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2011日本東北‧關東大地震啟示錄


福島核一廠3號機爆炸,節錄自NHK報導畫面。

在日相菅直人做出「東日本全毀」最壞打算,以及台灣若發生同規模事故,恐怕波及整個「北台灣」的情勢下;該是人們嚴肅思索「用電安全」、以及尋求人類「用電文化折返點」這回事了。 

「用電安全」,該是建基於完整事實、資訊透明、超脫反核擁核、超脫經濟VS環保的終極考量,居住在這土地上的人們,我們後代子孫,有權利享有一個不因現代人用電文化而遭受安全威脅的環境。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世界各國加速反思核電

台灣各界聲音與反應

2007回顧:日本新潟地震 全球最大核電廠意外

回顧史上最大核災餘悸:車諾比核災

環保金人獎|加拿大原住民 抵禦伐木業入侵森林家園

作者:Michelle Nijhuis 編譯:謝雯凱 審校:莫聞

廣佈於加拿大中央地帶的北方森林是受到庇祐之地,擁有豐富野生生物、原始溼地與大量的碳匯能力。對於原住民蘇菲亞‧拉布里奧斯加斯(Sophia Rabliauskas)而言,這些豐饒的森林亦是家園。她是白楊河原住民族(Poplar River First Nation)的一員,成長在其傳統領域之中,這片領域是綿延在溫尼伯湖東側200萬英畝的森林。她大半生居住在小巧、與世隔絕的白楊河部落,並期望在那裡過退休生活。

但白楊河領域被工業化伐木與水電發展所包圍,而部落長期以來試圖保護他們的土地。所幸部落發展出一個土地管理與永續經濟發展計畫——蘇菲亞與其他部落領袖並不斷地與曼尼托巴省政府協商——讓他們的目標已然在望。

蘇菲亞2007年獲得環保金人獎,當年47歲,以下訪問進行於4月23日在舊金山舉行頒獎典禮的當天。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日前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重視全球暖化問題的人口降低,相較於08高爾推出不願面對的真相後有2/3的人關心此議題,現在只剩一半。分析指出,民眾漸不關心氣候變遷議題,也許經濟衰退是一個原因。不過要是連命都不保,那還要賺什麼錢呢?過去幾年因應暖化,全球能源政策轉向核電,但這次福島核災展現了核能風險有多大,讓全世界重新思考該下什麼選擇。日前核四廠附近的貢寮居民到行政院前陳情,除了為日本地震受害者祈福,更要求政府核四停建、核一二三廠不得延役,本周日下午更有「我愛台灣、不要核災」大遊行,提醒國人到底想要何種能源政策

福島核災舉世關注,目前各國幾乎都在想辦法幫僑民逃出日本,然而日本東北當地的難民已達40多萬人,尤其是福島電廠周邊的「核災難民」,目前孤立無援,運輸業者因為擔心輻射污染,拒絕協助運送補給,讓人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只能互相打氣,日本演藝人員為災民架設了網站,呼籲全國團結一致,朝重建努力,首頁並有國際巨星渡邊謙為災民朗讀「不輸給風雨」,令人感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人工創造的現代巨災

作者:munch

日本規模9的東北。關東大地震,造成建築毀損、海嘯襲擊,至今統計已致數千居民嚴重傷亡,但是讓人最擔心的事件,卻是因為地震、海嘯,引發的人類加工型災害,造成核電廠事故的輻射污染擴散,以及在海域與土地上,仍舊無法估計的油污、化學品污染,都讓這場「巨大複合型」災難,展現現代災難的面貌。

以往,傳統災害只作用於人類、建築或土地,災後能夠迅速搶救、重建。但是日本東北・關東大地震,說明一件事,那些人工建造的化學、核能、電子工廠,一旦在災害中毀壞,造成的災害,可能都比自然災害巨大且深遠,甚至延長災後的搶救與重建時間,最壞就是毒化土地、輻射污染,造成難以恢復的人間死土。

面對這種自然災害加乘人工添加的災情,原本以為是人間機遇,面對「千年不遇的巨災」,所以根本忽視掉會有如此大的災害來臨,但是隨著更多的資料顯示,發現千年不遇的巨災,根本是錯誤的假設,日本政府清楚災害的來臨,甚至自信的「以工事頑張對抗」。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320「我愛台灣、不要核災」遊行

