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6.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全球「城市韌性」大會:氣候調適需全面融入都市政策


韌性城市2011 (Resilient Cities 2011)- 第二屆城市與氣候變遷調適世界大會。照片來源:大會官網。

「城市韌性2011──第二屆城市與氣候變遷調適世界大會」日前在德國波昂召開,這是一個由實踐永續發展的地方政府所串起的聯盟ICLEI召開的年度大會,台灣的高雄市、台南市、台北市、新北市也都從2006年起陸續加入會員,其行動對地方政府突破國家框架的永續行動深具意義,本會特派記者林佳穎,全程與會,帶回第一手觀察,將陸續分享給讀者。

本報今日推出「城市韌性」專題,今日先介紹本次大會有幾個重要的觀察,包括關於資金挹注氣候調適工作之白皮書,另提出「2011市長波昂宣言」。波昂宣言指出:第一,將新的氣候調適與氣候韌性標準納入例行的都市發展方案中;第二,發展專用的資金工具使得地方的調適與韌性策略能全面地含括在都市的方案中;第三,建立額外的地方公共團體能力,使其可以準備、建構並處理大規模的再發展案。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城市韌性專題】城市做氣候調適 資金調度須由下而上

講究創新 都市發展新理念與生物多樣性密不可分

不甩中國打壓 用環保作外交的100種方法

台灣3大城簽下國際抗暖協議  40年間減碳6成

環境信託∣有土地有生態!取得土地進行棲地管理的方式

作者:溫于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

在台灣多樣的氣候環境下,孕育了多樣物種,而物種生存關鍵,即是棲地的完整性,棲息地的改變連帶影響生態系破壞,成為物種滅絕的主因。如何保護棲地並加以規劃管理及建立人與自然交流管道等,皆是保育團體努力目標。

因此,存在哪些取得土地以進行棲地管理的方式,即成為保育團體關切議題。除了租賃、購買、信託、認養等方式外,是否有其他管道可以取得保育之土地?除土地所有權外,是否有其他用益物權可供保育上之運用?

精采內文

世界海洋日∣永續海鮮挑食計畫

作者:黃慧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過漁(過度撈捕)是當前海洋面臨最嚴重的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70%的魚種已枯竭。撈捕速度快過魚類繁殖生長速度、掠食魚種與被掠食魚種之間的食物鏈關係被破壞,導致其他干擾(如污染)更容易威脅海洋生態系,我們的下一代將可能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吃的窘境。

環資專案顧問耿璐提供她婚宴上的「愛海洋‧菜單卡」,邀新人們從婚禮開始改變行動。菜單上的「永續海鮮挑食計畫」詳細說明拒吃「魚翅、海參、生魚片、蝦、吻仔魚及魚子醬」的原因,讓海洋不再因人類結婚而死氣沉沉,恢復往昔生生不息的豐饒,孕育生命、也孕育希望。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在立法院趕著放暑假之前,環境相關的案子接連傳來了讓人失望的消息,前天13日晚上也三讀通過《花東地區發展條例》,昨天部落青年再次北上召開記者會,批評這將形成「財團大軍壓境,原住民血淚百年開啟」。如果說什麼都一定要用錢來算,那麼英國700位科學家算出來了大自然值多少錢,這套「國家生態系統評估」將為英國的自然遺產資源的隱含價值訂出一個價格,研究自然環境提供給社會與持續經濟繁榮的益處,這些自然環境資源的範疇從海洋漁業、物種多元性,甚至是在沙灘上散步所享受到的愉悅。這樣算起來,目前許多看似闊氣的大開發,都是最不划算的賠本生意了,只是把錢賺走的那少數人就是不在乎。然而難道我們什麼都不能作嗎?以最近的海洋日來說,聯合國提出報告,當中提到漁業社區、旅遊業以及保育人士,都能幫助海岸社區更有能力抵擋自然災害以及全球暖化的影響,並且列出了實際成功的案例,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每天都有新的塑化劑食物名單,想必有些讀者已經灰心了,而現在傳出來自中國的薑粉等萃取物也含有塑化劑,到底全球還有多少有問題的食物呢?還是好好把握身邊還在的美好吧,台灣有很多漂亮的步道,多走走,呼吸好空氣,至少泥巴跟青苔是沒有塑化劑的,而且還可以抽獎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我們真的解嚴了嗎?

