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全民e公投 票選2007年環境新聞大代誌
2007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10大環境新聞票選開跑!圖片來源:本報
【相關連結】

2007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

2007台灣新聞回顧

2007國際新聞回顧

2006年度環境新聞網路票選出爐

前瞻2007 我們可有永續的未來?

什麼是2007年的環境大代誌?一項結合各類型獨立媒體、web 2.0平台與環保團體的票選活動正在展開,民眾可一起參與票選,為環境寫下屬於公民觀點的歷史。 

自2001年起每年歲末年中之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持續發佈「年度十大環境新聞」,民眾參與的同時,透過年度回顧與檢討,重新省思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今(2007)年十大新聞票選更結合web 2.0網路新趨勢,藉由協辦單位提供的平台協助,民眾可在網路上瀏覽相關影音報導,並可輕易參與投票,和其他網友互動討論。

精采內文

 
 
  用鏡頭為河川發聲:淡水河為何活化?為誰活化?
陳萬生。圖片來源:洪淳修

作者:洪淳修(《河口人》導演)

編按: 為何選擇用拍片的方式關心淡水河?洪導演說,一方面那是他的專長和興趣;他喜歡觀察人與土地間的互動。另一方面,他覺得這樣訴諸情感的方式,是較可能為大眾所接受的。的確,《河口人》獲得民眾、官方的注意與迴響,洪導演表示,他會持續用影像記錄的方式為這塊土地發聲,做為環境運動的根據。

針對「活化淡水河」這件事,很基本的問題是,究竟淡水河是為何活化?為誰活化?以「活化」這個詞來說,淡水河需要活化,就代表淡水河現在已經死了或活不久了,那以前淡水河是處處生機的,在我拍攝紀錄片《河口人》時,片中的漁人陳萬生說:「以前河裡的鹹水魚有許多種類,如赤翅仔、續沙仔、鱸魚、黃魚。退潮時鹹度變淡,適應力強的淡水魚又會游到這裡找食物,例如草魚、鰱魚、鯁魚、鯽魚。以前光靠這條河,一個人能養五個小老婆,可稱為『活寶』,但現在變死寶了,每樣都死光光了。」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彭郁娟

新的GreenChill標誌將出現在先進的冷藏設備中。圖片來源:U.S. EPA

抗暖化的「創意」持續在世界各地綻放! 丟棄的巧克力能轉化成生質柴油動力,讓卡車從英國橫渡到西非?環保概念也能貫徹聖誕樹上?讓太陽能版供應其上3萬個LED燈泡。英國鄉間屋主興起自行改裝成節約房屋,其中有18棟還在週末開放參觀。美國環保署引進GreenChill冷藏科技,保證僅使用對臭氧層無害的物質。期望12/08全台的抗暖化遊行串連,能引發更多後續的實際創意!

【相關新聞】

巧克力生質柴油動力卡車從英國橫渡到西非

洛克斐勒中心聖誕樹今年採太陽能發電

英國節能屋 全環保素材建成

美國先進冷卻科技 將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

澳洲變天總分析! 京都議定書與伊拉克撤軍為關鍵

抗暖化,需要你一份力量!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海洋教育的反思

作者:朱玉璽(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

海生館內對海洋生命禁錮的巨大玻璃箱;圖片提供:朱玉璽11月9-10日我參加「海洋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地點在國立海洋生物館。暌違5年多,想不到又增加了一個「世界水域館」,海生館的經營模式似已獲得國人普遍的支持,相信應該對於國人的海洋知識與海洋教育,具有提升與帶動海洋保育的風氣。 但是許多現象還是值得商榷!

越多的海洋生物被引進海生館,就代表無數的大海生命從其棲地被捕捉,而被剝奪自由。當我們驚奇於壯碩、特殊的海洋生物奇景呈現於眼前,讚嘆不已並引以自豪時,我們的海洋教育是倒退還是進步?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響應全球抗暖化行動─1208高雄大遊行

發起單位:地球公民協會等

高雄已忍受污染數十年,此刻老舊的工廠正面臨更新、擴建,到底是要繼續發展高污染的重工業?或者積極進行產業轉型,朝向低碳新經濟發展?在這個重要的轉捩點,需要您用行動表達我們對下一代的許諾!污染減半,綠地加倍達到法定標準,發展低碳產業,創造就業機會,這是高雄人最卑微的要求。 誠摯邀請您參與1208抗暖化─高雄大遊行。

精采內文

 
 
  全民e公投 票選2007年環境新聞大代誌

-為環境寫歷史 讓公民自行決定環境的未來

本報2007年11月30日台北訊

什麼是2007年的環境大代誌?一項結合各類型獨立媒體、web 2.0平台與環保團體的票選活動正在展開,民眾可一起參與票選,為環境寫下屬於公民觀點的歷史。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董景生表示:「環境議題影響所及,與所有人的食衣住行等生活各個層面密切相關,透過票選活動,每個人都可以替環境發聲,讓自己決定環境的未來。」

自2001年起每年歲末年中之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持續發佈「年度十大環境新聞」,民眾參與的同時,透過年度回顧與檢討,重新省思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今(2007)年十大新聞票選更結合web 2.0網路新趨勢,藉由協辦單位提供的平台協助,民眾可在網路上瀏覽相關影音報導,並可輕易參與投票,和其他網友互動討論。

