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2.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救國團「禍國團」? 阿里山濫建沒人管


目前在營業的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

位於塔山對面,海拔2000公尺,坐擁美景及專屬道路,並有阿里山森林鐵道環繞的救國團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卻因大興土木造成當地崩坍。台灣生態學會公布救國團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附近柳杉林被「打枝」以及疏伐照片,並質疑何以只為當地唯一住戶搶修道路,立委更重砲轟擊,要求關門停止開發。

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為二萬坪國有林地唯一的住戶,原由教育部向林務局承租給救國團使用。莫拉克風災之後,正當政府救災甚窘,多處原住民回祖靈之地搶通不及,政府卻獨厚此地,享盡特權。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看阿里山社區反BOT 中國媒體探討觀光深度與品質

美國林務局擬取消無道路區域保護法規

阿里山森林鐵路危機迫切眉睫 司機員集體請辭!

捍衛原鄉生存權!鄒族將封鎖阿里山公路!

環球360° |軟木塞的窮途?

作者:露西斯格爾

葡萄牙阿連特茹一年一度栓皮櫟收穫的季節都有一種強烈的阿斯特里克斯氣氛。在6月到8月間,只要深入現存的350座栓皮櫟林的任何一座(我喜歡去里斯本附近的Herdade dos Fidalgos),你總會冷不防碰見一隊20個左右的男人,從16歲到70歲的都有,拿著斧子在巨大的樹木上忙活著。 然後你會敏銳地發現他們並不是在砍樹,而是在把濕淋淋的樹皮撬開,將它們大塊大塊地從樹幹上剝下來。從樹根一直到樹枝分叉的地方,樹幹被剝得光溜溜地,露出櫟樹紅色的內幹。

當樹皮被完全剝光後,工人們就趴在水桶上大喝一通,然後走向下一棵樹。定期會有一輛卡車來把樹皮收集起來,把它們拉到附近的棚子裡,在那裡堆上幾個月再進行處理。除了卡車,這一過程自18世紀以來幾乎一點沒變,當時葡萄牙、西班牙南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的曼塔多斯(露天的栓皮櫟林地)和林子開始進行商業性的葡萄酒軟木塞生產。樹上都用白漆寫著一個數字,直到九年後才會再次來剝取樹皮。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長布克親自出馬救災,幫忙民眾移出受困的車子。(取自紐約每日新聞網站)

印尼和洪都拉斯所養殖的吳郭魚,將被海鮮指南列為永續海鮮。這份認證不僅考量到對環境的影響,同時還關注到其他相關社會議題,是業者與消費者都該關心與追求的。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可以吃到安全且環保的食物,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環節仍然存在多頭管理弊端,以假雞蛋、毒豇豆為例,因為這項監管牽扯到多個部門,大家都能管,卻也誰都不管的狀況急需解決。

明年太陽即將進入可能引發大動盪的破壞時期。太陽會向外噴吐一波波的電磁輻射與帶電物質,除了產生美麗的極光也會引發靜電放電與地磁風暴,到時資訊化社會可能被干擾甚至陷入癱瘓。看人類還是多練習不仰賴電子器材的生活,台東市卑南族卡地步部落,最近舉行大獵祭,部落的勇士和學習野外生活的年輕人進入山區狩獵,除了傳遞傳統,更為新的一年祈福。這裡就有一位因為網路科技而搞的最近非常累的人,美國紐澤西的市長布克為了回應暴風雪中民眾不斷從微型網誌向他求救,像超人般幫居民剷雪、送尿布,累到不行的同時也博得「英雄市長」的稱譽。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稻仔尾與稻子經──甲仙愛鄉公田田間事

作者:游永福

割稻仔尾,向來最受詬病了,所以接到要收割稻子的訊息時,一直無暇參與插秧與照顧辛苦過程的我,遲疑了一下下。

懂事以來,家裡曾經播種過2次稻子,第一次由於年紀還小,未曾參與;第二次則在外求學,錯過參與的機會。然而,對於一個以米飯為主食,又是世代務農家族的子弟來說,不諳農事,絕對是個羞恥。所以公田的第二期稻子要收割了,若再不排除萬難來參加,下一次,欲待何時呢?

