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3



2011環境新聞前瞻 最新趨勢網上看!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環境報導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南方電子報
苦勞網
破報
推薦瀏覽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
環盟彰化分會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Salmon Nation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地球公民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觀樹教育基金會

 
 

自然人文:延宕的。雙黑目天蠶蛾

作者:孟琬瑜(文字工作者)

羽毛狀觸角,透露了牠有十分敏銳的嗅覺。雙黑目天蠶蛾,稀少而且只在冬季活動,所以穿著毛皮大衣呢。

這段時間的妳,似乎在某件事情上耗盡了全身氣力,被某些擔心的重量牽絆,為某些憂慮的暗影盤據;就連置身在這深谷晚秋的畫境中,都顯得有些漫不經心,就像空氣一樣輕、一樣透明,彷彿隨時會被陽光蒸騰了去。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鬼面蛛的新兵訓練

作者:楊家旺

【鬼面蛛的新兵訓練】2009.12.19 攝於南化

《矮樹叢裏的生物(Life in the Undergrowth)》影片裏,我第一次見到鬼面蛛,可惜是影片裏的遇見,不是真實的遇見。鬼面蛛原本的職業是漁夫,後來轉行成為蟲夫。也就是說,作為漁夫,祂擁有精湛的撒網捕魚技巧,不過,後來祂不以捕魚為業,改以捕蟲為業,但是捕蟲時運用的卻是當年捕魚練就的技巧。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回到賽夏族矮靈祭現場(二)~準備祭典迎矮靈

作者:Sophie Seeing (文字工作者)

矮靈祭正式開始前的一、兩個禮拜,南、北賽夏族人相約在苗栗南庄蓬萊村境內的中港溪邊相會,賽夏族語稱此會為「a'iyalaho」。在這重要會議中,彼此交換祭儀準備過程中所產生的心得,以及提醒到時祭典舉行應注意的事項,長老在會議中有優先發言權,後生晚輩有意見的也可以在之後提出,充分發揮民主共和的政治機制。

精采內文

 

書齋:《那些極境敎我的事》之11:與野生動物相處,將改變對生活遠景的觀點

作者:陳維滄

世界最北的陸地史瓦巴特(Svalbard)群島,也是世界最北的殖民地,總人口只有 2000多人。北緯78.3度的首府長年市(Longyearbyen),位於斯匹次卑根(Spitsbergen)峽灣邊,冷清得只有一條街。附近的房子漆著紅、橙、翠綠、海藍,整齊排成一列,鮮豔的色彩溫暖了冰荒野地的單調,遠遠望去,像是繪本中的童話小屋,令人莞爾。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延宕的。雙黑目天蠶蛾

作者:孟琬瑜(文字工作者)

羽毛狀觸角,透露了牠有十分敏銳的嗅覺。雙黑目天蠶蛾,稀少而且只在冬季活動,所以穿著毛皮大衣呢。

這段時間的妳,似乎在某件事情上耗盡了全身氣力,被某些擔心的重量牽絆,為某些憂慮的暗影盤據;就連置身在這深谷晚秋的畫境中,都顯得有些漫不經心,就像空氣一樣輕、一樣透明,彷彿隨時會被陽光蒸騰了去。

「妳看到了嗎? 女生廁所的牆壁上停的那隻蛾?」晨起,R在收拾帳篷時隨口問道。

「真的嗎?在哪裡?」因為R的提醒,妳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若有所思,已甚是視而不見了。

「很大隻喔!而且連續兩天都在同一個位置。妳幫我看看是什麼蛾。」

妳承認自己對蛾的辨認並不熟稔,但是知道去哪裡可以找到解答,於是拎了相機往女廁所前去。並且在乍見瞬間,為牠弧線優美、開展如深裂蕨葉的一對羽狀觸鬚,一身駝色系混搭、渾然天成的絨毛外套,寬展的翅面上,細緻中帶著些微野性美的波形紋理...,久久無法移開注視的目光了。

妳有些抱歉地對R說:「可惜我只知道,牠應該是一種天蠶蛾。」

整個白晝,牠始終維持著同樣姿態,只露出前翅那對看似半張半闔的眼紋,彷彿是隻日間多半在寤寐中的鴟鴞的臉龐。

對於蛾,妳說不上特別地喜愛,卻不知不覺地迷困在牠們神秘的生命紋路中,如同長時間而緩慢的滲透。

你說,相較於蝶,蛾在顏色的搭配、擬態及偽裝,外型的創新上,似是既保守又兼具前衛的。而在天擇與性擇的交互作用下,呈現的歧異與豐富程度,似乎早已遠遠超越了蝶;彷彿是造物者勇於嘗新、富於巧思的大膽試驗。

