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8.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志工培訓營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徵求環境新聞摘錄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海洋台灣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追隨達爾文的步伐 21國年輕自然學家齊聚FSC

Cwm Idwal。圖片來源:本報
【相關連結】

FSC:環境教育60年老店 扎根公眾託付之地

FSC的「閃電戰」生物調查

戶外限定•分享環境教育的壓箱寶
 

FSC在台灣:華江生物多樣性普查

達爾文在人類的生物學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遺留給後世的自然學觀念、演化規則,也讓他持續活耀於所有教學課程中。這位自然博物學家將在明年(2009)度過他200歲冥誕, 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並表達對自然的守護之心永不停歇,21個國家共32位年輕自然學家於8日齊聚於英國達爾文出生地Shrewsbury,追隨著達爾文所觀察的多樣生命的腳步, 一起學習、分享,為生物多樣性保育而努力。
 

由英國機構「田野研究協會」(FSC,Field Studies
Council)所舉辦的「達爾文生物多樣性研習營」,利用10天的時間在Shrewsbury的訓練中心,讓來自各地的學員從文化面、實際野外觀察、資料整理、溝通技巧、教育推廣等各層面來了解生物多樣性、推動生物多樣性,並連接理論和實務,使學員們成為各國的生物多樣性宣傳大使…

精采內文

 
 
  北京奧運:從北京奧運看胡同興衰
北京魏染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

本報2008年8月11日,實習記者王郁萱整理報導

 

北京是中國歷史的古都,走入北京城信手拈來隨處都是故事,而漫步在胡同巷中更令人感覺像是一頭撞進北京昔日的風華中,難怪有人說「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靈魂」。然而古城北京在中國追求現代化的腳步中,卻是悲喜交錯,胡同四合院的存續更是命運多舛。

 

近幾年來北京為奧運所作的諸多準備更突顯了此種矛盾,此種衝突除了發生在為舉辦奧運的北京外,更換湯不換藥的在世界各處上演,從北京奧運除了一睹中國外,更應展望世界與自身環境,進一步獲得深入思考的空間。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彭瑞祥
小朋友們賣力在沙灘上挖出模擬海龜蛋

第22屆國際靈長類學會(International Primatological Society Congress)近日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行,發表了好消息,剛果金剛猩猩復育成功,然而,整體靈長類動物的生存狀況仍飽受危機,世界靈長類權威學家們於會中指出,棲地破壞嚴重, 全球半數靈長類動物瀕絕。在台灣,蛙類也面臨相似的窘境,棲地改變,諸羅樹蛙恐剩不到2萬隻

另一方面,為了改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避免綠蠵龜上岸產卵受到人為干擾,澎湖縣在1995年於望安劃定6個沙灘為保護區;另外, 則有熱心團體辦理「綠蠵龜生態體驗」教育活動, 傳達保育的價值。棲地破壞的原因,除了人為開發活動外,也有部份來自於氣候變遷。世界銀行出版專刊, 指導大城市強化因應氣候暖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我們的島:台灣海岸十年
堆積在好美寮海岸的消波塊,無法有效解決海岸侵蝕的問題,卻是海岸景觀及生態的殺手。

文字: 于立平、柯金源(公共電視記者);攝影: 陳慶鍾、陳添寶、柯金源(公共電視記者)

 

1998年,我們的島開播,當時許多海岸開發案,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於是我們的島推出再見海洋系列報導,首次透過影像,完整呈現台灣海岸的環境問題。這十年,在無數次的潮起潮落之間,台灣的海岸又產生了哪些改變呢?重返我們的島,希望回顧歷史,找出海岸的未來。

 

拿著十年前的紀錄,我們從淡水河口出發,環繞台灣海岸線一圈,沿途觀察比對幾個因為海岸工程,而導致海岸地形與生態變遷的故事。

首先來到淡水河出海口的南岸八里,很多人會來八里吹海風、喝咖啡、騎腳踏車,但是較少人會注意到在河口邊,有一個傳統的漁村聚落-挖仔尾,挖仔尾可說是大台北地區少數僅存,風頭水尾的小漁村,許多居民靠著耙文蛤來養家活口。精采內文

 
 
  追隨達爾文的步伐 21國年輕自然學家齊聚FSC

本報2008年8月11日英國訊,耿璐報導

 

 FSC中心。圖片來源:本報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在人類的生物學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遺留給後世的自然學觀念、演化規則,也讓他持續活耀於所有教學課程中。這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自然博物學家將在明年(2009)度過他200歲冥誕,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並表達對自然的守護之心永不停歇,來自21個國家共32位年輕自然學家於8日齊聚於英國達爾文出生地Shrewsbury(舒茲伯利),追隨著達爾文所觀察的多樣生命的腳步,一起學習、分享,為生物多樣性保育而努力。

 

由英國機構「田野研究協會」(FSC,Field Studies Council)所舉辦的「達爾文生物多樣性研習營」,利用10天的時間在Shrewsbury的訓練中心,讓來自各地的學員從文化面、實際野外觀察、資料整理、溝通技巧、教育推廣等各層面來了解生物多樣性、推動生物多樣性,並連接理論和實務,使學員們成為各國的生物多樣性宣傳大使。