氣候暖化趨勢下,隨著民眾環境意識日益高漲,主流商業媒體對環境事件的報導已非鳳毛麟角,但涵蓋的觀照面與深度仍未能切合民眾需求。因此,「公民投票,為環境發聲,具有促進政策轉變的實質意義,同時,環境訊息的公開傳遞,具有催生公民積極行動的重要意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如此表示。

2007年十大新聞票選活動結合PeoPo公民新聞平台Hemidemi共享書籤、公視「我們的島」、台灣立報、TaiwanNews週刊等網路、電視及平面媒體,更號召國內環保團體參與,共同邀請民眾投票,選出年度十大環境新聞,發揮公民影響力。

跨平台的合作是本次活動最大特色。在Web2.0的網路趨勢下,Hemidemi共享書籤是少數以公共議題討論為主的網路平台,也締造過促成民眾參與和行動的案例。今年3月,樂生因捷運工程恐遭縣府強制拆遷,Hemidemi發動網路社群的力量,將樂生爭議背後的各種資訊充分公開、深入討論,更於極短的時間內募集網友捐款,共同購買平面報紙廣告,為樂生保存行動發聲。

成立於2007年的公廣集團PeoPo公民新聞平台,也響應本次票選活動。Peopo提供網路影音空間,號召公民參與新聞事件追蹤報導,提供主流媒體外的公共議題視野。今年11月,環保署環評會議發生前環評委員遭地方民代在場外毆打事件,民眾拍攝的環評會議現況,透過Peopo平台播放,讓更多關心民眾了解事實。本次票選活動,即運用了Peopo平台上的影音報導。

為號召企業參與、重視環境議題,主辦單位正尋求企業藉贊助抽獎獎品,於票選活動結束抽出幸運得主。票選結果也將發佈於「環境資訊中心」,作為社會各界關注環境議題的重要參考,並提供獨立媒體與公民記者追蹤報導之題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致力於環境資訊的公開與普及,期望透過資訊的傳遞與交流,啟動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與行動,並透過票選活動展現公民自主的力量。「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邁入第七年,全民參與新聞回顧票選,將可展現公民對自身環境的影響力。

票選活動時間自2007年11月30日至12月30日,民眾有三個途徑可以參與票選:

  1. 用30秒加入Hemidemi共享書籤會員,登入後即可利用「收、推文」方式參與投票。 
  2.  Peopo公民新聞會員,可於該平台直接推文。
  3. 網路下載紙本問卷,勾選後Email寄至infor@e-info.org.tw

2007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

活動日期:2007/11/30~2007/12/30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協辦單位:PeoPo公民新聞平台、Hemidemi共享書籤
協力單位: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台灣立報、人間衛視、破報、GYSD青年志工行動網、TaiwanNews、台灣環保聯盟、台灣綠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加入中)
電話:02-23021122 分機10-12
傳真:02-23020101

Top

 
 
  用鏡頭為河川發聲:淡水河為何活化?為誰活化?
作者:洪淳修(《河口人》導演)

編按: 為何選擇用拍片的方式關心淡水河?洪導演說,一方面那是他的專長和興趣;他喜歡觀察人與土地間的互動。另一方面,他覺得這樣訴諸情感的方式,是較可能為大眾所接受的。的確,《河口人》獲得民眾、官方的注意與迴響,洪導演表示,他會持續用影像記錄的方式為這塊土地發聲,做為環境運動的根據。 下八仙位置圖。圖片來源:洪淳修

很快的,一年又接近尾聲,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台北市正在選市長,當時有個這樣子的競選廣告,只要他當選,四年內他要「活化淡水河」,最後這位市長參選人,手上還高舉一杯白開水站在淡水河邊,意味著河中水會像杯中水那樣乾淨。

把河川當成競選主軸,算是很有理想性的政見。然而一年過去了,這位參選人也成了市長,但我相信他能當選的主因,不是因為「活化淡水河」,因為大部分的台北市民會說:淡水河變乾淨,這有可能嗎?淡水河變乾淨,有什麼好處?諸如此類的話。但我寧願先相信「活化淡水河」的出發點,而且我還想說:淡水河變乾淨,至少漁民可以捕得到魚!

為誰活化? 有無考慮漁人?

針對「活化淡水河」這件事,很基本的問題是,究竟淡水河是為何活化?為誰活化?以「活化」這個詞來說,淡水河需要活化,就代表淡水河現在已經死了或活不久了,那以前淡水河是處處生機的,在我拍攝紀錄片《河口人》時,片中的漁人陳萬生說:「以前河裡的鹹水魚有許多種類,如赤翅仔、續沙仔、鱸魚、黃魚。退潮時鹹度變淡,適應力強的淡水魚又會游到這裡找食物,例如草魚、鰱魚、鯁魚、鯽魚。以前光靠這條河,一個人能養五個小老婆,可稱為『活寶』,但現在變死寶了,每樣都死光光了。」

漁人口中活著的淡水河是這樣,而現在的「活化淡水河」又是什麼模樣?河濱公園、腳踏車步道、藍色公路、還有最近剛啟航,能邊看夕陽吃西餐的大河之戀皇后號,這些硬體建設是以前淡水河活著的樣子嗎?漁人口中的草魚、鰱魚、鯁魚、鯽魚,並沒有重現淡水河中。提供市民與河流接近的建設,有哪一樣是以漁人為出發點?這些靠河維生的漁人,能閒逸地騎著腳踏車逛河濱公園,然後在花900元上船去吃西餐看夕陽嗎?說實在點,有時漁人在河面抓了一天的文蛤,都還賺不到900元。漁人只有簡單的要求,就是希望魚能夠再回來。