就在下山後的繁忙洪流似地,幾乎將妳柔軟的心磨耗侵蝕得無力感知,妳從翻動相片中,重新嗅聞出那份逐漸淡出的奇妙與驚異。或許是牠對於光,全然的信念..,或許是牠長久的駐留,展現的從容與耐心..。

對於蛾的所有未知與不解,早已內化為妳的感動及追索,也對照著妳這段時日的焦躁與張惶,更加無所遁形。

於是,妳憑著牠可能是某種天蠶蛾的稀渺線索,展開搜查,一如手執著殘破不堪的一角拼圖。

妳先是找到了大綠目天蠶蛾,卻對照片中花紋與顏色的些微差異存疑。於是循著文字敘述的蛛絲馬跡,繼續追溯尋路;反覆比對著大綠目天蠶蛾、綠目天蠶蛾,和雙黑目天蠶蛾標本相片的細部特徵,才終於確知牠是雙黑目天蠶蛾,這三種僅在冬季活動、數量稀少的蛾類之一。

妳匆匆關上對標本相片的凝視。對於前後翅完全展開、正反面特徵盡皆清晰,卻斷了觸角、絨毛剝離,失去了靈魂的殘破標本,妳有著太多的不忍與不捨。

目光落回自己遇見的那隻雙黑目天蠶蛾,光是那對挑起如眉、開展如羽的觸角,一身細軟的毛茸,就讓妳如此清楚生命的有無,如何深刻影響了一個軀殼的成、住、壞、空。

儘管對牠的生活史、食性與習性,仍舊一無所知。這份遲來的感通,卻也讓雀躍了半天的妳,忍不住彈動了手指,將這延宕數週後才終於拼貼出一隅「知」的能量,投遞給了R。一如音樂的流瀉。如果R也聽得到。

妳會在未來的某個座標點,再次與牠相遇嗎?牠將願意向妳透露更多的訊息嗎?也許呀!下一次,牠會選擇用後翅另一雙圓睜的「眼」與你對看,也不一定!

妳的思緒繼續著游離,在通往R那一端的半途。

Top

 
 
 

專欄作家:鬼面蛛的新兵訓練

作者:楊家旺

【鬼面蛛的新兵訓練】2009.12.19 攝於南化

《矮樹叢裏的生物(Life in the Undergrowth)》影片裏,我第一次見到鬼面蛛,可惜是影片裏的遇見,不是真實的遇見。鬼面蛛原本的職業是漁夫,後來轉行成為蟲夫。也就是說,作為漁夫,祂擁有精湛的撒網捕魚技巧,不過,後來祂不以捕魚為業,改以捕蟲為業,但是捕蟲時運用的卻是當年捕魚練就的技巧。關於祂捕漁的技巧如何精湛,您可以在陳仁杰《台灣蜘蛛觀察入門》一書裏的第150頁找到相關描述:「鬼面蛛先以乾絲作好方形的網架,再以篩疣絲來回的織好捕捉網,網極具糾纏性與彈性。......以前3對腳將網架起,倒掛近地面的枝葉上靜候獵物接近。一旦進入攻擊範圍,鬼面蛛快速前彈,同時將網外張拋向獵物,將之網住,再補上一口將獵物制伏。」

第2次遇見鬼面蛛(Deinopis sp.),不再是影片的遇見,而是真實的遇見,這是拜《喜蛛兒的部落格》、同時也是《賞蛛趣味多》一書的兩位作者所賜。2009年12月18日,喜蛛兒說前一晚在一條林道遇見鬼面蛛。當晚,阿東老師、小炭與我便決定隔天一早就趕到南化,去和鬼面蛛會面。那是2009年12月19日早晨,剛入伍的鬼面蛛,正在接受入伍新兵的訓練。最上頭的第一張照片裏,您可以看見,當時的祂正在伏地挺身,教育班長喊到祂的名字時,祂舉起右手,並答了一聲:「有!」

伏地挺身之後,教育班長要祂拉單槓。拉了數10下單槓後,祂覺得自己可以表現得更好,於是倒立於單槓之上,表演起單槓上的伏地挺身。

【鬼面蛛的新兵訓練】3

接著,祂腦海裏閃過奧運體操選手所完成的那些單槓上繞圈、旋轉等動作,於是,祂也開始在單槓上表演起那些繞圈旋轉的動作。

【鬼面蛛的新兵訓練】4

尤其是這一招「以腳換手,繼續旋轉」,讓我看得目瞪口呆(阿東老師、喜蛛兒倆、小炭應該也是如此。不過我當時太過專注於鬼面蛛的表現,沒注意到他們的表情如何)。我幾乎忍不住地爆出熱烈掌聲,讚賞鬼面蛛如此精彩的體操表演(幾乎可以在奧運會奪金牌了)。

