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自然生命印象」攝影、短片徵選活動10月15日截止,歡迎投稿!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攝影賞析:雲南西藏行系列:夢迴然烏湖

藍得靜謐


文字/攝影:楊茹琪

我一路顛簸,向西行去,穿山越嶺,在世界的屋脊上行走。直到迴轉過無數雪山,才在出然烏溝的那一剎那,邂逅傳說中的妳。

在高原藍天白雲下,乍見妳閃耀著粼粼波光,靜靜地座落在皚皚雪峰下,那樣靜謐又神祕的姿態,我才相信只有深入到這靠近天堂的地方,才能發現大地山川的力量在你身上雕塑出的美。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福爾摩沙植物記》:建一座紙上的台灣文化植物園
《本草圖譜》珍貴植物畫(圖片取自書籍介紹網頁)


作者:潘富俊

古代先民對植物依賴極深,生活大多直接面對植物,因此必須認識植物、了解植物。即使到了現代,人類的食衣住行仍舊離不開植物,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一般人學習植物科學的熱忱反而逐漸降低,對生活周遭的植物幾乎到了視而不見的地步,往往書讀得越多,植物的常識越匱乏;學位越高,越是「五穀不分、六畜不別」。

其實,台灣不但植物區系豐富,原生植物種類眾多,也繁育許多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外來植物,其中部分成員更成為形塑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在台灣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凱風〉
譯者:賈福相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睍睆」音同「獻緩」。

暖風

暖風自南邊吹來,吹動年輕棗樹;
棗樹洋洋茁長,母親辛苦備嘗。

暖風自南邊吹來,幼樹長成木柴;
母親生養慈愛,可惜我不成材。

那裡有清泉,浚城之邊;
兄弟七人長成,母親忍受饑腸。

黃鶯婉囀啼鳴,歌聲優美清新;
兄弟七人,不能安慰母親的心。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落難玩偶

一個娃娃被丟棄,丟掉的不只是錢,而是一段曾經擁有的記憶


作者:立平

「這個娃娃從哪裡來的呢?它的主人為何不要它了?它為什麼被放在垃圾堆裡?」每次在院子裡的資源回收站,看到有人把玩偶丟出來,心中總是為這些玩偶感到心疼,因為我知道它們以前一定是主人握在手中的寶貝!如今它們卻如此的落魄……

自從我家隔壁空屋的院子,成為慈濟的臨時資源回收站之後,我才知道現代人真是非常的浪費,不只把沒有壞掉的物品丟棄,就連沒有拆封的全新商品,都變成了多餘的垃圾,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這成堆成堆的玩偶,我總會把它們撿起來,把髒髒的臉髒髒的身體清洗乾淨,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晾乾,我想著一個娃娃被丟棄,丟掉的不只是錢,而是一段曾經擁有的記憶。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雲南西藏行系列:夢迴然烏湖

文字/攝影:楊茹琪

我一路顛簸,向西行去,穿山越嶺,在世界的屋脊上行走。直到迴轉過無數雪山,才在出然烏溝的那一剎那,邂逅傳說中的妳。在高原藍天白雲下,乍見妳閃耀著粼粼波光,靜靜地座落在皚皚雪峰下,那樣靜謐又神祕的姿態,我才相信只有深入到這靠近天堂的地方,才能發現大地山川的力量在你身上雕塑出的美。

初見然烏湖

站在妳面前,心中紛擾彷彿冰川融雪般緩緩流入平靜湖底,定止於此。有一刻我幾乎忘記波平如鏡的妳,在百萬年前也曾經歷過地動冰蝕那樣深刻力量的撼動。妳那變化多端,深不可測的面貌,從此在我夢裡縈迴不去。

藍得心醉

然烏湖小檔案 (1)

然烏湖位於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西南角,緊鄰318國道上的然烏鎮,面積2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高度3,850米。為藏東南第一大湖,隨著季節不同,會微妙地變幻出或碧藍或青綠等數種顏色。