11月17日早上,與恰巧南下的二姊,從甲仙街區騎著鐵馬,一路聊天來到了公田所在地──大田村的「公館」。公館,乃清朝時期四社平埔社群4位通事,在此辦理收稅與公共事務的館舍,因住民集居而形成聚落;其業務範圍,涵蓋今甲仙與六龜2鄉,及杉林鄉北半部與南化鄉的關山村。

精采內文

 

救國團「禍國團」? 阿里山濫建沒人管

本報2010年12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目前在「營業」的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位於塔山對面,海拔2000公尺,坐擁美景及專屬道路,並有阿里山森林鐵道環繞的救國團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卻因大興土木造成當地崩坍。台灣生態學會公布救國團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附近柳杉林被「打枝」以及疏伐照片,並質疑何以只為當地唯一住戶搶修道路,立委更重砲轟擊,要求關門停止開發。

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為二萬坪國有林地唯一的住戶,原由教育部向林務局承租給救國團使用。莫拉克風災之後,正當政府救災甚窘,多處原住民回祖靈之地搶通不及,政府卻獨厚此地,享盡特權。立委林淑芬為原住民抱不平,來吉部落災後要回到祖傳地,政府卻說這條路要修,要花很多錢,要求原住民不要回祖傳地,他比喻原住民回祖傳地,比登天還難,並說政府對待救國團和原住民的態度讓人不勝唏噓。

重建後的聯外道路,崩塌的邊坡鋪上稻桿,種植草皮,「表面工程」埋下大崩塌的不定時炸彈。 政府為重建救國團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對外道路,伐除柳杉林。

救國團雖已於1989年變更社團法人身分,獨立於政府體系之外,卻未將此地轉還政府;立委林淑芬表示,救國團2002年以前是不付租金的,之後每年以7,836元承租,理由是沒有比價基礎、沒有公告地價,1坪不到5元,等於是奉送。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黃煥彰也問如此便宜的租金,如果是因為NGO身分,是否其他民間團體可以承租?

林務局放任聯外道路上方的柳杉林下大規模種植山葵,而造成水土保持的問題。環團也痛批林務局任由當地居民任意種植山葵,並為柳杉「打枝」(修剪枝葉),黃煥彰怒斥違法濫墾,將造成二萬坪崩坍。黃煥彰帶著不久前在二萬坪拍的照片,顯示柳杉林被剪除只剩下枝頭的枝葉,並遭疏伐,這些疑為種植山葵所為。濫墾可能造成當地的崩塌,連帶淹垮位居下層的來吉部落。

蔡智豪說,柳杉林底下就是山葵園,會切割山坡地造成山坡地表逕流,切出的縫隙遇到大水就會崩垮。莫拉克風災當天此地積水180公分,超過1個人身高,顯示水土保持蕩然無存。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即說救國團本來是救國救民,卻搞得國在山河破,變成禍國團、滅國團。

林務局於二萬坪東南上坡(約阿里山公路87.5K),進行大規模伐木,興建大型遊覽車的停車場。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處長楊宏志表示,當地非都市土地,租金是比照鄰近用地租金,當地為國有林班地,尚未完成土地登記,沒有公告價格。楊宏志表示,是否營業項目、是否違法應由目的主管機關來管,應為交通部觀光局,強調一切按照合約走。

楊宏志也說,種植山葵皆為無營生工具底層階級,1996年曾制定4項原則,若拓墾、農民死亡、使用雞糞、打枝即收回使用權,並稱山葵園規模已由269公頃縮小148公頃。

Top

 
 
 

環球360° |軟木塞的窮途?

作者:露西斯格爾

葡萄牙阿連特茹一年一度栓皮櫟收穫的季節都有一種強烈的阿斯特里克斯氣氛。在6月到8月間,只要深入現存的350座栓皮櫟林的任何一座(我喜歡去里斯本附近的Herdade dos Fidalgos),你總會冷不防碰見一隊20個左右的男人,從16歲到70歲的都有,拿著斧子在巨大的樹木上忙活著。 然後你會敏銳地發現他們並不是在砍樹,而是在把濕淋淋的樹皮撬開,將它們大塊大塊地從樹幹上剝下來。從樹根一直到樹枝分叉的地方,樹幹被剝得光溜溜地,露出櫟樹紅色的內幹。

