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8.24
本日焦點: 南美海洋保育10大威脅 過漁最嚴重

海洋保育現在是必須被重視的。

摘譯自2007年8月21日外電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於21日發表了一份空前的研究,指出南美洲海洋保育的10大威脅。其中,魚類的過度捕撈是最嚴重的威脅,而開發的強大壓力與無數環境威脅,使得問題更雪上加霜。該研究的作者發現,若永續發展與保育議題無法獲得重視,那麼南美洲海域將面臨永久性傷害。

報告的主筆作者查特溫(Anthony Chatwin)博士表示:「過度捕撈在南美洲海域相當普遍。來自國內或國外的海鮮需求,驅動該區的經濟活動,而這極有可能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綠色交通

回歸簡單的移動-徒步苦行記 

苦行剪影。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 作者:黃苑蓉(2007環境苦行成員之一)

2007年仲夏,台灣生態學會暨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再度舉辦了「環境苦行」,繼06年完成徒步環島創舉之後,今年計畫以十四晝夜從台中大肚台地,經過彰化、雲林、南投,走上玉山主峰,帶領有心(且不怕餐風露宿)的朋友們親身進入環境現場,認識沿途重大的環境議題,反省從平地到高山,人類的開發行為對生界所產生的影響。

瘋狂的計畫

「哇,要怎麼走啊?」許多朋友對這樣的活動感到不可思議。我覺得,一般人之所以會對這種路線感到懼怕與不可思議,除了是對體力的挑戰之外,就是認為台灣的城鄉環境根本不適合以「行走」作為旅行的方式,人們對馬路的印象就是漫長或單調的景象。許多道路在設計施工時,以今日似乎沒有考慮到慢車與行人的需求,沿著馬路旅行是一件危險又不舒服的事。

慢走樂活

台灣步道私房故事

攝影者:唐蔚光

作者:高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小姪女自從有了自己的裝備後,充滿興致,一直想走座高山試裝備。為做好萬全準備,我們常去家中附近的台北大學登山社。尤其登山社的指導老師伍元和,經常上山做調查,對台灣的步道瞭若指掌,更成了我們請教的對象。

伍老師建議要上山前,可要多看書、看地圖,對步道有基本的認識後再上山,並且多和當地人聊天,才能真正認識一條步道。「台灣的古道從清朝、經過日治時代打造成形,留下許多先民文化遺跡和故事,再加上林相多變,生物資源豐富,所蘊涵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絕對可成為國際級的觀光步道!」

者投書

人民參與治水、突破生態戒嚴 

生態工法原本是生態與工程平衡的契機。(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颱風來襲,豪雨不止,積水三尺。國軍出動,官員巡視,選舉承諾。這些畫面,是台灣與洪水交織不清的永劫回歸。而這一次,還伴隨了些激越的話語。如馬英九問著:「1400億,到底花到哪裡去了?」如徐少萍喊著:「美濃溪整治特別預算總共136億,可是有在執行嗎?只執行13.4%!」然而低落的執行率,反倒是台灣社會與自然生態之福,因為現行高達1410億的治水預算,只是行政立法兩院交相賊的產物。

而這治水預算到底有何問題?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綠色交通

慢走樂活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環保署20週年 環境倒退 民間送腫瘤蛋糕

熱門關鍵字

水患

海洋保育

推薦評論

蓋斑鬥魚 一度瀕臨絕種 (4)

「環評已死」 環評委員靜坐抗議 (17)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南美海洋保育10大威脅 過漁最嚴重 --﹥

摘譯自2007年8月21日外電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於21日發表了一份空前的研究,指出南美洲海洋保育的10大威脅。其中,魚類的過度捕撈是最嚴重的威脅,而開發的強大壓力與無數環境威脅,使得問題更雪上加霜。該研究的作者發現,若永續發展與保育議題無法獲得重視,那麼南美洲海域將面臨永久性傷害。

報告的主筆作者查特溫(Anthony Chatwin)博士表示:「過度捕撈在南美洲海域相當普遍。來自國內或國外的海鮮需求,驅動該區的經濟活動,而這極有可能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

他補充說明:「不永續的漁業捕撈不但會造成海洋棲地的毀滅,也會危害市場的供給,以至消費者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智利鱸魚就曾經發生類似的情況,假如我們不解決過漁的問題,其他魚種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更留意我們所食用的海鮮來源,並且要求漁業捕撈必須符合永續。」

這篇名為「南美洲海岸及海洋保育優先行動」的報告,是由自然保育協會的海洋學家查特溫博士所著,呈現出來自南美洲85個團體超過300位專家的發現。

南美洲海岸是全世界最美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但為了滿足該區3.8億人口(其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海岸地帶),和國際市場對海鮮的需求,近年來這個區域的棲地承受莫大的壓力。

這份報告特別指出對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委內瑞拉的10大威脅,依序為:

1. 過漁
2. 污染
3. 都市發展
4. 資源開採
5. 碳氫化合物產業
6. 養殖業
7. 海運
8. 觀光
9. 外來種入侵
10. 氣候變遷

即使面對這些挑戰,南美洲只有3.4%的海洋受到法律保護,而在太平洋岸甚至只有0.5%的比例。本篇報告的作者建議應該設立保護區以保護南美洲顯為人知但卻多元豐富的海洋環境,包括加勒比海沙灘和智利的溫帶峽灣。

參考資料:ENN

台灣新聞  --﹥

核安演習落幕 褒貶不一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央廣播電台、中時電子報報導
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辦,為期兩天的核安演習22日傍晚結束,雖然演習過程,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雷雨,但所有的演習民眾、相關單位依舊按照既定程序,完成演習工作。

雖然核安演習按照既定程序進行,但過程中還是遇到環保團體嗆聲;環保團體認為,演習設定值和現實不符,直指「演習不夠逼真」。不過,原能會表示,核能事故發生是漸進式,不會一下子就很嚴重,因此每年定期舉辦核安演習,加上核電廠平時有1至2次的夜間緊急演練,只要相關單位能熟練操作程序,如果意外真的發生,相信能更有效處理。

應邀前來的日本原子力安全基盤機構防災支援計畫組長齊藤實則表示,在日本,反恐與輻射外洩分屬不同的法規與演練規範,對於反恐演練,他覺得很刺激,因為在日本看不到。

 

集村農舍爆糾紛 審核趨嚴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大坪數又挑高的集村農舍,化身豪宅成為熱門建案,結果引來建商登報,招攬客戶投資集村農舍,可能違背當初農地農用政策,縣府農業發展局態度已轉趨於嚴謹保守,不過先前送案7件,核准4件,全集中在桃園南區鄉鎮市。