 

作者: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與許多開發中國家相比,主政者總是自傲於台灣的民主政治,宣稱我國已於民國76年解除戒嚴,從此進入了實施憲政年代,人民的權益也獲得充分的保障。但,真是如此嗎?若是由浮濫的土地徵收來予以審視,真正的情形是:我們並未解嚴,人權保障甚且每況愈下。

我國政府,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都有著極為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亟需財政的大力挹注。依照財稅基本原理,有能力的資本家原本就要承擔比較多的稅賦義務,但是,由於資本具高度的流動性,致使政府不僅不敢對大型資本課予較重的稅賦,並反其道而行,給予了許多減稅及免稅的優惠,甚且在其承租或承買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土地時,價格也是相對地低廉。

精采內文

 

 
 

【城市韌性專題】全球市長發表波昂宣言 強調氣候調適應融入政策

本報2011年6月15日德國波昂訊,特約記者林佳穎報導

韌性城市2011 (Resilient Cities 2011)- 第二屆城市與氣候變遷調適世界大會。照片來源:大會官網城市韌性2011 (Resilient Cities 2011)──第二屆城市與氣候變遷調適世界大會,提出「2011市長波昂宣言」指出:第一,將新的氣候調適與氣候韌性標準納入例行的都市發展方案中;第二,發展專用的資金工具使得地方的調適與韌性策略能全面地含括在都市的方案中;第三,建立額外的地方公共團體能力,使其可以準備、建構並處理大規模的再發展案。

韌性城市2011是由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簡稱ICLEI)、世界市長委員會(World Mayors Council) 以及波昂市政府共同主辦,於6月3至5日在德國波昂舉行。

為期三天將近50場次的議程,安排了因應氣候變遷下城市治理所需挑戰轉型的各面向議題;氣候調適策略對話、社會氣候脆弱性的評估工具、多層次治理知識與資訊交流、焦點城市經驗報告。議題方向包括再生能源、水資源供應及管理、能資源管理、都市生態系統、都市熱島效應、綠色基礎建設、多元參予者的加入、調適及韌性行動計畫等等。

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執行長Joan Clos在開幕致詞中指出,「對氣候改變的衝擊做好準備,是21世紀全球各大城市的主要挑戰。」

所謂「城市韌性」(Resilience Cities)的概念,主要是倡導:新建都市結構必須能夠符合未來的永續性。

「韌性」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新概念:一個未來的永續城市,必須要能夠承受氣候災難帶來的壓力, 並且很快地在歷經災難後回復到正常的狀態,而在氣候變遷下的未來,將是一個資源越來越缺乏,氣候變遷風險越來越強大的狀態。也因此,「資源有效利用」(resource efficient)是韌性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面向,這也將是2050年時居住在全球多達63億的都市人口是否能擁有永續未來的關鍵。

在ICLEI 致力於都市永續發展的20年經驗中發現,面對氣候變遷這項挑戰該有的基本認知是- 必須讓都市區域整體具有對抗氣候災難的韌性,而不是把每一次的氣候風險與災難當成是分開單一的事件。韌性的概念必須要被理解成為一種系統性的方法,融入在未來都市規劃中。

※ 關於 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是一個由實踐永續發展的地方政府共同組成的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ICLEI的任務是建立並且支援各地方政府在永續發展上達成實際改善目標的全球性運動,特別是改善環境條件的、持續累積性地在地行動。

ICLEI國際秘書處設在波昂,並有地區秘書處及辦公室。目前ICLEI擁有超過1200個註冊會員,包括70國家的地方政府及所轄縣市,總治理人口累計超過四億四千萬。

ICLEI執行全球最大型的,連結在地行動、國家目標及國際共同協定的城市氣候計畫(climate programs of cities)。ICLEI提供資訊、執行訓練、籌組會議、促成網絡串連及城市經驗交換、實行研究及先驅專案,並提供技術服務及顧問諮詢。

本次Resilient Cities 2011大會,由國際再保險公司Swiss Re贊助,歐盟區域發展基金,德國北萊茵-西法利亞州政府、 瑞士發展及合作機構、國際對話儲蓄銀行基金會波昂分會共同支援。

Top

 

環境信託∣有土地有生態!取得土地進行棲地管理的方式

作者:溫于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

編按:在介紹公益信託時,會提到「這是棲地保育的法律途徑之一」,然而,棲地保育除公益信託外是否還有其他法律工具取得呢?而公益信託與其他法律工具不同之處又是哪些?本文提供幾項取得土地以進行棲地管理的方式供讀者參考。

在台灣多樣的氣候環境下,孕育了多樣物種,而物種生存關鍵,即是棲地的完整性,棲息地的改變連帶影響生態系破壞,成為物種滅絕的主因。如何保護棲地並加以規劃管理及建立人與自然交流管道等,皆是保育團體努力目標。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珍愛的土地。 賴品瑀攝因此,存在哪些取得土地以進行棲地管理的方式,即成為保育團體關切議題。除了租賃、購買、信託、認養等方式外,是否有其他管道可以取得保育之土地?除土地所有權外,是否有其他用益物權可供保育上之運用?