主辦單位:環保聯盟

時間:3月20日 13:30-18:00
地點:中正紀念堂大忠門(台北市信義路、紹興南街口)
遊行路線:
http://www.tepu.org.tw/?p=3582

日前日本發生芮氏規模9級強震,這起嚴重的天災以及後續引發的海嘯,不僅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了嚴重傷亡事件,對福島地區的核電廠更造成了重大的損害,甚至引起了爆炸與輻射外洩嚴重事故,一時間,前蘇聯車諾比核災事件引發輻射污染的夢魘,又再度引發人們心中的恐懼。

今日我們面對日本發生此嚴重的核災事件,除了同表哀悼之外,是否也應該深刻反思,台灣未來應該更為堅持非核家園的走向,讓台灣的後代子孫,遠久免於核災恐懼的自由。

為此,我們特別舉辦『我愛台灣、不要核災』遊行活動,邀請各界共同參與,希望透過這樣的遊行活動,喚起台灣民眾愛台灣、反核災的危機意識,鞭策政府改弦更張核能擴張政策,早日落時非核家園願景。

精采內文

 
 
 

2011日本東北‧關東大地震啟示錄──安全用電的底線

編輯整理:編輯室

NHK拍下福島第一核電廠意外畫面。(圖片節錄自NHK報導畫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四座機組,在3月11日的大地震、海嘯之後,陸續發生爆炸,成為日本二戰後最大的核子事件。全世界各國都關注著災情的最新進度,並對於核能政策提出各種觀察與主張。

1973年,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推出科幻小說《日本沉沒》(にほんちんぼつ)。當中描述日本列島因地殼變動而引爆火山,導致連串大地震,科學家發現,太平洋板塊的連鎖擠壓效應,將使日本於一年內崩裂沈沒於海底。2006年也改編成了電影,用特效表現出8級大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嘯逆襲等景象。

或許人們從沒認真預想過,這些電影場面有真實上演的一天。而核災帶來的輻射擴散危害,對於和日本同樣環海、坐於地震帶、甚至擁有更高密度核電廠的臺灣,可說是近在眼前的危機。人們該如何因應預防在此次災難中受到波及,以及對自身的核安做出檢驗與防範?

在日相菅直人做出「東日本全毀」最壞打算,以及台灣若發生同規模事故,恐怕波及整個「北台灣」的情勢下;該是人們嚴肅思索「用電安全」、以及尋求人類「用電文化折返點」這回事了。

「用電安全」,該是建基於完整事實、資訊透明、超脫反核擁核、超脫經濟VS環保的終極考量,居住在這土地上的人們,我們後代子孫,有權利享有一個不因現代人用電文化而遭受安全威脅的環境。

核災已使各國民眾感到恐慌,甚至在亞洲地區出現搶購碘片與精製鹽的瘋潮。歐盟多個國家、中國等都決定先暫緩新的核電計畫,或規劃未來降低核電比例。台灣,未來該怎麼做?

本文以網站新功能,匯整了相關的論述與報導,並將陸續引介民間團體提供的資料,期待更豐富相關的討論,促成更完整而成熟的討論。

Top

 

環保金人獎|加拿大原住民 抵禦伐木業入侵森林家園

作者:Michelle Nijhuis 編譯:謝雯凱 審校:莫聞

白楊河領域被工業化伐木與水電發展所包圍,而部落長期以來試圖保護他們的土地。圖片來自:白楊河原住民網站。廣佈於加拿大中央地帶的北方森林是受到庇祐之地,擁有豐富野生生物、原始溼地與大量的碳匯能力。對於原住民蘇菲亞‧拉布里奧斯加斯(Sophia Rabliauskas)而言,這些豐饒的森林亦是家園。她是白楊河原住民族(Poplar River First Nation)的一員,成長在其傳統領域之中,這片領域是綿延在溫尼伯湖東側200萬英畝的森林。她大半生居住在小巧、與世隔絕的白楊河部落,並期望在那裡過退休生活。

但白楊河領域被工業化伐木與水電發展所包圍,而部落長期以來試圖保護他們的土地。所幸部落發展出一個土地管理與永續經濟發展計畫——蘇菲亞與其他部落領袖並不斷地與曼尼托巴省政府協商——讓他們的目標已然在望。

蘇菲亞2007年獲得環保金人獎, 當年47歲,以下訪問進行於4月23日在舊金山舉行頒獎典禮的當天。

問:請描述一下您所居住的森林?