基於農村景觀美化,政府鼓勵以集村方式興建農舍,規定只要20戶以上農民為起造人,共同在一宗或數宗相毗鄰農業用地整體規畫興建農舍,不料集村農舍上路,卻被痛批淪為替建商蓋豪宅,甚至大張旗鼓登報招募農民。

農委會日前(23日)來文,強調不論個別農舍或集村農舍,仍需農地所有權人因農業使用需要而提出申請興建,預估從嚴審核,未來核准過關機率變小。

別小看借土地的動作,此舉等於農地精髓被吸光光,地主誤以為蓋蓋章,同意籌辦集村農舍,反正土地還在自己手中未移轉,不會吃虧,等真正土地買賣移轉,新買主赫然發現土地被設定,引爆糾紛。地政局提醒地主,要留意土地產權買賣上加註文字,確保自身權益。

 

607株珍貴樹木 高市府列管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國時報高雄報導
美國紐約、舊金山以及日本東京等高度開發大城市,市區內常可見參天大樹成林,高雄市政府也訂定「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將高雄市607株珍貴樹木造冊列管,為百年後的高雄子孫保育樹木生態。

市府建設局長洪富峰表示,高雄市在工業城市建設過程中,許多珍貴老樹被砍伐殆盡,令生態保育人士十分痛心,幸而近年來生態保育意識抬頭,原本由市府工務局養工處管理的珍貴樹木,轉而被視為生態保育文化資產移交建設局主管。

高度開發的高雄市有那些珍貴樹木?建設局清查結果,數量最多的「白千層」近200株,其次為榕樹100多株,排名第三的雨豆樹約80株,其他還有樟樹、茄冬、印度菩提樹、刺桐等,數量各數十株不等。

 

防汛工程擺爛 沿海鄉鎮泡湯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國時報雲林報導
聖帕颱風過境,沿海台西等5鄉鎮全面潰決,竟肇因於防汛工程施工錯誤─小排地勢低於中排,積水無法有效排出,抽水只是以鄰為壑;抽水站擺錯位置,且未設滯洪池,有抽水機也無用武之地。

雲林縣長蘇治芬指出,根據災區現場觀察,防汛工程施工錯誤是沿海屢屢釀災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口湖鄉有7條大排及綿密的中、小排,結果,小排的地勢低於中排,積水當然無法順利排出,如果排除小區域內的積水,其實只是將水抽到別的聚落而已。

再者,水林鄉公所在颱風來前,就已標示出移動式抽水機擺放位置,有效紓解積水;但是,其他地區的抽水機具,卻未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因而造成到處汪洋,抽水機卻無水可抽的荒謬情況!

水利局長王文漢則強調,易淹水地區應該設置滯洪池,集中周邊地區的逕流水,再由抽水機抽水出海,才能有效排除積水。縣府將就沿海實際情況,邀集專家學者研商對策,擬具計畫向中央爭取治水、國土復育計畫經費。

 

司馬庫斯領域爭執 一度阻修路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國時報新竹報導
聖帕颱風造成尖石後山往司馬庫斯道路崩坍,尖石鄉公所21日傍晚出動怪手前往整修,卻因日前部落族群傳統領域劃分爭執問題,擁有土地的司那吉落族人一度反對阻撓修路,直到22日鄉長曾效忠召集雙方部落頭目再溝通,才同意清出一條道路供通行。

長久以來,尖石鄉幾個部落族群,隔著一條塔克金溪,分為馬里光、司那吉兩大族群,早於一百年前,雙方就為了獵地土地問題引發部落戰爭,甚至鬧到永不通婚僵局。

日前因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馬里光族群透過原民會力爭,爭取到傳統領域的公告,可突破森林法限制,爭取部落族人在自己部落擁有傳統領域內主權,卻因在劃定傳統領域過程中,沒有知會對岸的司那吉族群引發爭執,雙方鬧得不歡而散。

此次聖帕颱風來襲,造成進入司馬庫斯部落產業道路坍方,司那吉部落族人以該片土地是他們所有,不讓鄉公所搶修,以突顯其土地的所有主權,讓曾效忠不得不於昨天召集雙方族人頭目在秀巒集會所開會溝通。

 

清封港漂流木 林管處拒補助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自由電子報花蓮報導
聖帕颱風雖然遠離,但花蓮漁港仍遭到漂流木包圍,漁船根本無法出海作業,花蓮區漁會要求花蓮林管處補助清理漂流木的費用遭到拒絕,為此困擾不已。

花蓮區漁會王鐙億說,漂流木從花蓮溪出海口沿著海流北上漂流,不僅花蓮市北濱海灘出現大批漂流木,不少還流入花蓮港內,大量漂流木讓內港的漁船根本不能動彈,連大型商船及拖船進出,都要冒者槳葉被漂流木打壞的風險,但花蓮林管處只拿走價值高的珍貴木材,其他漂流木卻未處理,讓漁民困擾不已。

花蓮林管處表示,漂流木是國家財產,花蓮港區的處理權在花蓮港務局,而漁港部分則由花蓮縣政府漁業管轄,林務局只判別、標記珍貴木材,對於漁會希望林管處補助漁會清理打撈漂流木的費用,並非份內權責,因此無法補貼。

 

中縣活豬 驗出禁藥氯黴素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自由電子報中縣報導

農委會抽檢台中縣陳姓養豬戶的5頭豬隻,其中一頭驗出含有禁藥氯黴素1.44ppb(十億分之一)。台中縣家畜疾病防治所22日派員前往調查,暫時未查出禁藥來源。養豬戶強調,飼料並未摻抗生素及禁藥,懷疑禍首是餿水。

農委會於91年12月公告禁用氯黴素,目前歐盟與美國等國則明訂農產品中氯黴素殘留量必須小於0.3ppb,近兩年來,國際間陸續傳出各國出口到歐美的水產品、雞肉、豬肉、蜂蜜等被檢測出氯黴素殘留量過高而被禁止進口訊息,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非常緊張,要求台中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調查來源。

被檢出豬隻血清含有氯黴素的養豬場屬小規模養殖,僅飼養50頭,陳姓飼主表示,豬隻以飼料及餿水為主食,養豬超過10年,不曾在飼料裡摻加抗生素,否則不可能受驗的5頭豬中僅有1頭驗出含有氯黴素,唯一可能是來自餿水,但他均煮沸才供豬隻食用,50頭豬均已超過100公斤已可販售,如果不能販賣,損失慘重。

 