水質汙染的迷思

要魚能再回來,最根本的就是水質問題。只是水質的問題,對大多數市民來說,並無太大的切身利益關係,只要上游水庫不污染有水喝就好。所以在民主政治數人頭的邏輯下,公部門上游以水質、中下游就以提供休憩空間為出發點,來作為整治河川的依據。

只是《河口人》片中的漁村下八仙,就位於基隆河的下游,水質對漁民人來說,卻像是衣食父母一樣重要,水質問題在河川下游被忽略的情況下,漁民因此收入越來越差,更別說期望淡水河能活化起來。就拿約15年前下八仙的文蛤捕撈來說,漁人陳萬生說:「約在20年前,一天最多可抓到200多斤(一斤約100元),一個月收入最多可達50~60萬,現在的捕撈量最多約到20斤左右,有時水髒到只能抓到文蛤殼。」

但說到水質汙染的成因,很多人有些迷思,如污水應該來自工廠,但事實上淡水河系的污染源,有半數以上是來自家庭,甚至疏濬,也是造成水質污染的原因之一。近幾年來台北市區水患不斷,公部門開始以疏濬的方式來解決,但由河底清出的淤泥,並未由運泥船在往陸上,反利用運泥船底部的活動水閘,將淤泥運至社子島與獅子頭段的河道傾倒,雖然這種稱「河拋工法」的方式是合法,但站在環保的觀點上卻說不過去,綠盟理事陳建志說:「淡水河底的污泥,好不容易挖起來,應該是帶到岸上處理,不應在倒回河裡去。」況且倒回去的污泥,還會造成漁民的損失,下八仙村民陳萬益就說:「文蛤是生活在沙子裡面的,你現在污泥覆蓋上去,文蛤全部死光歐!」漁人陳萬生則說:「河流這東西,你不動沒事,你一動它就去了了。」對於河流漁人是採取這種被動的姿態,來以不變來應萬變。

疏濬與築堤 人定勝天?

反觀淡水河面上的種種建設,都是人定勝天的驕傲姿態,疏濬與築堤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並不是說因為這樣,而是要公部門什麼都不用做了,而是回到一開始談到的「活化淡水河」,是為何活化?為誰活化?疏濬若是為了加深航道而疏,但卻會影響漁人的生計,這樣的工程寧願不要;疏濬若是為了排洪,讓市區不至於淹水,那就更應該把清出的淤泥帶到岸上,但為何又將淤泥丟回河道較深處?這不就透露出公部門在環境評估時,忽略了漁人的存在。漁人以不變來應萬變的態度,不是沒有道理,就是因為淡水河有太多的變,才會要做這麼多亡羊補牢的事。

像疏深河道雖能加速排洪,但河道會變淺,主因還是河流沿岸的開發,導致泥沙大量沖刷到河中。而河水會污染並非只是工廠與家庭廢水,才讓河水又黑又臭,漁人陳萬生說:「自從石門水庫蓋起來後,淡水河水的淡水只剩三成,其餘都是鹹水。」少了七成的淡水來稀釋污染源,當然會讓河水更黑更臭。水岸住宅與水庫改變了淡水河原本的樣貌,疏濬與污水處理廠並不能解決問題,最根本還是公部門要改變態度,用漁民的角度來看待「活化淡水河」這件事。

今年6月間,河口人的聲音被公部門聽見了,台北市環保局長與工務局長,一週內就來了下八仙3次,也對漁人承諾將停止「河拋工法」,並改採將淤泥帶上岸的方式,雖然這距離降低河岸開發,減少污泥沖刷入河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這是由漁人的觀點來看待「活化淡水河」這件事,希望有一天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市長拿著杯白開水站在河邊,還能讓漁人重現他們的孩時記憶,打著赤腳在河邊追逐,不時還會踩到螃蟹那樣的情景。

[延伸閱讀]

《河口人》影片部落格::「城市.河口.人」

《河口人》DVD已重新改版,於作者部落格上訂購即贈手工沖印劇照。

<10年了……關渡平原>

Top

 
 
  巧克力生質柴油動力卡車從英國橫渡到西非
摘譯自2007年11月26日ENS英國,倫敦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這輛生質柴油動力卡車,將要以巧克力廢料製成能源橫渡撒哈拉沙漠。圖片來源:BioTruck兩位英國青年23日從英國南岸浦耳市啟程前往位於西非馬利的廷巴克圖,他們旅程中所使用的燃料是由巧克力廢料生產而成的生質柴油,除了藉由此趟旅行來提高大眾對於生質燃料的認識,同時也展現他們在減緩氣候變化上面的可能性。

在獨特生質柴油的動力下,他們預計將花費3週時間,行駛約4500英里的路程,從倫敦出發,計劃在12月16日抵達廷巴克圖。

生質車隊可能成為第一支使用負碳型能源橫跨撒哈拉沙漠的遠征隊,為了完成這項目標,他們利用了不同的減碳方法,包括生質燃料和碳補償。

將丟棄的巧克力轉化成環保便宜的燃料,是來自英國Ecotec資源公司的靈感。Ecotec開發了一套專利製程,將鄰近工廠不要的巧克力轉換為工業用的生質酒精,以前這類的廢棄物都是被丟到垃圾掩埋場,但現在這些生質酒精可作為一般汽車的燃料,以及生產生質柴油。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洛克斐勒中心聖誕樹今年採太陽能發電
摘錄自2007年11月29日中廣新聞網紐約報導