當樹皮被完全剝光後,工人們就趴在水桶上大喝一通,然後走向下一棵樹。 定期會有一輛卡車來把樹皮收集起來,把它們拉到附近的棚子裡,在那裡堆上幾個月再進行處理。除了卡車,這一過程自18世紀以來幾乎一點沒變,當時葡萄牙、西班牙南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的曼塔多斯(露天的栓皮櫟林地)和林子開始進行商業性的葡萄酒軟木塞生產。樹上都用白漆寫著一個數字,直到九年後才會再次來剝取樹皮。

「你必須非常熟練,這樣才能對斧子得心應手。」26歲的丹尼爾佩雷拉說,他是年輕工人之一,生性活潑,一邊說話一邊大笑。「有些樹已經有100多歲了,我可不想當個毀滅它們的人。」

「我花了四年才學會剝樹皮,這個工作人人都想幹,收入非常好。」佩雷拉變得嚴肅起來,「木栓皮是獨一無二的。」

木栓皮還真是獨一無二的。對新學者來說,木栓皮是唯一一種沒有縱向纖維的樹皮,所以我們才能輕易地用斧子把它撬起來,而且九年後還能重來一遍。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曾經提到過木栓皮:他的弟兄們曾經用軟木製造拖鞋,在龐貝城的雙耳瓶中找到了用軟木製成的葡萄酒瓶塞。一棵栓皮櫟的壽命可以超過200年。

這裡最厚、最光滑的軟木將衝成木塞,用於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廠的最好的葡萄酒。其它的則將磨成細粒,重新壓成型,用於那些更加普通的葡萄酒,就是我更加愛熟悉的那種。在軟木的世界裡,全球化就好像從未發生:沒有生產外包,沒有分包工人的血汗工廠,這裡只有當地人快樂地拿著斧頭在樹林深處工作,而這些樹林常常就在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附近。

佩雷拉和他的同事們一天能剝10棵大樹,或者20到30棵中等大小的樹。我問工人們是否有工會組織(當你無所事事地站那裡,想讓一群工作非常辛勤的人獲得公平待遇時,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標準問題),老闆大笑著說:「這些傢伙是不需要工會的,他們的酬勞很好。」每天的工資大約是120歐元(150美元),在一個失業率很高的農村地區,這三個月的收入就是一大筆,可以支持他們度過只能打點修理和農業零工的其它九個月。

栓皮櫟做出了巨大的生態貢獻。這些樹木天然生長在混交林帶(這就是森林中的勞斯萊斯),它們的根系是這個半乾旱地帶最好的水調節器。它們還能牢牢鎖住土壤,並為多樣性的物種提供蔭庇。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份報告,現存的10.8萬公頃葡萄牙栓皮櫟林對於防止這一地區變成黃塵地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棵樹都維持著100個物種的生存:這裡是珍稀的短指雕和極端珍稀的伊比利亞猞猁唯一的棲息地。這是活生生的,不斷呼吸著的歐洲生態系統和高效的碳匯(保守估計,栓皮櫟林每年可以吸收1000萬噸二氧化碳),而且還有多少這樣的東西是我們正在破壞的?

但如此神奇的樹林卻處於一場激烈且長期的爭論之中。這個爭論的基礎是一個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曾想過的消費問題:上次你買的葡萄酒的瓶塞是天然軟木的、塑膠的還是旋蓋的(英國的超市裡越來越多,而超市是最大的葡萄酒零售商,佔據了75%的市場)呢?你注意過嗎?

這可能看起來是一個無聊的選擇,但如果你把軟木產業、環保主義者、旋蓋「創新者」、葡萄酒評論家和酒廠等等各方都包括進來,爭論就會呈現出一種歌劇式的調調。自然軟木已經看到了它作為葡萄酒瓶塞的優越地位被包括塑膠塞和旋蓋等人造「新貴」不斷排擠。在過去的15年中,「近乎完美的自然產物」(美國葡萄酒評論家喬治泰伯語)的市場份額從90%下降到70%多一點,現在的人造軟木生產者有30多家,85 %的澳大利亞和45%的紐西蘭葡萄酒目前都用旋蓋。