答:嗯,它非常的美。那裡有相當的歷史—我們族人依賴這塊土地而存活—所以它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我們與這片北方森林之間有非常強大的精神連結。我是這樣看的,它十分具有生命力,有著樹林、河流,動物與魚生息在河流中。它是生機盎然的。

問:您部落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我暸解到的是,它非常與世隔絕。

答:我們在冬季會有一條道路,一年中有3個月讓很多人外出或是補充日常用品。到了融雪時,我們週遭會有很多沼澤地,所以唯一去到裡頭的方式是飛過去。但冬季情況慢慢的改變,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我們開始注意到我們補充貨物的季節變得愈來愈短了。

問:您是如何介入森林與河川保育?

答:當我們開始聽到那些將會經過我們領域的開發--傳輸線路、企業考慮在我們部落伐木--我們知道這會威脅我們的生計與我們的部落。我大約在1985年開始去關心,我的部落族人也是,我當時是個學生,在上大學。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不要任何的開發,我們要這片森林保持原來的樣子,即是我們族人一直以來維持的那樣,在它自然的狀態下。

問:為何您的部落決定要發展自己的計畫?

答:對於發生在我們領域的事情,我們要能控制——我們不要任何會摧毀我們土地的開發。幾年來整個部落參與了土地管理計畫的發展,而且最後完成了。對我們而言,與政府一起工作並使他們認可與協助我們獲得我們需要的保護,是個富歷史意義的事。我認為有些其他的原住民族已經開始(他們自己的計畫),但我們正帶頭前進—我想他們將會緊盯著,看看我們的計畫會變得如何。

問:在您們與曼尼托巴省政府幾次會談中,您們使用過最成功的論點是什麼?

答:我們極為努力不懈。我們說過:「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是第一手知道為什麼需要保護這塊土地,以及它對我們的重要。我們知道這片森林是我們族人世世代代捕魚和狩獵所在—所以我們有責任看顧它,而這份責任傳承自長輩、我們的祖先,他們敎導我們要盡我們可能來守護這片土地。」

問:部落裡對您們的工作有沒有反對或批評?

答:剛開始有很多討論,因為(外頭的人在說)我們阻止發展、阻止我們部落繁榮。他們想把我們丟出這個計畫之外。所以當然會有些問題與討論。長輩給了我們方向與指示,而我們弄清楚為何要投入這事—沒有了我們的傳統領域,我們無法作為一個民族來生存下去。我們就是要堅持立場並且實實在在專注於我們的計畫。

問:後續還會有什麼挑戰?

答:我們與政府的協商就快要達成了,但我不確定他們會怎麼看待這事。我知道他們一直非常支持——我們的協商到目前為止進行良好——但到了最後時刻他們仍可能會改變。最大的挑戰就是,試著對於要達成永久保育目的,保有正面的想法。

問:這個獎對您有何意義?

答:它對我的部落意義重大。我們部落只有1200人——沒有人聽過白楊河——但我想地圖上有,因為我們既堅定又強力的守著永久保護我們傳統領域的承諾。這是個極大的殊榮,我備感榮幸代表我的部落與族人接受它。

問:您打算怎麼花這筆獎金?

答:我們將繼續投入我們正在做的。我會想要能有一部紀錄片製作出來,讓大家看看我們在做什麼。我們也需要關注在我們部落,來讓我們的婦女、我們的小孩與我們的族人從過去所發生一切中痊癒。每個人都夢想著健康安全的部落,但為了要實現它,我們需要治癒族人的創傷。我們需要族人能以自身為傲—而我認為我們的傳統領域可助其實現。我們堅定相信我們的土地是非常具有生命力,並且我們確實從土地中獲得到所需的智慧與知識。

*譯註:第一民族(First Nation)是加拿大在原住民事務上的用語,用以泛指加拿大不同族系的印第安原住民族,但是不包括梅蒂人(Métis, 印第安人與西方移民混血的族群 ) 與因努伊特人(Inuit, 愛斯基摩人一支)兩個文化血緣較不同的族群。第一民族擁有議會、各部落傳統領域與其他法律賦予的權益。在本文中翻譯為原住民族。

※ 原文刊於2007年4月27日,Grist Magazine 

※ Grist Magazine是一線上環境雜誌,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Grist Magazine嘗試以詼諧、幽默的角度來切入環境議題與行動,希望能在傳遞環境資訊之餘,也能夠娛樂讀者。

※ 她的組織網站:白楊河原住民族

Top

 
 
 

