滅」藍藻。

目前巢湖水質穩定,但湖區藍藻仍然存在,且巢湖水體中仍含大量的藍藻影響因子氮磷,一但溫度適宜,巢湖隨時存在藍藻暴發的危險。目前,環保等部門也在採取積極措施減少新的氮磷等污染物進入巢湖,但巢湖中已有的氮磷和藍藻,還沒有其他的辦法去除。

為解決巢湖藍藻移除問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今年年初開展了「水體氮磷藻移出技術」的研究,目前,該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據了解,該技術的原理是研究出新的水處理劑,與水體中藍藻等污染物凝聚,產生磁性後用外磁場快速從水體中除去污染物。科學島上的實驗數據顯示,該技術可以除去巢湖水體中90%左右的氮磷,藍藻去除率甚至可以達到100%。

 

新疆阿勒泰:昔日荒涼戈壁灘 今朝美景賽江南

摘錄自2007年08月09日人民日報新疆報導
新疆阿勒泰是純草原畜牧業地區。曾幾何時,阿勒泰草原質量日趨退化,生態狀況惡劣,土地沙化嚴重。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投資力度,不斷擴大轄區生態建設用地範圍,草原生態駛入了良性迴圈的軌道,昔日荒涼戈壁灘,今朝美景賽江南。
 

中國部分地區地質災害進入高峰期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大紀元綜合報導
中國西南、華南、華東等地區,今年進入汛期以來連降暴雨,引發嚴重地質災害,中國國土資源部進一步提出預警,7月底至8月上旬,中國部分地區將進入地質災害高峰期。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最新統計顯示,進入7月份以來,部分地區因暴雨引發大量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全中國因地質災害已造成90多人死亡和失蹤。

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通報顯示,除北京、天津、上海、內蒙、吉林、海南外,全中國25個省共發生2817起地質災害,包括滑坡、崩塌、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這些災害92%是自然因素造成,共造成190人死亡、13人失蹤、142人受傷,經濟損失達人民幣6億 1千4百萬元。

 
綠色學習課表  --﹥

2007年大屯溪田間音樂會-另類豐年祭(延至8月25日)

2007/08/25 - 7:30am
2007/08/25 - 8:30pm
因颱風過後西南氣流引進的雨水影響,本活動將延到8月25日照常舉行,活動內容稍做更動,近期將會通知最新活動訊息。

地點:淡水屯山里番社前11號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費用:音樂會免費!但是,我們希望能讓每一位因夢想而努力的人得到適當報酬,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支持下去!所以我們希望認同這些活動的人,也能自由贊助。
指導單位:淡水鎮公所
主辦單位:綠色陣線協會
協辦單位及場地提供: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活動預約電話:0912215814 陳小姐

對一般人來說,「農」是個辛苦的職業!可是除了辛苦,其實還有許多樂趣喔!收割稻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沒有一種可能?在割完稻子之後,我們回到稻田。老農夫和年輕人,一起聽著關於田地、自然、夢想的音樂!

既然稻田是他們的生活空間,也是我們的!那麼屬於我們的音樂,也該屬於他!

8月11日(六),一大早,我們將開始收割。歡迎大家一起來陽光下割稻、曬穀!用我們的汗水濕潤土地,用我們的熱情開啟人們對農的關注!然後,在徐徐涼風吹來,夕陽染紅天空的時分,拉張板凳,招呼鄰近的農夫阿伯、阿嬸,一起在最令人嚮往的環境裡,聆聽心的聲音!

在「好客樂團」的熱情演出中,我們相偕來逗陣,舉辦我們的「另類豐年祭」,並分享另類農民們的農業經驗!

詳情請見 http://www.gff.org.tw/20070811.htm

 

玉山國家公園中之關古道探幽之旅活動

2007/08/11 - 10:00am
2007/08/12 - 2:30pm
地點:玉山國家公園南橫梅山地區
主講:陳主任玉釧及許重洲技士等
主辦: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拉赫阿雷文化協會、梅山社區發展協會
報名:即日起至8月10日,額滿為止
活動費用:2000元(包含餐費、保險費、講師費、車費、紀念品費用等)
電話:07-6866181 (上班時間08:30~16:30)
活動說明:
玉山國家公園近期推出『中之關古道探幽』生態旅遊活動,希望藉由接觸原住民文化,配合豐富的自然觀察、解說..等,讓遊客獲得知性與感性的旅遊經驗,也對國家公園維護生態理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及了解,並透過在地消費,讓當地居民獲得實際的利益,引發當地居民更加重視自身文化,達到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育的双重發展目的。