碧砂漁港地貌 未發包先縮水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國時報基隆報導

「2008 年觀光倍增計畫」一環的基隆「碧砂漁港地貌改善工程」,明年(2008年)發包未定,已不是新聞,令人難以致信的是,最近竟傳出工程規模會變小,令人難以致信,主辦單位的漁業署遇上慢郎中的西班牙規畫團隊,莫可奈何,目前只有期望規畫團隊在11月20日如期提送細部設計,完成審議,再申請建築執照,早日發包施工。

漁業署原定去年完工啟用的碧砂漁港歐式觀光魚市,以便搭上北京奧運的觀光列車,招徠各國遊客順道到台灣一遊。 3年多來,漁業署曾多次責怪市府不配合都市計畫變更,致使工程卡在都計變更難以施工。市府今年初通過都計細部計畫,沒想到這回換西班牙團隊出狀況。

碧砂漁港觀光魚市規模怎會變小?漁業署指出,問題出在地貌改善工程項目之一的碧砂漁港海景廣場。西班牙團隊原設計工料是巴西檀木,國內無人進口,廣場工程發包招標2次乏人問津。只好重新更正工料,改與巴西檀木同品級且有進口的緬桑塔木,但價格高,廣場工程原3千萬元經費,提高到5千萬元,並預定下個月辦第3次招標。

 

驗出未推荐農藥 茶農挨罰1萬5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聯合報南投報導

南投縣一處吉園圃認證的茶園被檢測出使用未推荐農藥,農民解釋是毗鄰檳榔樹的農藥灑落在茶樹上,但提不出農藥商用藥處方箋佐證,將面臨罰款。

縣府農業局最近接獲農糧署中區分署通知,檢測出一處茶園使用芬化利農藥,這種農藥可使用於果樹病蟲害防治,卻非茶樹推荐農藥,違反農藥管理法,依規定須罰款1萬5000元。

農業局人員昨天(22日)配合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下鄉宣導茶樹用藥安全,舉出此一案例,呼籲農民購買農藥務必要求藥商出具用藥處方箋,且須檢視處方箋是否具實填寫,若登載不實,應當場要求藥商改正,才能做為發生農藥檢測爭議的護身符。

 
國際新聞  --﹥

北美3國協調工業化學物質管理方式

摘譯自2007年8月21日ENS加拿大,魁北克,蒙特貝羅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墨西哥總統Felipe Calder3on 、加拿大總理斯蒂芬Harper, 和美國布希總統的合照。(圖片來源:Office of Prime Minister Harper)加拿大、墨西哥與美國3國元首日前同意,為確保工業化學物質的安全製造與使用,將藉由發展區域夥伴關係,進行化學物質潛在風險的評估與管理。

已於21日在魁北克蒙特貝羅公開宣示的這項合作夥伴關係,美國總統布希、加拿大總理哈柏與墨西哥總統卡得隆在北美安全與繁榮夥伴協定的元首高峰會中,共同討論所作出這項結論。

這項協定設下2020年所需達到的目標,例如建立與更新北美3國化學物質的庫存紀錄,並且調整北美國家的化學物質管理,使其與各項國際協定的要求相符等。

3國元首表示,2012年前美國須完成高產量化合物的風險陳述,以及所應採取的相應行動,這些化合物共有9000種以上,且每年量產超過2萬5000磅。2012年的目標還包括確保這些化學物質在製造與使用的過程中,減少其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影響。

此項協定除了將根據加拿大化學物質管理計畫內容中的化學分類來進行重新審視、評估與管理,同時採用美環保署高產量化合物挑戰計畫的內容基礎。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馬堡病毒出血熱威脅全球 病毒宿主指向蝙蝠

摘譯自2007年8月21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蝙蝠生存在礦場的森林裡。(圖片來源:Pierre Formenty courtesy WHO)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馬堡病毒出血熱成為全球人類健康的威脅。

22日於日內瓦發表的2007年世衛報告摘要中顯示,「新興濾過性病毒如伊波拉(ebola)病毒、馬堡病毒出血熱以及立百(nipah)病毒等,將威脅全球人類的健康,這些病毒皆為急性病毒且會致病,甚至致死,因此必須抑制其來源。」

馬堡病毒出血熱是一種高度致命的疾病,致病原因是來自於類似導致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的病毒株之一。上述兩種疾病相當罕見,但致死率相當高且散播速度極快。這些病毒藏匿在毒性最強的大腸桿菌中,而這些大腸桿菌會傳染給人類。WHO表示,目前仍未有特殊的治療方式或是預防的疫苗可使用。

烏干達在近期通報2個感染馬堡病毒的個案,病患之一為礦工,已於7月病逝。

一組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正在辨識此病毒的宿主及其在大自然中散播的模式。他們將研究重點放在已病故礦工工作附近礦場內的蝙蝠。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颶風狄恩 減弱成熱帶風暴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民視報導
一度是5級超強颶風的狄恩,22日再度登陸墨西哥,夾帶160公里的最高風速,狄恩朝觀光小鎮提科路特拉直撲而來,隨後轉往石油重鎮波扎利卡,並且橫掃過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的7個石油平台。狄恩暴風圈擴大,墨西哥太平洋沿岸以及中部地區降下超大豪雨,河水潰堤在各地造成淹水災情造成中部山區降下豪大雨,不過目前已經減弱成熱帶性低氣壓,不至於對美國造成影響,倒是美國中西部18日受到熱帶風暴艾琳波及,大水至今還沒有消退。
 

美國中西部豪雨成災 重災區進入緊急狀態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廣新聞網華盛頓報導
美國中西部豪雨成災,至少已經造成22人死亡,數以千計的民宅毀損。這次水災主要是因為之前熱帶暴風雨掃過帶來的豪雨所引發,中西部各州包括奧克拉荷馬、德州、威斯康辛、明尼蘇達、俄亥俄及密蘇里州受災最嚴重,粗略估計,損失起碼在數千萬美元。

美國地方電視台報導,災區水淹成河,許多房屋、汽車都泡在水中,當局出動直昇機協助災民脫困。還有消防隊員架船在災區解救居民。道路、橋樑、鐵軌都被大水衝壞,農田被淹沒,許多學校開學第一天就因為水災而停課。「奧克拉荷馬」及「威斯康辛」兩州州長都宣布境內20多個受災郡縣進入緊急狀態。氣象當局警告,強風豪雨將持續到這個周末。

 

口蹄疫過去 英國下周恢復出口肉品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廣新聞網倫敦報導
英國8月初爆發口蹄疫後,很多國家暫停進口英國肉品,尤其是英國豬肉。現在口蹄疫已經獲得控制,因此英國準備下星期恢復各項肉品出口。英國檢疫官員說,英國從下星期開始準備恢復出口活體動物、肉品跟乳製品。
 