蓋洛普民調:美國關心氣候變遷的民眾變少了

本報2011年3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圖片來自:FreeFoto.com。2011年3月14日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重視全球暖化問題的人口比例接近1998年的歷史新低。

「僅有51%的美國人民表示他們對於氣候變遷感到非常擔憂,而這比例僅多於1998年一個百分比」,蓋洛普(Gallup)的年度民意調查指出。

在2008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和聯合國跨政府小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有2/3的美國民眾重視氣候變遷的議題。

關心氣候變遷的美國人口比例自從那時起便不斷地下降,2009年降至60個百分比,而去年則是52個百分比。

該民意調查也發現從1990年後期開始,原先有6成的民眾於3年前曾表示氣候變遷已影響全球,現已降至將近5成的少數民眾(佔美國人口49個百分比)相信全球暖化已開始對地球造成影響。

「造成民眾越來越少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原因並不明顯,儘管經濟衰退有可能是一個原因。」,蓋洛普的分析師表示。他提到兩年前的一份民調顯示,在美國民眾的心中,經濟發展比環境更重要。

民調專家也發現,大多數的美國民眾(43%)認為媒體過度渲染全球暖化的嚴重性,這也顯示美國民眾對氣候變遷和其衝擊的看法會因個人的政治立場而不相同。

僅有超過1/4的美國民眾相信媒體大部份有關氣候變遷的報導是正確的,而只有將近3成的民眾相信美國媒體對全球暖化影響的報導過於保守。

保守派的共和黨員比自由派的民主黨員更相信媒體過度誇大全球暖化的嚴重性,而民主黨員比共和黨員更關心氣候變遷,並且相信氣候變遷已經影響整個地球。

1998年是美國民眾最少人數關心氣候變遷的一年,該年也是京都議定書簽定生效的一年,京都議定書是用以降低全球溫室氣提排放的聯合國條約。84個國家簽署此份條約,而美國並沒有簽署。

蓋洛普民意調查是在3月3日和3月6日進行,其中以電話共訪談1021位美國成人民眾。

※資料來源:獨立報

Top

 

十年後 反核再上街頭

本報2011年3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過去幾年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全球吹起核能風,但這次福島核災卻讓全球驚覺,原來核能發電的危險離我們這麼近。為了省一點電費、減一點點碳,要賭上生命財產、家園毀滅的風險,如果是你,你會選什麼?

日本福島核災向全球示範一場什麼叫做「核能風險」,17日核四廠附近台北縣貢寮居民到行政院前陳情,帶著香水百合為日本地震受害者祈福,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核電政策,包括核四停建、核一二三廠不得延役。

環保團體宣佈本周日(20)下午1:30將發起「我愛台灣、不要核災」大遊行。集合地點在台北市信義路、紹興南街口(中正紀念堂大忠門集合)。

反核長路 人民如何作主

這是自2001年2月24日因抗議民進黨政府宣佈核四續建,發起萬人大遊行以來,民間團體再度整合的反核力量。政客把核四停建、續建以政治考量,民間苦苦追求的的核四公投、人民作主卻是10年沒有進展。

此次到行政院抗議的包含老中青三代反核人,前環保署長張國龍、台大資訊系教授高成炎、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中生代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黨、還有年輕一代的學生。而不論那一代的反核人,福島核災都是一場最血淋淋的核能教育,連老一輩的都受到相當大的震撼。

林聖崇說,反核反了這麼多年,今天這麼多人來,感觸良多。他認為,原能會不可能監督台電,核能應該有一個機制來落實人民監督。而如果是民主決策,核四公投在這次災後應該要有一個好好討論的空間。

核電 台灣何去何從?

福島事件後,包括德國、中國等多個國家都已宣佈中止老舊核電廠延役、或新電廠設置計畫,但台灣政府不但正在推動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還計畫今年或明年運轉。貢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通說,台灣沒有能力承受任何一次核災,馬總統有責任告訴人民:「到底台灣何去何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說,福島核電廠是很多小問題視而不見,但累積起來就變成不可收拾的地步,總統、行政院長在事故後都出來掛保證,「你憑什麼掛保證?」福島電廠靠海,反應爐與民宅之間有兩個緩衝區跟一條道路,而貢寮海邊是民宅、濱海公路,再來才是核電廠,「人民是肉盾嗎?」

賴偉傑表示,我們無法選擇天災,但可以選擇不要人禍,發電的方式有很多選擇,如果無法保證安全,應該把核電問題攤開來討論。

核四蓋了 不得不營運?