 

在第一晚的介紹和會面後,21個國家的環境工作者於星期六(9日)一早,在英國傳統的陰雨天中出發,跟隨達爾文的腳步,沿著他從事自然調查的一條重要路線前進,實際體驗達爾文如何發掘自然、如何進行調查工作。

 

Cwm Idwal。圖片來源:本報 行程一路前進到北威爾斯省(North Wales),不同於一般人對英國的想像,沿途經過了高山峻嶺,其中許多山中小鎮也是達爾文曾經駐足研究當地自然環境的地方。追蹤達爾文步伐之旅,停在Snowdonia國家公園中的Cwn Idwal自然保護區。Cwn Idwal的特殊地形吸引了達爾文兩度造訪,除了對當地動植物的詳細調查,這位自然博物學家也沒忽略地質資訊。在此,他看到擠壓後的地形和冰河帶來的大石塊,這些證據讓他提出冰河運動的相關論點,從生物到非生物,達爾文看到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所有自然環境中相關的一切。

 

為了一探達爾文的調查之路,從巴拿馬、肯亞、蓋亞納等熱帶地區來的學員,也不畏強風暴雨,爬上當初達爾文發現冰河擠壓現象的險峻山凹。或許因為身為自然工作者,學員們都習慣且願意接受壞天氣;然而,行進中也看到許多假日走出戶外休閒的一般民眾,全身濕淋淋的走著步道,大自然沒有辦法像空調一般的如我們所願,但是英國民眾似乎能了解並欣賞如此的獨特性。

             風雨中爬坡的學員。圖片來源:本報     指導講師講解。圖片來源:本報

詳情請見:FSC網站

Top

 
 
  北京奧運:從北京奧運看胡同興衰

本報2008年8月11日,實習記者王郁萱整理報導

 

北京魏染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北京是中國歷史的古都,走入北京城信手拈來隨處都是故事,而漫步在胡同巷中更令人感覺像是一頭撞進北京昔日的風華中,難怪有人說「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靈魂」。然而古城北京在中國追求現代化的腳步中,卻是悲喜交錯,胡同四合院的存續更是命運多舛。

 

近幾年來北京為奧運所作的諸多準備更突顯了此種矛盾,此種衝突除了發生在為舉辦奧運的北京外,更換湯不換藥的在世界各處上演,從北京奧運除了一睹中國外,更應展望世界與自身環境,進一步獲得深入思考的空間。

 

北京胡同的興衰不單只與北京政府為奧運所作的準備有關,更宏觀的要從整個北京城追求現代化過程所造成的結構性問題來探討。

 

在北京發展腳步日益快速的時代,整個北京城的現代化與商業化程度讓古城北京既有古色古香的一面,卻也有現代化的新面貌。一個現代化的北京是許多北京人所驕傲的,然而城市發展的過程無法避免的也同時帶來一些負面的結果,例如「城區角落」的出現。

 

邊緣化的「城區角落」 流失的北京文化

北京小報房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

 

所謂的「城區角落」主要是指在一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市區內現代化水平相對落後、都市管理相對薄弱的局部地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城區角落調查」指出在這類「城區角落」中通常存在著環境髒亂、周邊社會資源缺乏、基礎設施不足、老舊危樓集中、居民收入偏低且教育水準較低、人口老化等等許多問題。

 

「城區角落」可說是社會、經濟、人口結構變遷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城開始現代化的腳步,且速度愈來愈快,北京內城人口開始不斷外遷。北京政府先後改造了王府井、西單兩個傳統商業區,且建設了金融街、東方廣場等新的經濟據點,這些地區雖是確保了其商業中心地位,然而高度商業發展的王府井等地卻也相當程度失去了老北京的韻味。

 

的確,現代城市的本質總有如此冷靜無差異的雷同。反觀過去同樣作為傳統商業區的前門、大柵欄地區和其他地區則保持舊貌,結果北京城中的某些地方在激烈競爭中逐步走向衰敗,並成為相對弱勢族群的聚居地。

 

在此種都市化不平衡發展的情況下,城區角落的治理問題遂浮現。然而由於許多的「城區角落」屬於須受保護的歷史文物和歷史街區座落地,因此整治此類地區的問題還牽涉到北京文化存續的問題。這使得許多「城區角落」的治理無法比照一般老舊窳陋地區,可單純藉由拆除重建了事。

 

這種角落在北京四個內城區均有分佈,最典型的就是留有大量珍貴胡同的崇文區的前門街道和宣武區的大柵欄街道轄區。不幸的是目前這類型的「城區角落」正遭受到許多破壞。

 

拆遷經濟 一場胡同的大災難

 

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的奧運主辦權,對中國政府的意義可想而知。北京政府為此希望在北京打造最優良的硬體設施,以風光舉辦奧運,因此近幾年來幾乎舉「全市之力」進行「城市改造」,然而建設的開始卻也是北京胡同災難的開始,胡同文化正在迅速凋零,因此並非所有人皆樂見此種建設的繼續進行。

