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2.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十大環境新聞【線上投票】

2008TEIA感恩茶會,邀請您∼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綠色陣線協會
 
  自然書訊:回到阿公行過的那條田埂路

榖東俱樂部

 

作者:賴青松

有時覺得,連自己也說不上來,究竟為了什麼理由,在經過30餘寒暑交替,幾番人世因緣起伏之後,還是選擇回到土地,回到這條阿公曾經走過的田埂路。

2004年春天,我結束在日本研究所的學業,回到睽違2年的故鄉,下田扮起荷鋤戴笠的作穡人,大多數的朋友,包括一輩子學法律的指導教授在內,聽到我打算回鄉下種田,莫不瞪大了眼睛,加上懷疑的表情。或許只有自己才知道,這顆稻米的種子,早在青澀年少的時代,便已埋進了心田。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一座島嶼裡的抗暖化遊行
一座島嶼裡的抗暖化遊行

 

作者:江某

遊行經過環101大樓的新都會區,等待過馬路的人潮多過遊行隊伍,我在想著這群廣大逛街的消費民眾,究竟怎樣看待我們的遊行以及對抗暖化議題的關心程度;是如媒體的冷漠甚或嫌惡?或在心頭閃過幾秒鐘的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公車司機與等車民眾的不耐煩絕對超過他們對遊行訴求的好奇心。都會廣場上舞台活動的激動吶喊聲遠蓋過遊行隊伍呼喊的口號,這強烈的對照,讓我想起熱鬧的夜市裡那踽踽獨行化緣和尚的孤寂身影……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台灣農業的美麗與哀愁――談WTO與台灣農業 四之四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認證標章

 

 


作者:林惠嫻、陳慧媗、黃虹瑜、黃馨儀、賴美雪、駱書玉

逆境中的求生――台灣農業新出路

WTO為他國帶來的殷鑑不遠,面對洶湧而來的進口農產品,憤怒的台灣農民要如何自保?有機農業、無毒農業、休閒農業、與漂鳥計畫等,正是近來台灣農業尋找的新出路,試圖在逆境中繼續求生,甚至開花結果。

石油危機 反思永續

早在1924年,即有德國人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希望以耕作技術取代化學農藥。美國、英國的有機農業則開始於 194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及推動則是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人們開始自省對資源有限性與永續利用的看法。台灣有機農業的濫觴於1980年代倡導的「生機飲食」,推廣食用沒有化學農藥及肥料的蔬菜,標榜「無農藥殘留」的健康飲食概念。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新臺〉

譯者:賈福相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泚」音同「此」;「籧篨」音同「渠除」;「浼」音同「每」。

新樓台

河邊築了座新樓台,河水濤濤淹淹。
只想找個好男子,偏偏嫁了個醜陋漢。

新樓台巍巍壯觀,河水濤濤漫漫。
只想找個好男子,偏偏嫁了個醜陋漢。

設下一張捕魚網,卻只捉了隻呆頭鵝。
一心要嫁好男子,丈夫卻是個駝背的癩蛤蟆。

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回到阿公行過的那條田埂路
《青松ê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自序
作者:賴青松

有時覺得,連自己也說不上來,究竟為了什麼理由,在經過30餘寒暑交替,幾番人世因緣起伏之後,還是選擇回到土地,回到這條阿公曾經走過的田埂路。

2004年春天,我結束在日本研究所的學業,回到睽違2年的故鄉,下田扮起荷鋤戴笠的作穡人,大多數的朋友,包括一輩子學法律的指導教授在內,聽到我打算回鄉下種田,莫不瞪大了眼睛,加上懷疑的表情。或許只有自己才知道,這顆稻米的種子,早在青澀年少的時代,便已埋進了心田。