許多人認為,核四都花了數千億快蓋好了,不運轉不是可惜了。但反過來想,只是因為「蓋了不用可惜」,讓民眾陷入毀滅性的恐懼中,那一個才是負責任的政策?如果此時問民眾要不要住在核電廠旁邊?答案應該相當清楚。

許多青年學生拿著「核四施工有問題,應該停工」的標語,建議政府把核四位於貢寮的480公頃用地,改建為博物館。台大周同學說,為什麼政府到現在都沒有好好檢討核能政策?不只核能,還有很多替代能源可以發展。

核一、二、三延役應重新檢討

高成炎表示,美軍建議撤離福島電廠周圍80公里人民,台灣從北以南已經到了桃園、新竹,「這是多麼嚴重的事。」

福島電廠所用的機組跟台灣的核一、二、四相同,發生的問題可能發生在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核一已經運轉近40年,台電正提案給原能會再延役20年,這時不是暫緩審查,而是要終止延役計畫。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日本核災惡化 各國大撤僑

摘錄自2011年3月18日經濟日報報導

聯合國和美國核能主管當局同聲警告,日本福島核電廠災情惡化,美國與英、德、法、韓和澳洲等國均呼籲在日本的本國公民撤離,甚至已開始撤僑行動,顯見事態嚴重。

日本9.0強震、海嘯和核電廠災變,前所未見的複合大災難,促使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疏散在日本的僑民和員工,歐美和澳洲等國紛紛建議本國僑民考慮離開東京和地震災區。

美國國務院表示,政府已派遣包機,協助美國公民離開日本,並授權駐東京、名古屋和橫濱共約600名使節和眷屬可自行離境。

英國政府也已出動包機,準備撤僑。法國駐東京大使館說,已要求法國航空準備好飛機,供撤僑所需。

白宮發言人卡尼告訴記者:這幾天情況持續惡化,反應爐可能造成的傷害和後果也更嚴重。

日本NHK報導,自衛隊17日上午出動直升機,從空中向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及四號機組灑水,希望降低反應爐的溫度,但成效似乎不大,晚間又出動11輛消防車,從地面執行灑水任務,效果如何還需繼續觀察。如有需要,18日將繼續灑水。17日上午日本警方也派出高壓消防車,但強力水柱無法噴達反應爐,無功而返。

東京電力公司17日晚間則表示,直升機灑水的行動有效降低燃料池的溫度。另外,為核電廠架設新電線的緊急作業已完工,可望重啟冷卻幫浦,穩定供應冷卻反應爐和廢燃料棒池所需的水。

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RC)主席賈柯(Greg Jaczko)16日在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上表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四號核廢料冷卻池已乾涸,「輻射水準極高,可能影響採取補救措施的能力。」

日本官員17日稍早表示,無法確認四號反應爐的核廢料棒是否在水裡,四號爐依然有「嚴重疑慮」。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天野之彌17日前往日本,隨行的還有一群核能專家。天野之彌要出發前在維也納機場表示,到日本後想直接去出事的核電廠,情況依然「非常嚴重」。IAEA打算召開兩年來首次緊急會議。

另外,日本首相菅直人17日緊急任命前內閣官房長官仙谷由人出任內閣官房副長官,以協助救災工作。仙谷在今年1月中旬的內閣改組中下台,主因是未妥善處理去年釣魚台撞船事件,遭輿論和在野黨抨擊。

Top

 

業者拒運 福島災民哭沒物資

摘錄自2011年3月17日自由時報報導

日本東北在經歷地震和海嘯之後,安置的難民已達40多萬人,但福島核電廠周邊被強制撤離或室內避難的「核災難民」,卻仍處於孤立無援狀態,部分運輸業者擔心遭到輻射污染,拒絕靠近或是車輛掉頭,幾乎沒有任何食物與燃油的補給,讓災民大罵政府見死不救。

福島發生核災危機後,核一廠所在的大熊町與雙葉町居民首當其衝,但日媒報導,自衛隊員14日前往位於大熊町的雙葉醫院進行撤離時,院內只發現128位高齡與重症病患,卻找不到半個醫護人員,懷疑醫院人員丟下病患先行落跑,而這些被撤離的高齡病患已有14人過世,該院的負責人至今仍失聯。