 

北京知名的民間胡同保衛者華新民在部落格寫道「在北京,每天都在銷毀中華文明曾存在於地球上的證據。昨天還在的果郡王府,拆了。昨天還在的曹雪芹故居,拆了…。明天,一切將繼續下去。直到銷毀一切證據。我想聽見有人喊停,但我聽見的是沉默。」

 

北京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有人甚至將此種搗毀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以換取建設的行為戲謔地稱做北京的「拆遷經濟」,座落精華地段的胡同拆得越多,作為北京經濟重要支柱的房地產業就越發達。同時,拆遷戶的安置問題也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在這些必須搬走的住戶中,除了原來在外面有房子的家戶外,其餘的多半只能在外面租房住,原因是房價太高,而拆遷補償費根本買不起新房,儘管倒貼勉強買了房子,生活水準卻不得不下降。是以拆遷戶不是造成民眾「打遊飛」(胡同街坊們把居無定所之狀況稱作「打遊飛」)就是因拆致貧。

 

此種「拆遷經濟」除了導致老北京最具特色的胡同四合院邁向衰亡的歷史文化層面外,更隱含極高的社會成本,因此社會反對的壓力以及要求政府保護胡同的聲浪漸漸出現,這些來自民間的聲音以及保護方式,正在通過民間途徑運作和推廣。

 

在各方努力下北京胡同議題目前已受北京政府關注,然而解決方式仍偏鬆散的局部「文物」保護,而非「文化」保護。胡同文化不只是建築,生長在其中的人與社會結構更是胡同文化的核心,然而這些活古董卻正高唱著搬遷悲歌。

 

華新民從小在北京胡同中長大,他認為所謂的「保護」不應只針對某一條胡同或某一座四合院,而是整體的北京文化,她說「沒有了沉澱著千年故事的胡同和大量個性不同的四合院建築,單單保住哪座明清院落,那不叫文化保護。」另外,在大柵欄一帶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國記憶論壇總執行人張金起與「中國記憶北京拍記隊」的朋友們在無法力挽狂瀾下選擇用30多萬張照片記錄下北京近千條胡同巷。

 

他們認為奧運的遊客不只是想看奧運,同時必定也想一睹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然而中國政府為了辦奧運而喊出的「新奧運、新北京」口號卻正好與此目標背道而馳。這些珍愛老北京的人清楚知道:奧運會結束,然而北京記憶的傳承與中國文化的永續不能也不應該有結束的一天。

 

真正的進步 北京奧運的省思

 

北京胡同的商店夜景;圖片來源:http://hanweb.capnet.com.cn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論是現代中國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是已發展的西方國家皆曾造成許多不可逆的遺憾,從而得出的寶貴經驗是:從被夷平的歷史古物上建造起的高樓大廈與現代城市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進步。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歷史古城皆成功的保存歷史文化風貌,同時也使居民享有高度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這顯示現代化與文化保存是不必然相衝突的。

 

人類發展的概念早已超越狹隘的經濟層面,各界對環境的意識也日益升高,不光是針對環境的自然面向還有環境的人文面向,而北京的胡同存續問題不帝是環境的人文面向。北京政府任何一輕忽的態度都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不只是中國人或北京人的損失,更是所有嚮往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人的損失。

 

如今舉世皆在觀看北京政府是否仍要繼續停留在「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文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重審批、輕管理,重建設、輕監管」的階段,或是願意對北京僅存少部分的舊胡同採取更負責任的態度,不光是對此代人的負責,更是對後代子孫的公平。

 

除了北京之外,任一發展起步較慢的國家或地區都應該痛定思痛的思考此問題。「發展起步較晚」這個傳統上被視為劣勢的因素或許反而可轉變為一種優勢,這樣的國家或地區事實上擁有更多的前車之鑑,惟要將此種劣勢轉為優勢尚需要相當的政治決心以及更多更強的共識與監督。

Top

 
 
  剛果金剛猩猩復育成功 保育工作大受鼓舞

摘譯自2008年8月5日ENS 蘇格蘭,愛丁堡報導;施宏燕編譯;莫聞審校

 

攝影:Thomas Breuer;照片提供:美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美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WCS)近日公佈一項在中非剛果共和國境內的研究資料,表示現有超過12萬5千隻瀕危的西部低地金剛猩猩(western lowland gorillas)隱居在偏遠的北邊森林裡。這份來自野生生物保育協會以及剛果科學家們針對這類受迫害金剛猩猩的考察檔案顯示,其他瀕危物種的復育也很有希望。

 

根據這項在愛丁堡的國際靈長類動物學協會會議上發表的最新數量統計,這種嚴重瀕危的金剛猩猩分布在兩座幅員相接共1萬8千平方英哩的森林裡。

 

野生生物保育協會董事長兼總執行長桑德森(Steven Sanderson)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剛果共和國北邊確實蘊含金剛猩猩的豐富血脈,我們真應該以此為激勵口號,告訴大家人類確實也有能力保護其他脆弱和瀕危的物種,無論是非洲的金剛猩猩、印度虎還是馬達加斯加的狐猴。」