12歲那年冬天,父親經商失敗,舉家遷回台中鄉間、那個原本只有過年過節才有機會回去的小村落。印象中滿溢著年糕香味、炊煙裊裊的阿公老家,對於生長在黑手家庭的自己而言,是個極大的文化震撼。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正值青春期的自己,有如經歷精神上的移植,一如在栽培蔬果時,將小苗由苗床移植到田圃上那般,雖然幼苗必須忍受根鬚撕裂的苦楚,然而當它定植到柔軟黝黑的沃土時,令人難以想像的,無數新生細密的根系,竟由原本斷裂的傷口處萌發衍生,造就出更加茁壯的根系與體質。整整一年的農村生活經驗,該是自己選擇這條道路最原初的起點吧。

場景是1980年代的中台灣傳統農村,從城市倉皇回到鄉下的一家人,為原本即食指浩繁的老家帶來不小的壓力;從沒幹過農活的都市孩子,也必須幫著分擔各種勞務。第一次舉起鋤頭的自己,手中沉甸甸的利刃,很快地在左腳拇指上留下鮮紅的傷口;從未拿過鐮刀的大妹,也在割稻時受傷縫了好幾針。儘管這些不適給孩子們帶來許多精神與肉體上的壓力,可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生活勞動的鄉村文化,卻也讓我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難以比擬的快樂。

記得那是個沒有衛生紙的年代,取代草紙的是阿公種植加工的麻草稈,上起廁所,還能聽見只有一牆之隔、與我們共享一座水肥池的豬仔們濃濃鼻音的嘟囔。當時阿公還養著一頭母牛,專門為村人們犁田耕地,年紀不大不小的我,成了理所當然的最佳牧童,無論是艷陽高照的大熱天,還是大雨滂沱的日子,自己總是水田邊阿公的最佳搭檔。當水牛氣喘吁吁地來到田埂邊上時,得把握最佳時刻,把一桶桶冰涼的溪水,澆在牠幾乎快冒煙的脊背上。下雨的日子,阿公總不忘塞塊糯米糕給這個無處避雨的小孫子。

有時難免覺得,或許那種蹲在田邊,和著汗水、雨水跟淚水的滋味,才是自己一路追尋的幸福,也說不定。

在插秧的季節,幫忙推秧車是孩子們的工作;到了收割的時節,如何把一包包稻穀,用獨輪車順利推回米倉,是瘦弱的自己最大的煩惱。甘蔗的成長期,得幫著剝蔗葉;白菜頭採收之後,得幫著踩醃蘿蔔;菜苗剛發芽的那些日子,肯定有拔不完的草,加上趕不完的蚊子。那時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期盼天公伯快點下雨,好收工回家休息。雖然田裡有幹不完的活,但也有孩子們享不盡的樂趣,身邊處處可見的蟲鳥魚獸,是鄉下孩子的最佳玩伴。直到現在,還忘不了荔枝園下挖到的那隻扁鍬形蟲,更懷念那隻從眼前遁入土泥的小烏龜。如果再說到那些阿公特意種在老厝前後的各類果樹,像是6月天的荔枝,7月天的龍眼、蓮霧、楊桃……還有那似乎怎麼也採不完、吃不厭的土芭樂,口水簡直就要流下來。

農事報告

說到這裡,連自己都有些難以相信,這些彷彿說不盡的童年往事,居然只是短短一年的回憶。國中二年級,隨著家人來到繁華的台北都會,展開另一段幾乎沒有任何彩色的年少時光,上課、補習成了生活的全部,雖然後來順利考上一流的高中跟國立大學,自己的心卻似乎永遠徘徊在窗外,期待著另一次振翅高飛的機會。

幾年前,第一次帶著稚幼的孩子,回到內人的家鄉宜蘭,靠著日文翻譯微薄的工資,終於再度有了親近土地的機會。當時內心最大的動機,就是希望能給孩子自己曾經有過、有錢也買不到的快樂童年。當岳父允諾借給我們那幾分地的水田時,心底升起的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就像昔日嬉鬧相處的青梅竹馬,如今卻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那種重逢時的靦腆或許差可形容吧!

2001年,是生命中第二個有一方水田相伴的日子。因著從事無農藥栽培多年的好友何兄的支持,冒著被村人親友訕笑的壓力,決定嘗試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自然栽培法,雖說這不過一分多地的水田,盈虧無關生計,但卻是對自己與土地互動的一大考驗。人是否能在不傷害土地的情況下,取得生養所需的食糧?