福島縣三春町安置了許多從核災區撤離的居民,三春町救災中心的負責人說,他聽說滿載汽油的油罐車已從首都圈開了過來,但油罐車只送油到隔壁的郡山市,並不會進入三春町,部分物流運輸業者的貨車甚至都開到三春町前了,卻又臨時掉頭,過門而不入。

南相馬市市長櫻井勝延也表示,受撤離命令影響,附近災區需要的食物、藥品和燃油等補給統統沒有進來,震災中遇難的死者屍體因為沒有燃油火化,至今只能擺著任其腐爛。他表示,卡車司機不願意進來市內,怕被輻射感染,櫻井不滿地說:「政府要求他們不要外出,但卻沒送來任何東西,簡直是見死不救。」

讀賣新聞17日以「束手無策的6天」標題,批評政府反應不及,救援過慢,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雖然很快成立緊急災害對策總部,從11日到16日開了11次災民救援會議,身為總部長的首相菅直人也公開表示,政府已對災民提供食物、飲水和毛毯等救濟物資,但將近一週,許多重災區的行政單位抱怨未見到來自政府的救濟物資。

Top

 

渡邊謙 為災民朗讀「不輸給風雨」

摘錄自2011年3月18日聯合報報導

因為相信3月11日東日本強震之後,全日本人民最貴重的財產是「絆」(Kizuna,連繫),演員渡邊謙與編劇小山薰堂,為災民架設的網站,取名為kizuna311。

渡邊和小山在發起人的信中寫道,「能不能跨越這樣的艱困,關鍵在人與人之間的『絆』(連繫)。」哀悼、悲傷,不如團結一致,朝重建努力,「我們希望,向災區、全世界,傳送這股『絆』的力量。」

網站首頁由渡邊謙以低沉有力的聲音,讀出日本詩人及童話作家宮澤賢治的詩「不輸給風雨」。

資深女藝人吉永小百合在信中說:「衷心祈禱災民盡快抵達安全的地方。」

役所廣司說,「看見大家強忍悲傷,時時帶著笑容接受訪問,我的心為之顫動。」

渡邊謙朗讀影音請看我

Top

 

論壇∣人工創造的現代巨災

作者:munch

【千葉縣石化廠大火,照片摘自網路】

日本規模9的東北。關東大地震,造成建築毀損、海嘯襲擊,至今統計已致數千居民嚴重傷亡,但是讓人最擔心的事件,卻是因為地震、海嘯,引發的人類加工型災害,造成核電廠事故的輻射污染擴散,以及在海域與土地上,仍舊無法估計的油污、化學品污染,都讓這場「巨大複合型」災難,展現現代災難的面貌。

以往,傳統災害只作用於人類、建築或土地,災後能夠迅速搶救、重建。但是日本東北・關東大地震,說明一件事,那些人工建造的化學、核能、電子工廠,一旦在災害中毀壞,造成的災害,可能都比自然災害巨大且深遠,甚至延長災後的搶救與重建時間,最壞就是毒化土地、輻射污染,造成難以恢復的人間死土。

面對這種自然災害加乘人工添加的災情,原本以為是人間機遇,面對「千年不遇的巨災」,所以根本忽視掉會有如此大的災害來臨,但是隨著更多的資料顯示,發現千年不遇的巨災,根本是錯誤的假設,日本政府清楚災害的來臨,甚至自信的「以工事頑張對抗」。

【濱海漁港氣仙炤市,照片摘自網路】

在歷史上,日本本州東北區域,一直就是津波(海嘯)侵襲之地,其中青森、岩手、宮城三縣構成的三陸海岸,更是在日本海溝的板塊運動下,成為歷史上的地震頻繁地帶,甚至地震規模都不小。

歷史記錄上,日本本州東北地區三陸海岸一帶,發生地震、海嘯(津波)事件如下。

1793年,宮城沖地震,岩手縣中部津波。

1896年,明治三陸地震,岩手縣津波,死者不明者22,000人。

1896年,三陸大津波,死者441人,流失家屋175戸。

1915年,三陸沖地震,志津川湾小津波

1923年,関東地震,津波來襲,數百人犠牲。

1933年,昭和三陸地震,死者不明者3,000 人。

1952年,十勝沖地震,北海道厚岸郡浜中村津波發生。

1960年,智利外海產生規模8.2~8.5地震,海嘯在地震發生後23小時發生,海嘯高度在北海道東岸約0.4~5.0m,三陸沿岸為0.6~6.4m,死者41人,被害総額51億7千万円。