紐約市過去5年減少25萬名老煙槍

摘錄自2007年8月22日中央社紐約報導
根據紐約市心理衛生局最新統計指出,紐約市2006年抽煙人數比5年前減少25萬人,而3分之2的吸煙族去年曾嘗試戒煙,不過,大部分都未成功。調查還顯示,收入較低、教育水平較低、黑人、西裔民眾比其他族群更積極嘗試戒煙,但成果似乎沒有預期來的好,失敗比率很高。

在80萬名嘗試戒煙的紐約吸煙客中,只有17%,成功擺脫煙癮困擾。事實上,紐約市機場、地鐵、火車、速食店、餐廳、車站大廳等公眾場所,早已禁止吸煙,使得抽煙客少了很多吞雲吐霧的機會。衛生局官員發現,精神苦悶與喝酒習慣是吸煙族無法順利戒除的兩大主因,但對於使用尼古丁替代品的吸煙族而言,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受尊重但任意踐踏農地 泰國象與農民起爭議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央社曼谷報導

大象在泰國一向備受尊敬,不過大象與農村的爭執也愈來愈大,廣大位於禁獵區內的農民,不滿大象隨意踐踏與食用村民種植的農產品,因而聯合陳情要求將大象移出野生動物禁獵區,引發了人與象之間的爭議。泰國的野生動物禁獵區面積廣大,涵蓋5個府,也引發愈來愈多的爭端。過去10年來,禁獵區的大象數量有明顯的增加,但是也有17隻大象遭到殺害,其中有5隻大象在尋找食物時遭到射殺,另外有3隻被車子撞死。
 

南非衛生部:營養充足有助抑制愛滋病毒

 

摘錄自2007年8月23日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報導

南非科學院22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營養攝取只是對抗愛滋病的支持性療法而已,但堅持營養補充和抗逆轉性藥物(ARVs)具有相同價值的南非衛生部23日回應表示,這項新研究並無任何新意,研究結果只是再次確認衛生部的政策立場。

衛生部在聲明中說,南非科學院15人研究小組公布的研究結果,所提供的資訊衛生部已知,它除了證實營養補充與愛滋病、肺結核的關聯性之外,同時強調南非「顯性飢餓」(營養量不足)和「隱性飢餓」(營養素不足)的情況。聲明指出,為了處理後者,衛生部提倡透過均衡飯食以取得良好營養,尤其鼓勵愛滋病患以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營養以抑制愛滋病毒發作。

 
中國新聞  --﹥

中國擬制定環境污染責任險 兩大公司質疑

2007年8月23日中央社報導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及中國保監會正聯合推動環境污染責任險制度,要求企業賠償污染事故的責任保險制;這種做法遭到中石油及中石化兩大中國公司的質疑。

上海「第一財經日報」23日報導,兩間石油公司表示,公司的財力足以解決污染賠償問題,但也擔心涉及金額巨大時,中國國內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不夠,因此不適宜將大型化工企業納入保險制範圍。

中國環保總局調研組建議,應儘快在危險品生產、運輸與儲存企業等易發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等行業開展試點。據表示,試點的重點地區應在太湖、淮河、黃河、松花江與長江下游等流域。

 

單雙限行結束 北京又大塞車

2007年8月23日中國時報北京報導
北京市配合「好運北京」賽事實施車輛單雙限行測試,目的是瞭解每日減少130萬輛車輛上路,對北京市交通擁堵的改善程度,以及廢氣排放對空氣汙染的減少幅度,作為明年奧運賽事交通管理的依據。

限行效果十分明顯,除電子告示牌上出現交通順暢的綠色指示外,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汙染濃度,在限行期間下降2成左右。

限行成效明顯,也引發是否永遠執行的討論。持反對態度的經濟成長論點認為,永遠限行將導致汽車銷量遽降,不利經濟;買不起車的市民則表示贊成,認為有錢想開車就多買1部。

雖說限行可改善空氣質量,但北京的天空依舊灰茫茫,對此質疑,氣象專家解釋說,是細微顆粒影響大氣透明度,北京空氣質量即使達標時,也會出現灰濛濛天氣。

 

深圳紅樹林突現大量死魚 魚屍延綿一公里

2007年8月23日中央社深圳報導
中國深圳灣紅樹林保護區至大沙路口海岸線21日突然出現大量死魚,約10厘米長的死魚延綿近1公里。現場大部分魚屍已被清理乾淨,但海水仍呈暗紅色。

今年6月間,深圳灣西部通道至媽灣港附近海域被證實受到環溝藻紅潮污染,環溝藻紅潮產生毒素可能性很大。附近海面海水褐色發紅,空氣不斷散發腥臭。紅潮造成海洋缺氧或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水受到污染,海洋生物因此中毒或缺氧死亡。

此外,深圳西鄉紅樹林也受10畝非法沙石場蠶食,不但影響生態環境,周邊居民生活也受影響。

 

更多中國製含鉛玩具遭撤回

2007年8月23日大紀元報導
根據CNN本月22日的財經報導,繼中國製玩具因磁鐵鬆脫與漆料含鉛而撤銷之後,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又發出警告,這一回撤銷的是海綿寶寶(SpongeBob SquarePants)系列的記事簿、旋轉陀螺與兒童的首飾。

根據該委員會的資料,美國馬丁設計公司(Martin Designs)所進口的25萬件中國製海綿寶寶通訊錄與記事簿,含有過量的鉛,違反了相關的聯邦法規,這次是本月第4次的撤回行動。

有關單位已呼籲父母,小心防範兒童接觸這些玩具,消費者可聯繫進口商退還或替換。

 

含甲醛超標 紐澳緊急回收大陸製毛毯

2007年8月2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一款在大陸製造,在澳洲與紐西蘭販賣的毛毯,被查出含有大量致癌物質「甲醛」,批發商已經開始全面回收;此外,紐西蘭政府也表示,從大陸製造的衣服當中,部份也檢測出了大量甲醛,紐西蘭也已經全面調查所有由大陸所製造的衣物。

至於目前進口到澳洲與紐西蘭的這款大陸製毛毯,究竟有多少,批發商只表示,在紐西蘭大約有800條,在澳洲則是「很多」。

 

多家世界級跨國企業 名列廣東環保黑名單

2007年8月23日中央社報導
多家世界500大及知名跨國企業在中國廣東省都有環保不良紀錄,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所公布排污不達標名單中,跨國公司已超過100家,涉及食品、電子、化工、機械製造等行業,這些跨國公司大多數來自日本、美國和歐洲。廣州的百事、佛山的博世和松下都榜上有名。