洛克斐勒中心的聖誕樹貫徹環保概念,今(2007)年,它採用太陽能發電,樹上掛的全部都是省電燈泡。洛克斐勒中心聖誕樹,29日進行點燈儀式,26公尺高的挪威翠松上,點綴了3萬個各色的LED燈泡,它的電力來自於樹立在洛克斐勒廣場屋頂的太陽能版。這麼一棵聖誕樹,如果使用傳統燈泡,估計每天要耗費 3510(千瓦)的電,改用LED燈,每天可以省下1213(千瓦)的電力,足夠給一戶面積2000平方英呎的住宅,用1個月。洛克斐勒中心說,這個太陽能版將成為大樓的固定設施,不會隨聖誕樹拆除,而聖誕樹的木材也將再利用。

Top

 
 
  英國節能屋 全環保素材建成
摘錄自2007年11月2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在油價漲聲不斷中,英國現在出現一種號稱綠建築的環保屋,整棟房子都是以環保素材興建,屋頂還有太陽能裝置,不只讓您省下電費,也達到減少碳排放的效果。

環保屋看似普通,不過走進屋內立刻感覺到這是可以呼吸的建築物,它不用磚頭也看不到任何混凝土,地板是採用羅馬式的磨石子設計,屋主用黏土一層一層打磨,鋪設30公分厚,牆壁是用羊毛和木板混合。壁爐也是經過特殊設計,採用耐然木炭循環加熱,熱度可以持續29個小時,冬天不必用暖氣也是暖呼呼,到了夏天,壁爐搖身一變成為太陽能集熱設備,轉換的熱能可以用來煮水洗衣服,就算用水也不愁,後花園裝置了簡易的幫浦從附近的泰晤士河抽水,經過循環過濾成為家庭用水,用過的廢水,也會經過濾淨、回收等程序排放到河裡,暨不污染,也省下不少水費。

目前在英國鄉間興建許多類似的節約房屋,都是屋主自行設計改裝,其中有18棟節能屋在週末開放參觀,英國政府相當肯定民眾保護環境的作為,將會持續推動類似的建築,希望在2016年達到所有新蓋的房屋,碳零排放的目標。

Top

 
 
  美國先進冷卻科技 將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
摘譯自2007年11月27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眼尖的食品消費者在不久的將來,將可看見印有GreenChill標誌的冷藏設備,出現在某些他們喜愛的超市裡。包含幾個大型連鎖超市在內的10間公司,為了提升環保的冷卻科技、策略與實踐,於27日加入美國環保署的這個自發性的計畫,以達到保護同溫層中的臭氧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幫助消費者省錢的目標。

超級市場、冷藏設備與化學冷卻藥劑工廠業者,於27日與聯邦機構共同發起這項新的GreenChill先進冷藏科技夥伴關係(GreenChill Advanced Refrigeration Partnership)。

臭氧層的功能為隔絕陽光中的紫外線,藉此保護地球的人類與生物,而為了因應臭氧層的逐漸耗盡,這個夥伴關係擬定應對措施,保證僅使用對臭氧層無害的物質,同時,新開幕與改裝後的超市均將使用經改良的冷卻科技。

美國環保署相信,GreenChill夥伴即將採用的先進冷卻科技,將增進能源使用的效率,每年還可為工業省下超過1200萬美元的運作支出。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澳洲變天總分析! 京都議定書與伊拉克撤軍為關鍵
這是改變的時刻!
苦勞網特約記者何一思2007年11月28日報導

當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 (LIB/NAT;Coalition)向澳洲喊出不要輕易改變現狀的口號時,人民卻用選票說出:「這是改變的時刻!」。

上周六(11月24日),出身自由黨、執政長達11年半的澳洲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輸掉了聯邦大選,甚至輸掉了自身選區的國會席次,如今澳洲政治地景重繪,由中間偏左的勞工黨(Labor Party, ALP)黨魁陸克文(Kevin Rudd)當選第26屆新任總理。同時,此次大選也締造了兩項前所未有的紀錄。其一,陸克文的女性副手Julia Gillard,成為澳洲史上第一位女性副總理;其二,至此,澳洲中央與各洲皆為勞工黨所執政,這是史上第一次中央與地方皆為同一政黨獨攬。

澳洲綠黨成為關鍵第三勢力

澳洲有2100萬人口,住在兩百多倍台灣大的土地上,選舉人則有1350萬人。在這裡,投票是義務,也是世界上少數沒有理由而未盡投票義務將會罰款的國家,因此,選舉人可以在本州的任一票所投票,若是人在其他州則可以到選舉委員會或州際投票所投票,另外在全球大使館都可以投票,甚至在主要機場就可以領取選票,選區中若兩者得票數落差小於通訊投票數,則需要等全數回來,才能計票公布。選舉人在投票所會領取綠色的眾議院選票,以及白色的參議院選票,並且可以選擇要選黨還是選人(不能同時選擇)。澳洲還有在全球中極為特殊的撥票制度,也就是當選舉人投給的第一順位未能進入前兩名競爭,還可以撥票給心中的第二順位,未指定者則可以由第一順位之政黨來決定,這個制度的優點是選舉人可以大膽將票投給小黨,就算小黨未能當選,選舉人的這一票也不會浪費,這可使小黨有生存的空間。

