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都不買?可不可以? | 環境資訊中心
聰明綠生活

一年都不買?可不可以?

2007年10月12日
作者:茱迪.黎凡;換日線

編按:生活中,廣告以各種形式充斥,催促人買這個買那個,悄稍地讓人產生不買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幻覺。然而,多少時候當下興沖沖買的東西,過不久就打入置物櫃的冷宮,最後就變成大掃除的垃圾《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的作者,察覺到這現象,展開了2004一整年都不買的行動。本書以一篇篇日記的形式,分享作者過程中的調適與自我觀照。以下摘錄該書前言,及部落客換日線的讀後感,和讀者分享這不買行動的可能性與意義所在!

對消費又愛又恨

該書封面照我很清楚,對消費又愛又恨的人不只我一個。幾十年來,環保人士一直提出警告:從採礦到製造,從運送到零售,從使用過度到拋棄銷毀,毫無節制的消費行徑在我們的星球上不斷累積廢棄物。目前全球消耗的資源量是1900年的20倍。從1950年開始,紙的用量增加6倍,大多為包裝用途;地下水的用量增加3倍,大多為工業用途;世界各地的乾淨水飽受殺蟲劑和肥料毒害,此乃高密度工業型農業加上高爾夫球場和市郊完美草皮的後果。運輸工具的燃料需求攀升到最高點,地球處處蓬勃發展,有更多的油箱要加滿,有更多的工廠需要燃料。全球科學家(小布希總統的顧問除外)一致公認,化石燃料燃燒的最後結果是:大氣層成了溫室,溫度上升得愈來愈高、愈來愈快,25年來已經打破歷史紀錄。全球暖化再加上酸雨,物種與棲地飽受蹂躪,南北極冰帽融化成水,淹沒了土地。

物品消費愈來愈低廉,每件玩意兒都比上一件多出幾項功能又少了幾美元。新出爐產品的名稱,如黑莓機、蘋果電腦、iPod隨身聽,散發著樂觀的氣息。他方——通常是東方或南方,但也可能是街坊——的痛苦和不便造就了我們舒適的生活。世界各地的工人,有些甚至是兒童,身處惡劣的工作環境,領微薄的工資,換來的是我們低價的消費物品,他們的空氣和河流裡充斥著化學製劑。

雖說新玩意兒愈做愈小,我們的房子和城市卻愈變愈大,放東西的地方總是嫌不夠。北美家庭平均每天要丟棄四磅的東西,全國總計近10億磅。「你總不能什麼都要,」喜劇演員萊特(Steven Wright)打趣道:「哪有那麼多地方放?」有人答說:放在垃圾掩埋場。還有人說:放在別人家的後院。「全球垃圾」(Global Garbage)的負責人在薩爾瓦多和巴西北邊海灘上找到的垃圾,看得出是來自69個國家。

小布希提出探勘火星的計畫如曇花一現。參觀史密森博物館的學童被問及此構想時,對固體廢棄物處理倒是有另外的點子:有名男孩認為「等我們糟蹋完地球」,移民至太陽系的其他星球倒是可行之計。這句話也許是先見之明;「地球議會」(Earth Council)表示,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比照美國人的消耗和丟棄速度,要有3個星球才吃得消。

不只是一天的Buy Nothing Day

圖片來源:Wikipedia我擠過地下鐵的收票閘口,搭上開往布魯克林的列車,擠開幾個塞到爆的濕漉漉紙袋,找位置放我自己塞到爆的濕漉漉紙袋。感覺好像全美國的人都在這列車廂裡,但我知道其實有少數人選擇不加入我們的行列:有人開始抗拒感恩節後的星期五(美國最盛大的購物日),而選擇和世界各地近100萬人慶祝「什麼都不買日」(Buy Nothing Day),在這二十四小時之中,迴避並省思銷售季的真正意義。這個只有12年歷史的消費「國定假日」,是拉森(Kalle Lasn)和溫哥華「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的戲謔之作。他們除了發起什麼都不買日,還倡導全國暫時不開車和不看電視。這批深具自我風格的「媒體干擾者」還製作了一系列的「非廣告」,其中最知名的是氣喘喬(Joe Chemo),駱駝牌香菸吉祥物的孿生兄弟,瘦骨嶙峋又病入膏肓的模樣。還有癱軟的伏特加酒瓶,瓶上貼著「絕對起不來」的字樣。

在耶誕購物人潮中,有一家子濕漉漉,肚子塞到爆,渾身充滿番茄醬的味道。我擠進兩名家庭成員之間的座位,眼前浮現一片景象:我看到誇張的卡通式幸福天堂,散發著溫柔的粉紅色光芒,背景響起恩諾(Brian Eno)的「機場音樂」。我祈求一無所有——沒有融化的汙雪,沒有家庭,沒有番茄醬,沒有信用卡,沒有購物袋,沒有購物。

此時,我靈機一動:假如我好好省思銷售季的真正意義——經濟、環境、社會、個人的影響力,不只一天,而是1個月?那太簡單了,光是我手邊的東西就足夠撐上3個月。好吧,那就3個月。不行,這段期間的欲望隨隨便便就能事先備齊。至少6個月,也許會有點難過。假如我能抗拒真正的零售季:整整1年呢?假如我(加上我的伴侶保羅)進行不消費的終極考驗,過一個什麼都不買年呢?