排污不達標企業名單是由中心從中國環保總局及各地環保局等管道搜集整理完成,這些跨國公司因違反中國最基本的環保法規而被有關部門通報。

大部分上污染企業名單的跨國公司在環保方面都擁有良好的口碑,但部分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以後很快就「入鄉隨俗」,降低環境標準。

 

山東礦難稱為自然災害遭質疑

2007年8月23日大紀元山東報導
儘管媒體報導說,山東出事故的煤礦當局對天氣預報和洪水警報置若罔聞、沒有採取預警措施是導致礦難的原因之一,然而,中國政府官員仍然說,這次山東礦難是自然災害。山東有關部門目前仍然沒有停止抽水搶救工作,但從8月17號就被困在井下的181名礦工生還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一些悲痛慾絕的礦工家屬和保安人員發生了衝突。

海外觀察家指出,把這次山東煤礦礦難定性為自然災害事故有兩點值得關註:一是可以撇清山東地方政府有關人員和煤礦管理人員的責任;二是中國政府對自然安全事故中死亡的人員並沒有進行補償或者提供其他援助的規定。

據中國媒體報導,雖然這次礦難已經被中國政府定性為自然災害,但每位被困礦工的家屬已經領到2000元的慰問金和生活補助。中國民政部部長在北京的國務院新聞辦記者會上承諾對遇難礦工提供更多的救助。

 

聖帕颱風已造成大陸39死損失67億人民幣

 

2007年8月23日大紀元報導

 截至22日傍晚5點,颱風「聖帕」已造成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5省811萬7千人受災,死亡39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76萬4千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07萬9千畝,其中54萬6千畝無法收成;倒塌房屋2萬3千棟;因災害直接經濟損失67億1千萬元人民幣。
 
綠色學習課表  --﹥

「樂活一族•我的工作假期」社區大學系列課程

2007/09/01 - 12:00am
現代人流行樂活(Lohas),除了愛健康,也愛地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除了發行電子報、舉辦工作假期體驗活動,引導民眾親近大自然之外,在2007下半年度,設計了一系列的樂活主題課程,帶領民眾從理論與實務,更瞭解樂活的真意。

『樂活一族系列課程』,主要透過環境知識的設計,帶領學員認識環境、體驗自然、活出自然,並且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提供「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給學員,增長環境知識之外,也能透過行動,愛護環境,豐富自己的生命。

課程時間:
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每週19:00-21:30
每週二,中正社區大學
每週三,萬華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
每週四,淡水社區大學
每週五,三重社區大學

講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講師群
報名方式:請洽各社區大學/學務組
若對課程有疑問,請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聯絡人:曾彥蓉小姐,2302-1122

課程單元主題:
如以下說明(詳細課表時間,請見各社大網站)

場  次
單  元  名  稱
內  容  摘  要
1
樂活一族新生活方式
介紹樂活的來源,樂活的生活方式,以及全世界的愛護環境的趨勢與行動。
2
與大自然作朋友-
樂活一族關懷地球,認識台灣的自然環境多樣性,進一步瞭解環境信託的概念。
3
省電節能大作戰
認識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如何在生活中省電節能,提供環保小點子,為地球進一份心力。
4
工作假期與我
分享台灣、日本、英國推動工作假期的經驗,拓展樂活一族的新視野。
5
認識濕地生態
濕地生態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帶領大家認識濕地生態,提供樂活一族親近大自然的一種方式。
6
期中生態體驗
參觀北部濕地的自然環境,認識水生植物及蛙類。
7
期中生態體驗
參觀北部濕地的自然環境,認識水生植物及蛙類。
8
新自然飲食
瞭解如何做體內環保,怎麼吃,吃什麼,才比較健康又環保,符合樂活的生活方式。
9
公民週專題講座
停課一週
10
工作假期與外來種篇
認識生物多樣性及外來種的危害
11
樂活一族DIY--用葉拓做桌布
教導大家認識外來種植物,並且利用他來做葉拓。
12
用影像紀錄生活(一)
影像的基本概念,樂活一族如何用影像關懷環境、記錄環境,變成短片作品。
13
用影像紀錄生活(二)
影像的基本概念,樂活一族如何用影像關懷環境、記錄環境,變成短片作品。
14
網路媒體力量大
樂活一族如何透過網路媒體蒐集環境資訊,發揮網路的力量,關懷環境。
15
工作假期---國家公園篇
認識國家公園之美,以及如何在國家公園進行工作假期,經驗分享。
16
寒暑期生態旅行---國家公園之旅
參觀國家公園的自然與人文風情、以知性與感性體驗國家公園之美
17
寒暑期生態旅行---國家公園之旅
參觀國家公園的自然與人文風情、以知性與感性體驗國家公園之美
18
期末成果展演週專題展示
 
 

2007年低碳節能親子體驗日

2007/09/22 - 8:30am
2007/09/22 - 5:00pm
地點:台北市立動物園(臺北市文山區新光路二段30號)
主辦:行政院環保署
協辦: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電力公司、台北市立動物園
報名資格:國小3-6年級親子檔
招生名額:60組,即日起受理報名,額滿截止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接受電話傳真、網路以及親赴協會報名
電話:(02)2930-3193 分機19
傳真:(02)2934-6318
住址: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113號
E-mail: sow@sow.org.tw

從親子互動遊戲中學會如何從家庭中進行實際的節能省電措施、從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各層面學習節碳知識,並且日後落實於家庭中,讓孩子成為環保小達人 

詳情請見 http://co2.saveoursky.org.tw/chinese/04_specially/03_detail.aspx?MID=14&SID=25 
 

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博物館籌設動力工作坊》

2007/08/26 - 9:00am
2007/08/26 - 5:00pm
地點:樂生院蓬萊舍
主辦: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小組
協辦:IDEA TAIWAN 國際愛地芽協會台灣分會、樂生保留自救會、樂生焦慮症候群自救會
協力社群及個人: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樂生講堂、苦勞網...陸續邀請中,更期待您的參與。
費用:須購買午餐便當者60元起
聯絡人:吳先生0916875997 fridaywutw@hotmail.com

你聽說過,樂生院舍的建築裡,藏有秘室夾層、老倉庫及地下通道?
你是否知道,關於兩個鐵環的毛巾、長耳朵的小碗,竹製拐杖的故事?
你曾經看過,院民入院時簽下的"同意解剖實驗書"嗎?