1968年,十勝沖地震津波襲来(水産関係に1億6千万円の被害)

1978年,宮城県沖規模7.4地震(志津川の被害額2億2千万円)

1980 昭和55年12月 クリスマス低気圧災害(漁船200隻沈没破損、養殖等20億円の損害)。

1993年,北海道南西沖地震,奥尻島津波,死者不明者198人。

1994年,北海道東方沖地震津波襲来

1996年,三陸地區海底地震,田老地方津波高14.6m,宮古地方9.1m,白洪地方達38.2m,造成人命嚴重傷亡及財產損失。

地震引發海嘯(津波)事件,在三陸海岸地區出現,已非歷史的偶然,而是成為地區的宿命。換句話說,日本政府很清楚知道當地地震、津波的頻率,不是百年一次、千年一遇,而是每隔數十年或數年,就有自然災害產生。

問題是,明知災害不斷,日本政府作了什麼?這也是讓人遺憾與生氣之處。

東北地區的三陸海岸,災害頻傳,卻也是日本最好的漁場,親潮與黑潮的交會,加上海底複雜的海溝地形,從古代就是漁業興盛的地區,這次發生大火的宮城縣氣仙炤市,就是日本數一數二的漁港。

天然漁場吸引大量居民,但是原有多山的地形,限縮居民的能夠居住的空間,山谷中的沖積平原,已經無法容納增加的人口,於是開始不斷向海侵入,填海造陸興建港口、濱海社區,人口開始往海岸新生地移動生活、居住。

一百年來,國土面積百分七十為山區的日本,不斷以環境整備名義,填海造陸來增加國土面積。根據統計,一百年間,日本一共造就了1200萬公頃的土地,其中1960-1980年代,更是填海造陸的高峰期。

造出的土地,不僅提供居民居住,同時也成為許多工業的新生地。

1971 運轉的福島第一原子力發電所,標示一個新的時代。在地震頻繁地區,建立人類居住地區,也開始在濱海建立重型工業基地,福島核電廠的建立,無異宣示著人類的 狂妄。第一原子力發電所運轉後,1978年就遇上規模7.4的宮城県沖地震,核電廠安然渡過,加深人類的自信,於是不僅增設反應爐組,也增建第二原子力發 電所,以及更多的反應爐。

在地震、海嘯地區,不斷與海爭地,一方面是日本地理條件下不得不為的宿命,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的狂傲,深信科技能夠征服自然。

在學理上,海嘯的生成,除了板塊運動的地震、海底火山所觸發,海岸地形更是加強海嘯的破壞力,當海嘯湧向陸地,由深變淺的海床,開始堆疊聚集海嘯力道的地形,如果是峭壁地形,海嘯不易堆疊,反而緩坡的海岸線,提供海嘯推擠成巨浪湧岸的地形。

填海造陸的區域,會不會形同為海嘯提供一個堆浪的平台?這也是在東北。關東大地震中,可以看見海嘯湧上陸地,速度減緩卻堆起更高水牆,以更大的動能,向前推擠毀壞一切。

這也是台灣西南海岸高度填海造陸,究竟這些廣大的人工海上平台,一旦在海嘯來臨之時,是否提供一個堆浪平台,蓄積更大能量,讓海嘯向內陸洶湧進擊,都是學界必須進一步釐清之事。

百年來,災害不斷發生,無論填海造陸是否堆出巨浪,讓海嘯肆虐,但是生活在緊臨海岸地區的居民,已經船翻屋倒、死傷不斷下,幾十年依賴的巨大海堤等防禦工事,實際上也越來越擋不住,更高的地震與海嘯。

長 期的錯誤,受害的是居民,填海造陸向濱海移居,讓他們吃盡了苦頭。日本政府知道災害不斷,一切避災手段開始進行,不僅加強預警機制,演練逃難路線,甚至在 都市改造上,開始計畫在靠近內陸區域,建設集合住宅,將濱海人口向內陸移居,並且計畫將一些海岸線劃設為防潮區、設立防潮林。

但是種種改變,時間漫長,在工業發達的日本,還是深信更強的防禦工事,能夠快速而有效對抗地震與海嘯的侵襲。

【第一原發核污危機,照片摘自網路】

規 模9的東北。關東大地震,撞開日本政府深信的無敵工事,也撞醒人定勝天的思維,更撞破對於災情嚴重的想像,原來更大的災情,不只是自然之災,還有人類狂妄 安置在海岸上的工業建設,地震海嘯或許不會直接摧毀,但是破壞造成的連鎖反應,都讓災害有了新樣貌,以人類自製的污染,毒害生靈、毀壞土地,成就人類加工的巨災。

