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核安危機 台灣核電廠還要延役?


1號機組發生化學爆炸前後圖像。圖片轉載自維基百科。

日本福島第一核能電廠1號機於3月11日受地震及海嘯影響,一號機組廠房12日發生爆炸,已有輻射外洩、也有人受到核污染。緊接著,廠內 3號機14日上午再傳出爆炸,當局已緊急發佈消息要求半徑20公里內的民眾撤離。

 

日本輻射危機就在眼前,國人也擔心福島的輻射外洩會不會影響台灣、如果有影響要怎麼辦?但原能會12日下午對外表示,目前日本福島電廠放射性物質未影響台灣,而且強調國內核能電廠已將耐震及耐海嘯納入考量。至於台灣繼續發展核電的風險是什麼、人民要如何防災,卻隻字未提。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福島核一廠再爆炸 11人受傷 輻射無異常升高
福島核電廠氫爆輻射外洩 21萬人大撤離
台電節能減碳的窮途末路
經濟部能源政策綱領 輕忽再生能源

我們的島|重播地震議題

日本百年強震、震憾全球,也震出核能安全問題,其實早在2007年,日本新潟發生6.8級的地震,就曾經讓全世界最大的核電廠,柏崎電廠受損,爆發輻射外洩的危機,同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台灣,有能力因應地震的考驗嗎?今天,我們的島帶您回顧柏崎啟示錄、以及地質風雲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歐盟公佈了2050年前如何將碳排量減到1990年的80%-90%的低碳經濟準則,這些準則需要每一個成員都一起遵守才有可能達到目標。也許,2050年對於目前不少很關心日本震災的朋友來說太遙遠了,似乎末日就在這幾天要來到。這場大地震改變了日本本島結構,「本州」被震到往東位移2.44公尺,東部外海出現寬150公里的巨縫。而目前最令人擔心的,便是位於福島的核電廠,日本政府已經證實有輻射外洩,附近居民都必須撤離,疏散人數達21萬人。這場大地震的帶來的傷害不只是在日本而已,它引發的海嘯在上周五早晨已從太平洋西岸登陸美國大陸,甚至捲走了一個人。 世界各國都還在嚴陣以待著,身為鄰國,星期五下午也對東海岸發出海嘯警報的我國,同樣為在地震帶上,學者提醒,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交界處花東縱谷應該提高警覺,做好防災工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東北・関東大地震——越工業越危機,越自然越安全的保命之道

作者:munch

3月10日仙台外海地震,日本正式命名為「東北・関東大地震」,發生的原因應該是日本關東地區外海的日本海溝,太平洋海板塊向下擠壓,推擠北米陸地板塊抬昇,造成典型的「海溝型」地震。

這種関東地區太平洋側的海溝地震,海板塊與陸板塊推擠的區域(沖),過去也曾發生過,分別有1978年宮城縣沖地震,以及2003年的十勝沖地震。

昨日規模8.8的東北・関東大地震,在災害發生順序上,地震發生時,劇烈的搖動震垮房舍,造成土石崩落,接著三十分鐘後,海嘯(津波)開始侵襲,並且以多波次形勢,不斷向內陸推擠。
接著長週期震波的影響,讓地震向遠方傳遞,東京市等地開始激烈橫搖,並且造成千葉縣煉油廠起火,以及福島縣核電廠受損,開始擔心輻射外洩。

從地震造成屋倒、土石流危害,到海嘯侵襲、再到長週波震動造成的工業損害,日本稱為「巨大複合型災害」。

精采內文

 
 
 

核安危機 台灣核電廠還要延役?