4月下旬,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共同合辦一場座談會,內容聚焦於「以保育目的進行棲地管理之法律工具探討」,由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陳仲嶙博士整理可能的法律工具,同時透過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的交流討論,型塑後續保育行動。

土地取得的相關法律工具:不同形式、不同結果

以台灣法律規範來說,獲得土地進行管理之法律工具有許多,常見的可能是買賣、贈與及遺贈等形式,此外,包含租賃、使用借貸、農育權設定及公益信託等也是可能之方式。但取得土地僅是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土地上進行棲地保育,因此,相關法律工具是否限制後續土地經營管理、取得土地目的之公益明確性、土地恆久保存目標等面向,皆值得考慮,以下就相關考量,進行法律工具間之比較討論:

• 後續土地經營管理限制

台灣擁有美麗而豐富的珊瑚。郭兆揚攝以後續土地經營管理者角度來看,土地取得後,其經營方式若受到取得方式限制,將阻礙保育管理的目的。

如透過買賣、獲贈與或遺贈而取得土地所有權,管理者可以以所有權人身分,永久而不受限制地進行該土地之使用、收益及處分;若以租賃或是使用借貸的方式,管理者的權限主要依契約而定,假使已到契約期限或是發生終止契約的事由時,原地主即收回土地;比起租賃、使用借貸的方式取得土地,公益信託因有信託目的約束土地使用管理方式,加上公益信託設立後,原地主原則上無取回土地的可能,因可確保土地管理永久為保育而持續;若採取得農育權之方式時,因農育權係為農業使用或土地保育為目的而存在於土地上之權利,因此,土地管理者不得以毀壞土地生產力或造成無法永續利用之方法進行土地管理,若違反,土地所有人得終止農育權。

因此以土地使用權限比較下,從土地管理者角度言,透過買賣、贈與及遺贈而取得所有權的方式,可得到最大之土地使用自由,若以租賃、使用借貸、委任等方式,其限制除契約外,還有其地主之潛在壓力,若以農育權及公益信託等方式,除受當事人間約定拘束外,若在保育目的範圍內,仍享有相當之管理方式自由。

富家溪支流• 土地恆久保存目標

從棲地保育管理規劃來看,土地管理期限,攸關保育成效與否,一般來說,以永續角度考量土地經營與規劃,將使棲地保育受到最大利益。

在透過買賣、獲得贈與或遺贈而取得土地所有權的情況,土地管理者可以永久擁有土地,並規劃土地使用;若以公益信託方式或農育權方式,土地管理者可在一定限制下,規劃土地使用狀況,以公益信託方式來說,基本上可視為永久存續,而農育權設定則視當事人約定而定,以保育為目的之情形,設定的期間沒有上限的限制;而在租賃、使用借貸、委任等情況,基本上依雙方合約約定,但是約定皆有不同的限制,以租賃情形來說,最長不得超過20年,此外,在有法定或約定契約終止的事由發生時,有可能會因地主取回土地而導致保育管理方式提前中斷。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益信託情形,當土地管理者辭任或受解任時,可透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據契約上之保育目的,找尋合適接任之組織或個人,讓其保育目的永久持續下去。

• 取得土地目的之公益明確性及其監督

一般民間組織以公益角度出發,宣稱為保育目而取得土地進行管理,在民間組織使用土地的監督方面又是如何?因此若有保育觀念之地主,該以哪些方式完成土地保育夢想而交付土地,使土地可受到完整善待?

