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水母兵團入侵核電廠 日本、蘇格蘭、以色列都遭殃


Torness核電場,節錄自Graham Chandler相本。

最近世界各地一連三起水母大量入侵核電廠冷卻系統,導致電廠停擺,核電安全再度引起關注。科學家則認為,此現象並不尋常,推論和碳排放增加、海洋酸化導致水母天敵消失有關。

營運電廠法國EDF英國分公司表示,反應爐會在水母數量下降之後重新啟動。EDF發言人說,「水母、海藻與其他海洋漂流物造成的冷卻水流下降都在電廠運作安全的考量範圍內,並不是個未預期的現象。」「這樣做僅是預防性措施,兩座反應爐也都安全關閉,過程中並未造成公共危害。沒有發生任何輻射相關事件,也沒有對環境造成影響。」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美爆核廠危機 水火夾攻3座核設施

美版福島?洪水圍困內布拉斯加2核電廠

印尼總統訪日 質疑核電發展

美國布朗斯費裡核電廠 事故時恐爐心損毀

生物多樣性∣【看啥小魚可以吃】飛魚卵面面觀

作者:陳雅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呂先生說,母飛魚不像許多魚種一樣,產卵後即死亡;她們在一地產卵後,會到別處繼續產卵,「我們只採卵、不抓魚,難道不是保護飛魚的方法?」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永松證實了漁民所觀察到母飛魚會一再產卵的情形,他的研究顯示,母飛魚產卵後生殖線會恢復發育,待下次成熟後再度產卵。

由於飛魚卵產業從業者「拜託」飛魚產卵都來不及了,自然不願意見到飛魚族群數減少,因此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願意接受管理,但是要合理」。

精采內文

農村草根行∣大城西港,尋找鷺鷥林

作者:林明樺

城的西港沙崙吸引了許多白鷺鷥聚集,形成了中部最大的鷺鷥營巢。在正中午的時間,夏耘小組跟隨嚮導來到傳說中的鷺鷥林,原以為會有許多鳥兒在此飛舞,卻只見少數兩三隻白鷺鷥與夜鷺在周圍的水田中覓食。

一隻落難的小白鷺讓一行人想盡辦法從溝中將牠救起,勇敢的嚮導說:讓牠曬太陽回溫,動物就是要任由其順應自然,盡量不要人為干預。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莫聞


 

工業搶水,農民缺水,不只發生在台灣。中國媒體指出工業掠奪性水耗、農業漫灌式水耗、服務業奢侈型水耗、污染質變性水耗和地下水超採,超前性水耗五大因素加劇中國水資源危機;而道德失範、經濟主體價值觀迷失,則是深層次原因。

生態敏感地超限利用,最後受害的還是用戶自身。經濟部最近公布最新監測結果,對廬山溫泉北坡安全提出警告,廬山溫泉區是全台地層移動最頻繁區域,坍塌土石面積將是滅村的小林村1/6面積,區內業者與居民只有遷村一途。

農民生活苦,最近香蕉和木瓜盛產,超便宜,香蕉一斤10元,木瓜一斤也只要13元,一串香蕉換不到一杯珍珠奶茶,連養樂多都買不起!除了賤價傷農,還有不當徵收危及農友生存,日前吳敦義表示口頭承諾,政府辦理土地徵收或區段徵收,應避免徵收優良農田,但農民需要的是制度性變革而非個案處理,仍將於716重返凱道抗爭。

重振農業經濟不一定要水泥化開發,在台東和屏東縣交界的森永村,正實行原民部落共生的野菜種植經濟,或是值得參考的案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違‧離」行動筆記

作者:逗小花(藝術創作者);照片提供:東海岸事件簿

法律只是國家機器的一則笑話,台東縣政府領頭違法,鼓勵開發,替財團鋪路,幫財團擦屁股,唯財團是瞻,做財團的奴隸。上訴乃是一條方便之道,「敗訴」不過是文字遊戲,瞧吧!有錢的就是大爺!「勒令停工」?法院你開什麼玩笑?縣政府立刻核發建照,美麗灣繼續積極施工,兩造聯手共賞法律一個大巴掌,誰說大爺就該乖乖聽話?該聽話的只有人民而已!

多好的示範!財團們個個摩拳擦掌,留著口水,等著接手一個又一個開發案,後山淨土成了待宰肥羊,花蓮鯉魚潭、石梯坪、大港口、台東三仙台、基翬漁港、都蘭鼻……到杉原海水浴場,一網打盡,寸甲不留,殺無赦!誰反對就給他安個「長期佔用國土」之名,多聰明的政府,多卑微的人民,多有權勢的財團,財神萬歲!