 

這次金剛猩猩的復育,也要歸功於在剛果保護區、偏遠重要地區與蘊含豐沛食物的棲地裡所實施的長期保育管理奏功。

 

另外,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在與該國政府合作近20年裡,也協助建立了Nouabalé-Ndoki國家公園,經營Lac Tele群落保留區(Lac Tele Community Reserve),並和保護區外合法伐木的公司合作,減少非法捕獵。

 

西部低地金剛猩猩的棲地橫跨中非七個國家,據科學家估計1980年代全世界的金剛猩猩少於10萬隻,但是因為捕獵和疾病,過去25年數量已經減半。這次12萬5千隻金剛猩猩的數量統計,是來自野生生物保育協會與剛果政府的密集田野工作。

 

這些研究專家在雨林和獨立的沼澤區裡搜尋金剛猩猩的蛛絲馬跡,像是每晚趁金剛猩猩群入眠後躲在樹葉和樹枝中細數牠們的結構組織。結果他們在Ntokou-Pikounda區與Ndoki-Likouala區裡分別發現7萬3千隻及5萬2千隻金剛猩猩,其中有6000隻是在以前從未發現過有金剛猩猩出沒的獨立沼澤區中找到的。

 

根據這些統計記錄,有一個茂密森林裡每平方公里就有八隻金剛猩猩零星分布,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密度。然而野生生物保育協會警告,剛果的金剛猩猩還有很多在現有的保護區外,雖然剛果政府已經承諾將在Ntokou-Pikounda region區裡建立新的國家公園來保育。

 

然而在中非其他地方,金剛猩猩仍受其他威脅,包括嗜食野肉的饕客、以及對人類同樣致命的伊波拉病毒。野生生物保育協會和合作夥伴們正共同對抗伊波拉病毒,並致力弭除商業獵捕,為非洲猿類守護這片最後的堡壘。


除西部低地金剛猩猩外、還有山地金剛猩猩(mountain gorillas)、東部低地金剛猩猩(eastern lowland gorillas)及跨河金剛猩猩(Cross River gorillas)共四個亞種。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除了山地金剛猩猩屬於瀕危,其餘所有亞種都被列為嚴重瀕危,但是現在只有野生生物保育協會針對這四個金剛猩猩亞種做保育工作。

 

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在中非的保育工作由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的剛果金剛猩猩森林區提供園區參觀費作為部分贊助,該部門自1999年起開放後共為中非保育工作募款超過850萬美金。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ug2008/2008-08-05-02.asp

Top

 
 
  棲地破壞嚴重 全球半數靈長類動物瀕絕

摘譯自2008年8月5日ENS蘇格蘭,愛丁堡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2007年七月,8隻山地大猩猩遭殺害。圖為世界遺址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內。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Gorilla Conservation Program第22屆國際靈長類學會(International Primatological Society Congress)於蘇格蘭愛丁堡舉行,世界靈長類權威學家們於會中指出,猴子、猿人與其他靈長類生物正逐步從地球上消失,部分甚至是因為成為人類桌上佳餚而瀕絕。

 

人類焚毀並拓墾森林的行為,不但排放占全球總排放量20%的溫室氣體,破壞棲地更是對靈長類生物最大的威脅。其他威脅源亦包括人類獵食與非法交易等。

 

會中所發表的第一份近5年來靈長類保育工作評鑑中統計出,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編訂之瀕絕物種紅皮書標準,世界上634種靈長類中,近乎半數處於絕種邊際。

 

所有的大型人猿,如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與倭黑猩猩,在名單上不是被歸於瀕絕就是嚴重瀕絕之類別。以越南與柬埔寨兩國為例,境內高達90%的靈長類生物生活在絕種的風險之下。人類為了美食及滿足古傳中藥和寵物等市場交易的需求,不斷地獵殺且讓棲地變得不安全,致使長臂猿、葉猴、長尾葉猴與其他生物的數量銳減。

 

除此之外,報告中亦顯示,小如鼠狐猴,大至山地大猩猩之間的物種,其生存皆倍受威脅。非洲大陸上13種紅疣猴中,已有11種經評估後被列名於嚴重瀕絕或瀕絕名單。其中Procolobus pennantiibouvieri與Procolobus badius waldroni兩物種可能已經絕種,前者已有25年不曾為人類所目睹;而靈長類學家上一次發現後者的時間則早在1978年之遙。

 

報告指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其居住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散布種子和其他與環境互動的行為,靈長類動物有助於熱帶森林中野生動植物生態的運行。健全的森林體系不但可提供當地住民重要資源,同時亦可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緩和氣候變遷。

 

儘管報告對靈長類物種的生存評估不樂觀,保育人士們則分享一項令人鼓舞的復育成果。2003年在保育工作的努力下,巴西黑獅狨與金獅狨兩靈長類,已從嚴重瀕絕名單回到瀕絕名單,儘管兩者數量仍在少數,不過保育人士指出,加強造林工程提供這些生物新的棲地,才能真正有助於靈長類動物的長期復育計劃與生存。