然烏湖畔西南有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貢拉冰川,東北方向有伯舒拉嶺,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構成了然烏湖主要的補給水源,並使湖水向西傾瀉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

Top

 
 
  自然書訊:《福爾摩沙植物記》:建一座紙上的台灣文化植物園

作者:潘富俊

《福爾摩沙植物記》banner
古代先民對植物依賴極深,生活大多直接面對植物,因此必須認識植物、了解植物。即使到了現代,人類的食衣住行仍舊離不開植物,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一般人學習植物科學的熱忱反而逐漸降低,對生活周遭的植物幾乎到了視而不見的地步,往往書讀得越多,植物的常識越匱乏;學位越高,越是「五穀不分、六畜不別」。從事相關自然教育的工作者對此感受最深,也多有如許的感慨。其實,台灣不但植物區系豐富,原生植物種類眾多,也繁育許多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外來植物,其中部分成員更成為形塑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在台灣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據考古資料,台灣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並持續有外來移民遷入。每一批移民都會從原居住地攜帶生活所需的植物種子或其他繁殖體隨同遷移;或在進駐之後,因應經濟民生的需要而大量引進外來植物。台灣的生態及文化發展體系中,充滿著原生植物以外的外來種類,例如,原產南洋地區的檳榔,隨著數千年或甚而數萬年前的先民進入台灣,進而發展成為產業;糧食作物中的芋、小米等也是如此。這些植物長久以來已成為原住民文化中重要的成分,有別於源自大陸中原的漢民族文化。

從自用送禮到企業經營的檳榔 (圖片取自書籍介紹網頁)而不同時期、由不同族群人類所引進的外來植物中,大多數無法適應台灣的環境,因而在演替過程中絕跡;有些需經人類培育栽種才能生存的種類,則因人類不再依賴、取用而消失;但仍有部分適應良好、經濟價值或利用價值高的植物種類,經過數百、數千年的傳續,今已在台灣落地生根,甚至逸出栽培園而呈野生狀態。這些植物各有其引入或大量栽培的時代背景。荷前時代文獻資料太少,暫且不論。荷蘭時期荷蘭人大量引進原產爪哇(印尼)及在爪哇馴化的植物,如蓮霧、檬果等;鄭氏時代引進中國華南地區的含笑花、朱槿等觀賞植物;清朝時代隨著大量移民的湧入,引種文旦柚、龍眼、楊桃等華南原產及馴化的果樹及紫蘇、棕櫚等其他經濟作物;日人統治台灣時期,從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輸入各類經濟植物栽培試驗,並成功地推廣至全台各地,代表的種類有南洋杉、柳杉、大王椰子等;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初期,則曾引進原產大陸的植物如香椿、龍柏等,並大量栽植,後來又應經濟發展需求,栽培推廣非洲鳳仙花、小葉欖仁等。這些不同時期的代表植物,也具體而微地反映了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由原住民文化、漢族文化、日本文化和二次戰後在全世界占優勢地位的美國文化等,所交織、融合而成的「多元」台灣文化。

不能不提的是,在探尋島上早期各種花草樹木身影的過程中,台灣古典詩作與地理志書等文獻,無疑提供了許多重要且有趣的線索。研究這些典籍中的植物,也是一種深刻的體驗。當然無可諱言地,台灣的古典文學內容,受中國文學極大的影響,這從其歷代詩詞文獻所引述的植物種類可見端倪。台灣現存的詩詞歌賦中,出現頻度最高的植物有竹、柳、松、荷、梅、菊等,與出現在中國歷代詩詞的種類頻度相似;另外,台灣文學作品中也出現許多僅分布於溫帶寒冷地區,而台灣不產的種類,如白楊、槐、杏、牡丹、海棠、樺木、棠梨等。台灣古典詩受到《詩經》、《楚辭》的影響,自不待言,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詩詞吟詠取譬的對象,亦有多種不見或罕見於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植物,如檬果、蓮霧、林投、釋迦、番石榴、消息花(金合歡)等,占全台詩篇引述植物種類的12%,展現了台灣文學與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內涵。