樂生院像個寶庫,永遠有聽不完的故事,絮絮叨叨。也因此總讓來者聽得津津有味流連忘返。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到訪記錄拍照攝影,讓樂生故事不斷傳唱,也讓大家有機會窺探樂生「千面女郎」的美麗與哀愁。然而展現樂生的美絕不僅止於此! 這幾年,大家有許多關於文物資料館、博物館等等的樂生院與漢生病社群行動的想像談論,一直被嘗試凝聚行動,卻總差臨門一腳...,今年!這一次!我們總算上到了前線!!

讓我們和樂生院民一起動手行動,籌設樂生博物館!

在開館前,我們需要一段時間,陪著阿公阿嬤一起整理文物,也因此我們發出文宣,通知有志一同的各界朋友社區工作者,加入我們, 歡迎大家參與我們的行動,用更多的想像來拜訪樂生社區!

「好!就直接來挖寶啦」,茆阿伯爽快允諾,「看是從各舍的屋頂還是倉庫間開始整理起,看你們有多少人來,我帶你們一間間尋寶去!」

為了讓9/1(六)與9/2(日)兩天的《尋寶大作戰首部曲》能順利找到通往古老樂生的通關密語,請先加入08/26(日)的《博物館籌設動 力工作坊》,在尋寶的同時,讓我們認識更千變萬化的樂生面貌!

詳情請見 http://losheng-museum.blogspot.com/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廣部徵求:企畫專員

2007/08/16 - 12:28pm
2007/08/31 - 6:00pm
我們正在徵求工作夥伴。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只要你喜歡自然,關心環境、生態相關議題,並樂意傳達好的環境概念、帶動民眾參與,且態度積極、樂觀、重團隊合作、易溝通!依勞基法,享勞健保,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願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service@e-info.org.tw ,信件標題請註明應徵的職稱。

需求條件
1. 對專案企畫與活動執行有興趣,有經驗者尤佳。
2. 對網站資料處理有概念,文書行政能力佳。
3. 善於溝通表達、公關及文稿能力佳。
4. 喜好自然體驗或登山活動,可發揮創意融入教育活動者更佳。
5. 大專程度以上,願意學習團隊合作、朝向專業經理人才發展者佳。
6. 待遇:依個人面議及工作能力調整;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如果你有聽說過企劃力、創意力、執行力…有沒有想過也可以為我們生存的環境使點力?也許是倡導一個樂活新主張,或者舉辦一場自然森情體驗,因環境公義,就讓這份熱忱化為行動,你將成為一位深具影響力的綠巨人!
地址: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地圖:http://e-info.org.tw/history/eia/teiaWDadd.gif 
電話:02-2302-1122 轉推廣部簡小姐
傳真:02-2302-0101

 

我們的島:連續下雨之後――美濃溪淹水紀實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連續下雨之後――美濃溪淹水紀實

8月16日,一如往常的夏日早晨,陣陣的騷動,不斷出現在美濃早市上。老橋旁,記者排排站,民眾好奇地在一旁圍觀,原來是總統要來了!牽著媽媽的一個小女生認為,總統來美濃是要拯救河川,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不要讓美濃溪再氾濫了。小朋友的希望不無道理,也令人同情,因為,在總統來的3天前,美濃溪暴漲,美濃鎮有一半以上,都泡在水裡……

【看守台灣】占領高屏溪

高屏溪,台灣南部的第一大河,承載著高屏地區人民的期望。除了日常生活、農業灌溉、工業的用水之外,人們還要繼續壓榨高屏溪。從這條溪,驗證了台灣人的貪婪……

【人與自然】水與石頭的樂章

有一種特殊的地理景觀叫做壺穴,分成海成壺穴跟河成壺穴,一般人最熟知的說法,就是靠水流帶動搬運物,像是小岩石之類的,然後與岩石摩擦產生凹洞,慢慢的從小凹洞變成大洞。壺穴的產生因素除了地理條件、水流條件還有岩石的節理等等,需要長時間的淬煉方能夠形成,所以常有人說,壺穴是大自然的天然雕塑藝術……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綠色交通:回歸簡單的移動-徒步苦行記 --﹥

作者:黃苑蓉(2007環境苦行成員之一)

「站在新高山頂時,由於天氣晴朗而且受託於地學協會,我向四周拍了很多照片,大膽地停留於山頂二、三小時,大家都沒有吃午飯。由於天空都沒有雲影,得以連拍荖蕽溪、東流的拉庫拉庫溪、西部濁水溪、阿里山草地,以及連綿的群峰,感覺很愉快…」

鳥居龍藏,1900年4月11日,登頂玉山

2007年仲夏,台灣生態學會暨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再度舉辦了「環境苦行」,繼06年完成徒步環島創舉之後,今年計畫以十四晝夜從台中大肚台地,經過彰化、雲林、南投,走上玉山主峰,帶領有心(且不怕餐風露宿)的朋友們親身進入環境現場,認識沿途重大的環境議題,反省從平地到高山,人類的開發行為對生界所產生的影響。

瘋狂的計畫

「哇,要怎麼走啊?」許多朋友對這樣的活動感到不可思議。我覺得,一般人之所以會對這種路線感到懼怕與不可思議,除了是對體力的挑戰之外,就是認為台灣的城鄉環境根本不適合以「行走」作為旅行的方式,人們對馬路的印象就是漫長或單調的景象。許多道路在設計施工時,以今日似乎沒有考慮到慢車與行人的需求,沿著馬路旅行是一件危險又不舒服的事。

     苦行剪影。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    苦行剪影。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

每個人都有移動的本能

苦行隊於6月28日上午,從台中靜宜大學生態系館出發。捨棄平日唾手可得的代步工具(如:腳踏車、機車、汽車、捷運、公車等),只靠最原初的移動工具─雙腳。由於速度一下子放慢到時速三∼五公里,我們開始注意到環境中的景物、溫度、觸感、味道,那些在車窗內視而不見的存在。

苦行剪影。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一天走5小時的雙腳是什麼感覺?站大肚台地可以看多遠?清晨五點半的鹿港傳統市場是什麼氣氛?路邊構樹的果實跟當年梅花鹿所吃的味道一樣嗎?柏油路和泥土路走起來有什麼差別?為什麼六輕工業區附近的居民不快樂?為什麼水泥化的現象從城市到山路、荒溪都存在?…種種問題在腦海浮現。

人對環境應該具有的觀察力與敏感度,因為生活在強調快速的現代化生活型態裡,而漸漸流失,漸漸聽不到自然的聲音,感受不到環境的吶喊。在獲得種種方便的同時,有些東西也無所謂地消失了。一路上,隊伍是沉默的。