以買賣、贈與及遺贈而移轉所有權的方式來說,若土地管理者背棄當初的承諾,除非另有契約約定,否則原土地擁有者並沒有任何權利可以阻止,且沒有法律規範可引用而加以約束,且當初土地管理者提出之保育目的公益性質,僅由地主評估,而無政府介入;若以租賃、使用借貸、委任的方式,地主可依照約定之契約,評估其效果,甚至可以以損害賠償或終止契約方式介入,在公益性質評估方面,則同樣也無政府之介入;而在公益信託,因公益信託設立後,其土地管理者(受託人)受到公益信託監察人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監督,原地主雖無權干預,但公益信託監察人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監督可要求土地管理者回復原狀,甚至是解任受託人,且在當初設立公益信託時,應先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若是以農育權方式提供土地之地主,若發現土地管理者破壞土地生產力或造成無法永續利用之方法進行土地管理,土地所有人得終止農育權,又農育權設定時,可於向地政機關登記時將「保育目的」明確登記,使保育成為其權利內容。

因此若地主以土地保育夢想而交付土地,公益信託或農育權或許是最值得考慮的方式。

晶瑩的露珠

※本文感謝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陳仲嶙博士審校。

Top

 

世界海洋日∣永續海鮮挑食計畫

作者:黃慧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過漁(過度撈捕)是當前海洋面臨最嚴重的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70%的魚種已枯竭。撈捕速度快過魚類繁殖生長速度、掠食魚種與被掠食魚種之間的食物鏈關係被破壞,導致其他干擾(如污染)更容易威脅海洋生態系,我們的下一代將可能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吃的窘境。

環資專案顧問耿璐提供她婚宴上的「愛海洋‧菜單卡」,邀新人們從婚禮開始改變行動。菜單上的「永續海鮮挑食計畫」詳細說明拒吃「魚翅、海參、生魚片、蝦、吻仔魚及魚子醬」的原因,讓海洋不再因人類結婚而死氣沉沉,恢復往昔生生不息的豐饒,孕育生命、也孕育希望。

延伸閱讀
實踐愛的永恆——環保婚禮幕後揭密
過度捕撈 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愛海洋‧菜單卡」

圖檔類型:jpg檔
下載方式:按滑鼠右鍵「另存圖片」

 

Top

 
 
 

東發條例過關 原民嘆部落「血淚百年」開始

本報2011年6月14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抗議立法院院會昨(13日)晚三讀通過的《花東地區發展條例》忽視《原住民族基本法》,部落青年今日上午北上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質疑《條例》中要求設立的400億元的「花東地區永續發展基金」,是要透過是要「土地開發收益」來籌錢,阿美族紀錄片工作者馬躍‧比吼批評,這將形成「財團大軍壓境,原住民血淚百年開啟」。

部落青年表示,未來將在家鄉詳細調查小型產業如有機小農、合作事業、公益與低碳事業的發展需求後,團結起來要求立院修法。

《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由《東部發展條例》更名而來,原本包含「以土地作價作為東部發展基金」、特區開發排除現有土地法規等條文,遭民間團體強烈批判,在上週五(10日)的朝野協商後並未入法。

不過,原住民團體原本希望在第1條的立法目的內,明定「在原住民地區,應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之規定辦理」,但未果。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成員理新‧哈魯蔚批評,如此根本不能確保未來條例實施能落實原基法精神──確立各產業在使用原住民族土地時,必須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如此,如何確保花東的發展公開而透明?

原住民:拒絕賣地換基金

《條例》第12條明訂「為落實花東地區永續發展,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花東地區永續發展基金,基金總額新台幣400億元,其來源如下:中央主管機關分十年編列預算撥入、縣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撥入、基金孳息、人民或團體之捐助、其他收入。」

然而,當中央政府已負債超過14兆元新台幣,地方政府履瀕入不敷出的此時,遑論基金來源、更奢談基金的孳息,人民團體的大額捐款更不用想!幸福花東促進會成員潘欣榮質疑,400億基金的唯一來源應該就落在定位不明的「其他收入」,然而,究竟花東縣市政府能透過哪些管道來湊齊這400億?令人不禁合理懷疑協商版雖然已刪除「鯨吞」土地的條款,但是否藉其「特別法」的位階來蠶食土地、作價變現?