先民在台灣蓽路藍縷的墾拓過程中,利用植物、觀察植物、栽培植物,歷經數百數千年的生活體驗,創造出許多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諺。人們運用許多和植物相關的諺語、歇後語、農諺、氣象諺,表達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情感、特殊現象或意念,成為本地特有的民間文學表現。這些俗諺生動、簡練而傳神,是先民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只要經過一段時日的洗鍊,最終將成為高雅、成熟且流傳於世的獨特台灣成語;此外,台灣的地方名稱,至今仍有許多是以植物為名者,如楊梅、九芎、茄冬、桄榔、刺桐等,都是先民來台之初,根據當地的優勢種植物而命名的;也有檳榔、蒜頭、茶、韭菜等以栽培植物為名的地方,顯示當地曾進行過與這些植物相關的經濟活動,故研究植物地名,也可以了解台灣古代低海拔地區的生態組成和人類活動歷史。

要認識台灣文學、台灣歷史、台灣文化,不能不認識先民曾經使用過、參與台灣經濟發展、見證台灣歷史各階段的植物。植物不僅與物質文明息息相關,也充實了台灣文化的內容。學習植物科學有助於擴充文學與歷史的想像;讀台灣古典文學作品與方志文獻則可以重新認識植物,了解台灣過去的自然環境。不消說,熟習兩者更能相得益彰!

《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      《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 
  • 作者:潘富俊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07年6月1日  

本文為《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 前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十月生物多樣性專欄探討農糧與生物科技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相關文章請點此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凱風〉

譯者:賈福相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睍睆」音同「獻緩」。

 

暖風

暖風自南邊吹來,吹動年輕棗樹;
棗樹洋洋茁長,母親辛苦備嘗。

暖風自南邊吹來,幼樹長成木柴;
母親生養慈愛,可惜我不成材。

那裡有清泉,浚城之邊;
兄弟七人長成,母親忍受饑腸。

黃鶯婉囀啼鳴,歌聲優美清新;
兄弟七人,不能安慰母親的心。

Warm Wind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A warm southerly gusts through a young jujube grove.
Jujubes grow swiftly, while ceaselessly my mother toils.

A warm southerly swells, maturing jujubes into fuel.
Mother's love is a fathomless well – I fear I am unworthy.

Where is the cold spring in the city of Jun?
Seven brothers have grown up; mother’s drudgery knows no end.

A gold finch sings a tender, moving melody.
None of the seven brothers comforts our mother's heart.


「棘」今稱酸棗,為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形成「之」字形,具長刺及反曲之刺。葉互生,基部脈三出,長卵形,長2-3公分,寬0.6-1.2公分;細鋸齒緣,兩面光滑。花2-3朵叢生葉腋,形成短聚繖狀;花黃綠色,徑0.3-0.4公分。核果近球形,徑0.7-1.5公分,熟時暗紅。原產於中國,分布在東北、華北、新疆、華中、華南等地。

陸佃《埤雅》闡釋「棗」與「棘」,表示樹高大者稱棗,矮小者稱棘,可見古人認為「棗」、「棘」為同一樹種。「棘」今稱酸棗,皮較細,莖的棘刺較多,葉似棗而小,果紅紫色且較圓小;多生長在崖壁上,形體較小,且長成大木者少。酸棗有時列為棗的變種,學名為Zizyphus jujuba Mill.var. spinosa (Bunge) Hu ex Chou。

一般認為棗為先民自酸棗林中選出樹型及果實較大者長期培育而成,在分類上兩者可視為同種。
 《詩經》中只有一處言「棗」,有十一處言「棘」,而「園有棘」,意為人工栽植的棗樹,可見當時「棗」、「棘」基本上是不分的,目前棗的栽培品種有300 種以上。酸棗古時亦稱樲棘」,孟子曰:「舍其梧檟,養其樲棘」,「樲」為副貳(次之,(附屬)之意。樲棗是到處分布的野生棗樹,果實味酸而不堪食用。酸棗和黃荊常共同生長在華北海拔五百公尺以下地區,因此有「披荊斬棘」的成語。(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詩經植物圖鑑》

 
 
  自然人文:落難玩偶

作者:于立平

 這個娃娃從哪裡來的呢?它的主人為何不要它了?