詳情請見
http://www.ysnp.gov.tw/02news/01-yushan-view.asp?bull_id=19566

我們的島──黑色恐怖

2007/08/10 - 9:00pm
2007/08/10 - 10:00pm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與毒共存.惠明人

1979年的多氯聯苯毒油事件,曾經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當年中毒的惠明學校盲生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隨後成立的消基會也為他們進行台灣第一樁集體訴訟。近30年後,盲生們多半步入中年,他們已經成為被遺忘的一群人,有人甚至自稱為「流浪狗」。「與毒共存.惠明人」回顧事件始末,檢視流於浮面的官方照護政策,探訪當年受到這種毒性接近世紀之毒戴奧辛侵害的盲人師生,如何掙扎求生的心路歷程。  

【人與自然】黑色恐怖

台南縣仁德鄉偏遠的地方,車子轉進鄉間小路,再步行經過荒廢的農田,抵達一片土黃色的土地,我們腳底下踩的土壤看似正常,其實已經被掩埋了不明的廢棄物。這裡原本低漥的漁塭,現在已經比周圍的農地還要高,即使最上層被覆上土壤,企圖粉飾太平,大地還是透露了這份傷痛,經過至少6個月的時間,這片土地仍然了無生機,周圍的樹木也紛紛枯死……

【看守台灣】賞蝶趣   

「蝴蝶」一般人對牠好像很熟悉,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蝴蝶,在馬路旁、公園、野外,甚至自家的花園,就有牠的身影?但你知道牠的名字嗎?牠的生命經過哪些歷程?幼蟲期吃什麼植物?成蝶吸哪些花蜜?「賞蝶」其實充滿驚喜,蝴蝶從卵、幼蟲、蛹到羽化成蝶,每個過程都有不同的面貌,值得我們慢慢探索。台灣是個蝴蝶王國,蝴蝶大約有400多種,從平地到高山,都可以欣賞蝴蝶美麗的身影……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看守台灣協會徵求有勇有謀之專職台灣看守人

2007/08/10 - 12:00am
2007/08/20 - 12:00am
學歷:大學以上,英文閱讀能力佳
經歷: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對 NGO(非政府組織)工作有興趣、熱情、有瞭解,樂於與人討論、合作但又具有獨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具備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具有編輯經驗更佳
待遇:面議
工作重點:議題參與、倡議、出版品規劃編輯(原則上,我們樂於根據你的專長來規劃工作重點)
E-mail:twwatch@ms31.hinet.net

你想要看守台灣的未來嗎?
你常常思考台灣環境問題,對未來感到憂心嗎?
你對全球環境與國際環境趨勢充滿興趣,想要與更多人分享嗎?
你想將對環境的憂心轉化為實踐行動嗎?
你是一位願意將工作視為挑戰、將挑戰視為成長機會的人嗎?
如果是,那你可能就是我們要網羅的專職台灣看守人!

詳情請見看守台灣協會網站:http://taiwanwatch.org.tw

 

人人都可享受綠建築-從選購新宅到裝潢居家

 

2007/08/18 - 3:00pm

2007/08/18 - 4:30pm
地點:國家文化總會1樓文化空間(台北市重慶南路2段15號)
主講:林惠民(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
主辦: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亞太綜合研究院
聯絡人:黃小姐
電話:02-2784-5368*16

綠建築是一種健康、省錢又環保的新生活哲學。本場次邀請實際參與綠建築規劃的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先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引導聽眾認識綠建築的重要性和好處,並將告訴大家如何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享受綠建築所帶來的好處。
像買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因此購屋時要如何辨識與選購既符合生態環保又經濟實惠的舒適住宅,講座中將提供大家新的現代購屋風水學,讓您了解如何買到符合綠建築指標的新家。而房屋老舊需要裝修,也將教大家當自己的房屋診療師,例如怎樣可以減少室內裝修量、怎樣使用綠色建材、關於自然採光的設計、要求通風的設計、低污染的要求等等,讓「家」變得更健康,住起來更舒服。

 
綠色交通:木柵老車站的圍籬何時打開? --﹥

作者:宏斌

這道比人還要高的圍籬阻擋了人們的視線,唯有抬頭一望,才會看到一堵水泥砌成的牌牆,由上到下掛著三個暗紅色大字——「木柵站」,最下方的「站」字斜斜地歪向一邊,彷彿一陣強風就能把它吹落。