馬躍‧比吼說,原住民不是反對開發,而是反對無文化、無尊嚴的開發,這種只有金錢的開發是貪婪的。

潘欣榮也指出,花東民眾最關切的焦點是工作機會與生活前景。他認為,民眾最迫切需要的是發展出新就業型態與經濟方式。希望未來推動修法,將公益事業及合作事業,並以低碳綠色產業為產業發展重點納入條文中。讓鄉村的土地得以開放給小而美的合作性經濟體來使用,與農民共創公平、底層、小型的社群支持型農業,才是兼顧就業機會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策略。

Top

 

大自然值多少錢? 英國首度提出生態估價報告

本報2011年6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林可麗編譯,范仕穎審校

倫敦濕地中心。圖片節錄自:英國獨立報報導/ GETTY IMAGES。在嘗試反映「大自然真實價值」的一份分析報告中,700位科學家分析了大自然「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利益。

你覺得從你的房間窗戶看出去的綠色空間景觀值多少錢?專家估價每年對你一個人來說,值300英鎊。而每年英國的林地吸收二氧化碳對全國經濟的價值:6億8千萬英鎊。英國的蜜蜂跟其他的授粉昆蟲總共價值:4億3千萬英鎊。

上述是首次在由英國政府委託、環境部首席科學家華特森(Bob Watson)教授主持的一份研究報告,針對英國環境的經濟、健康,以及社會福利進行貨幣價值估算的意見。

英國「國家生態系統評估」(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NEA)的目標是為英國的自然遺產資源的隱含價值訂出一個價格,研究自然環境提供給社會與持續經濟繁榮的益處,這些自然環境資源的範疇從海洋漁業、物種多元性,甚至是在沙灘上散步所享受到的愉悅。

在嘗試反映「大自然真實價值」的分析中,700位科學家分析了大自然「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利益,例如,幾乎免費為資源消耗者提供潔淨的水資源或是授粉植物。

這份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的分析正用來影響英國政府即將擬定的環境白皮書,分析報告中發現了自然環境為國家經濟產生了數十億英鎊的效益,也為研究採用的新方法立下典範。

舉例來說,休閒漁釣在英格蘭與威爾斯每年能貢獻10億英鎊的效益,總共提供了3萬7千個全職工作機會。華森表示,我們通常只重視那些我們在市面上買賣的自然環境產品,但是其它自然環境的價值卻在決策過程中受到低估。生態系統服務中大約有30%仍然在減少或是惡化。我們雖然正在改善,但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份報告顯示,人們過去太過著重於可交易資源的市場價值,例如木材與糧食作物;但這也導致了不少問題,造成一些生態系統及棲息地,因為污染、過度耗用以及地貌改造而減少。

該報告主要作者之一、東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教授貝特曼教授(Ian Bateman)指出,「為什麼我們會想要賦予環境商品以及環境服務經濟價值呢?其實很簡單,為了確保這些資源與市面上有價商品受到相同程度的重視,因為市面上有價商品目前主導了決策的方向。」

這份報告回顧了過去50年來英國的景觀如何受到管理,並且用數種不同的情境預測了未來50年的情況,情境從一個有極度綠色政策,對環境友善的世界,到一個經濟純粹受市場驅動的世界。

不同的政策選擇對經濟的差異可達每年500億英鎊,這也讓貝特曼呼籲推出一個「法規、獎賞,以及補貼」的組合來鼓勵保護大自然。

英國環境大臣斯皮爾曼(Caroline Spelman)表示,這份評估報告在塑造未來的環境白皮書的過程「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她表示,「英國國家生態系統評估對我們瞭解大自然環境真實價值的能力,以及如何維持這些提供給我們的益處,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比如像是提供補貼給根據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下利益不合成本的農夫讓他們轉行,以及提供一些歐盟的漁夫補助,留下一些魚隻存量。其他的例子包括,藉由提高都市裡戶外空間的價格提高,價值高達每年23億英鎊,希望能夠讓營建公司在新的開發案中提供更多自然區域,而不是只增加房屋的密度。

※資料來源:英國獨立報

Top

 

世界海洋日:突破、發展與警告

摘譯自2011年6月8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0年4月30日,NOAA局長盧布琴科(Jane Lubchenco)在英國石油的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之後,與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漁民及航班船長見面。圖片來自:美國綠色和平。今年的聯合國年度世界海洋日,在各樣的慶祝活動,到包括氣候變遷、石油外洩、污染與過漁等海洋健康問題等挑戰中揭幕。

紐約的著名地標帝國大廈,在8日晚間將以代表海洋分層的紫色、藍色與白色等燈光,由下而上點亮,來慶祝聯合國世界海洋日。

「深水地平線的漏油事件影響了路易斯安那州3/5的海岸線,長度超過1000英哩,是前所未有的環境災難。儘管灣區大部分的石油已經清除,路易斯安那海岸許多地區仍有石油殘存,而這些石油將對灣區的生態系以及社區影響,將繼續數年之久。整個灣區的經濟與社區受到漏油事件嚴重的破壞。」