在眾家親朋「無農藥絕對種不起來啦」的「保證」下,我們這艘孤零零的小船,就這麼在村人的注目中啟航。由於選取的稻種不同,我們播田插秧的時間比別人晚,加上田裡福壽螺的肆虐及水位過高,發育不良的稻秧,看來就像個面黃肌瘦、滿頭癩瘡的小可憐。好不容易把秧苗補完,又碰上生長勢減弱的問題,內心的沮喪可想而知。就在接近半放棄的情況下,自己卻發現才幾天沒注意,一叢叢的稻株已開始抽花結穗,雖然個小肥力不均,繁衍子孫的生命力卻讓人動容。或許是少了毒害生命的農藥,田裡早就多了許多不請自來的嬌客,彩鷸、鷺鷥、青蛙、水蛇乃至於甲魚、黃鱔都出現在小小的一方水田裡,那種創造生命、有生命陪伴的滿足感,恐怕也只有嚐過這種滋味的人才能體會。

2004年,在眾好友的護持下,自己再度回到這塊澆灌過汗水的土地上,真正嘗試當農夫的滋味。若非何兄天馬行空的發想,加上諸多好友的響應,自己實在不敢相信,這種早在一年前便得出資入穀,天災時還得共同分攤損失的委託制度,居然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吸引這麼多人的注意與參與。當在燦爛的7月陽光下,刈下第一把黃澄澄的稻穗時,那是一種再踏實也不過的感覺。在穀東出資、參與部分勞動,田間管理員負責農務綜合管理,這穩定而互信的產銷制度下,唯一需要費心的,便是如何在老天的應允下,陪伴守護這幾甲地的稻田,能有個豐收的好年冬。如今雙腳踩在泥巴地裡,還經常會想起過世多年的阿公,還有他那句穩住全家慌亂心情的話:「咱家食飯無差加幾雙碗箸。」是他這句話安定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也給了一個孩子千金難買的快樂童年。

直到今天自己踩在這條泥巴田埂上,才知道,是腳下的這片土地,給了他這般俯仰無畏的勇氣,同時,也給了自己生命的方向!

34歲返鄉歸農,並創立榖東俱樂部,「相招來作田,讓都市人也能吃到自己種的米」,就某種意義來說,這樣的夢想已然實現。一群同願發心的朋友,一起出資租下田地,僱用一位田間管理員,種出同享一畝田的福分。

曾經以為,農夫的工作就是種稻,現在才慢慢體會,農夫在田間阡陌中種下的,是自己的心。打從下田種稻第一天起,心中便有個小小願望,希望能在這五甲田地上,種出越來越多真摯的笑容!因為我始終相信,唯有更多人用心陪伴的土地,才能生產出真正滋養人們身心的食糧。

如果您想感受春天的生命力,三3月的插秧祭最是熱鬧;如果您喜歡手釀醬油的清香,別忘了8月回來坐坐;如果您想讓孩子們體會摸河蜆的滋味,10月正是肥美的時節;如果您只是想回味那古式壟榖機隆隆的聲響,每個月底都是我們碾米的時間,即使只是坐在穀倉裡,跟老阿伯話家常,也會發現,人心的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遠!這跟大地季節相映的生命節奏,才是我心中最真切的想望……

榖東俱樂部交流園地

 

《青松ê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    《青松ê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

  • 作者:賴青松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07年7月4日   

Top

 
 
  自然人文:一座島嶼裡的抗暖化遊行

作者:江某

這是台灣參與全球抗暖化運動第二年的遊行,然而,各大媒體卻選擇忽視,唯有網路上傳遞著似秋蟬獨鳴般的訊息……我在遊行隊伍中喊著抗暖化的口號,心裡卻質疑著這是什麼樣的抗暖化遊行?

