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專家建議各國政府停止對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的生產提供補貼,增加對農作物研究提供經費,加強努力防止氣候變化,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公路交通,幫助農民把他們的產品運送到市場。不過,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總部的馬克.羅斯格朗特則認為,「農業必須在減少用水的情況下增加糧食產量。因此,必須加強努力使水源的管理更加有效,並且要大力發展耐旱品種。」
Top
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委員會25日開始在羅馬舉行為期3天的會議,重點討論農業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係。糧農組織為此發表報告指出,儘管各國已經批准了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協議,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依然在增加,農業物種不斷減少,沙漠化在許多國家仍是受關註冊問題。報告預計,在本世紀上半葉,全球生態系統退化的進程可能幹快,這將導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努力受阻。
Top
任職於國際稻米研究中心的張德慈博士,更進一步利用台灣之低腳烏尖、矮子尖等帶有半矮性習性之品種,培育出多個優良稻米品種,其中命名IR8的高產耐肥新品種,表現更超越台中在來一號,在東南亞迅速傳播,創下比原有品種增產三倍的紀錄。由於這些半矮性高產品種的推廣,解決了1966~1968的普遍糧荒,也避免了當初預測1972~1973年會發生的糧食危機。因此張德慈博士於1969年榮獲美國費城約翰史考特獎(John
Scott Award),1988年榮獲英國蘭客獎基金會所頒之農藝與營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