本報2011年3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1號機組發生化學爆炸前後圖像。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日本福島第一核能電廠1號機於3月11日受地震及海嘯影響,正常及備用電源故障,導致反應爐無法適當地冷卻。12日持續高溫無法下降,下午1點36分 (台灣時間2點36分) 一號機組廠房發生爆炸,已有輻射外洩、也有人受到核汙染。官方還擔心爐心熔解,疏散範圍從半徑10公里擴大到20公里,並將反應爐注入海水。接著核電廠內 的3號機也傳出冷卻失效。

日本輻射危機就在眼前,國人也擔心福島的輻射外洩會不會影響台灣、如果有影響要怎麼辦?但原能會12日下午對外表示,目前日本福島電廠放射性物質未影響台灣,而且強調國內核能電廠已將耐震及耐海嘯納入考量。至於台灣繼續發展核電的風險是什麼、人民要如何防災,卻隻字未提。

反倒是民間團體第一時間提出,如果當地輻射外洩量大會隨著風向擴散,而如果風向朝向台灣,輻射塵就有可能落到近海與陸地上。建議政府應該觀察風向、風速,原能會應隨時公佈輻射觀測數據讓民眾了解如何避免輻射塵傷害。

而輻射如真的影響台灣,民眾應撤離或待在家中掩蔽,盡量不要接觸到輻射塵,等被風吹散稀釋後才能外出。如果輻射量大,政府可以人造雨攔截輻射飄散。到了13日上午,原能會才公布監測數據,並提出未來因應做法。

台灣核電廠耐地震、耐海嘯?

綠 色公民行動聯盟批台電、原委會總聲稱毫無問題、也不需改進,但核一廠耐震設計是0.3g,核二、核三、核四為0.4g,遠不如日本核電廠原本的耐震設計 0.6g(g為重力加速度)。日本核電廠為了因應強震,已開始進行耐震強度提昇工程到1.0g,但台灣卻仍無視於地震的威脅。

1908年發生在台灣東部規模7.3的地震,如果發生在距核四廠最近距離處(約5公里)的地體結構區分界處,計算出設計基準(安全停機)地震係數為0.4g。這次規模8.8大地震已超越現有核電廠的耐震設計,如果強震發生在台灣,核電廠如何保證不受損害?

台灣的核電廠位於斷層帶

台灣也是地震頻繁的地區,但不要說核電廠,水庫、鐵路、公路等公共設施也經常設在斷層帶上、或距離斷層相當近,顯然政府並未正視這種風險,而環評審查時這個風險也未被重視或處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2009年11月經濟部地調所公布最新調查,發現核電廠距離經過金山海岸的「山腳斷層」只有5到7公里。核四廠址5公里內就有6條「非活動斷層」,且貢寮核四廠址的半徑80公里海域內,有70幾座海底火山,其中的11座更處於活火山的狀態。

去年經濟部水利署為了供應中科三期用水,提出大安大甲聯合用水計畫,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一再警告工程位於斷層帶上,但環評還是過了。

2008年8月通過環評的「福隆濱海旅館」,距離核四廠只有3公里,依法核子設施周圍應設禁建區、低密度人口區,政府竟然同意在距核電廠僅3公里處蓋飯店,且未要求業者提出因應核安的緊急應變措施,簡直不可思議。

台灣是否有應付核災的能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強調,政府過去16年間雖花4000多萬舉辦核安演習,但都在「安全狀況」下行禮如儀,核安演習與實際「核子事故」有極大落差,因為政府一直不願承認核電廠的風險與可能危害。

正確的做法是核災發生1小時內必須攝取碘片,讓甲狀腺充滿正常的碘,就可大量阻擋放射性碘的吸收。但台灣核電廠運轉20餘年,政府從未告訴附近居民核電事故發生後,何時正確服用碘片才能避免甲狀腺癌症發生。

環保團體質疑,福島事件疏散20公里周圍的數萬居民,20公里有多遠?如果台灣的核一、核二發生狀況也需要疏散20公里,範圍包括整個基隆、台北市士林、北投、內湖等區,人數將達160萬人。目前台灣核電廠疏散的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只有半徑5公里,核災擴大時如何因應?