遊行隊伍的前頭是一輛排放著時尚廢氣的總指揮車,上面掛滿著綠黨的旗幟,讓人分不清是選舉造勢還是關心全球環境議題的環保行動?遊行呼喊的空泛口號、訴求對象與主題不夠彰顯且零亂不具體、各參與社團的旗幟蓋過主題訴求標語,究竟引起街頭旁觀民眾什麼樣的認知?或竟如朋友事前冷冷的話語:「別又是製造垃圾與交通阻塞的遊行!」

遊行前呂副總統的致詞與趕場立委的湊熱鬧,似乎將氣氛帶向選舉前的小嘉年華;本以為將會有個不大不小的新聞話題,卻發現還是沒能引來嗜腥羶如渴的媒體的青睞,看來這場小遊行並沒搔著媒體的癢處,只引來鼻尖的政客。

遊行經過環101大樓的新都會區,等待過馬路的人潮多過遊行隊伍,我在想著這群廣大逛街的消費民眾,究竟怎樣看待我們的遊行以及對抗暖化議題的關心程度;是如媒體的冷漠甚或嫌惡?或在心頭閃過幾秒鐘的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公車司機與等車民眾的不耐煩絕對超過他們對遊行訴求的好奇心。都會廣場上舞台活動的激動吶喊聲遠蓋過遊行隊伍呼喊的口號,這強烈的對照,讓我想起熱鬧的夜市裡那踽踽獨行化緣和尚的孤寂身影……

群眾走上街頭,有一種是抗爭,有一種是提醒。

抗暖化遊行是友善對待地球的溫和提醒,是邀請民眾參與愛護地球的活動,但顯然訊息只在保育團體之間打轉,未曾喚起民眾與媒體的自覺和關心。然而,各團體遊行活動結束後的生活態度與消費行為,又是怎樣地呼應活動的宗旨?是不是內部會有個自發性的檢視與探討機制,還是如假和尚化緣後發洩似地猛啃著大魚大肉?

相對於愛台灣的遊行,愛地球的抗暖化行動像是大瀑布邊的小溪流!愛台灣可以不需愛地球?台灣人民的自由意志竟是這麼容易地被操弄?可以為愛台灣的空泛口號而走上街頭,卻猶豫著要不要在抗暖化聯署單上簽下名!

於是,我簡單的化約台灣人愛政治勝於愛台灣這片真實的土地;關心台灣的政治勝於關心地球惡化的訊息!

這是個被口水政治淹沒,看不清蔚藍天空與廣闊世界的可憐島嶼。

想到這個島嶼,就會讓我不由自主地生起一股無以名狀的痛!

這痛,緣於台灣政治的膿瘡與媒體的摳弄。

不過,2007年,這座島嶼裡還是有少許值得銘記的事:

12月8日,台灣,曾經有場小小的抗暖化遊行……

Top

 
 
  自然人文:台灣農業的美麗與哀愁――談WTO與台灣農業 四之四
作者:林惠嫻、陳慧媗、黃虹瑜、黃馨儀、賴美雪、駱書玉

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認證標章逆境中的求生――台灣農業新出路

WTO為他國帶來的殷鑑不遠,面對洶湧而來的進口農產品,憤怒的台灣農民要如何自保?有機農業、無毒農業、休閒農業、與漂鳥計畫等,正是近來台灣農業尋找的新出路,試圖在逆境中繼續求生,甚至開花結果。

石油危機 反思永續

早在1924年,即有德國人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希望以耕作技術取代化學農藥。美國、英國的有機農業則開始於 194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及推動則是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人們開始自省對資源有限性與永續利用的看法。台灣有機農業的濫觴於1980年代倡導的「生機飲食」,推廣食用沒有化學農藥及肥料的蔬菜,標榜「無農藥殘留」的健康飲食概念。

有機農業的崛起在於環保健康意識的抬頭,其目的在於維持土壤的生產力及耕作,強調施用作物殘餘、禽畜排泄物的發酵堆肥,還有綠肥及其他有機廢棄物所作成的堆肥,均是保持肥力的良方。以耕作、輪作方式來維持土壤的地力,至於間作、生物防治則可避免蟲害及病害。

支持永續農業者認為技術不足以保證農業的永續性,如何提昇農村的人力與農村發展,才是「永續農業」的根本之道。因此,農產品的行銷與品牌建立是台灣農業面臨加入WTO的第一階段課題。 