聯合海洋促進委員會(JOCI)呼籲美國中央與地方官員,支持美國第一個國家海洋政策有效的實行,以對當地經濟與國家工業提供更好的保護,並且能鼓勵創新。

2010年NOAA潛水員首次到訪加州科德爾海床國家海洋保護區,所攝得的礁岩上方的新生魚群。圖片來自:NOAA / Greg McFall。根據國家海洋經濟計劃指出,2007年間海洋經濟提供了超過230萬份工作,對美國GDP貢獻了1380億美金。資料顯示,美國沿海的城市有1.56億人,所有的6900萬個工作對美國經濟貢獻了7900億美金。

報告建議強化聯邦間的協調,特別是加強並支持各州與區域間的協調;改善科學資料的收集與傳遞以協助政策的制定;直接投資在增加政府效率與效能的項目,包括成立海洋投資基金。

聯合海洋促進委員會將在2012年公開評估國家海洋政策的執行狀況。

梅特卡夫海洋與環境研究所宣布了2011年葛拉罕環境報導卓越獎(Grantham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Reporting on the Environment)得主。

經濟學人的阿斯蒂爾(James Astill)以《如何拯救世界之肺:森林》一文贏得了7.5萬美元的獎金。這份含有八個部份的報告指出了全球森林的現況以及所面臨的威脅,這些威脅來自人為開發以及氣候變遷。

保護公海的新共識

IUCN因公海的保護取得了勝利而慶祝。上周在聯合國,各國首次嘗試跨越國際法律在司法管轄權對公海保護不足的鴻溝。

各國同意建立一個以聯合國為基礎的“過程”,以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礎下建立新的多邊協議。

此一過程將著眼在區域管理工具之上,例如海洋保護區以及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各國間海洋科技能力的建立與交流。

公海是面積最大的未保護荒野,佔地球近50%的面積,也就是全部海洋的64%。自2003年以來,IUCN推動國際行動,來保護地球的「藍色心臟」,IUCN 公海政策顧問 Kristina Gjerde 說,IUCN支持在國際層級下的國際水域海岸與海洋生態多樣性保育的各項努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靈感:青年人,改變的下一波

年輕人在以色列巴特亞姆的HaSelah海灘的浄灘活動。圖片來自:Zalul環境協會。官員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其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號召了全世界數百個水族館、動物園、博物館、保育組織以及數千位民眾共襄盛舉,以有趣、啟發性以及教育性的活動來紀念海洋日。

在今年,世界各地的慶祝活動以啟發年輕人保護海洋為重點,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主題活動:青年人,改變的下一波。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8日對全世界的信息中提到,世界海洋日是反思海洋對人類永續發展重要性的機會,也是了解與海洋有關的眾多嚴峻挑戰的時候。

聯合國環境署對永續海洋的案例研究

聯合國環境署在海洋日發表一篇報告,呼籲建立新的夥伴關係,以確保海洋與海岸環境的永續發展。

這份名為《以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簡介指引》的報告,說明不同海洋使用者間更密切的夥伴關係-例如漁業社區、旅遊業以及保育人士,也能夠幫助海岸社區更有能力抵擋自然災害以及全球暖化的影響-利如海洋酸化與海平面的變化。

報告指出了分享知識的方法,以及不同部門間海洋管理的最佳方式,並提供了20的案例研究與成功案例,範圍從南極的極地生態系到印度洋的環礁。

歐洲對減緩魚類族群壓力的計畫

在英國倫敦的全球世界海洋日論壇中,歐盟委員會海洋事務與漁業研究員 Maria Damanaki 對立法者以及與會代表提出警告,「歐盟許多地區過度捕撈,而漁獲量只有90年代的一小部分,而且逐年下降。歐洲有2/3的漁獲仰賴進口。」

她說,首先各國要在2015年以前,達成2002年於約翰尼斯堡所設定的最大永續漁獲量,將之視為一項法律義務。

下一步,Damanaki表示她想終結漁船在超額捕魚後丟棄漁獲。「這是不道德也不可接受的事,對消費者當然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所有的捕獲量都應該調降」,她說。

溫哥華面臨漏油風險

2010年5月12日,英國石油漏油事件後,漂浮在墨西哥灣的重原油。圖片來自:NOAA 。在太平洋岸的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環保人士擔心漏油事件。