現在就宣佈軟木塞的死亡還為時過早,但已經有人這麼做了。2002年,紐約的中央車站前一場莊嚴的小號獨奏象徵了軟木塞的葬禮,葬禮司儀舉起了一個寫有「開瓶器」字樣的骨灰盒,是一個用軟木製成的假貨。 世界知名的葡萄酒評論家傑西絲羅賓遜宣讀了悼詞,開頭就是「啊,軟木,啊,軟木,啊,軟木,啊,軟木。我們深深懷念這cylindrical的樹皮之王......」。 而這場精心設計的噱頭(這是對喬裡卡爾於斯曼19世紀末所寫的小說《逆天》一幕的模仿)的幕後指揮就是阮達爾格拉姆,加利福尼亞Bonny Doon酒廠的創辦者。「我並不很希望這成為一個爆發點的象徵。」格拉姆說。

然而葡萄牙的軟木產業並沒有笑意。這場噱頭的大多數目擊者或者廣泛報導的媒體的讀者恐怕都無法理解格拉姆這場晦澀高深的玩笑,但他們卻都明白格拉姆把他的8萬箱Ca'del Solo葡萄酒都用上了旋蓋。這是迄今美國最大一批用這種蓋子的高級葡萄酒,之前旋蓋的高級葡萄酒一直被當作矛盾形容法的例證。正如羅賓遜在「悼詞」中所說的:「SS旋蓋號超級油輪已經起航,而且不會調頭。」

圍繞軟木塞曾經發生過嚴重的紛爭。葡萄酒行業有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敵人:木塞味。「木塞味帶給我的是徹底的失望,於是1996年我開始少量試用人造封蓋。」格拉姆告訴我,「然而讓我徹底擺脫絕望(包括軟木的不可靠和人造封蓋的不起作用)的則是旋蓋。現在我用旋蓋已經將近十年了,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如果要讓我再用軟木塞,那簡直難以想像。」

木塞味是一個悲劇(至少對品酒專家來說如此),因為軟木塞已經被2,4,6-三氯苯甲醚或TCA(三醋酸纖維素)感染。1981年,一位瑞士學者在一瓶價值400美元的葡萄酒中檢測出了TCA,這個狀態下的葡萄酒味被描述為就像發霉報紙和舊襪子堆在一起。如果濃度達不到6ppt,我們大多數人是聞不到的,但專家的鼻子卻可以聞到2ppt以下。

然而,即使頂尖的嗅腺也不是絕對可靠的。一隊專業的嗅探犬一次只能聞200個軟木塞,而且每50個還要休息一下。正如「人造封蓋」向專家們和最終的消費者們所灌輸的,10%到25%的軟木塞都被傳言是被污染的。

但是「肥碩傲慢」(還是泰伯的話)壟斷性的葡萄牙軟木業每年30億個酒瓶塞的生產量對其自身並沒有什麼好處。 羅賓遜說:「如果軟木行業能夠從一開始就嚴肅對待這個問題,與葡萄酒業培養更好的關係,早幾年就採取該採取的行動,也就不會丟掉這麼多生意了。」

「我們讓旋蓋有機可乘,這是真的。」葡萄牙軟木塞龍頭企業阿莫林公司的市場總監克勞迪奧德耶瑟斯悲哀地說,46歲的他是軟木塞的新衛士之一。2001年,他毅然辭去華爾街經紀人的工作,返回祖國葡萄牙,向阿莫林公司毛遂自薦,稱要幫助其實現復興。

機緣巧合,他和安東尼奧阿莫林同時來到公司。安東尼奧是這個家族企業的第四代傳人,當時剛剛擔任首席執行官,他的態度與先代截然不同。「軟木業讓旋蓋的日子太舒服了。」德耶色斯說,「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軟木業存在信譽問題,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告訴市場你正在做的工作,然後讓它們來檢查。」

這兩個人開始著手根除軟木中的TCA。他們花了大價錢建立了專門的車間,對軟木進行煮沸和清洗,然後在實驗室的氣相色譜機器上追踪並尋找TCA,在消除木塞味上簡直變得狂熱。他們似乎已經取得了某種成功,曾經激烈反對軟木塞的品酒專家克里斯托弗布澤克現在表示軟木塞的合格率已經高達99%,TCA對葡萄酒生產商和消費者來說都不再是一個大問題。

德傑西捏著一個軟木塞放到燈光下。這是一個高級產品,是從整片軟木上沖下來的,將用於高級葡萄酒。他的關注點已經從讚美軟木塞生產的新科學的準確性轉到自然的優異質量上。「無論是豆子,是馬,還是軟木,你在自然中就能分辨出它們的質量,不是嗎?」