 

在此同時,科學家們有鑑於山地大猩猩在盧安達、烏干達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山區叢林保護區內數量增長,亦考慮將其生存地位遵循前例,從嚴重瀕絕等級降至瀕臨絕種。然而,受2007年殺害8隻山地大猩猩事件影響,及顧慮到這些地區政治動盪等因素,暫擬延議重新歸類的計劃。

 

大猩猩、倭黑猩猩與黑猩猩可於非洲共計21個國家中發現其踪跡。紅毛猩猩方面,其中一物種已深入印尼蘇門達臘最北方,而另一支分成三亞種,棲身於婆羅州島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棲地改變」諸羅樹蛙恐剩不到2萬隻

摘錄自2008年8月8日自由時報報導

 

雲林縣野鳥學會公布一份諸羅樹蛙棲地調查,結果2004年諸羅樹蛙分布族群最多的麻竹園,今年大幅減少,其他棲地數量雖有增加,但整體分布點減少,推估全台諸羅樹蛙目前剩不到2萬隻。

 

雲林縣野鳥學會日前針對諸羅樹蛙雲嘉南地區,主要分部地區做普查,以確定諸羅樹蛙分布區的棲息型態,結果以烏殼綠竹園的族群點數量最多有131點、第2名次生林有57點、第3名麻竹園37點,該普查結果引起諸羅樹蛙保育人士注意及恐慌。

 

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清圳指出,2004年普查結果麻竹園的族群點數量120點高居第1名,其次烏殼綠竹園94點、次生林40點居第3位;2次普查結果比較,烏殼綠、次生林及溪埔草地、溪埔刺竹林、荒草地等地點的分布點都有增加,但仍比不上麻竹園消失的族群量,因此,3年來諸羅樹蛙的量不增反減。

 

粗估雲嘉南3地約400個分布點,1個點約20至60隻諸羅樹蛙棲息,以平均50隻計算全台諸羅樹蛙約2萬隻,陳清圳說,農委會於8月1日正式公告諸羅樹蛙為保育類動物,由於其對環境特殊敏感性、復育困難,保育工作較其他動物困難,如果再不保育諸羅樹蛙將可能成為台灣最早消失的蛙類。

 

Top

 
 
  綠蠵龜生態體驗 模擬海龜產卵

本報200年8月10日澎湖訊,吳佳其報導

 

適合綠蠵龜產卵的美麗沙灘「原來綠蠵龜產卵需要這麼乾淨、這麼深的沙灘;原來沙灘的沙需要這麼長的生成時間。」參加2008望安綠蠵龜生態研習營後,大朋友、小朋友們雖然都愛上美麗的望安沙灘,但都不帶走一粒沙子,帶走的是沙灘上已被海浪磨去稜角的彩色玻璃碎片。

 

綠蠵龜研究與保育工作在國立海洋大學努力下,在澎湖縣望安鄉已進行多年,為避免綠蠵龜上岸產卵受到人為干擾,在1995年於望安劃定6個沙灘為保護區,於每年夏季5月至9月間晚上8點至清晨5點間,禁止擅入保護區。

 

自2006年起,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國立海洋大學與當地民間團體與業者合作進行綠蠵龜生態體驗及研習活動,今年,將海龜保育與望安本地文化特色結合的活動於6月至9月間進行。在研究人員帶領下,大家有機會可以實際參與母龜生蛋過程,但今年至目前為止,望安僅記錄到有兩隻綠蠵龜上岸,產下6窩蛋,是10年來記錄到最少的一次,但由於小海龜離開出生地後,需要20-50年才會返回出生地產卵,因此保育的工作除需要長時間進行外,也需要長時間才可看出成效。

 

為實際體驗海龜研究團隊的工作,工作人員利用乒乓球模擬海龜蛋,預先埋入沙灘70公分深的位置,讓學員們用手挖出海龜蛋,也讓大家了解到,母龜為了產卵需在沙灘上努力挖洞的辛苦過程。帶兩個小朋友來參與活動的柳書琴表示,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也希望小朋友們多接觸相關活動,認識生態及整個環境及目前面對的問題,藉由體驗以行動更關心環境。

小朋友們賣力在沙灘上挖出模擬海龜蛋    成功挖出海龜蛋    澎湖望安綠蠵龜觀光暨保育中心的海龜生態解說

 

Top

 
 
  世界銀行出版專刊 指導大城市強化因應氣候暖化

摘譯自2008年8月6日ENS紐約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阿拉伯海沿岸的孟買市區。的孟買市區。圖片來源:Jasvipul Chawla為因應全球80%最大的城市都位於鄰近河流或海洋區域,並且暴露在洪泛、海平面上升以及颶風的氣候危機之下,聯合國世界銀行8月6日出版報告,提供這些人口集中區域如何對抗全球暖化效應的建議。

 

這本名為「抵禦氣候變化城市(Climate Resilient Cities)」的報告是要作為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控制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傷害並強化災難危機管理的初步指引,以面對地球升溫後所預期頻繁且極端的氣象事件。這個區域的世界銀行首席環境專家普瑞沙德(Neeraj Prasad)表示:「最後,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一些城市將會是那些準備最不周詳的」。