精采內文

 

 
 

水母兵團入侵核電廠 日本、蘇格蘭、以色列都遭殃

本報2011年7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段譽豪、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近世界各地一連三起水母大量入侵核電廠冷卻系統,導致電廠停擺,核電安全再度引起關注。科學家則認為,此現象並不尋常,推論和碳排放增加、海洋酸化導致水母天敵消失有關。

首先在6月中旬,大量水母堵塞日本島根核電廠的海水冷卻系統,影響發電量達6%。6月28日,大量水母聚集在海水過濾器附近,導致蘇格蘭一座電廠必須關閉兩座先進氣冷式反應爐(AGR);而在日前,以色列位於海德拉的核電廠也因大量水母吸入冷卻系統,導致停爐。

蘇格蘭Torness核電廠位於蘇格蘭東洛錫安(East Lothian)鄧巴附近,採用兩座先進氣冷式反應爐(AGR),不過仍然會由北海引進海水幫助冷卻燃料棒,平時設有過濾器的防止海洋生物與藻類進入。6月28日,管理人員在海水過濾器的監視螢幕上,發現有大量水母聚集,立即手動關閉了兩座反應爐。

蘇格蘭核能當局稱:並不罕見

營運電廠法國EDF英國分公司表示,反應爐會在水母數量下降之後重新啟動。EDF發言人說,「水母、海藻與其他海洋漂流物造成的冷卻水流下降都在電廠運作安全的考量範圍內,並不是個未預期的現象。」「這樣做僅是預防性措施,兩座反應爐也都安全關閉,過程中並未造成公共危害。沒有發生任何輻射相關事件,也沒有對環境造成影響。」

接獲通報的核能管制局(ONR)表示,「ONR駐點監測員會再繼續追蹤處理情況…這並不罕見,魚類或海藻有時也會造成這樣的情況…發電廠有一套計畫好的流程來因應這種情況。」ONR是新設立於2011年4月1日,前身是衛生安全署(HSE)核能分屬,同年6月1日,運輸部的放射性物質運輸小組也併入了該機構之中,專責管理 民營核電廠。

科學家:水母激增與海洋酸化有關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認為水母數量激增可能海洋水質酸化有關,而這與人類燃燒石化燃料不無關係。聯合國報告顯示,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海洋酸化程度上升了30%。

最近在地中海、美國佛州東北部也發生類似情況。普利茅斯大學Carol Turley博士認為,海洋酸化影響甲殼類動物的生長,使水母天敵減少,再加上水母生存並不受酸化影響,因而導致水母激增。

Top

 

生物多樣性∣【看啥小魚可以吃】飛魚卵面面觀

作者:陳雅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2010年7月15日,漁業署規定的飛魚卵採捕期提早結束,原因是限捕量300公噸已超額至320餘公噸,導致較晚至東北角採捕飛魚卵的澎湖漁民血本無歸,群起抗議。

自2008年起,漁業署規定限期限量採捕飛魚卵,限於每年5月至7月(去年至7/15、今年原訂至7/31)採捕300公噸;並於去年起,要求捕飛魚卵漁船必須插上橘色旗子,並在報關出港前簽署切結書。種種作為無非是保護繁殖期的飛魚,基於「有卵才有魚」的理念,保育飛魚卵就是保育飛魚族群數。

「海上黃金」飛魚卵

台灣迄今對於飛魚的研究並不深入,依據中研院邵廣昭研究員主持的「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版資訊,目前全世界紀錄到的飛魚共有81種,而在台灣就發現了26種,佔三成二,有四翼的、雙翼的,成魚有身長近一尺的、也有小到不足半尺的;但對於不同種飛魚的行為、分佈時空等資料,尚處於半知半解的階段。據漁民觀察,有許多族群會聚集到東北角至彭佳嶼、龜山島海域產卵、也有許多族群據推測是遠離島嶼到大洋中產卵。漁民多以魚體大小來分類,蘭嶼和花蓮的原住民捕捉的是大型飛魚,而會到東北角海域產卵者絕大多數則為小型飛魚,後者因為體型小又多刺,因此東北角只有飛魚卵產業,而不捕飛魚。

目前全世界的飛魚卵三大產地包括台灣、印尼、秘魯;其中,台灣的飛魚卵因保存及加工技術佳,品質為世界第一,口感和色澤超越其它產區,素有「黃金卵」美譽,絕大多數外銷日本、部份有生產履歷者則銷往歐盟,豐收的年頭,單一收購公司一年就外銷40貨櫃。