我很好奇,為了確保這些栓皮櫟的未來,他們為什麼不像維護軟木塞產業那樣努力讓軟木的用途多樣化呢?要知道,Stella McCartney(斯特拉麥卡特尼)用軟木製作鞋子,還有一個傢伙用它做自行車頭盔,BP甚至嘗試用它來吸取漏油。「軟木有很多用途,」德耶色斯說。「這是一種神奇的物質,但我們的工作就是軟木塞。每個軟木塞都有8億個會呼吸的細胞,帶有努力伸展的彈性記憶,這是人工技術無法模仿的。」他的嘴唇微微彎起,「 Château Margaux(瑪歌)正是因為有了軟木塞才如此珍貴。」

然而,英國消費者似乎已經習慣了沒有軟木塞的生活方式。樂購超市正是這方面的帶頭者,這裡出售的葡萄酒40%是旋蓋的,還要在加上15%到20%使用人造或者「技術軟木」(即人造軟木)的。最大的人造軟木生產商Supreme Corq公司的西蒙沃勒對我說:「現在是葡萄酒消費者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有技術分享,最佳實踐,旋蓋技術,10%的供過於求意味著價格降低。」

我們可以喝酒開心,但那些栓皮櫟怎麼辦呢?「環境因素在我們所有的購買決定中都越來越重要」,樂購超市酒類部技術經理安迪蓋爾說。「軟木儘管有一些改進,仍然不是完美的封蓋材料。」

傑西絲羅賓遜承認自己「對可持續的關注可能超過大多數的葡萄酒評論家,曾經大力反對厚重的瓶子(認為其過度的重量和運輸費用都與環境友好相背離),當然這個說法對我來說是支持自然軟木的最佳論據」。但就連她也說:「把軟木塞當作超市裡唯一需要特殊行動的產品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並不認為普通消費者會為了保護阿連特茹的生態系統而重新青睞軟木塞。」

這實在是個恥辱。2010年的軟木收穫已經結束。Herdade Dos Fidalgos有一條小路的景色很恰切地預示了未來的走向。路的一邊是栓皮櫟,要花上80年才能進行第一次收穫,它們如蓋的樹蔭伸展出去保護了較小的植被。另一邊種的是快速生長的桉屬植物,它們長在非常乾旱的土壤中,主要賣給飢渴的紙漿和造紙業,只要幾個月就能「成材」。如果軟木市場進一步疲軟的話,地主們就會作出「無腦」的決定。他們會砍掉栓皮櫟,栽種生長快速的桉樹,毀掉生態系統。從常識性的可持續角度來說,這裡有獨特且相對地方性的生態系統需要我們的支持。 另外,所謂真正的軟木應該離開酒瓶的呼籲是罕見的用「酒瘋子」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

瓶塞的選擇
天然軟木:軟木塞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但也造成了世界上3%到5%的葡萄酒報廢。西班牙法律規定11個地區的酒廠只有用軟木塞才能得到DO(原產地標誌)的質量認證,但這對於抵制南歐壟斷的作用不大。

旋蓋: 原本只是晚宴上避免葡萄酒跑味的一種最可靠的方式,現在旋蓋已經成了解決木塞味和更低級的「開瓶器在哪裡?」問題的良方。世界最大的旋蓋生產商之一Guala Closures表示其銷量正在以每年5億個的速度增長,而且旋蓋由於採用了塑膠多孔過濾和分層透氧,可以讓酒熟成。

塑膠塞: 美國企業家丹尼斯伯恩斯是新技術冰球頭盔的生產商,他決定用類似的聚乙烯合成材料來生產一種不會發生木塞味的葡萄酒瓶人造「軟木塞」。伯恩斯創立的Supreme Corq公司是全世界30家人造軟木生產商中最大的之一,它的對手Nomacorc去年生產了140萬個塑膠瓶塞,可以繞地球1.33圈。人造瓶塞生產者們並不認同軟木的生態優越性,「許多只是軟木顆粒和粉末用溶劑粘在一起,它們的生物降解性絕對不如我們的產品。」Supreme Corq公司的西蒙沃爾勒說。