 

這個報告是由「聯合國災害縮減國際策略組織(U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世界銀行及其所屬的「減災及災後重建署(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聯合製作的,報告中緊急呼籲主管當局要及早保護他們的城市。

 

擁有大約1360萬人口的印度金融首都孟買(Mumbai,原名Bombay)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孟買位於印度的阿拉伯海沿岸的奧哈斯河(Ulhas River)河口,根據2007年聯合國國際環境與開發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IED)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她是最容易受全球暖化危害的城市之一。孟買與東京、紐約、上海、雅加達及達卡同在危機城市之列,這些城市都有數以百萬人民處在強烈風暴及洪泛的危機之下。

 

災害縮減國際策略組織主任布里斯諾(Salvano Briceño)表示:「已經有90%的災難是與天氣相關的,氣候變遷跨政府專家小組也預測會有更強更頻繁的颶風及洪泛。我們不能再等待了,我們已經有降低氣候相關危機衝擊的工具,現在需要用到它們了」。

 

布里斯諾指出,2005年在日本兵庫縣被168個政府所採納的「兵庫行動綱領(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可以作為降低災難衝擊的工具,綱領中提供務實且有效能的防災方法,以應付包括極端氣候事件所導致的災難。

 

所謂有效能的方法包括不在氾濫平原或是鄰近海岸地區建築屋舍,反之,應該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採用耐受性高的材料建築,以承受風力及水壓。

 

此外,還要保護學校、醫院及馬路等關鍵基礎設施,建立預警系統,同時為必須要撤離的民眾建立避難處所。這些都是「兵庫行動綱領」所涵蓋的基本方式。布里斯諾緊急呼籲各國政府要為因應氣候變遷開始籌募足夠的經費,因為有許多弱勢的國家將無法用他們自己的國家預算來支應度過難關的費用。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我們的島:台灣海岸十年

文字: 于立平、柯金源(公共電視記者);攝影: 陳慶鍾、陳添寶、柯金源(公共電視記者)

 

1998年,我們的島開播,當時許多海岸開發案,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於是我們的島推出再見海洋系列報導,首次透過影像,完整呈現台灣海岸的環境問題。這十年,在無數次的潮起潮落之間,台灣的海岸又產生了哪些改變呢?重返我們的島,希望回顧歷史,找出海岸的未來。

 

              「我們的島」紀錄片導演與攝影-柯金源先生。

 

拿著十年前的紀錄,我們從淡水河口出發,環繞台灣海岸線一圈,沿途觀察比對幾個因為海岸工程,而導致海岸地形與生態變遷的故事。

 

首先來到淡水河出海口的南岸八里,很多人會來八里吹海風、喝咖啡、騎腳踏車,但是較少人會注意到在河口邊,有一個傳統的漁村聚落──挖仔尾,挖仔尾可說是大台北地區少數僅存,風頭水尾的小漁村,許多居民靠著耙文蛤來養家活口。

 

第一次看到漁民在潮間帶耙文蛤的身影,對比背後的高樓華廈,就像是一幅台灣現代版的米勒名畫「拾穗」,在城市高度發展的過程中,台灣首善之區的角落,還有一群老漁民依賴海洋的賜與,簡單的維持生活所需。 

 

       淡水河出海口的漁村聚落-挖仔尾。  正在挖仔尾潮間帶撿拾魚蝦貝類的居民。     正在耙文蛤的老漁民。

 

我們回顧1998年間的紀錄,當時這段海岸因為淡水河上游集水區興建水庫,以及中下游河段與海岸線大量採取砂石,導致這一段海岸嚴重侵蝕後退,隨著沙岸的退縮,傳統的經濟活動已經蕭條下來,耙文蛤的興衰史,反映了八里海岸的變遷。

 

不過,10年後我們再回到報導的現場,發現老天爺好像跟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資源豐富的潮間帶,成為沙丘草地,原來的淺灘,成為深淺不一的危險海域,當地居民面對熟悉的環境,一天一天的變形與陌生,在海沙埔一來一回之間,只能不斷的找尋適應的方式。

 

為何這段海岸在短時間之內,會有這麼巨大的變動,主要是因為台北港的興建,它的北防波堤就像一隻大手臂,往外延伸,產生突堤效應,把淡水河的漂沙都擋住了,八里的海沙埔回來了,但是南邊的海岸就得面臨流失的命運。

 

沙子原本就是流動的,但是當人介入了自然的變動,整個海岸生態系統都被破壞了,台北港港區的用地,完全以填海造陸方式取得,總工程經費超過千億元,未來除了要防治海岸侵蝕,港區可能也需要不停的疏浚,這些長期又龐大的維護經費與環境成本,是沒有被計算在建港預算內的。

 

另外,常常被忽視的,還有無形的文化成本,在一切向錢看的經濟發展思維之下,當地世世代代以河口潮間帶維生的漁民,也是被犧牲的族群,我們看到因為興建一座港口,導致一個可以養育後代子孫的永續漁場消失了,小漁村與文化也跟著崩毀,人與海相依存的圖像,會不會成為淡水河口的記憶呢?