圍籬內的建築物是早年風光一時的木柵車站,曾是當地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臺灣光復初期由省政府公路局興建,而後轉由民間業者欣欣客運經營,陪伴木柵居民逾半世紀。但十年前,欣欣客運遷離之後,國有財產局隨即架起了圍籬,而木柵車站也荒廢至今。

木柵車站光榮史

木柵站是以前的交通輸紐(圖片來源:作者提供)民國四○年代,木柵路是進出木柵的唯一道路,當年公路局公車往返於臺北、木柵、深坑、石碇之間,一天車次約有三、四十班,是木柵地區居民聯外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而要前往指南宮朝拜的外地香客也必須先搭車到此,再轉乘指南客運。

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初期,曾將革命實踐研究院(今國家發展研究院)設在木柵,考試院也設立在附近的溝子口。民國四十三年,政治大學也在景美溪畔復校了,附近有中央新村、司法新村、教育部宿舍等公職人員寓所,以及國防部、維揚村等軍營,根據《文山區誌》記載,這段期間文山區人口數由原本的一萬兩千人驟升為兩倍之多。

瞬間湧入了大批的軍公教人員,交通上自然有迫切需求,又憑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公路局木柵車站於焉設立。

國立政治大學(圖片來源:政大)每日開車往返石碇、木柵、臺北之間,七十七歲的柳集中見證了木柵車站昔日的人聲鼎沸。他記得逢年過節,返鄉人潮再加上往指南宮朝拜的香客,就把車站擠得水洩不通,買票的乘客大排長龍,從車站內湧出到街道上,柳集中瞪大了眼睛笑著說,「平時一位駕駛員只需跑五、六趟車次,這時候要加班到十二、三趟。」

而對復校初期的政大師生而言,木柵車站也是不可或缺的記憶。「我常常和同學花了二十分鐘走到木柵車站去坐車,」四十年前就讀於政治大學的黃冠人回憶著,當年政大校門口雖然有學生專車,但是車次極少,大家都擠得苦不堪言,於是黃冠人喜歡多走幾步路到木柵車站去,「因為木柵車站的車次比較多,等車的空間也比較舒適。」

圍籬之隔

只不過公路局這般榮景維持不過二十年,台灣汽車客運公司主任李元景指出,由於公路局除了經營運輸業務,一方面也監理民營客運業者,為免球員兼裁判之嫌,民國五十八年起,就開始陸續下放短途運輸業務。

民國六十二年,欣欣客運便接手木柵車站作為「251」路線的總站,之後再承接原公路局臺北往石碇路線,設立北碇線的管制點 。從此木柵車站牌牆上的公路局標誌被取下來,換上了現在所見的「木柵站」三個字。

交通發達帶動地方發展,車站周圍的住宅逐漸密集,取代了原本一片農田水塘的地貌,但現代化的腳步卻在二十年後逼得欣欣客運非走不可。

欣欣客運末代木柵站長黃漢城分析當時搬遷的原因,商業逐漸進駐木柵後,人口增加了,「噪音與空氣污染一定會引起周圍居民抗議。」

貫穿木柵地區的236公車(圖片來源:欣欣客運公司)根據《文山區誌》記載,木柵車站設立半世紀以來,文山區的人口數成長到二十五萬人,足足是當年的十倍。此外,車流量倍增也使狹窄的木柵路經常塞車,只要遇到兩臺公車會車時,總是動彈不得。

年年水漲船高的租金則是搬遷主因,原來一年三百萬的租金漲至兩倍多。因此民國八十六年秋天,欣欣客運搬離了木柵車站,在動物園旁的河川地開闢了新的木柵調度站。

沒想到在國有財產局收回木柵車站之後,一道綠色鐵皮圍籬竟從此封鎖這塊空間長達十年,一直無人使用,現今車站內雜草叢生,從外頭看就像一處被人遺忘的工地。除了有礙觀瞻,長期以來,在地居民也不禁抱怨連連。

老車站新願景

「至少先打開作為臨時停車場嘛,」藍陽藥局的老闆藍勝鵬比手劃腳不滿地說,木柵路上有農會、郵局、中華電信等機構,還有好樂迪KTV、麥當勞等商家,道路狹窄卻缺少停車空間,只要有人在路邊臨時停車,就很容易造成塞車現象。