【鬼面蛛的新兵訓練】5

單槓項目操練完畢後,教育班長要新兵們著迷彩裝,同時在營區進行掩藏練習。我記得著裝完畢後,鬼面蛛穿的不是綠色為主的迷彩裝而是枯色系的迷彩裝。班長問祂為什麼跟大家的穿著不一樣,鬼面蛛答說冬天植物相以枯色系為主,綠色迷彩裝的隱蔽效果反而不佳。我覺得鬼面蛛說的挺有道理。但班長回應祂:「最好待會兒祢是最後一個被找到的。」當天(2009年12月19日)是星期六,新兵的操練目的有一半是配合民眾參觀所演出的,因而也邀請了我們去試著找出這些隱藏起來的新兵們。我想,我也邀請讀者您,試著找一找,枯色迷彩裝扮的鬼面蛛究竟藏在哪兒?

【鬼面蛛的新兵訓練】6

新兵的最後一項操練,移師到游泳池。如果您們還記得的話,前面我提到過,鬼面蛛原本的職業是漁夫,不只擅長捕魚,鬼面蛛也熟練泳技。當天,光是一開始完美的入水動作就已經讓我深信,沒有人可以游得比祂快了。

經過這一天與鬼面蛛的會面,我想,我對鬼面蛛擁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對祂產生了無比的敬意。我想,如果祂能好好地朝運動這方面發展,將來一定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體操選手。我期待,有一天能在奧運轉播節目上看見祂無人能及的優秀體操表現,相信祂必能奪得一面奧運金牌的。

Top

 



 
 

自然人文:回到賽夏族矮靈祭現場(一)~神秘的矮人傳說

作者:Sophie Seeing (文字工作者)

矮靈祭正式開始前的一、兩個禮拜,南、北賽夏族人相約在苗栗南庄蓬萊村境內的中港溪邊相會,賽夏族語稱此會為「a'iyalaho」。在這重要會議中,彼此交換祭儀準備過程中所產生的心得,以及提醒到時祭典舉行應注意的事項,長老在會議中有優先發言權,後生晚輩有意見的也可以在之後提出,充分發揮民主共和的政治機制。

這天上午,我隨北賽夏一行人開車翻越兩賽夏族群的界山──鵝公髻山來到蓬萊村的中港溪邊,此時的溪邊已聚集許多人,包括南群與北群的族人,以及已經卡好位的諸多媒體、學者,大夥兒頂著不像11月天的大太陽圍坐在溪邊的大石上,聽完長達2個小時的輪流發言,族人大多以賽夏族語講完,到了為媒體朋友而說的「祭典交通管制」,才改為漢語發聲。

會後,族人圍坐在另一側,手拿打好結的芒草,由南群一位少年率先領唱祭歌中的第二章,之後再由北群的年輕人領唱第三章,正式為祭歌吟唱揭開序幕。祭歌唱畢,「a'iyalaho」會議也結束,此時溪邊已準備好了大鍋飯菜,以及祭典中絕對少不了的糯米酒,不分族內族外,凡來者必定被招喚一起享用,這也是矮靈祭典中的另一個精神。

其實,早在矮靈祭前的一個月,南、北兩群的長老們就已經開會並「結芒草」,好約定這每兩年一次的盛典日期,從這時候開始,村子裡便壟罩在一片不尋常的氣氛中,許多禁忌被長輩們耳提面命著,不可打架、鬥嘴、惹事生非、心生惡念;婦女也儘可能不要在這段期間懷孕,因為懷孕人家的饋糧會被列為「壞米」,是不可以拿來祭祀給矮靈和請客的,這和當年矮人所種下的兩族仇怨有關。

在這一個月中,平常禁唱的祭歌開始練習,祭典使用的器具──肩旗(kilakil)、背響(tapangaSan)和傳統服飾也一一成形,糯米酒的酒香也隨著祭典的到來越發濃郁。族人說,什麼樣的人會釀出什麼樣的酒,心地善良的人,釀出的酒是甜的,氣量小的人,釀出的酒是酸的,我喝到的酒大多是甜的,可見賽夏人大多心地善良,心無所爭。

終於到了正式祭典的前兩天。一早,朱家媳婦和女婿到祭屋內做最後的準備工作,各家代表也在屋內主持告解儀式,一方面調解族人間的糾紛,一方面也向矮靈告解,請求原諒這兩年來所犯的錯誤,將彼此的怨懟與所有過錯隨著代罪豬隻的放血而流逝。晚上,朱家在祭屋再次集會,長老們做祭前的最後叮嚀,各家也帶來饋米,準備在祭典中蒸煮做成糕點(類似麻糬);接著就分組到各家去視察練唱的情形,因為召靈儀式,明天一大早便要在各家戶展開。