台灣最大的飛魚卵卸貨點是基隆八斗子漁港,其它依規定可讓飛魚卵漁船進出的港口包括野柳、深澳、梧棲、澎湖。其中,八斗子是採捕飛魚卵最具傳統的漁港,至少從40年前開始已有經濟行為,漁民以「撈」馬尾藻的方式,把飛魚最喜歡的「產房」馬尾藻撈上船,賣給收購飛魚卵的商人。但由於飛魚卵汛期同樣是小管汛期,因此八斗子現在幾乎沒有漁船專捕飛魚卵,自大約30年前,由來自澎湖的漁船逐漸取而代之,2010年到東北角捕飛魚卵的澎湖漁船就有189艘,他們訂作特製的「草包」,串連漂浮在海上,模仿馬尾藻在海面隨浪起伏的特性,引誘母飛魚前來產卵,再回收草包收成成團的魚卵。

澎湖漁民呂先生表示,五、六月份,澎湖海域的魚種不論是高價位的鯛魚、石斑或是低價位的鰹魚和雜魚,大多處於產卵期,放棍(延繩釣)牠們不愛吃餌、放流刺網牠們也不觸網,漁民捕不到魚,迫於生計,才群起航行二百多浬到東北角捕飛魚卵。

「捕飛魚卵是仁慈的」

呂先生說,母飛魚不像許多魚種一樣,產卵後即死亡;她們在一地產卵後,會到別處繼續產卵,「我們只採卵、不抓魚,難道不是保護飛魚的方法?」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永松證實了漁民所觀察到母飛魚會一再產卵的情形,他的研究顯示,母飛魚產卵後生殖線會恢復發育,待下次成熟後再度產卵。

飛魚卵加工業者薛先生也強調,「這種捕撈方式是最仁慈的,因為我們不抓母魚;比起其它漁業抓整尾成魚,讓魚連產卵的機會都沒有,這也許是飛魚卵產業能永續經營這麼多年的原因。」薛先生也透露,在恆春、台東、宜蘭,有少數漁民在飛魚卵成熟到八分左右時,即捕捉母飛魚剖腹取卵,這才是不給飛魚生養機會的粗殘作法。

捕飛魚卵已有十六、七年的呂先生,以及一家兩代從事飛魚卵收購生意的薛先生都表示,如果東北角海域的潮流、水溫適合,兩個月的飛魚卵產期就能捕到上千噸的卵,原料產值近2億元;若是海水環境較差、端午節前後的雨水不多,平均也有六百噸左右的收獲--除了少2006年不知為何,收獲不到二百噸。

因此,對於漁業署於2008年訂出年捕300公噸的限量政策,他們都質疑:評估基礎何在?為什麼是300噸而非500噸或100噸?飛魚族群量的調查資料是否足夠?捕飛魚卵對於飛魚繁殖的影響究竟到達什麼程度?為什麼其它國家都不管制飛魚卵產業,唯獨台灣要嚴格管制?

由於飛魚卵產業從業者「拜託」飛魚產卵都來不及了,自然不願意見到飛魚族群數減少,因此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願意接受管理,但是要合理」。

呂先生認為,政府如果要保護飛魚數量,更應該管制捕捉量,但必須和飛魚卵收購商協調提高收購價,以顧及漁民的生計。

此外,呂先生也指出,近8年來大陸漁船在兩岸的重疊海域、甚至越界採捕飛魚卵的情形非常嚴重;雖然5至7月是中國沿海省份的禁海期,但有許多未接受政府補助的木製小船、或只接受少量補助的小型鐵殼船,蜂擁前來台灣東北角海域搶捕飛魚卵這種「海上黃金」,今年有二百多艘中國漁船,往年更有上千艘的紀錄。如今台灣年限捕量300公噸,但飛魚卵的產量遠不僅此,其它的等於拱手送給中國漁船,漁民咸認這樣的限制措施不啻於「資匪」。

薛先生則依多年經驗提出「恐怖平衡」的經濟行為理論:漁民看天候和潮流就知道出海能否豐收,如果飛魚卵量不夠,出海一趟不但花時間更要花油錢、草包錢,入不敷出,他們出海意願就不高;而若漁民觀察出海能夠豐收,則會大量採捕飛魚卵,即使量多價賤,也能以數量彌補價錢,直到收購商降價到底線,漁民已無利可圖,自然就會停止採捕。薛先生認為這不妨視為一種以經濟理性促使飛魚卵產業永續經營之道。

要不要吃飛魚卵?