 

離開了變動的八里海岸,我們繼續往南走,來到了嘉義好美寮。枯倒的木麻黃,橫躺在沙灘上,它們就像是一群捍衛海岸的士兵,雖然已經戰到剩下最後一絲氣息,仍堅守著崗位不願放棄。

 

堆積在好美寮海岸的消波塊,無法有效解決海岸侵蝕的問題,卻是海岸景觀及生態的殺手。好美寮海岸侵蝕的原因,除了上游河川的輸沙,被水庫、水壩、攔砂壩攔截,最主要的還是布袋商港惹的禍,防波堤截斷了北方的沙源,南方來的沙源又淤積在港口,如今港務單位每年編列約3千萬元的航道疏浚經費,來解決淤沙的問題,而另一邊為了留住沙子,祭出了消波塊和水泥堤防,縣府單位運用九二一地方重建的補助款,花費三億五千萬元,在好美寮自然保護區的沙洲上,築起一座長達3公里的堤防與消波塊,但還是無法挽救好美寮海岸,急速消失的命運。

 

對於這場海岸保衛戰,我們陸續做了多次報導,當地居民蘇銀添先生,也跟我們一起見證海岸的變遷,他認為應該回到源頭去思考,為何沙洲不見了,能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畢竟堤防及消波塊的運用,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離開了好美寮,我們繼續往南,去看台灣另一個消波塊的奇蹟,高雄縣蚵仔寮海岸,來到高雄蚵仔寮海岸,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這些堆得跟小山一樣高的消波塊。從各式各樣的消波塊外型,就可以看出蚵仔寮海岸侵蝕的歷史,很難想像,在2、30年前,這裡還曾經是一大片寛濶的沙灘。

 

從1970年蚵仔寮海岸興建水泥堤岸之後,30多年過去了,海浪依舊威脅著這座小漁村,目前水利署已經在蚵仔寮海岸,放置了7萬多個的消波塊,這一片用2億多元打造出來的「黃金海岸」,就像一個消波塊的展示場。

 

其實自然的海岸,加入新的人工結構物,漂沙就會被阻擋,而另一邊海岸就會因為沙源補充不足,而發生侵蝕,這就是所謂的「突堤效應」。目前台灣大大小小的漁港、商港、軍港共有兩百多座,平均約每6公里就有一座港口,港口密集的程度可說是世界第一,海岸與港口工程,一旦規劃不當,除了造成國土流失以外,也可能為自己帶來大麻煩,有些港口可說是台灣的大錢坑,彷彿永遠也填不滿,像台東的大武漁港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大武漁港,首先看到的不是漁船出港的熱鬧景象,卻是3台怪手,火力全開拼命趕工的狀況,眼前就看到一座座的大沙丘,都是從港口內清出來的成果。

 

大武漁港淤沙問題嚴重。因為沿岸流的作用,大武漁港就像一座永遠無法完工的港口,出入的航道成為淺灘,漁港淤成沙港,長期處於不斷改建維修的窘境。1953年以來,政府已經為大武漁港投下了數億元的建港經費,但根據港灣工程專家的判斷,要克服淤沙的問題,估計經費可能需要五、六十億,現在呢,只能依靠著挖土機不斷的疏濬,勉強維持航道的暢通,漁民們也只能看天吃飯,自求多福。 怪手正在清出大武漁港的淤沙。

 

港嘴清了又淤,漁民的怒火越燒越旺,2008年2月份,還曾經發起抗議行動,我們在拜訪漁民的過程中,再次遇到了10年前採訪過的船長,10年的歲月,船長的頭髮都白了,原本以為港口淤塞的問題一定會改善,所以把小膠筏換成漁船,沒想到還是錯估了政府與工程專家的能耐。

 

大武漁港就像是台灣港灣工程的活教材,讓我們看見了大自然的堅強以及人們對於海洋能量的輕忽。

另外,台東縣的長濱漁港,同樣也面臨港口淤積的問題,近年來竟然上演了一場漁港變成砂石場的荒謬劇,港區碼頭上砂石已堆積如山,港嘴邊沙子總是隨著潮流一堆一堆的滾進港口,怪手不停的趕工,好像永遠也挖不完的樣子。

 

但是台東縣政府,卻在這座幾乎癱瘓的漁港,發現了龐大的商機,因為從港區挖出來的砂石竟然成為高級建材,經過標售,立即獲得上千萬元的收益,但縣政府賣出砂石,一邊數鈔票的同時,另一邊的海岸卻因為缺乏砂源的補充,導致海岸侵蝕,而漁民們長年來受困於漂沙的問題,還是沒有獲得解決。

 

為了拉攏選民、拼選票,政治人物經常在選舉期間,允諾許多地方基礎建設,因此產生了許多選舉漁港、政治工程,但這些漁港工程往往是政治凌駕專業,導致屢建屢敗,成為永續工程,像花蓮鹽寮漁港已經蓋了17年了,當地漁民與海岸環境,都同時成為受害者。