核安不能只用說的

台灣有沒有應付核災能力,政府多年來也未提出一個令人安心的說法,日本的核能危機就在眼前,原能會的網站跑馬燈還一直打:「核安輻安、民眾心安」。

台灣有三座核電廠、以及今年即將運轉的核四,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政策綱領」提出讓已屆退役年限的三座廠延役,用意是達到減碳效果,預估到2020年核能發電從1,203萬公秉油當量,提高到1,725萬公秉油當量。

核能危機一觸即發,政府一方面要發展國光石化、六輕五期這種高耗能產業、一方面又要考量減碳,於是又積極推動核能發電、讓老舊核電廠延役,卻刻意忽視發展核能民眾可能承受的風險,這種政策如何能讓民眾信服。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歐盟公佈2050年前之低碳準則

摘譯自2011年3月8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BP位在英國赫爾的化學廠,排放溫室氣體。圖片來自:Ian Britton / FreeFoto.com。歐盟執委會於3月8日通過就歐盟截至2050年前轉型成具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準則。同時執委會表示,如果企業仍常此以往,至2020年前歐盟僅只能達到超出2005年能源效率20%的二分之一水平而已。

該準則内容就執委會提及為達歐盟於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至1990年水平的80%-90%,即「成本效益途徑」加以説明。但環保人士警告說,為及早並於2020年前提高減排至少達40%,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是必要的。

執委會於同一天亦通過一項據表示除減排外,還可加強歐洲競爭力並降低依賴能源的能源效率計劃。過去20年來,排放量減少了16%,而同期歐盟經濟卻增長了40%。

歐盟能源事務專員君特·歐廷格(Guenther Oettinger)表示:「儘管已取得某種程度的進展,我們的評估顯示,進一步果斷和協調一致增加能源效率的行動仍不可或缺,否則歐盟將無法在2020年前達到節能20%的目標。」

該能源效率計劃提出一項具約束力有別以往的目標,要求各國政府每年至少翻新其國内3%的建築物,同時推行政府與公共機構採購能源效率標準。

此外,並鼓勵一般私人大樓進行為節能目的的翻修,以及升等至能源效益較高的電器、工業設備、和發電/熱途徑。

該計劃的重點為推出智能網和智能電錶,提供消費者優化能源使用和節約能源計算必要的信息和服務。

歐廷格指出:「該計劃可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每年替每戶省下高達1000歐元的財務開銷。還可提高歐盟的工業競爭力,創造高達兩百萬個就業機會的潛能。」

執委會表示已採取相關行動,因為引領全球過渡到低碳和高資源效率型經濟將為歐盟帶來諸多好處。

執委會將監督並執行此加強能源效率行動計劃,並在未來幾個月內將這些行動轉化成立法議案。

此外,執委會將於2013年春季對進展情況提出報告。屆時,如果審查結果顯示歐盟的總體目標無法達成,執委會將提出截至2020年具法律約束力的目標。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9.0強震!日本移2.44米 海底裂150公里

摘錄自2011年3月13日tvbs報導

日本9.0強震威力驚人,引發的海嘯襲擊美國西岸,捲走一名遊客,甚至在印尼造成災情,如此巨大的能量也改變了日本本島結構,「本州」被震到往東位移2.44公尺,東部外海出現寬150公里的巨縫,台灣地質專家認為,環太平洋國家板塊運動頻繁,雖然板塊是獨立活動,但是近期「板塊不穩定」,台灣位在地震帶,防震不能大意。

日本海嘯餘威,衝進遠在7千公里外的美國西岸,加州海港的遊艇,被沖翻撞壞,海嘯最高達到2.4公尺,在美國加州捲走一名遊客,打翻船隻,一共有35艘船受損,港區7千人緊急撤離,印尼同樣也被日本海嘯襲擊,海邊的木造船屋倒了。NHK主播:「氣象廳上修地震規模,從芮氏規模8.8上修到9.0,發布時間在星期天早上。」

震後第三天,日本上修強震規模,從芮氏規模8.8改為9.0,日本官方發現,第2次跟第3次的震波,對斷層的破壞力 長達5分鐘,是相當特殊的地震波,這股威力更把本州往東推移2.44公尺,日本東部外海出現長300公里、寬150公里的巨縫,面積之大,足夠把台灣吞沒。」

Top

 