澳洲總理並不是直接投票,而是由眾議院席次多寡而定。此次眾議院150席全部改選,參議院76席中改選40席。在大多數的選區中,基本上其支持立場已定,是基本票倉,真正的決戰之地乃是約20個邊緣選區,在這裡對兩黨的支持率不相上下,關鍵在於以些微差異領先取得席次。

在選前的四大民調(Morgan Poll, Galaxy, Newspoll, Nielsen)中,多稱勞工黨會取得勝選,亦有呈現不分軒輊的現象,差距甚至只在誤差水準之內,是一場艱苦的選戰。

選舉結果出爐,勞工黨獲43.5%;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42%選票;綠黨獲7.6% 。因為部分通訊投票尚未寄回,最後可能還會有小幅增減。

在眾議院的預計席次中,勞工黨搶得86席,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則為62席。

在參議院的席次中,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擁有37席,勞工黨則有32席,綠黨5席,其他,家庭第一黨得一席,獨立參選人Nick Xenophon一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上代表第三勢力的民主黨,此次全軍覆沒,取而代之的是綠黨,並且在參議院中扮演關鍵少數的地位,勞工黨若要在任何重大法案中與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對決,都必須與綠黨以及其他小黨合作。

新任總理陸克文與華人社會關係甚深

澳洲新任總理當選人陸克文,1957年出生於昆士蘭州,以現年50歲來說,是相當年輕的總理。去年底才當選勞工黨黨魁的他,外交官出身,曾赴瑞典與北京任外交官,是中國事務專家。陸克文其實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從小即深為中國文化所吸引,在澳洲國立大學主修中文與歷史,曾入台灣師大進修中文,能說流利的中文,其女亦嫁給香港移民,長子則正在上海復旦大學就讀,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與華人社會關係至深的領袖。

11歲時,其佃農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則因社會救濟制度得以帶著他與其他三名手足度過難關,因此引發他注重社會福利與社會正義的思想,認為政府必須保有適切的社會救助機制,不僅救急,也要一定程度地確保貧苦不會世襲。

在澳洲人眼中,經常以「哈利波特」、「丁丁」暱稱娃娃臉卻也嚴肅而認真工作的他。一次在紐約脫衣酒吧的爛醉,竟然讓他民調不降反昇,因為總是給民眾工作狂形象的他,「原來也跟我們一樣」,獲得注重生活意趣的澳洲民眾迴響。

陸克文此次選舉策略成功關鍵之一,乃是善於透過新媒介,如Myspace、Youtube、Facebook與新生代互動,釋放清新的親民形象。

當選之後,他誓言成為「澳洲原住民的總理、出生在澳洲的澳洲人的總理、來自世界各地的澳洲人的總理。」為國家的團結與富強來努力。

而落選的現任總理霍華德,1974年進入國會,如今已經33年,1996年開始擔任總理。但是今年不僅失去大位,甚至在自己的選區 Bennelong輸給了勞工黨候選人、女性新聞工作者Maxing McKew,成為澳洲第二個輸掉國會議員席次的現任總理。儘管他大聲疾呼經濟正好的澳洲不需要改變,但是人心思變,且其政府已顯疲態,再加上堅持跟隨美國腳步,出兵伊拉克以及拒簽京都議定書,都讓澳洲人大搖其頭。三年前當選時,曾保證不會調高銀行利率,之後卻調高六次,失信於民,於是將近一成的關鍵選民轉為支持勞工黨。

另外一位值得關注的人物是澳洲第一位女性備位總理Julia Gillard。她來自維多利亞州,律師出身,是工會理論派的健將,未來也會主導工業關係法的修訂。對於成為澳洲歷史上最有政治權力的女人,她幽默地說:「我得睡一覺來感覺這一切是真的!」但是她又立刻板回面孔強調,「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時刻,霍華德執政多年,人民會期待這一切的改變必須值得。我加入工黨並不是為了成為歷史上的一部分,而是為了讓國家呈現更好的視野。但是我知道這件事會讓整個澳洲的女性都感到振奮!」

環保與反戰成為選戰關鍵

在這次的大選中,霍華德強調在位其間,澳洲是歷史上經濟最繁榮、失業率最低的時刻,若要繼續享有這樣的成果,就要支持原來的政府。然而,有部分政治觀察家認為,澳洲的經濟大好,其主要成因乃是向世界工廠 - 中國,提供原物料,受到中國經濟起飛的帶動。霍華德政府剛好處於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陸克文不談虛幻的經濟發展,他著眼於澳洲人堅持的基本價值與社會裡實際在發生的問題。

澳洲過去七年來乾旱成災,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大受影響,許多澳洲人相信天候異常與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密切相關。但霍華德政府至今仍不肯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使得澳洲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為世界第一。選前的民調顯示,73%的澳洲選民非常關切氣候議題,但霍華德始終跟在美國屁股後面不肯簽署京都議定書,澳洲選民對執政者的厭惡,不難想像。

此外,從1996年施行,2005年霍華德政府大幅翻修的《工作選擇法》(WorkChoices),也成為霍華德的罩門。由於《工作選擇法》不僅大開企業裁員之門,更讓澳洲超過100萬的弱勢勞工薪水大減,引發工會強烈反彈。