購買慾實驗:人能滿足於過得去的生活嗎?

於是,我們立下誓言,從2004年1月1日起,我和保羅只購買生活、保健、工作的必需品,包括日常用品、糖尿病貓咪的胰島素、衛生紙和上網配備。我的主要目的不是省錢,當然如果能攢點錢我也樂觀其成。我不是要宣揚簡樸生活的福音,也不會勸大家過這種日子。我很清楚,少買一張CD或一條裙子並不會撼動消費文化,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要撼動消費文化。雖然我和保羅盡量節約燃料,但是我倆有半年時間(夏季和冬季)住在佛蒙特州,開車往返絕對免不了,所以不能靠我隻手拯救臭氧層。大問題需要集體努力的大政策才能解決,停止摧毀地球的議案要放在立法人士、經濟學者和農業專家的會議桌上,而我們這些人負責大聲疾呼。

話說,不見水竭不知珍惜,我和保羅就要截斷水源,看看我們有多大能耐。我們能滿足於喝自來水嗎?還是非喝愛維養(Evian)礦泉水不可?這又是為什麼?

物質生活,我們應付得了,我最不擔心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問自己,跨出購物的領域和經驗,人還能過社會、或群體、或家庭生活嗎?還能有份工作嗎?還能和文化不脫節嗎?還能擁有身分,甚至自我嗎?有可能撤出市場這塊地盤嗎?

這些問題幾乎都沒人研究過。我們購買的東西和購買的理由,有相關資料和理論堆積如山。但是,「選擇不購買,或尋求以減少消費、減少物質密度之方式滿足需求,此類研究即使有人做過也少得可憐,」在密西根大學舉辦的消費與環境研討會中,副主任普森(Thomas Princen)寫道,「理由很簡單,什麼都不做的行為很難加以分析或實驗。」經濟學者不會在午餐時刻出動,繞過街角的麥當勞,走進公園坐在板凳上,觀察自備午餐的人吃牛皮紙袋裡掏出來的花生醬三明治。普森說,「市場交易」向來是經濟模式和人在經濟中最重要的一環。吃花生醬三明治的傢伙,或是像我和保羅這樣選擇在電影街以外地方找樂子的人——也許我們這種不消費的人能為大大小小沒人注意過的消費問題找到答案,找出人們無法抗拒消費的原因。這個可能性,普森寫道,「使得不購買的決定成為探討的重點。」

這些字眼,似乎在替我加油打氣。我們的計畫可歸類為「過得去的生活」,奉此為圭臬的社會政策才能拯救地球;如此一來覺得自己好高尚。不過,我已經開始煩惱,雖然有粗體字和拯救星球任務的加持,過得去的念頭能讓我過完這1年嗎?

2006無消費日活動

曾有類似行動的部落客讀後感

會對這本書好奇,全然是我也過了比過去生活還要節省的一整年(請別誤會,在這一年之前,我也只是一個收入微薄的上班族)。如果你問我對於過現在這樣節省的生活會有什麼損失,我還回答不出來,頂多只是告訴你,上餐廳、逛街、買CD、看電影的機會變少了,這樣到底算不算損失?其實也還好,因為我還有堆積如山的DVD和VCD還沒看完,我也不愛逛街,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損失的。

倒是因為這樣子的不消費,我才可以開始感受到,過往的自己是如何花錢的。尤其是如何花小錢,買一些品質不怎麼好的東西,把家裡堆得到處都是的景象,更讓我覺得,哇~怎麼那麼會買東西啊!!(當然,這只是我跟自己比較的結果。)

茱迪與保羅兩人跟我不同,並非因為收入較少所以才一整年都不買,而是想從這個實驗裡,看清楚究竟自己是因為需要而買,還是因為被推銷而消費?這個遊戲其實很好玩,對於有錢的人與沒有錢的人,都可以實驗看看,便能從中發現究竟什麼是自己需要的,而什麼是因為行銷手段,讓你覺得不買會死的。

常有人會問:「你現在這樣沒有什麼收入靠什麼生活啊?」我好奇的是,究竟每個人要有多少錢,才會覺得那是夠用的?在這個廣告到處都是,又每個人互相比較的社會裡,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我們心裡的欲望?我當然不完全贊成茱迪與保羅兩人接近小氣的作風,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去看見,消費帶給我們的意義,以及消費在人跟人之間所產生的變化。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從小地方開始著手,至少,開始去挖出那些成堆很少穿的衣服、一盒又一盒穿一兩次的鞋子,以及很多很多被遺忘在你家裡各個角落的,你想買的東西。你會發現自己擁有的已經很多很多!

真的,你可以試著去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書名: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365天零購物生活日記

作者:茱迪.黎凡

譯者:鍾清瑜

出版:先覺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ISBN:9789861340869

【延伸閱讀】創意BND 邀你11/25一起Buy Nothing Day

* 感謝先覺出版社部落客換日線同意摘錄轉載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