 

花蓮鹽寮漁港原本是屬於細小礫石的沙灘海灣,當地有個小聚落叫做橄仔腳,漁民們的漁筏平時就停靠在沙灘上,但是蓋了漁港之後,自然美麗的海灣卻佈滿了大粒卵石和消波塊。

 

花蓮鹽寮漁港從1991年開始興建,不過因為附近海流強勁,外防波堤屢次被沖毀,沈箱也斷落在海中,阻礙了航道,而原本海灣上的沙子,因為突堤效應日漸稀少,只剩下大小不一的卵石,危及漁筏上下岸與進出沙灘的安全及方便性,多年來,漁民對於政府建造的「烏龍漁港」怨聲載道。

 

       花蓮鹽寮漁港原本是屬於細小礫石的沙灘海灣。  海灣上的卵石影響漁船安全及便利性。  港口防波堤北岸的沙子卻越積越多

 

這麼多年來,我看著港口的碼頭、堤防,蓋好了又塌下去,甚至干擾了海岸原來的律動,現在南邊海岸已嚴重侵蝕,並危及台11線的路基,雖然港口南岸的沙子一天一天的減少,但港口防波堤北岸的沙子卻越積越多。

 

十幾年來,這一段海岸幾乎沒有停止變動,唯一不變的是,漁民的困境始終沒有解決,已經快七十歲的老漁民黃順德,告訴我們現在漁民每天進出港的標準動作,必須先清出沙灘航道的石頭,才能避免漁筏受損,另外還得依賴人力的協助,漁民才能出海作業或是才能回得了家。

 

鹽寮漁港的興建工程,至目前為止,前後已花費了近2億元,但還是失敗了。鹽寮漁港的例子,突顯了港灣工程的侷限,大海的能量,人們還是難以相抗衡,當漁民的港口美夢破滅之後,老漁民現在的願望,是只要能夠回到從前就好。

 

為了改善漁民的作業環境,政府大肆增闢或擴建漁港,但是又因為漁港設計不良,或是沒有評估海象潮流的影響等因素,導致漁港淤積嚴重或是狀況不佳,無法使用,政府花費鉅資大興土木,不只破壞了海岸自然環境,漁民也沒有領受到政府的美意,再來看看漁政單位,最不願被人提起的老笑話,就是和美漁港與金沙灣的例子。

 

早期金沙灣是一片小而美的沙灘,1994年和美漁港擴建,防波堤往外延伸,金沙灣的沙子,就逐漸隨著海流飄進了港內,港口還沒正式啟用,淤沙卻已經堆得比泊船的碼頭還要高,建一個廢港又毀掉一個沙灘,四千多萬的港灣工程完全敗給這一粒粒的小沙子,為了拯救這座荒廢十多年的漁港。

 

海岸工程從2004年4月底開始,台北縣政府與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聯手動用近千萬元的預算拆除近百公尺的防波堤,並陸續將和美漁港內的沙子抽回金沙灣的海岸,這些耗時耗資的作為,只為了彌補當年錯誤的政策,不過當我們再回去現場觀察,發現金沙灣的沙子還是流失了,至於和美漁港,雖然淤沙已經減少了一些,但空盪盪的漁港已儼然成為釣場。

 

繞行台灣一圈,發現海岸工程一旦選址出了問題,後果就像一場永無止盡的惡夢沒完沒了,在每一項錯誤之後,往往只能以新工程來作補救,但往往是愈補愈大洞。

 

當美麗的海灣蓋了漁港,當潔白細柔的沙灘放上消波塊,當台灣超過一大半的自然海岸,被人工結構物所取代,人們開始想念海洋以前的美好。

 

從2003年開始,內政部營建署推動「海岸復育及景觀改善」搶救計畫,第一年先選定了6個示範點,編列了7千2百萬元,準備移除部分的人工結構物,之後每年都投下數仟萬元,只為了換回海岸原來的模樣。

 

但是要拋開築堤防浪的舊思維,挑戰的不只是海岸工程的決心,還有居民的信心。十10年來,我們欣喜人們對於海岸利用的價值觀,正慢慢的在轉變,但同時也發現政府部門的許多作為,很令人憂心。目前在台灣各地仍有許多新的開發案與建設,像是深澳電廠的碼頭增建計畫、離島的港口興建工程,還有台26線環島公路的開闢等。

 

沙的流動,就像是海洋生命的一種輪迴,阻斷了沙的飄移,等於扼殺了生命的延續,當下一個10年,我們的海岸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側記:天然沙灘由人工結構物取而代之。

10年,在人生歲月中是不算短的時間,但相較於自然界的形成歷史,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點,重回海岸,繞台灣一圈,有欣喜也有難過,看到久違的受訪者,頭髮白了,臉上多了些皺紋,但是港口淤積、出海困難等老問題,還是沒有解決,10年來,一樣的抱怨,說者無助,聽者無力,當然也看到有些海岸,慢慢的找回原來的樣貌,期待下一個海岸10年,再來到海邊,可以從心裡散發出一抹甜甜的微笑。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