Zork 瓶塞 : Zork(是Zero和Cork,即零和軟木的合體)瓶塞是一種低密度的塑膠封蓋,號稱具有開瓶識別的成熟設計和內在箔片阻氧。這項創新應該更成熟一些,因為淺粉或紅色恐怕會嚇跑嚴肅的葡萄酒愛好者。但它們由於口杯裝的氣泡酒,在美國的酒吧裡很流行。

相關文章:

停止透支地球資源 
2010年10月26日

2億隻節能燈的後遺症 
2010年9月10日

變糞土為金錢 
2010年6月7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12月2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印尼、宏都拉斯吳郭魚 遊進「永續海鮮」名單

本報2010年12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印尼羅非魚養殖場。產於印尼和洪都拉斯的吳郭魚(Tilapia,羅非魚),將納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海鮮指南新推出的「認證化」類別。

由於受到有害環境諸如化學品的使用、廢棄物污染河流、疾病和外泄風險與許多生產業界像是水產養殖業者規範不夠嚴謹等因素影響,自然基金會推出的海鮮指南將一般的吳郭魚評為「不永續」的海鮮。

基金會全球海鮮部負責人馬克鮑威爾 (Mark Powell)博士說:「認證化類別設立的目的為讓消費者有能力識別並支持那些願意簽署並遵從永續生產最高標準的水產和養殖業者。」

「儘管在某些情況下,相關標準和管理的機制仍在建立當中,但我們還是對致力於永續發展有功的生產者給予獎勵。」

「我們鼓勵客戶支持永續水產養殖界的先驅者,並購買印尼和洪都拉斯產的吳郭魚。」

吳郭魚是世界上第二大主要養殖魚類,印尼和洪都拉斯為需求量極大的歐美市場的主要供應商。這兩個國家的吳郭魚生產商,部分已達到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所使用的吳郭魚養殖辦法標準。

印尼和洪都拉斯主要吳郭魚生產商Regal Springs的永續經營管理部經理安妮勞倫斯休樂立(Anne-Laurence Huillery)表示:「期望藉著認證,得到國際上對我們在制定有利於社會和環境的水產養殖模式所付出的努力加以肯定。我們亦預期愈來愈多市場的加入,而這應歸功於張貼A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標識和業内日益求精的結果,使得更多的廠家願意尋求認證,同時提高消費者的意識。」

最近被重新分類的越南鯰魚(又稱tra)截至2015年,出口鯰魚中將有50%符合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的認證標準。

鮑威爾博士表示:「我們預期完成印尼和洪都拉斯羅非魚認證的時間會很短,而此擧很可能讓吳郭魚成為第一個達到最新標準認證的水產養殖品。」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召開與水產養殖業者展開馬拉松式溝通之後,才得以相繼於2009年公佈了吳郭魚和2010年鯰魚的永續發展標準。

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仿照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的野生水產捕撈部門模式,成立於2010年,預計在2011年完成第一個永續養殖產品認證的任務。

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的認證標準不僅考量到對環境的影響,同時還關注到其他相關社會議題的伸張,如反對使用童工、強迫性勞動、保護勞工健康和安全與集體談判權等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目前在19個國家公開印製與發放消費者海鮮指南。

※ 參考資料:WWF新聞稿


Top

 

假監管比假雞蛋為害更甚

摘錄自2010年12月28日京華時報北京報導

由於食品安全監管牽扯到多個部門,每個部門實行分段監管,容易出現監管部門大家都能管,到最後誰都不管。

部分公司傳授人造假雞蛋技術,每個假雞蛋成本只要5到8分錢。專家稱造假原料基本上是果凍配方,這些公司的目的是騙培訓費。而面對舉報,多個部門均稱不歸其監管。

當記者舉報這種不法行為時,北京市工商局豐台分局認為應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管;當記者找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該部門卻回應稱,假雞蛋應由農業局管;當記者找到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相關人員卻稱,農業部門不管人造雞蛋,完全屬於工商部門管。皮球踢來踢去,最後又踢到了工商部門。誰都沒管。

以毒豇豆事件為例,著名醫學專家鐘南山說,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環節仍然存在多頭管理弊端,是導致類似毒豇豆這樣的食品安全事故屢屢發生的重要原因。

Top

 