生產履歷 迎戰WTO

吉園圃標章為了降低WTO對台灣農業可能產生的負面衝擊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992年10月起,推行「農業產銷經營班整合登記及輔導」計畫,為了促使農業升級與凝聚共識,以團隊合作投入生產行列。透過組織的共同作業、經營、運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生產力,強化農產品的行銷品牌、農業技術的創新以及知識經驗的交流。

1994年開始推動蔬菜水果的「吉園圃」標章驗證制度,將農產品正式導入「生產履歷」。10餘年來國內已有1,500多個產銷班通過「吉園圃」的驗證,參與的農友數亦達兩萬以上。民眾更可透過農委會農糧署吉園圃宣導資訊網的「吉園圃識別號碼查詢系統」查詢CAS吉園圃生鮮蔬果的「生產履歷」。

近年來,國際又先後爆發層出不窮的狂牛病、禽流感等疫情,在歐美和日本等地掀起了建立強制性食品安全控管及追蹤體系的風潮。因此,歐盟已宣佈預定於2008年外銷歐盟農產品,全面實施產銷履歷制度。

日本政府今年起啟動「生產履歷制」,嚴格控管食品生產流程以確保品質,到了2010年,沒有取得認證食品,均無法外銷至日本。而日本是國內農產品外銷的最大市場,為符合日本市場的要求,台灣必須立即推動「生產履歷制」。因此,農委會於2005年選定了16項農產品率先推動建立「生產履歷制」。

有機栽培 無毒農業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認證標章1995 年,農委會推動經由各區農業改良場選定農戶辦理有機栽培試作,並積極辦理示範、觀摩及展售,1998年輔導農作物有機栽培生產面積合計579公頃,包括:水稻302公頃、果樹156公頃、蔬菜98公頃、茶22公頃,農戶數為668戶。至2000年有機栽培面積成長超過兩倍,達到1240公頃。其中蔬菜面積為300公頃,佔全省有機生產面積之24%,足見國內有機栽培生產面積快速增長。

目前,農委會農糧署輔導的三個驗證機構,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等單位,進行有機農產品(包括水稻、蔬菜、果樹、茶葉)的驗證,目前已有300多個「有機農場」通過驗證。

有機農產品申請認證程序繁瑣,特別是農地必須有長達數年的「轉換期」,期間的收成不能以「有機」名義販售,影響農民權益。而花蓮縣政府以獨特的好山水、無污染的農產環境優勢,自創「無毒農業」認證模式,以「洄瀾夢土,無毒農業」作為農業品牌,獲認證的農戶,不僅協助建立行銷通路,同時為產品「掛保證」,達到消費者與農民之間的雙贏。

花蓮縣農業局局長杜麗華表示,無毒農業是指生產無化學藥劑殘留的農漁畜產品,作業流程除遵照有機農業規範外,更強化生產管理及抽驗認證,縣府除成立無毒小組,引入食品衛生管理HACCP制度,邀請產、官、學界訂定無毒農業標準作業程序(sop),讓消費者看到「花蓮無毒農業」標章,等於看到無毒、純淨的品質。無毒農業與有機業最大差異在於,無毒農業生產戶必須經縣政府無毒農業小組嚴格評選,以及環境檢驗合格後,才可生產無毒農漁畜產品,而且沒有轉型期生產階段,可確保農民的權益。

其中,壽豐鄉農會以自然農法規劃示範園觀摩站,園區內生產蔬果30多種。總幹事曾淑懿強調,完全未施農藥、化肥栽培管理的蔬果,口感特殊,易讓人上癮,尤其經十幾年休耕農田,不僅讓土壤休養生息,歷經長時間未施化肥、農藥,農田回復到傳統農耕時期的純淨,正是推動無毒農業的最好時機。而來自花蓮富里鄉的「富麗米」,也成功的擴大行銷至日本。