為突顯世界海洋日,荒野委員會對溫哥華港可能會發生災難性漏油提出了警告。

「溫哥華正迅速成為北美西海岸焦油砂出口的關鍵,」荒野委員會成員韋斯特(Ben West)說道,「我們反對油輪經過伯拉德灣以及輸油管線計畫的原因在於,我們要與氣候變遷爭戰,而且那樣做會威脅到我們的太平洋海岸。」

韋斯特在9日美國作家與社運人士Antonia Juhasz的一場活動發表演說,介紹他的新書,《黑潮,海灣石油漏油的破壞性影響》,這本書報導了去年英國石油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以及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英國石油以及其他在墨西哥灣鑽探的石油公司曾向政府與民眾保證,他們的技術是『安全的』,而現在我們聽到石油工業說,那些在伯拉德入海口的油輪是安全的。」韋斯特說,「所以保持警戒是很重要的,想到大量的石油經由溫哥華港出口的同時,要記取墨西哥灣災難的教訓。」

測繪海底地形

由一段影片所擷取的畫面,邀請遊客與哥倫比亞大學拉-杜地球觀測所一同探索海底。圖片來自:谷歌地球。從今天開始,坐在椅子上的探險家可以仔細查看深海的地形,精細度遠超過以往,這都要歸功於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所發布的新的海底合成地圖。

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拉-多地球觀測所(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的海洋學家所研發,由多個研究船航次所收集的數據,新的功能將海底的解析度由過去的1公里縮小到現在的100公尺。

海底有火山脊、山峰、廣闊的平原與深谷,但人類對大部分地區的細節仍不比對月球表面與火星來得清楚。

更準確的數據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某些現象造成的風險,包括地震帶。參觀者可以一窺門迪西諾山脊(Mendocino Ridge),也就是胡安·德富卡板塊(Juan de Fuca plate)朝北美西部滑動的位置,這裡可能會產生地震並引發強大的海嘯侵襲陸地。

海洋保育組織宣布海洋英雄獎得主

海洋保育組織Oceana在8日宣布,Peter Wallerstein 與 Sophi Bromenshenkel是該組織第三屆海洋英雄獎的得主。成人與少年英雄獎得主在8日正式公佈,在世界海洋日的當天,保育組織Oceana的「成為海洋英雄」活動也正式啟動。

Peter Wallerstein。圖片節錄自:Mary Cummins 相本。Peter Wallerstein 是加州 El Segundo 海洋動物救援組織的計畫總監,因為致力於搶救受傷的海洋哺乳動物而獲獎。Wallerstein 在全球搶救並且看護生病海洋生物已超過20年。

8歲的Sophi Bromenshenkel來自明尼蘇達的 Richfield,因為為鯊魚保育募款超過3500美金而被選為少年英雄。

「今年的海洋英雄獎令人刮目相看,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海洋保育的實質成就。Wallerstein 拯救過超過3000頭海洋動物,而Bromenshenkel 雖然只有八歲,卻為鯊魚保育募得了數千美金,」海洋保育組織 Oceana 執行長 Andrew Sharpless 說,「像這樣的個人承諾累積起來,可以真正的為世界的海洋帶來改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大陸薑粉含塑 「幾乎在吃塑膠」

摘錄自2011年6月15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禾博天然產物公司進口的薑粉(生薑萃取物)、大豆及橄欖葉萃取粉檢出塑化劑DIB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及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其中薑粉DIBP濃度竟達三萬多ppm,學者說,「這幾乎在吃塑膠了。」

食管局局長康照洲表示,國內2002年開放薑粉進口,這次檢出含塑薑粉為2008年6月輸入,因味道差,三年來只有新北市蔡青霖及台中市達健公司買了10.4公斤薑粉,製成膠囊錠狀等保健食品。康照洲說,蔡青霖僅試作產品,未出售錠狀膠囊;至於達健膠錠產品已回收,剩餘薑粉也封存。另外,禾鑫進口的大豆及橄欖葉萃取粉均未售出,目前相關原料已封存。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凌永健說,DIBP 33100ppm相當於3%,推測不肖廠商選擇價格低廉的工業塑化劑替代。

康照洲說,未來禾博產品需檢附官方衛生安全證明文件,並提出塑化劑檢驗報告外,每批產品還需抽驗5%。另外,中國大陸每批進口的植物萃取物粉末及汁液產品,應檢附衛生證明文件,且增加5%抽驗率。

Top

 

愛山林 步道趴趴走月月抽好獎 第一波得獎者出爐

本報2011年6月15日台北訊,葉品妤報導

鼓勵民眾走入山林、認識全國步道系統的「步道趴趴走」抽獎活動,第一波中獎名單已於今日公布,有60位民眾分別得到步道手札和百分百愛山林純棉T恤,得獎名單請上步道趴趴走網站查詢!