所以陸文克的五大政策方針是:簽定京都議定書、從伊拉克撤軍、增加教育投資、重建國家醫療體系、建設更好的光纖寬頻網路。另外,他將會推動廢除僅僅有利資方的《工作選擇法》,並且在經濟上力求控制通貨膨脹。他的政策跟所有人都息息相關,特別是廣大的受薪階級家庭。在外交方面,他還是會維持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堅定的盟友,但也會試圖走出獨立自主的路線,並且加強與中國和印度的關係、積極參與亞洲社群。

陸克文當選後,立即對自己的承諾作出回應。他手邊馬上要開始的工作就有:

  1. 組閣;
  2. 面對氣候變遷的因應之道,包括簽訂京都議定書、加入排放溫室氣體交易計畫,與新能源的開發;
  3. 教育改革,包括建立更好的寬頻網路、讓每個中學生都有電腦,以及重建健全的職業訓練系統;
  4. 建立國家健康與醫療重建委員會,以運作長期重建計畫;
  5. 與美國商議明年中自伊拉克撤軍;
  6. 針對廢除《工作選擇法》起草過渡法案,先訂定一個暫時的法定契約。

劍及履及的他,已答應出席下個月在峇里島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並和英國首相(Gordon Brown)談及一同面對暖化的危機;另外,也和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約定明年的拜訪行程。

左翼在大選中的影響力

與勞工黨同為左翼盟友的綠黨與工會組織,一開始並沒有給陸克文好臉色,而是嚴厲地向其喊話。綠黨批評陸克文沒有強調綠黨在大選中的位置,同時兩者也在原住民與非法移民議題上有不同的意見,綠黨更希望陸克文能夠立即在日本於南極洲捕鯨一事上,表達反對。對於工會組織,陸在競選期間,與其保持巧妙的距離,在政策上選擇與每個人都相關的,諸如:環保、教育、醫療等溫和議題,儘管會廢除《工作選擇法》,但是在首要五大工作中迴避。

但當我們回頭看陸克文當選的關鍵:氣候變遷、反戰與工作權問題,這些都是綠黨與工會組織,紮紮實實透過長期的社會教育與街頭動員,讓其成為整體社會的關注焦點。比如說,澳洲總工會(ACTU)以「Your Rights at Work」成功打動受薪家庭,讓拒絕《工作選擇法》成為社會共識,突顯澳洲人希望在工作上獲得公正的待遇,執政者不要再輕易嘗試傾向資方的極端法律。因此,儘管綠黨或是其他社會主義團體未能真的在政治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卻也實際扭轉了政治氛圍。

至於商界的反應則是保守但樂觀的,因為陸克文要增加國家的基礎建設,基本上是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另外,全國上下一致的執政,也可以減少進行協商帶來的磨合成本。

原住民及國家認同問題將在選後昇溫

不過,值得勞工黨擔心的是,新的參議院明年七月才會開會,這意味這段時間內都不可以立法簽訂京都議定書和廢除工作選擇法。看來要完成競選承諾,還需要一段時間。

此外,有兩項爭議立刻在選後昇溫。

其一,澳洲政府是否要正式向原住民道歉?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移民到澳洲的白人以不正當的手段,或硬或軟地將原住民部落中的小孩帶走,然後訓練成白人家庭的幫傭,甚至強迫與白人婚配,使其逐漸失去原住民血統,這樣類似種族洗淨的行為,是一段澳洲的黑暗歷史,並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the Stolen Generation)。倖存的孩子最後也與部落文化疏離,成為失根的社會最弱勢階級。儘管澳洲社會在文化活動中(如:博物館展示、電影或電視節目)深切反省此項錯誤,但是政府從未正式向原住民道歉。

就在選舉前幾天,陸克文說與原住民簽訂和解協定的全民公投,不會在第一優先中,但是會從實際上改善原住民生活水準與延長壽命著手。這使得原住民領袖 Neol Pearson氣憤地說出陸是「徹底的叛徒」這樣的重話。但是,選舉後的最新發展是,勞工黨執政之後,「We will say sorry.」以符合社會普遍期待,只是目前還不知道將以何種形式來進行。

其二,澳洲要不要脫離大英國協,變成獨立的共和國?目前澳洲的國家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在1999年,澳洲曾以全民公投方式,表決是否改為共和制,但是結果卻是否定的。最近,重新啟動轉為共和制的公投又再度被提起。

曾有人說,「澳洲政府若是沒有向原住民道歉,就沒有資格建立自己的國家。」以上兩個爭議,象徵了陸克文不僅僅應該要務實地面對、呼應澳洲社會價值與現存社會問題,也要就國家認同問題進一步去尋求普遍的共識。

用台灣的選舉語言來說,澳洲是一夕變天了,然而只見全國上下心情輕鬆、但態度嚴肅地面對這樣的結果,接下來,成為執政黨的,就要信守承諾、認真完成選民所託;成為在野黨的,也要努力扮演好影子內閣的諍友角色,共同為這個充滿多元文化且欣欣向榮的年輕國家繼續努力。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抗暖化,需要你一份力量!(緊急招募志工)
發起單位:千里步道籌劃中心等

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朋友們:

當許多人還在苦惱到底能為地球暖化作些什麼的時候,眼前就有一個可以為環境付出心力的機會,歡迎加入為1208 抗暖化遊行所進行的街頭宣傳志工行列。花一個短短的周日(12/2) 下午,在台北幾個重要的商圈/十字路口,騎車或走路發活動文宣,以召喚更多人參與這場重要盛大的國際串連大遊行。

1208 當天我們希望可以號召10 萬人,發出共同的心願: 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能有所改變的可能!