花蓮無毒農業目前已有將近200位的無毒農戶獲得認證,除了在花蓮縣內農會體系超市販售,並設立網站(無毒農業行銷推廣網),成立無毒農業大聯盟,同年門諾醫院餐廳亦於2月17日加入推廣無毒農業,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花蓮縣政府於2003年推動無毒農業,由30位農民率先示範過程艱辛,隔年發行《希望在夢田∼來跟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隨著無毒農業生產戶的增加,於去年11月再度發行《希望在夢田第二集∼花蓮無毒飲食饗宴》,向全國民眾分享這幾年來推動綠色革命,環保生產的成果。「洄瀾夢土,無毒農業」的成功,無非是農民對土地的愛護所堅持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為最大的行銷推手。

農業轉型 活絡經濟

稻米是台灣農業的主力,全國稻作面積達35萬公傾,稻農約35萬戶,其中九成都是兼職農民。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加入WTO三年來,稻米產值下滑約53億元,農委會花在稻農休耕和轉作的經費,每年高達約140億元。稻米成為加入WTO之後,受衝擊最大的產業。

這數字的背後反應出台灣農業的逐年萎縮以及農村地區的人口老化現象,1992年,農牧戶口中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佔農牧人口之16%。隨著台灣社會的產業結構轉變,原本僅以生產為導向的傳統農業開始轉型納入觀光休閒服務產業型態。週休二日帶動下,休閒農業成為旅遊的一環。目前國內休閒農場有1,100多家,而真正通過申請、經由農委會准予籌設的僅265家。其中54家已通過正式評鑑,取得許可登記證。

以往休閒農業大多提供民眾體驗,搭配農產品販售為主要的行銷方式,缺乏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人文關懷、深度的知性體驗。因此,行政院農委會於2006年6月29日召開「新農業運動」施政藍圖發表會,農委會主委蘇嘉全表示,未來政策將強調「創力農業、活力農民、魅力農村」,以均衡發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和「創力、活力、魅力」三力之永續農業為目的,並從六大施政面打造「全方位的農業」,讓台灣農業亮起來。

漂鳥計畫 農業新血

新農業運動漂鳥園夢計畫 行政院農委會推動新農業運動之一的「漂鳥計畫」,分「漂鳥營隊」、「漂鳥築巢」和「漂鳥圓夢」三階段進行,預計三年內號召千位青年農業生力軍參與。第一階段的「新農業運動漂鳥營」,開放給18∼35歲的青年朋友參加,自今年7月7日開放報名起,一個月內便已額滿八成,原本僅提供840個名額,卻超過 1,500人次報名。

蘇主委乘勝追擊,到全國6所大專院校農學院舉辦「漂鳥計畫校園巡迴座談會」,親自跟學子對談分享台灣新農業願景。並指出農民觀念改革與農業人才培育,將決定台灣農業的前景。「漂鳥計畫」的初衷是為了讓年輕一代快速了解並進入農業!

「新農業運動」啟動後,農業施政的視野將會擴大,並且強化農業行銷,讓全民參與、分享農業成果。行銷內容包括農業相關之人、地、物及新政策,如能順利推動「生產履歷」、「漂鳥計畫」、「休耕農地發展生質能源」、「稻米直接給付」與「建構綠色廊道」等新政策,相信台灣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會走向精緻化與國際化!

新農業運動的願景與內容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新臺〉
譯者:賈福相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泚」音同「此」;「籧篨」音同「渠除」;「浼」音同「每」。

 

新樓台

河邊築了座新樓台,河水濤濤淹淹。
只想找個好男子,偏偏嫁了個醜陋漢。

新樓台巍巍壯觀,河水濤濤漫漫。
只想找個好男子,偏偏嫁了個醜陋漢。

設下一張捕魚網,卻只捉了隻呆頭鵝。
一心要嫁好男子,丈夫卻是個駝背的癩蛤蟆。

New Tower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A new tower by the swift Yellow River.
Though seeking a handsome mate,
she marries an ugly toad.

The new tower is so magnificent, by the swift water's side.
She's seeking a handsome mate,
but she is marrying an ugly toad.

She casts a large fishing net, and catches a silly goose.
She dreams of a handsome mate,
but she is marrying a hunch-backed toad.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