該活動由由林務局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9月底前月月有獎,只要民眾帶著活動專屬的圖貼前往所推薦的百條步道,拍下自己在步道標誌前的圖片上傳專屬網站,就有機會抽到背包、紀念T恤、導航系統、步道叢書等近3百多項的禮物,還有機會和旅遊作家褚士瑩一起到步道旅行。

步道趴趴走活動參加辦法

從民眾所上傳的資料可以看出,民眾對於這項活動相當踴躍,前往的步道不只有輕鬆易走的區域步道,也有難度較高的國家步道,參與者有登山友、親子、情侶組,也有銀髮族。目前最多被造訪的區域步道是位於宜蘭礁溪的林美石磐步道,合歡山步道群則是最熱門的國家步道。
  沒有趕上這次抽獎的民眾還有很多機會,9月底前,每個月只要前往任一條推薦步道,都有機會再次抽中不同的獎品,6月份完成上傳者,於7/15抽出無痕山林背包和文具組共45個獎,依此類推。

主辦單位最後還會就所有參加者再次抽出樂活獎,獎品是全套的步道叢書和戶外背包。上傳最多圖片座標前10名的導航獎可獲得PAPAGO手機導航系統,上傳超過10條步道還有達人獎,獎的禮物是精巧實用的數位相機和望遠鏡,以及由Timberland提供的戶外運動外套。

有關活動相關訊息及百條推薦步道資訊請上步道趴趴走網站http://trail100.e-info.org.tw

 Top

 

論壇∣我們真的解嚴了嗎?

作者: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稻田(賴品瑀攝)

與許多開發中國家相比,主政者總是自傲於台灣的民主政治,宣稱我國已於民國76年解除戒嚴,從此進入了實施憲政年代,人民的權益也獲得充分的保障。但,真是如此嗎?若是由浮濫的土地徵收來予以審視,真正的情形是:我們並未解嚴,人權保障甚且每況愈下。

我國政府,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都有著極為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亟需財政的大力挹注。依照財稅基本原理,有能力的資本家原本就要承擔比較多的稅賦義務,但是,由於資本具高度的流動性,致使政府不僅不敢對大型資本課予較重的稅賦,並反其道而行,給予了許多減稅及免稅的優惠,甚且在其承租或承買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土地時,價格也是相對地低廉。

那麼,政府所需的建設經費到底要從何而來?答案乃是土地相關稅賦及土地的開發。由於地方政府的主要稅源為土地相關稅目,如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等,因此如何增加這些稅收便成為施政的重點。由於農地不用繳稅,因此各地方政府皆千方百計的要把農地轉變成都市土地,如此一來,就能夠課取上述各種稅目。因此,我國都市計畫出現了非常浮濫的現象,即各地方政府不斷的虛報人口數,以此作為將農地劃設成為都市土地的藉口。至今,我們都市計畫的虛報人口數與居住人口數出現了極為驚人的落差,相差竟然高達7百多萬人!

此外,為了配合人口數的虛報,就必須編造另外的謊言來予以合理化,於此,工業區或是科學園區的興設就是最好的藉口。縱然是許多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內仍有許多閒置荒廢的土地,各地方政府卻仍然不斷的增劃工業區或是科學園區。另一方面,民國79年行政院命令「凡都市計畫擴大、新訂或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時,一律採區段徵收方式開發」,這使得被徵收的土地倍增。透過區段徵收,政府還可以無償取得「可建築用地」(俗稱配餘地),透過這些土地的讓售及標售,挹注地方財政。

然這些謊言都必須建構在土地徵收之上,也就是說,這個謊言機制的核心乃是土地徵收一定要能夠實現,否則就無法運行。因此,我們看見了苗栗縣政府在大埔事件中粗殘的對待自己的縣民,我們由此也可以瞭解新竹縣政府為何緊咬竹東二重埔及璞玉農地不放。相當遺憾的,這個謊言機制的運作,是依賴於對於農民財產權及基本人權的侵害。

可嘆的是,民國79年的行政院命令,其效力竟然是高於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民國89年制定的「土地徵收條例」也可以無視於民國85年司法院大法官409號解釋文的要求,因此,誰說我們真正解嚴了?真實的狀況是我們離實施憲政還有一段相當遙遠的距離!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