◎日期: 12月 2日 星期日 (遇雨則取消單車與走路繞圈,改為定點發放活動文宣)
◎徵求志工對象:願意為抗暖化盡自己一份心力的人
◎集合時間: 15:00 現場分工協調
◎宣傳時間:預計從 15:30開始到 16:30,於太陽下山之前結束活動
◎活動地點:台北市 6個重要十字路口

◎活動進行方式與工作說明:
★ 單車志工可事先為車子作趣味打扮及抗暖化宣傳裝扮,當天騎單車持續繞行十字路口,吸引路人目光。
★走路志工排成一列走路繞行十字路口,吸引路人目光。
★定點志工發放文宣 (明信片及貼紙),並對有興趣的人進行遊說或說明。
★ 各集結點將有一名領隊於活動現場統籌。(領隊與組員名單與通訊錄將事先mail給所有參與志工)
★任一定點志工人數不足時,將由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彈性調度人手。(有任何調整將寄相關說明或以電話詢問意願。)

◎報名方式 :填妥報名表回傳至 tmitrail2006@hibox.hinet.net,或來電報名 02-29236464#17、21。
◎報名截止日期 :11/29(四 )。
◎聯絡人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楊雨青、黃詩芳 29236464*17、 21

Top

  論壇:海洋教育的反思
作者:朱玉璽(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

11月9-10日我參加「海洋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地點在國立海洋生物館。暌違5年多,想不到又增加了一個「世界水域館」,海生館的經營模式似已獲得國人普遍的支持,相信應該對於國人的海洋知識與海洋教育,具有提升與帶動海洋保育的風氣。

2007年教育部正式研訂「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相信將投入更多資源在海洋教育上。經過2天研習後,相信學員們應有不少收穫與感動。但是許多現象還是值得商榷!

海景公司提到海生館的水族館面積,是世界單一海洋博物館的第2名,從其喜悅的眼神看來頗為自豪─營運8年,這該是一個卓越的成績吧!但我更期待能夠告訴參加的教師們,關於海洋教育的投入與成效,台灣在全世界也能名列前茅,媲美保育先進國家!

事實上,從台灣還在捕鯨鯊、雲林離島工業區台塑煉鋼廠的環評審查漠視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權、全台的海岸線消波塊林立、環島公路即將破壞台東南田到屏東旭海的自然海岸、蘇花高速公路的規劃、墾丁公園的不斷開發破壞海洋生態…,更誇張的是緊鄰海生館的後灣陸蟹棲地被建商整地而造成大量死傷,這些極為負面的海洋事件,在在見證台灣的海洋教育—其實跟我們的海岸及海洋一樣,已經體無完膚,傷痕累累!

當我們為小白鯨的表演生動而歡呼,可能忘記了這些小白鯨已然喪失其自然本性及其悠遊在大海與同伴嬉戲的權利!試想一隻鯨鯊體長可以長大到17公尺的巨大生命,其龐大身體卻必須不斷的繞著大魚缸而游,長年下來行為固著,就像動物園裡許多陸生動物長期被關在籠子裡,常發展出搖頭晃腦、左右來回不自主的刻板行為。

越多的海洋生物被引進海生館,就代表無數的大海生命從其棲地被捕捉,而被剝奪自由。當我們驚奇於壯碩、特殊的海洋生物奇景呈現於眼前,讚嘆不已並引以自豪時,我們的海洋教育是倒退還是進步? 沖繩名護博物館展示沖繩島北部山原被海洋圍繞的獨特生活用具;圖片提供:朱玉璽

我曾到過日本的國營沖繩紀念公園-海洋博公園,感受到的海洋教育氣息,遠勝過國內的海生館。不同於海生館尚未進入館內就商店街林立,館與館之間小攤販林立,視覺上充滿了商業氣息;對比沖繩的海博館,雖然面積不比海生館大,但卻精緻、樸素多了。更特別的是其中有一間獨立的海洋文化館,陳列著代表黑潮海洋文化,早期先民漁業文化的文物。各種大大小小仿古的船及相關器具,延伸參觀者認識其海洋文化人文與歷史的縱深;而另一間沖繩的名護博物館雖然佔地空間不大,展現沖繩北部山原被海洋圍繞的獨特生活用具,呈現了過往濃厚先民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充分結合,這種具有地方特殊海洋文化的深層展現,是國內的海洋展場極為欠缺的人文面向。

10日早上,我沿著海生館走向後灣的沙灘,想了解今年3月因建商整地而造成陸蟹大量死傷的棲地,是否逐漸恢復生命力。但讓人訝異的卻是發現建商為了鑽探地層,10幾天前在陸蟹棲地用怪手挖了些許的道路,最長的約有近100公尺,已逐漸復原的陸蟹棲地又再度被破壞。