口乾舌燥的公路體驗v.s. 透涼愉快的綠色隧道

人在原始的環境裡其實是比較自在的,令我倍感挑戰的是人工化環境裡的壓迫感。7月1日上午,「…在39度的艷陽下,一步也不休息地走過長達三公里多的西濱大橋,車輛從身邊呼嘯而過,排出的廢氣混著暑氣襲來;為了消暑而望著淺淺的河水,河邊連綿的田地栽種著慘白的西瓜,荒地上的甜根子草似乎時序錯亂, 7月初就已經抽出純白色的花穗,在河床中跟我們一起曬太陽;遠方六輕工業區的煙囪群冒著不知名的白煙,強烈展現著它們的存在感。這裡竟然見不到半個農民…」這趟回想起來仍口乾舌燥的「公路體驗」,我很高興自己安然過關。

當然也有愉快的時光。走起來最舒服的地方在南投縣集集鎮,在日本時代種植的行道樹現在已經成為一條條「綠色隧道」,當地有心人士希望繼續為後代子孫留下綠蔭。另外還有一種專設的人行道,雖然就在車道旁,卻有利用行道樹與行車空間作出區隔,在早晨透涼的空氣中,走起來特別輕鬆愉快。

最危險的路線也是在集集、水里、信義鄉一帶,因為濁水溪河床採運砂石的時間有限制,可以通行砂石車的時間一到(早上6點過後),上百輛車次的砂石車就湧入濁水溪沿線的公路來回狂奔,當砂石車司機們辛苦地「拼經濟」時,還得當心我們,因為大部份路段都沒有留空間給行人,砂石車經過苦行隊時的距離非常接近(不到1公尺),險象環生。在此特別感謝運將們的好技術。

苦行第11天。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    苦行第12天團拍。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    苦行剪影。圖片來源:苦行部落格

回歸簡單的移動方式

環境苦行的精神之一可說是相信「路在腳上」,而非「路在輪上」(例如某些強調越野功能的汽車廣告);是以一種謙卑的心情邁向玉山,而非征服。不管路有多長、山有多高都不成問題,重點在行動的過程與對現況的質疑。

人與環境不應停止對話,我們別忘記讓環境更好的可能性。或許,回歸簡單的移動方式,是對環境展開善意的第一步。

 
慢走樂活台灣步道私房故事 --﹥
作者:高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攝影者:陳芳宜

小姪女自從有了自己的裝備後,充滿興致,一直想走座高山試裝備。為做好萬全準備,我們常去家中附近的台北大學登山社。尤其登山社的指導老師伍元和,經常上山做調查,對台灣的步道瞭若指掌,更成了我們請教的對象。

伍老師建議要上山前,可要多看書、看地圖,對步道有基本的認識後再上山,並且多和當地人聊天,才能真正認識一條步道。「台灣的古道從清朝、經過日治時代打造成形,留下許多先民文化遺跡和故事,再加上林相多變,生物資源豐富,所蘊涵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絕對可成為國際級的觀光步道!」他指出全台夠資格稱為「古道」的就有18條,最早清朝從台南、高雄逐條往北修築,一直到宜蘭的淡蘭古道,形成類似現今的縱貫路。從牡丹社事件後,才開始由西向東修出北路、中路和南路,像是關門古道和八通關古道,都還能看到清代的舊跡。日治時代則有更多撫番道路和部落間的聯絡道。

「像是好茶、阿里的部落聯絡道,駁砍都還很完整,路面也都維持六尺寬。當時日本警察派駐的駐在所,還可見到一旁有教當地原住民燒木炭供其取暖、賣錢的木炭窰遺跡。另外,你還可看到附近原住民所留下的石板屋和石板棺,藉以了解他們的文化。」伍老師一聊起古道中的故事便滔滔不絕,「再舉高雄的『六龜特別警備線』為例,全長53公里,每一公里一個駐在所,是當時日本人將整個東海道的都市名稱、結構,像是階梯、牆面……全都縮小並移植到此,真成了最天然的歷史櫥窗!」

經過伍老師的提醒,我們這才知道步道中也許一棵植物、一塊石頭甚至一個人,都藏有極豐富的故事,對於下週要走的八通關古道,也特別查了書和資料再上山,來確保自己不只是來健行,也同時有一趟深度文化之旅。

攝影者:張進翁有意思的是,在八通關古道中,我們居然遇到另一位伍先生──布農族的高山嚮導,正為了明年挑戰聖母峰而做體能訓練的伍玉龍大哥。聽曾從事山區設施營建工程的他聊起步道,又是另一番情調。「走八通關古道,不妨看看清代和日本人不同的建造工法。你看,清古道是在溪谷與稜線間上上下下,使用當地木頭做成枕木往外砌。而日本人所建的步道則沿者等高線緩緩上升,往山壁中鑿出可運送砲火的路。」聊到興起,伍大哥甚至拿起筆來,為我們畫出二者的工程示意圖。

伍大哥舉自己為例,踏遍世界各大洲各高山,除了因為愛山,他還熱中觀察各國的文化、公共建設和步道設施。像國外大陸地形地大平坦,人走在荒原中不會有明顯路跡;而台灣地小山高,生態脆弱,登山者走步道是對大自然衝擊最小的方式。「但是台灣雨量大,步道常出現崩塌,如果要建造最符合生態工程精神的步道,何不請水鹿來幫忙?」伍大哥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從小浸淫獵人文化的他,深稔大自然和動物習性,建議只要在一些崩塌地附近找來幾頭水鹿,久而久之便可自然踏出60~80公分寬的路面。「真有意思的妙點子!」小姪女拍手叫好。「以後這條步道可不是馬路,而是鹿路哦!」

知道我們是第一次上高山,伍大哥熱心的提醒我們,到大自然中第一首要注意自身安全,所以要訓練好自己的體力、技術和使用裝備的知識再上山。十多年前即將攻頂聖母峰卻在最後關頭撤退的他,語重心長的說:「登山攻頂是其次,爬山過程中的充實感和伙伴間的情感交流,就讓你值回票價而不後悔。」獵人文化讓他學會對大自然敬畏,凡事順其自然,行程隨時因應天氣變化和隊友體力有彈性調整,才能確保大家的生命安全。畢竟,愛山、爬山,可是要維持長長久久的!