福島核電廠氫爆輻射外洩 21萬人大撤離

摘錄自2011年3月13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由於福島兩座核電廠六機組故障,必須疏散的人數從原先的10萬人再度提高,1號核電廠10公里到20公里與2號核電廠3到10公里的居民都必須撤離,疏散人數達21萬人。 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芮氏規模8.8大地震,福島核能電廠的第一號機組在12日下午3點36分發生氫氣爆炸。日本政府證實輻射外洩,撤離範圍擴大到周圍20公里。 NHK電視台報導,反應爐所在的圍阻體外圍結構顯然已受到破壞,這意味圍阻體可能已出現裂口。 東京大學教授關村直人說,當地檢測到的輻射量達1015微西弗,這是一般人一年間所容許的暴露值,現在是一個小時內就外洩相等的量,數據相當高。 在第一核能電廠發生爆炸後,日本政府要求當地民眾疏散的範圍,從距核電廠10公里擴大至20公里,估計超過10萬人必須撤離。政府並準備發放碘給民眾,降低民眾可能吸收的輻射。

Top

 

日本海嘯登陸美國大陸

摘錄自2011年3月11日BBC中文網報導

日本11日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周五早晨已從太平洋西岸登陸美國大陸。

美國全國氣象服務局稱,在華盛頓州,海嘯從拉普石島登陸,海浪高度據測達1.6英尺,美國氣象員估測,首波巨浪可能會高達9英尺。

舊金山啟動了緊急應救隊並關閉海岸高速公路。洛杉磯發出淹水警告。

阿拉斯加要求沿岸居民處於警戒狀態,不過高度超過5尺的海浪也沒有給當地帶來損失。

然而,由於受到海底摩擦,海嘯抵達太平洋西岸時氣勢已經薄弱,到目前為止,並未給美國帶來多少損失。

與此同時,氣象局警告說,首批海嘯掀起的巨浪經常不是最強的;更多的巨浪正在前往加州的途中,並將波及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民眾不可輕視。

到目前為止,加州和俄勒岡州仍處於海嘯警告狀態,華盛頓州處海嘯忠告狀態。

Top

 

遇強震 台東人:平日做好防災

摘錄自2011年3月13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真遇到就認了!」日本東北強震後,學者提醒花東縱谷應該提高警覺,台東地區多數民眾無奈表示:「該來的,躲不掉,反正習慣了天搖地動,最重要的是平日做好防災工作。」

日本11日下午宮城外海發生8.8強震,美國學者預測地球自轉因此快了1.6(1%)微秒,由於震央剛好就在北美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點,與花東縱谷地質相似,學者提醒花東縱谷一帶應該提高警覺。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花東縱谷正好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槽溝釋放的能量,很可能都非常大,這些板塊擠壓剛好跟所有環太平洋國家地震有關。

處於花東縱谷起點上的卑南鄉鄉長吳信義說,「日本強震後,全鄉鄉民都高度關注」,大家都有警覺性,應做好防震,真發生了,不要心慌。

Top

 

論壇∣東北・関東大地震——越工業越危機,越自然越安全的保命之道

作者:munch

Sp20110312014402  

一、地震之因

3月10日仙台外海地震,日本正式命名為「東北・関東大地震」,發生的原因應該是日本關東地區外海的日本海溝,太平洋海板塊向下擠壓,推擠北米陸地板塊抬昇,造成典型的「海溝型」地震。

這種関東地區太平洋側的海溝地震,海板塊與陸板塊推擠的區域(沖),過去也曾發生過,分別有1978年宮城縣沖地震,以及2003年的十勝沖地震。

昨日規模8.8的東北・関東大地震,在災害發生順序上,地震發生時,劇烈的搖動震垮房舍,造成土石崩落,接著三十分鐘後,海嘯(津波)開始侵襲,並且以多波次形勢,不斷向內陸推擠。

接著長週期震波的影響,讓地震向遠方傳遞,東京市等地開始激烈橫搖,並且造成千葉縣煉油廠起火,以及福島縣核電廠受損,開始擔心輻射外洩。

從地震造成屋倒、土石流危害,到海嘯侵襲、再到長週波震動造成的工業損害,日本稱為「巨大複合型災害」。


 