這群岌岌可危的小生命,棲地就緊鄰海生館旁,卻早已被建商化整為零併購,計畫在此設立觀光飯店。始作俑者無非海生館所帶來龐大的人潮與商機!然而,面對此一破壞海岸生物的開發壓力,海生館卻坐視不管,墾丁國家公園也束手無策,無法讓此處成為陸蟹保護區。海生館設立在車城,不僅無法保護緊鄰海岸生物棲地的完整,其帶來的人潮更是墾丁自然生態環境的龐大壓力,珊瑚的白化及日漸死亡就是很好的見證。

怪手不當整地陸蟹棲地又再度被迫害海生館、墾丁國家公園束手無策;圖片提供:朱玉璽  後灣陸蟹棲地再度被怪手整地破壞;圖片提供:朱玉璽

當海生館的營運蒸蒸日上,每年有近600萬的人潮,不僅不能帶動周遭海岸棲地的保育與鄰近漁村文化的提昇,反而讓我們看到日漸破壞的陸蟹棲地與逐漸蕭條的後灣與射寮漁村。海洋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是應該朝向棲地的保護與優良漁業文化的傳承與建構嗎?

在後灣巧遇的漁民林老伯;圖片提供:朱玉璽在後灣漁港巧遇一位77歲的老漁民,25歲就開始捕魚至今已有50幾年的捕魚經驗,從其樸實、敦厚的臉龐,自己設計小巧可愛、造型簡單,取材來自自然原木搭配的竹筏,反應了其單純樂天知命的海洋性格,細說著早年漁業文化的盛況及如今的蕭瑟。

當提到海生館早年要來蓋館,依公定價格徵收土地,強行徵收的霸道作風,到營運後很少回饋地方,只僱請和外勞一樣工資的當地人入館作業,他抱怨說外勞還有包吃保住,而我們則是回來吃自己、睡自己,比核四廠都還不如,核四廠一個月還有補助各戶每月350元電費。

若老漁民所言屬實,海生館對待在地居民可說連外勞都不如,更別奢談協助在地漁村的「可持續性」,藉由文化資源調查,文史資料的建構,延伸、再塑在地漁業文化的相對主體性!

當政府如火如荼推動海洋教育之際,除了提昇國人的海洋基本知能外,更應鼓勵大家透過專業的協助走入海岸社區、漁村、沿海環境。從事調查、訪談、擔任海洋志工、海岸生態巡守員等等,一點一滴建構屬於台灣海島獨有的海洋性格與海洋文化。當我們能欣賞老漁民動人的生命情懷與一幕幕大海的故事,屬於大海的養分才能滋潤涵養我們。

海洋教育的內涵當然包括國人一向缺乏的海洋知識,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對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尊重、反省與謙卑。身為海洋的民族,理應敞開胸懷傾聽先民的海洋智慧與務實了解海洋的現況,讓深邃的大海洗鍊、喚醒我們塵封已久的海洋本能。

海生館或許帶給許多國人歡樂與「虛擬」的海洋體驗,加上些許點綴式的「海洋教育」,其實背後是犧牲了無數海洋生命自由權所換來的代價!當無數遊客成就海生館的繁榮,週遭海岸棲地與漁村文化卻無法有效保護與共存共榮時,海生館的營運價值是否必須調整呢?

*本文感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地球公民協會協助潤稿及補充。

Top

  行動參與:響應全球抗暖化行動─1208高雄大遊行
發起單位:地球公民協會等

出車騎機車,入門咳嗽聲;工業沒轉型,市民賭性命!這是高雄生活的最佳寫照,愛河燈影、城市光廊遮掩不了重工業的污染,我們擁有許多不願面對的第一:

  • 高雄市民的人均CO2排放量34.74公噸,全球第一
  • 高高屏空品區的空氣品質不良比例,從有監測記錄以來,全台第一
  • 高雄市各污染物單位面積排放量,全台第一
  • 高雄市機車密度,每平方公里9998輛,全台第一
  • 高雄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62人,全台第一

但是,高污染的「超級大鄰居」,還要準備更新擴建:

  • 中油大林廠.約增160萬噸,已通過環評
  • 台電大林廠.約增480萬噸,環評近期審議
  • 中油林園廠(三輕).約增96萬噸,環評近期審議中

高雄已忍受污染數十年,此刻老舊的工廠正面臨更新、擴建,到底是要繼續發展高污染的重工業?或者積極進行產業轉型,朝向低碳新經濟發展?在這個重要的轉捩點,需要您用行動表達我們對下一代的許諾!污染減半,綠地加倍達到法定標準,發展低碳產業,創造就業機會,這是高雄人最卑微的要求。

誠摯邀請您參與1208抗暖化─高雄大遊行。

【集合時間】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14:30

【集合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正門口外面的廣場(高雄市五福一路「五福國中」正對面)

【活動時間】15:00出發 17:30解散

【遊行路線】文化中心正門口廣場(五福國中正對面)→五福一路、二路、三路→城市光廊(折返集合點)
→中山二路→新田路→林森二路→五福二路、一路→文化中心正門口廣場。

【行動辦公室】地球公民協會 聯絡電話:07-556-1585 電子信箱:met1208@gmail.com

【特別聲明】

  • 只要符合本活動訴求,歡迎各社團、企業、學校、個人之加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抗暖化的行動訴求。
  • 本遊行歡迎各政黨之總統、立委候選人參與,但不得穿著有候選人姓名或號碼之服裝,或攜帶任何競選文宣、旗幟及相關標語,選舉宣傳車亦在禁止之列。
  • 為響應環保,主辦單位不提供茶水,請參加者自備。

更多資訊請見地球公民協會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