太陽極大期逼近 2013衝擊地球

摘錄自2010年12月30日自由時報報導

對太空氣象來說,明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為太陽即將脫離低活動量的谷底,進入已遲到許久、可能引發大動盪的破壞時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太陽並非持續穩定地燃燒,而是時而瘋狂、時而平靜。不過,對太陽黑子(sunspot)長達200年的觀察發現,太陽活動約以11年為1個循環,從1996年開始的最近一個週期,因不明原因比預期來得長,但也即將結束。專家預測,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太陽即將脫離遲鈍期,進入所謂的「極大期」(Solar Max)。

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太空氣象預報中心表示,最新預測指向2013年中期為此次太陽週期的全盛期,劇烈活動時間可能延長到2年半左右。在最激烈階段,太陽會向外噴吐一波波的電磁輻射與帶電物質,亦即所謂的「日冕質量拋射」(CME)。

這波拋射噴發幾天後抵達地球時,將會壓縮具保護作用的磁場,在高緯度地區釋放能量,產生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也就是我們所看見的北極光與南極光。

但CME除產生極光外,還會引發靜電放電與地磁風暴(geomagnetic storms),干擾或甚至導致當前資訊化社會得以運作的電子器具陷入癱瘓。而僅需數分鐘就會抵達地球的太陽閃焰(solar flare),雖然威力較小,但也值得注意,因為噴發超強帶電質子的太陽閃焰,首先將衝擊到位於36000公里高空地球靜止軌道(geostationary orbit, GEO)上的通訊衛星,以及位於2萬公里軌道上、飛機與船隻航行所需的全球定位系統衛星。

專家指出,若1921年的太陽超級風暴再次來襲,可能讓1億3000多萬人無電可用。如果風暴威力更勝當年,第一年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1兆到2兆美元(約台幣29兆至59兆元)之譜,而要完全從衝擊中復原,可能得花上4到10年時間。

Top

 

卑南大獵祭 闖森林練膽

摘錄自2010年12月29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不如意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展望新的一年﹗」台東市卑南族卡地步部落,28日天起舉行一年一度為期3天2夜的大獵祭系列活動;部落的勇士和學習野外生活的年輕人進入山區狩獵,進行苦行僧般的狩獵生活後,31日返回部落。

3天2夜的台東知本卑南族卡地布部落大獵祭系列活動,12月28日上午7點在部落聚會所登場,部落年輕人隨同年長獵人回到森林學習狩獵,大獵祭是卑南勇士展現狩獵技藝的最佳時機,獵人進入山區只能帶著少許的米、鹽,分組各自進入山區尋找獵物。

卡地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明仁表示,獵捕的方法可設陷阱捕捉、也可以獵槍狙殺,再將獵物交予擔任雜役的「準青年」剖肚清洗,隨後由耆老依古法燻烤,內臟部分則留作傳統美食。

這段時間,打到的獵物會讓全部落分享,重現卑南族人的分享文化;喪家則必須遠離人群獨自生活,避免將穢氣帶給族人。長者則在勇士的保護下,教導年輕人做陷阱和求生技能等的經驗傳承;年輕人則必須接受斯巴達式的求生訓練、狩獵技巧、雜役,以及學習服從。

狩獵活動結束後,獵人們會護衛長老回到部落,背負重擔的勇士隊伍最先通過迎接的人群,但準勇士們不會停留,而直接將背負獵物送回部落各家中。接著,今年的喪家在長老為其除喪,去掉穢氣之後,他們可以重新開始跟族人一起享受快樂的新年。

 Top

 

親自救雪災 紐瓦克市長變英雄

摘錄自2010年12月30日中國時報紐約報導

美東一場暴風雪讓政客成了箭靶,紐約因積雪未及時掃除,市長彭博被罵到臭頭,而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紐瓦克市長布克(Cory Booker)利用網路救災,還像超人般幫居民剷雪、送尿布,博得「英雄市長」的稱譽。

政客都有個人網頁、臉書和推特等,以和選民交流,當暴風雪襲擊時,急救專線被打爆,民眾轉向首長的網頁、臉書和推特留言。布克一直注意網路留言,親自回覆並出馬相救。相形之下,紐約市長彭博只以網頁發布消息,未和民眾交流,人氣差很多。

彭博連日來也是忙翻天,到處巡視災情指揮清掃大雪。但他的部落格相當冷清,他用網路發布定期公報,如提醒人行道太滑、剷雪進度等,但未和市民在網上交流,以致即使累壞還是遭致批評。

Top

 

論壇∣稻仔尾與稻子經──甲仙愛鄉公田田間事

作者:游永福

割稻仔尾,向來最受詬病了,所以接到要收割稻子的訊息時,一直無暇參與插秧與照顧辛苦過程的我,遲疑了一下下。

懂事以來,家裡曾經播種過2次稻子,第一次由於年紀還小,未曾參與;第二次則在外求學,錯過參與的機會。然而,對於一個以米飯為主食,又是世代務農家族的子弟來說,不諳農事,絕對是個羞恥。所以公田的第二期稻子要收割了,若再不排除萬難來參加,下一次,欲待何時呢?