祭典前一天的清晨,天還未明,我們所住的朱家所有人便整裝前往祭屋,因為矮靈祭典中最重要的朱姓家族要在這裡舉行迎靈儀式,也就是賽夏族語中的「romaw:ol」。

約莫五點,朱家人順序從祭屋走出,隊伍中有幾位將繫有芒草的木臼推滾到屋外的陽台上,朱家婦女則手持木杵排列在旁,此時迎靈歌緩緩飄送著。主祭者帶領大家在祭屋前的陽台上圍成半圈,全體端莊地面對矮人洞穴所在的東方而立,圈內的木臼裡倒入了小米,婦女以手中的木杵搗至脫糠並成細碎,搗好的米做成糕點,用來祭獻給矮靈和中午的宴客。聽說以往的糕點是用小米做成的,但是因為現在種小米的人少了,所以只有在祭典中以少許小米作為象徵,真正用來宴客的,已改用糯米;而且在蒸煮的過程中,除了朱姓婦女外,其他人都不可碰觸也不可偷窺,否則糯米糕會煮不熟。

在迎靈歌細細吟唱與杵臼鏗鏘搗擊聲中,天邊漸漸露出了魚肚白。搗好的小米被放在米篷中,並置放一芒草結,主祭帶領大家面向東方天邊繼續向矮靈招請,告示矮靈祭即將在明天晚上正式豋場,並請矮靈先到靈屋中享用祭品。這天中午,各家也準備了佳餚美酒,邀請所有在場的賓客一同享用,凡在矮靈祭期間前來作客的,不分族群,都被視為帶著矮靈的福氣而來,族人莫不歡迎接待。

【本文感謝賽夏族長老的不吝指正,及新竹縣五峰鄉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所提供的珍貴資料。改編版曾載於「探索」人文雜誌2007.11月號。】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Seeing Image 影像行囊

Top

 

書齋:《那些極境敎我的事》之11:與野生動物相處,將改變對生活遠景的觀點

作者:陳維滄

世界最北的陸地史瓦巴特(Svalbard)群島,也是世界最北的殖民地,總人口只有 2000多人。北緯78.3度的首府長年市(Longyearbyen),位於斯匹次卑根(Spitsbergen)峽灣邊,冷清得只有一條街。附近的房子漆著紅、橙、翠綠、海藍,整齊排成一列,鮮豔的色彩溫暖了冰荒野地的單調,遠遠望去,像是繪本中的童話小屋,令人莞爾。

史瓦巴特群島一帶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教人驚嘆。我們乘著小艇沿著Ckrosfjorden峽灣航行;小艇隨著海浪旋律飄搖,欣賞壯麗的摩納哥冰河 (Monaco Glacier),海面平靜如鏡,倒映著蔚藍的天空,感覺有如幻影,卻又真實存在。黑足三趾鷗(Black-legged Kittiwake)悠游波光水影間,隊員衣著的鮮艷色彩倒影水舞,妝點這片寧靜的世界。寧靜中,偶爾傳來一陣冰塊的迸裂聲,緊接著,是嘩啦啦水花四濺的聲音。

最讓人驚豔的是一座海鳩(Guillemot)棲息的「摩天城堡」,我仰望60萬對海鳩,塞滿高聳崖壁中的岩縫,吱吱嘎嘎的鳴叫聲,震天迴響。據說,海鳩的蛋演化成梨形,不易因滾動而落海。

我們登陸安多雅(Andoya)苔原之島漫步,探險隊長一路為大家解說地貌及生態。我們踩在永凍的土地上,燦爛的陽光已褪去了地表的冰雪,苔原換裝成綠色青苔衣裳,生機遍佈,迷你的小花草抓緊了短暫的夏天成長開花,世界最小的樹(Salix minuarfa)努力吸收營養,只長兩公分高就開花了。我們腳底下的土地底層終年結冰,不久後冬季來臨,整個苔原都將被冰雪覆蓋,又回復一片荒涼,週而復始的生生滅滅。

一趟豐富的生態巡禮,讓人感動於生命的美好。我們的探險隊長是生態學碩士,她曾說:「在地球上,僅少數淨土之一的環境下,與野生動物將近18個月的相處,將改變你對生活遠景的觀點。」的確,親身走一趟北極,親眼目睹北極的壯美,親自感受在這般生存條件惡劣的環境中,每種動植物都把握著僅有的機會,努力的存活,生命的堅韌著實教人感動。但是,如果我們繼續以人類為中心,無法謙卑的與世間萬物和平相處,只顧經濟短期利益,犧牲動、植物等有情眾生生存的權利,那麼北極熊和北極的所有動植物,都將成為一種傳說了。

※本文轉載自《那些極境敎我的事》

那些極境敎我的事-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書的小檔案】

書名:那些極境敎我的事

作者:陳維滄 先生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08/26
定價:300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