木柵里里長高銘傳也多次向政府申請將木柵車站改建為停車場,解決木柵路積怨已久的停車問題,只是在多年的公文往返之間,遲遲未得到政府的答覆。

在木柵車站旁執業了二十多年的藍勝鵬認為由於社會景氣不佳,政府必須主動照顧在地民眾的民生需求,「週末可以讓大家擺攤子做生意,以後要蓋購物中心也是可以啊。」車站旁的榮春茶行老闆張靜男也笑著說:「蓋商店才能帶動景氣發展啊。」

「但我們真的需要另一幢大樓嗎?」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林淑英提出質疑。過去的木柵只有低矮的平房,曾幾何時,住宅大樓啃蝕了天空線。「過去木柵的麵線是曬在外面的,」林淑英提及手工麵線是木柵的傳統產業,但如今碩果僅存的劉協興麵線廠也只能將麵線晾在室內,因為陽光已經被附近的大樓擋住了。

相對於其他偏向商業性的規劃,長期關注自然環境的林淑英則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木柵車站。在林淑英的想法中,木柵車站正好作為木柵老街的中心點,往西走,可以抵達安康社區、萃湖;而木柵路的另一頭就有手工麵線、茶油,「車站的歷史可以作為老街意象的代表。」

閒置空間再利用

雖然有意見、有想法,但木柵居民多半被動地期待政府能介入規劃,但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綜合企劃科股長徐燕興認為,「最好能由居民主動提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計畫。」

北投溫泉博物館(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所謂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就是將原本無人使用的廢棄場地,經過改造之後,重新賦予意義,讓民眾可以重新使用。目前臺灣已有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例子,多半營造為咖啡廳或公益性質的藝文展場,例如北投溫泉博物館、華山藝文特區等,都是較為有名的例子。

黃聲遠建築師助理洪于翔每週往返於宜蘭與木柵之間,每次總會經過木柵車站,卻不清楚圍籬內究竟是什麼,只對牌牆上「木柵站」三個字感到好奇,後來知道了木柵車站的歷史,訝異地說:「其實在歐洲,車站是一個對民眾很重要的社會性空間;因為商店很早就關了,人群多半聚集在車站。」他不僅肯定木柵車站早年的歷史意義,也認為有現在仍有再造的可能性。

許多人誤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意涵,以為只是整修老房子而已,其實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角度來看,其目的應該是讓民眾在空間改造的過程中,凝聚起社區的認同感。就像文山公民會館的再造,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羅秀華便認為,那是一次促進社區公民互相討論的經驗。

文山公民會館:可複製的成功經驗?

文山公民會館就位於木柵路的另一頭,原本是木柵國小前校長劉山銘的舊舍,四年前改建為一幢典雅的日式平房,鄰接著一個兩樓高的展覽空間。在羅秀華介入改造之前,它只是一間被遺忘了二十年的廢墟。

民國八十八年,羅秀華帶領著成立不久的文山社區大學籌組了「文山地方領袖工作坊」,邀請政府官員、建築專家以及社區公民等各方人士加入,對校長舊舍的改建進行為期六週的討論,強調由在地居民來主導規劃。

除了舉辦講座解說文山社區的歷史,羅秀華更將工作坊的五十六個成員分為小組,實地走訪社區每個角落,讓參與的民眾更瞭解自己生活的社區,並且挖掘出在地議題,例如找出渡船頭、茶油與麵線的歷史等等,最後經過大家討論,彙整出文山公民會館存在的意義與規劃的方向。

成功地向市府爭取了一千四百萬的經費後,一方面進行翻修改建的工程,另一方面羅秀華又召集了「會館經管規劃工作坊」,讓社區公民共同討論經營管理的模式,讓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羅秀華回憶當時情況,「那時候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凝聚力很強,」所以後來為了延續對社區事務的討論,過不久「文山新願景促進會」就成立了。

文山公民會館(圖片來源:台北市民政局)從「文山地方領袖工作坊」到「文山新願景促進會」一路參與的林淑英認為,文山公民會館的空間改造是一個契機,讓社區公民凝聚在一起,共同討論如何經營規劃在地社區,例如民國九十一年時,由「文山新願景促進會」帶領執行的「心點子」專案,就是在討論如何守護景美溪,再延伸到其他相關的生活議題。

文山公民會館的改造繼而帶動了公民討論社區議題的效應。不過,同樣是閒置空間,與文山公民會館遙遙相望的木柵車站卻沒有幸運的機會,那麼未來木柵還有改造第二個閒置空間的可能性嗎?

期待重見天日...