11月17日早上,與恰巧南下的二姊,從甲仙街區騎著鐵馬,一路聊天來到了公田所在地──大田村的「公館」。公館,乃清朝時期四社平埔社群4位通事,在此辦理收稅與公共事務的館舍,因住民集居而形成聚落;其業務範圍,涵蓋今甲仙與六龜2鄉,及杉林鄉北半部與南化鄉的關山村。

公館公田,是甲仙愛鄉協會的無毒經營體驗場,地處高屏溪自來水水源保護區內,灌溉用水一部分引自兩側沒有工廠污染的南仔仙溪,一部份出自公田本身源源不絕的泉水,稻米的品質自有相當的水準,所以第一期稻作,經過米飯品嚐會後,出產2個多月便銷售一空,透露出大眾對食物安全的重視。

8點20分,陽光普照,除了愛鄉協會同仁,甲仙形象商圈、旗美社大、小林社區、關山社區與法鼓山甲仙安心站的夥伴們,還有甲仙國小的林華曲校長與老師,帶著6年級的2班學子都到來了。曾瑞昇總幹事首先感謝大家前來幫忙,並簡略說明這七分地,是力行友善土地理念,採行無毒農法來耕種;還說割稻子的傳統禮數──點心與午餐正認真準備中,會充分供應。

接著,一直守護稻子的陳漢忠爺爺,向大家說明割稻與打穀的方法,他說割稻子的時候,刀鋒不能擺平,必須向下30度傾斜才安全;打穀時,必須先從稻束的尾端打起,再漸進脫打中、前端部分,稻束才不會被打穀機(又稱「脫榖機」、「脫粒機」或「脫榖桶」)吸走而發生危險。說完,隨即彎腰「刷!」「刷!」「刷!」「刷!」俐落示範起割稻的標準動作。

甲仙國小六年級同學的割稻體驗(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學子雖然大多是第一次參與「彎腰與謙卑」的割稻體驗,但有那麼多熟諳農事的長輩指導,動作毫不含糊,還做得興高采烈──才讀小六,就能學習到與土地、與稻子這麼親近的農事,今後面對食物時,應會有不同的感受。倒是漸入老境的我,好不容易等候到空檔,握著刀子正要出手割稻,「刀子拿這樣危險!」眼尖的長輩馬上出口糾正,因為我的刀子仍然是握平的。至於打穀,因為好久沒有這麼樣持續工作,體力消耗太多,以至於站不穩而右手掛了彩。

排隊依續打穀(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陳漢忠爺爺的安全割稻解說(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10點10分,冰鎮仙草湯、冰鎮冬瓜茶與小芋頭送到,大夥兒暫停工作,一口一口享用,以消消立冬10天卻仍然未消的暑氣,並補充補充體力。大家邊吃邊聊,漢忠爺爺說:「稻子在成長過程曾遭遇蟲害,本想使用生物性殺蟲劑『蘇力菌』來防治,但是恰逢周休二日,工作同仁休息,未能施用;及至禮拜一,來到田間只見一群白鷺鷥噗噗噗一飛而起,巡田檢視,稻葉上的蟲蟲已全部消失無蹤。」

一直務農的漢忠爺爺,談起田間事來可是神采飛揚哩!

「稻榖在接近成熟時,又出現了一次災情,即野鼠咬斷稻稈吃穀子;而野鼠一出現,獵食的狗兒也來了。一物剋一物的結果,是有了一部分稻子被狗兒壓倒在地的損失。」爺爺說著說著,不禁面露惋惜之情。

看來,老天爺要給我們吃多少?要給我們用多少?冥冥之中好像自有定數,那麼「心存善念,努力耕耘」該是渺小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了。

腳踏實地的感覺真正好(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