現今,許多日本災民,依舊在與天博命,但是必須誠實反省,甚麼樣的歷史緣由,讓居民一次次翻騰在災害的苦海中,甚至面臨自然災害之後,還要面臨核災巨變、油污毒害的人類自殘,落到無法重建、有家歸不得的窘境。

海嘯重創,搶救無力,還得面對急迫的核災風暴,甚至無法估計海洋與土地,到底有多少油污毒害,災情之巨大複雜,遠超過史上所見,至今連搶救、重建,都不知如何開始,甚至更多地方還得繼續疏散逃難。

東北。關東大地震,會給日本政府與國民,一個巨大的思考,高度工業一旦面臨不斷加深巨災,根本微不足道,百年來的人類狂妄,也該學會與自然共存,而非對抗挑戰。

當日本以血淚,展示人間最苦痛的教訓,台灣從中學到什麼?自信滿滿的核能電廠?還是填海造陸的石化平台?或是不見災難不悔悟的政府?

地球,有其運作邏輯,地震、海嘯、火山都是自然一環,它會是災害,但是人類卻常常加工,居住危險區域,建設危險工業,以卵擊石般深入險境的讓災情更加擴大,創造出人類加工的現代災害。

災後,人民傷亡,痛殤親離,那些不死的官,道歉何用?為何不能在災前,誠懇面對自然警訊,思考自然共生之道,莫當將人民推入巨災苦海的冷血之手。

東北。關東大地震,要改變的不只是避災策略,而是徹底對自然共生的思維。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320「我愛台灣、不要核災」遊行

主辦單位:環保聯盟

時間:3月20日 13:30-18:00

地點:中正紀念堂大忠門(台北市信義路、紹興南街口)

日前日本發生芮氏規模9級強震,這起嚴重的天災以及後續引發的海嘯,不僅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了嚴重傷亡事件,對福島地區的核電廠更造成了重大的損害,甚至引起了爆炸與輻射外洩嚴重事故,一時間,前蘇聯車諾比核災事件引發輻射污染的夢魘,又再度引發人們心中的恐懼。

長期以來,各個關心台灣環境的團體,秉持對台灣環境永續的堅持,主張非核家園的立場始終如一,就是希望台灣人民能免於核災恐懼的威脅。

近年來,好不容易建立起非核家園的朝野共識,卻被政府逐步的破壞,不僅對既有老舊核電廠提出延役的計畫,甚且增設核能機組的聲音也始終甚囂塵上,更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相較於推動核能復辟的決心,政府對於核電廠興建安全管理與監督的態度,卻是異常草率。

今日我們面對日本發生此嚴重的核災事件,除了同表哀悼之外,是否也應該深刻反思,台灣未來應該更為堅持非核家園的走向,讓台灣的後代子孫,遠久免於核災恐懼的自由。

為此,我們特別舉辦『我愛台灣、不要核災』遊行活動,邀請各界共同參與,希望透過這樣的遊行活動,喚起台灣民眾愛台灣、反核災的危機意識,鞭策政府改弦更張核能擴張政策,早日落時非核家園願景。

遊行訴求:

1. 反對核一、二、三廠的延役以及新設核能機組的計畫。
2. 全面體檢核一、二、三廠機組與檢討安全設計規範,提高核電廠的防震係數,若無法達成,應即刻除役。
3. 核四工程弊端叢生,所在位址又易受地震及海嘯威脅,核四應立即停建

遊行分隊規畫:

1. 核電廠附近居民大隊
2. 30公里逃命圈範圍內居民大隊
3. 民眾、社團、政黨

遊行路線:http://www.tepu.org.tw/?p=3582

遊行發起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

主辦單位:鹽寮反核自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國辦公室、台灣教授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台灣長工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陽光之友協會…擴大徵求中

協辦單位:北社、珍古德保育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台文教基金會、手護台灣志工團、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保聯盟各分會、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之友會、台灣教師協會、永和登山委員會、李慶鋒議員辦公室、江蓋世辦公室、姚文智辦公室、…擴大徵求中

活動聯絡資訊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電話:02-23648587 傳真:02-23644293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07號2樓
網址:www.tepu.org.tw
Email / facebook:tepu.org@msa.hinet.net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