相對於文山公民會館的成功經驗,羅秀華認為木柵車站長期閒置的問題癥結其實在於「少了一個有力的人站出來號召領導大家。」雖然民眾對於木柵車站有許多不滿與想法,但是卻沒有人站出來統整,以致在地聲音不夠強烈,一方面民眾期待政府能主動介入規劃的時候,其實另一方面,政府卻希望能由社區主動提出規劃。

「政府其實有輔導機制,也會補助部分經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綜合企劃科股長徐燕興表示,政府希望站在輔導的角度,讓社區自己提出規劃案,否則政府強制執行都市計畫的後果,就只是一律劃為公園而已,也許並不是當地居民真正需要的。「一定要由在地發聲,」他再三強調。

「政大多少要付一點責任,」徐燕興認為位於木柵地區的政大應該主動多關心周遭環境,他曾向政大校方提過幾次改造木柵空間的想法,其中也包括木柵車站的議題,不過並沒有獲得積極的回應。

另一方面,文山社區大學對於空間改造的討論也還在萌芽階段,去年十一月文山社大所舉行的審議式民主論壇中,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議題就是與會民眾的十點共識之一,其中就包括木柵車站的改造,可惜規劃仍不算具體。

當對話的聲音漸漸響亮,圍籬被推倒的可能性才會越大,要做為停車場、購物中心還是老街意象?必須要民眾持續討論,並且有人出來領導,圍籬才有可能拆除,讓木柵車站重見天日,讓木柵人再次走進這塊空間。

*本文轉載摘錄自:文山新願景促進會部落格原文寫于2007/7/5
 
慢走樂活準備好,走進山林夢奇地 --﹥

作者:高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為了鼓勵初爬山的小姪女,特地帶她到登山用品店,採買她專屬的裝備,因而認識了老闆曾文永和洪維忼先生。小姪女好奇店內不少背包、衣服,都掛上畫有綠眼睛的紙牌。「這是Leave No Trace的標誌。」曾先生解釋:「在國外有很多廠商會響應這項『LNT無痕山林運動』。」好記性的小姪女一聽可興奮了,「LNT無痕山林運動」正是她前不久才學到的新名詞呢!

曾先生和洪先生原來也是受過林務局無痕山林運動課程訓練的指導員,喜歡帶著大小朋友爬山,以傳達「走過山林不留下痕跡」的理念。趁著他們倆假日要上山,我與小姪女便厚著臉皮,請二位帶我們走一趟「無痕山林之旅」。

不過要實踐無痕山林,可不能上山才開始。請你們回去,先找資料,把這次目的地了解清楚,上山的用品要足夠但愈少愈好。再準備好自己喜歡吃且吃得完的食物。」看我倆滿臉疑惑,洪先生解釋:「準備自己的食物較易精確估算,才不會背得太重,也不會產生廚餘。上山背的東西愈輕,則不僅自己的負擔少,對環境的衝擊也小。」

果然,這次上山和以往有明顯差別。因為對要去的地方有清楚認識,少背了不必要的物品,背包輕了,走起路來步履輕盈、神清氣爽。肚子餓了,在參天的大樹下,吃著自己準備的簡單午餐,邊聽竹雞和藍鵲吱喳爭鳴。好愜意的一天!

「以往跟著登山隊,總得背一大堆公糧和燃料,又累又重,還得等大伙到齊才能開飯,又常有大量廚餘,甚至下山沒力氣了就把東西往山屋扔。」我回想自己的經驗。小姪女終於逮到機會唸我一頓:「製造垃圾!累了自己又害小動物,如果小山羌或山豬跑進山屋偷吃拉肚子怎麼辦!」我只能自我反省:「拉肚子是一回事,改變野生動物習性才糟糕。」對呀,因為我重重的裝備而壓死的小花小草或昆蟲,甚至踩掉的泥土,又不知凡幾呢!

洪先生分享在美國受訓的經驗:「大家會分成4∼6人一小隊,分開走。且隨身帶的食物都經過精確的計算,分量絕對剛剛好,下山時一點不剩。」

大家邊走邊輕聲交談、討論心得。前方一個水漥,只見曾先生和洪先生想也不想就涉水踩過。原來他們已把鞋子做好防水處理,「無痕山林運動第二條:走在別人的足跡上,睡在別人的床上這樣才不會對步道或營地四周的環境造成破壞。」走累了,正要找地方休息,卻看見他倆找到裸露的岩石才坐下。「為什麼不坐在草地上,多舒服?」小姪女問。「你認為呢?」她想了一會兒,「我想,這樣才不會壓壞小草吧。」

台灣山陡,許多步道做成之字形盤旋,因此常有人不耐久走,直切而上,形成四周寸草不留。原本吵著要抄捷徑的小姪女見此慘狀,也就此打消念頭。反正一行人行進中,心中記掛著的不是多快到達山頂,而是在大自然中盡情欣賞動植物的美麗,並思考如何不會打擾它們的安寧、破壞它們的生態。

回想體育學院的謝志謀老師曾說過,無痕山林運動不僅是講求對大自然的倫理,更是一項品格教育,因為其中心精神是「尊重」,一個懂得尊重環境、尊重大自然的人,怎麼可能不尊重自己的伙伴、尊重人呢?