「這個娃娃從哪裡來的呢?它的主人為何不要它了?它為什麼被放在垃圾堆裡?」每次在院子裡的資源回收站,看到有人把玩偶丟出來,心中總是為這些玩偶感到心疼,因為我知道它們以前一定是主人握在手中的寶貝!如今它們卻如此的落魄……

自從我家隔壁空屋的院子,成為慈濟的臨時資源回收站之後,我才知道現代人真是非常的浪費,不只把沒有壞掉的物品丟棄,就連沒有拆封的全新商品,都變成了多餘的垃圾,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這成堆成堆的玩偶,我總會把它們撿起來,把髒髒的臉髒髒的身體清洗乾淨,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晾乾,我想著一個娃娃被丟棄,丟掉的不只是錢,而是一段曾經擁有的記憶。

記得情人節時,看到商店裡,一隻隻小熊、小狗等玩偶,被打上漂亮的蝴蝶,結迷人的模樣,打動了多少女孩的心。如今玩偶沒有壞,沒有髒,沒有變,改變的是那一顆珍惜的心。

被丟棄的情人節玩偶

玩偶幾乎是每個孩童的玩伴,當大人送給小朋友一個娃娃,童稚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小朋友總是緊緊抱著玩偶不放,跟它說話,跟它玩,把它當作朋友。隨著年紀增長,兒時的玩伴,成為多餘的物品。它不再是主人手中緊握的最愛,而是靜靜的躺在垃圾堆中。

玩偶幾乎是每個孩童的玩伴    隨著年紀增長,兒時的玩伴,成為多餘的物品。它不再是主人手中緊握的最愛,而是靜靜的躺在垃圾堆中

整套的珍珠美人魚,曾是小朋友超愛的卡通人物

整套的珍珠美人魚,曾是小朋友超愛的卡通人物。當不愛之後,成為過氣的明星。仔細一看,美麗的臉龐各有不同的個性與表情,可愛ㄟ!

麥當勞的玩具,它為麥當勞賺進大把鈔票

麥當勞的玩具,它為麥當勞賺進大把鈔票,這種吸引小朋友的行銷手法還真不少,現在又多了Hello Kitty 多啦ㄟ夢的磁鐵。說穿了這些都是商人,為了讓家長把錢掏出口袋的誘餌。這些所謂的收集品,最後都被進了垃圾桶,玩一玩,隨手丟棄,成為地球無法消受的負擔。家長的疼愛變成環境的傷害。

細緻的日本小姐,一度跌坐在回收場的瓶瓶罐罐中

細緻的日本小姐,一度跌坐在回收場的瓶瓶罐罐中。拍去衣服上的灰塵,她的美,讓人驚艷,讓人愛不釋手。或許她曾從遙遠的日本來到台灣,或許她曾是情人的信物,她的故事,她的神情,深深的吸引著我。

現在的我,每次在買東西之前總會仔細思考,這個東西真的是必要的物品嗎?還是只是一時無法抵擋商品的魅力,成為金錢的奴隸,現在的我,身上穿的,生活用的,很多都是二手物品,我常想著每個物品的流浪故事!有時實在不忍心這些還可以使用的東西,最後都變成垃圾,降低消費回歸儉樸!只有珍惜擁有,才能體會什麼是幸福!

本文原刊於作者部落格「游離在海洋與城市之間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