由於腳程不同,短聊之後我們便跟伍大哥道別。久久,小姪女還是滿臉的興奮:「台灣的山林和步道好好玩!充滿了各種有意思的故事,也能遇到有意思的人!」我點點頭:「是呀!只要我們準備好,這本步道立體故事書,隨時為我們展開喔!」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於農委會林務局「國家步道導覽網」網站

 
讀者投書: 人民參與治水、突破生態戒嚴 --﹥

作者: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颱風來襲,豪雨不止,積水三尺。國軍出動,官員巡視,選舉承諾。這些畫面,是台灣與洪水交織不清的永劫回歸。而這一次,還伴隨了些激越的話語。如馬英九問著:「1400億,到底花到哪裡去了?」如徐少萍喊著:「美濃溪整治特別預算總共136億,可是有在執行嗎?只執行13.4%!」然而低落的執行率,反倒是台灣社會與自然生態之福,因為現行高達1410億的治水預算,只是行政立法兩院交相賊的產物。

而這治水預算到底有何問題?若批評其大量水泥工程迫害生態?水利署可以一句「考量生態已納入治水規劃原則,且會盡可能採用生態工法」來回應。若批評欠缺系統性思維,水利署又可以「綜合治水概念及流域整體治理亦是重要的計畫原則」作為塘塞。但若質問公共參與機制為何?連社區大學為何都不曉得的水利署官員,大概只能說出:「會辦理說明會」「會採納地方民眾的意見(是民眾還是民代?)」甚至離譜點說出「會依循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的精神來辦理」(所以繼焚化爐、下水道後,連抽水站與堤防都要BOT了嗎?)而一個沒有健全公共參與機制的水患治理策略,又如何能達到真正的生態友善與整合性治水?

傳統的洪水管理概念多著重於以技術、結構性措施來解決問題,築堤、河川的截彎取直均是希冀以一項大工程,來解決洪水的問題。傳統的洪水管理是屬於以問題為導向,通常是在某處發生洪災後,方針對該地加強防洪計畫。面對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時代,許多新的水患治理概念,諸如永續洪水預防策略、永續洪水管理、整合式洪水管理、荷蘭提出的與水共存(Living with Flood)、英國提出為水留下空間(Making space for water)等,均強調結合非結構措施,包括洪水平原管理、洪災保險、防洪預警系統、綠建築與高規格堤防,來規劃治水政策。然而非結構式方法需要居民與官方的相互合作,因此新的水患治理概念也極為強調公共參與機制。

如由世界氣候組織以及全球水體合作夥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提出的整合式洪水管理的概念,其認為「整合式洪水管理是個提倡以整合性洪水管理方法取代單一方法的程序。其整合了河川流域的土地及水資源發展,以洪水平原效益的極大化,因洪災導致生命損失最小化為目標。」整合式洪水管理其中的五大基本原則中,除了提及視水循環為一體的管理概念、水土整合管理、採用最佳的策略組合、整合式災害管理方法的採用外,更強調需確保公共參與。

其認為整合式洪水管理要求決策過程是個公開、透明、去中心化的程序,將所有的利益相關人,不論是上下游、使用者、規劃者的意見共同納入考量。並鑑於在落後國家,婦女通常為家務的主要掌管,且弱勢團體更無自力防洪,因此在參與機制上需強調性別上的平等,以及對弱勢團體及原住民的參與。而參與機制依各社經背景而異,可以選出代表成立委員會等。

在英國的「為水留下空間」策略中,也指出官方應安排與居民之間的對話,以協助居民了解水患風險,加強居民防洪的意識與教育,共同參與水患預警機制的建立,並鼓勵其成立地方社區型的防洪行動組織,以有效執行洪水來襲的緊急應變措施。在荷蘭則於「與水共存策略」中,強調政府必須增加對自然災害上得風險溝通,使居民了解與水資源現行的問題所在,提供公民們共同努力,降低相關風險的機會。並要其在決策制定的步驟,應依據參與代替回應的原則,明定公共參與機制。

反觀台灣並未有針對水患治理的公共參與機制,以往與水利工程有關的公共參與機制以及活動,僅有2004年舉辦的「漁港與海岸保護與方法論壇」以及 2006年所舉行的水資源公民共識會議。但單以分區論壇與共識會議,可能不足以因應這具有「長期性」、「在地性」、「利益龐大性」等特性的治水預算。

立基於國內外相關經驗,建立台灣水患治理過程的公共參與機制,可從三層次著手:整體水患治理政策參與、規劃階段參與、執行工程監工參與。

水患治理政策方面,在那一字千金「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綱要計畫」中,(總字數僅7000多字,卻拿到1000多億的預算)針對「計畫原則」只簡略提出考量生態、因地制宜、景觀融合、地方特色、抽水站設置需有整體水理考量等五點共356字的敘述,完全無法明確的回應在面對氣候變遷與高度都市化等的治水新挑戰,亦無明確的評估指標,來衡量到底「計畫原則」是否落實,是否符合永續洪水管理與整合洪水管理的發展方向。

因此,水利署應在下會期進行第二階段治水預算審議前,召開一系列的民間會議,重新檢視過去兩年來的治水成效,並從國家永續發展指標的架構下,分析現行所提出的水患治理政策是否反而導致台灣背離永續。立基於前述檢討與分析,進而邀集民間團體與各方代表,研擬水患治理的評估指標以及規劃與施工原則,重新思考第二階段的水患治理的策略。

規劃階段的參與方面,可仿效其他地景設計的參與式規劃的方式,邀集居民代表、地方文史以及休閒團體,協助地區水患歷史的建檔。並舉辦焦點小組討論、大型公共論壇與網路論壇,了解當地民眾的需求與對未來的想像,進而擴充水患治理規劃案所涵納的準則,方能優選出較適的規劃方案。然而此階段的公共參與機制,亟需謹慎的設計與規劃,若能借重社區營造的基礎、社區大學以及在地環保團體的力量,利用公開透明的參與機制,方能避免落入地方勢力把持與割據的角力場與提款機的窘境。

執行工程案的全民督工似乎是現存唯一公共參與的方式,但現在沒有預先培力的狀況下,民眾僅能進行些表面的描述,去舉發安全措施與工程品質等的問題。倘若能以河川巡守義工、社區監測網為基礎,主動設計適切的監工評量表,安排系列的課程告訴民眾現行工程中常有的問題,此方能真的為國庫與納稅人的錢把關。

8年,1410億,1115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積。龐大的數字,龐大的利益,也是龐大的威脅,與轉機。健全的公共參與機制,能藉由公共參與程序,可以更系統及全觀的角度,將水患相關問題納入決策,提昇政策的執行效率;指出政策中失當的規劃,減少預算浪費。

而公共參與機制也可作為衝突管理的平台,將社群中不同利益相關人針對自身關切議題進行討論,並找出雙贏方案。藉由參與程序,引發民眾對水環境議題的興趣,提昇面對未來流域治理的能力。而水患治理的背後,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個政治工程。沒有適切的公共參與機制,這筆治水預算,難逃肥肉桶、提款機的宿命,更意昧著台灣的生態環境,仍然處於戒嚴與威權中。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彭郁娟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