二、避災之道

到現在,災情不斷顯現,傷亡人數不斷攀昇,但是必須直言,地震發生在日本,其實都早有預防。

日本國土從內陸斷層到外海海溝,甚至遍佈火山,早就讓日本瞭解本身是個地震之國,多年來從地震災情中學習,早就開始進行因應。不僅在建築法規上,日益要求嚴格,更重要是災前的預警,以及正確避難方式,可以讓人員傷亡降到最低。

防災有句名言,「建築只能忍受衝擊,人類可以選擇躲避。」

如何躲,成為降低人員傷亡的道理。日本在平時就會進行防災演習,教導正確避難方式,以及事先規劃的救災集中地。而日本媒體扮演的角色,則是在災難時擔任公共廣播系統,報導災情的重點,不是渲染災情慘重,而是透過即時訊息,提供政府、學者,開始修正原有的防災計畫,宣導新的救援集中地,或是深入救援區。

而在社區部分,曾經前來台灣訪問的日本學者黑田女士,表達日本社區防災的連結,她指出在日本鄉間發達的社區組織,可以在災難發生後,救援來到前,扮演一定的支持角色,讓居民不會慌亂,有效率的等候救援,或依照指示行動。

有效防災,成為降低死傷的重要之因。

三、地質研究

對於災難,其實不必驚憂末日之說,其實所有災難出現,在歷史都有前例可循,不會憑空出現,只是人們不去回顧或善於遺忘。

國內地質專家林正洪,以「大地型說」,表達地質結構形成的地型,有其長期地型特徵,許多災害都是循著過去的痕跡產生。火山爆發岩漿流動的區域,海嘯侵入的浪潮路線,甚至造成土地液化的成災區域,都有一定的軌跡。

林正洪以最近紐西蘭地震災情為例,災情慘重的原因就是地震引起土地液化,而土地液化區域,拿出古代地圖套上,正是古代地下湖泊的範圍。

經過千年萬年,人們以為地層變硬,但是一場地震,就能喚醒大地的記憶,越多遺忘地質警語的人類建築,就會面臨重大危難。

四、工業的二度危害

千葉縣煉油廠起火,以及福島縣核電廠輻射外洩危機,其實也凸現一個問題,就是「人類加工型的災難」。

地震危害、海嘯傾襲等自然災害,在一定時間內終止,但是人類不當選址,或是錯誤建設的工業體系,一旦受創,就能引發二度災害,無論是工業大火及擴散的毒物、毒氣,甚至是核電廠遺害萬年的輻射污染。

「越工業越危機,越自然越安全,已經成為一項除在災難世紀的名言。」

反觀台灣,不斷在沿岸設立大型工業,從核電廠、煉油廠到未來的國光石化,這些區域歷史上都有震災、海嘯產生過,現今總以為工程能擋住災害,卻沒想過災害會以多大形勢,或是「巨大複合型災害」,猛烈襲擊,這些人為工程,在大自然巨力下,根本不堪一擊。

一旦成災,這種肇因工業毀損的巨大污染,形成的不只是「災區」,而是「死土」。

五、台灣的省思

在台灣地震研究,多數集中在陸地的斷層,但是對於海底的海溝、斷層,研究相對不多,但是從印尼海嘯、紐西蘭地震、再到東北・関東大地震,究竟在太平洋沿岸的火環帶,陸地、海底發生何種變化,都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跨國的合作研討。

日本東北・関東大地震已發生,現今不只動員救災,更讓日本政府擔心的問題,就是輻射外洩以及石化污染的危害情形,那才是大地震後,最大的「人類加工型災難」,一旦出事,危害之劇比地震還驚人。

螢幕顯現著災情,台灣媒體仿如當成災難電影,但是在一場場災難之後,除了驚訝、哀傷、恐懼,甚至末世傳說,倒底省思什麼?學會什麼?還是災難之後,政府依舊強詞興建石化工業、核電工業,為災害添加更大的危害因子。

細思吧!台灣不是無災之地,越工業越危機,越自然越安全,現今為保命的道理。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