「在無痕山林訓練課程中,有一項討論是:如何把不留痕跡的精神帶回家?」喜歡動腦筋的小姪女立刻舉例:不使用衛生筷、節約能源和水、不浪費食物、不製造噪音……不過她不只是說說而已。下山途中,她向我要了塑膠袋,開始撿拾沿路看到的垃圾。經過曾先生和洪先生的帶引,顯然無痕山林的精神已經內化在她心中了。

上山時,我們高高的仰頭著,看藍天和綠樹,下山時,我們又低著頭,撿著圾垃回家。真希望哪一天,當山徑上再也沒有垃圾可撿時,將不止是山林,我們的家、我們的城鎮也能同樣美麗無痕,樂於安居。

 
讀者投書: 從荷蘭搶下蝴蝶蘭皇冠的經驗看國內環境規劃研究 --﹥

作者:石婉瑜(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規劃與景觀系博士研究生)

登載於商業週刊上的《荷蘭五年搶下蝴蝶蘭皇冠》一文,讀來叫人心有戚戚焉,荷蘭經驗告訴我們,小國也可以很優秀!

荷蘭的做事的精準不僅表現在蝴蝶蘭栽培上,同時也顯露在景觀研究上。大量原先只能靠專家模式去執行的生態規劃概念,荷蘭的研究單位已透過一連串的量化模式、指標讓景觀規劃與生物理論相結合,並且實際應用在環境規劃上。週刊上的這篇文章指出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差不多」與「炒短線」。

這在調查研究上亦然,多少計畫案就只為了趕出期初、期中、期末報告,然後草草了事,不顧品質?於是乎許多得依賴大量資料基礎的研究,他們所奠基的就是這樣匆匆趕出的報告,最終研究雖成,也只是美麗的空中樓閣,薄弱的基礎用來讓人心虛。

國外流行永續與生態規劃,國內也跟著炒,短時間內就衝出了我們自己的永續指標、綠營建工法。生態校園、生態道路、生態工法倏然成為政府政策,並蔚為研究時尚,立意雖美、成果雖斐然,但執行的理論與操作方法是借來的。

而這些理論與方法往往是國外基於數十年甚或數百年當地的生態調查資料所成,如近來荷蘭的生態網路規劃模型LARCH,就是奠基於多年來百餘種生物調查所建構的生態資料庫,該模型依據指標生物的散佈距離與最小棲地面積制訂的量化模式,藉以規範綠地應有之最小面積與最適連接度。

試問台灣的研究能有如此堅實的基礎嗎?我們的生態資料庫向來殘缺不全,許是我們對於生態向來沒有經濟發展在意,且生態調查費時、耗力、沒賺頭,又難以登上期刊獲得實質的學術利益?這其實是當前進行國土生態規劃時極大的隱憂。

另外文章說對了一半,我們的知識只在紙上,紙上歸紙上,實際歸實際,知識一但成為學術,就淪為清談。學術其實不是不可用,只是我們總缺乏了一個將學術轉化為實際操作的機制,這個問題在國外不是沒有,但他們很努力的在跨越這個鴻溝,一堆文章致力於將生態理論落實到實質環境規劃上,而許多城市就依循這樣的模式進行建構。反觀我們的產、官、學界與大眾,卻似乎缺乏這樣的耐心與信心,就如同文章所言,我們那種看起來像就好的心態始終在作祟。

另外文章沒說的另外一半是,我們的知識是散佈在紙上,井水不犯河水,個人歸個人,知識累積的概念很薄弱,發揮的力量也就很有限,我們少有整合的概念,每人頭上一片天,同一件事情數種作法,各有利弊,卻不截長補短整合在一塊,同行相忌,研究者缺乏凝聚力與合作的想法,拖累了我們整體進步的速度,也可惜了研究者的歲月與心血,最終換來只是一堆白紙黑字。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彭郁娟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