目前飛魚卵除了外銷,國內也有業者研發出飛魚卵創意食品,例如飛魚卵香腸、飛魚卵冰品。八斗子的海鮮創意食品開創者「蝦冰蟹醬」負責人薛麗妮表示,靠海吃海,當人們知道海產可以吃出這麼多花樣時,才會去珍惜海洋資源,進而去保護海洋動物的棲地。

陳永松教授表示,可透過產官學合作,運用「標本船」來蒐集飛魚族群量與飛魚卵捕捉量之間的關聯性資料,因為「現在最迫切的是要取得較正確的科學數據以建立資源管理模式」。

針對飛魚卵產業是否明確導致飛魚產量減少的問題,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張水鍇教授也指出,由於飛魚的分布與環境因子有顯著相關性,異常產量的幅度與聖嬰現象的強度似乎有正相關:1997年聖嬰現象較強,2004年較弱,飛魚產量也呈相同關係。因此飛魚產量的變動,除了和漁捕壓力有關外,也可能受到環境變動的顯著影響;不過,目前我國在飛魚時空分布資料的蒐集及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研究上還相當缺乏,所以無法有比較明確的結論。

飛魚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也吃小魚,牠們是海洋食物鏈裡的低階物種,是鬼頭刀、鮪魚及部份鯨豚的食物。當我們在享用口感Q彈、咬下去「卡滋卡滋」還會「爆漿」的一顆顆飛魚卵時,也應該思考:我們是不是吃掉了飛魚繁衍的機會?是否正在與海洋生物「搶食」而可能導致食物鏈斷層?人類身為食物鏈最高階掠食者,理論上什麼都可以吃,實際上是否需要什麼都吃?

所謂「經濟理性」,是在商言商、「真理性」或「作伙死」──大量採捕導致漁民和收購商都無利可圖、飛魚卵也沒有孵化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大家品嚐海鮮冰淇淋、飛魚卵香腸、淋上飛魚卵醬的果凍等另類海產加工食品時,我們只是用味覺去讚賞食品的創意且想要一吃再吃、還是會因此產生更多友善海洋的思考── 例如:透過創意食品提高海產附加價值及原料產值,以提高漁民收入進而減少捕捉量,讓海洋生物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或者,因此了解海洋原本可以提供這麼多樣的生物資源,但卻可能被人類利用消耗完,從而懂得珍惜海洋資源……

※ 編按: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於每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農村草根行∣大城西港,尋找鷺鷥林

作者:作者:林明樺

從芳苑出發,沿著台17線往南來到彰化大城,這裡是濁水溪的出海口,在地人常稱此地為彰化西南角,或以風頭水尾來形容地理位置造成的不利於農耕與出海的生存困境。然而就算是風頭水尾,海口人的韌性依舊不變。彰南沿海-新寶、王功、芳苑以養蚵、蛤為主的經濟型態,而大城緊鄰濁水溪出海口,溼地屬泥濘地,因此居民順應不同的溼地條件,以近海養蜆、內陸養鴨居多。大城受限於沙質地,農地耕作以花生、西瓜為主要作物。晚近漸有農民改採水耕式種植蔬菜,除獲利較高之外,作物也較多元,唯經營水耕蔬菜的門檻與成本較高於農地耕種的方式。

image019image020

也因為地處偏遠,位於大城的西港沙崙吸引了許多白鷺鷥聚集,形成了中部最大的鷺鷥營巢。在正中午的時間,夏耘小組跟隨嚮導來到傳說中的鷺鷥林,原以為會有許多鳥兒在此飛舞,卻只見少數兩三隻白鷺鷥與夜鷺在周圍的水田中覓食。經嚮導解釋,才得知這個時間點鷺鷥都外出覓食了,而鷺鷥林的最佳賞鳥時間是在傍晚,眷鳥歸巢的時刻。

於是,夏耘小組一行人,在大太陽下漫步鷺鷥林,隨著嚮導的腳步與解說穿梭大葉銀合歡與木麻黃交雜的自然林中,泥土、鳥屎、樹木,混合出一股近海特有的土地潮溼味道。
 
途中一隻落難的小白鷺讓一行人想盡辦法從溝中將牠救起,勇敢的嚮導說:讓牠曬太陽回溫,動物就是要任由其順應自然,盡量不要人為干預。一時之間,大夥似乎不忍就此放下小白鷺往前行,但得知人為干預動物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後,似乎也慢慢學著去接受動物原本自有的求生本能,在當下或許狀似殘酷,但是尊重自然才是與萬物和平共處的不變法則。

距離鷺鷥林不遠處的西港橋,站在橋上不時飄來陣陣魚腥味,低頭一看,不知怎麼一回事,橋上竟有許多魚乾與螃蟹的屍體,有的已乾枯、有的被車子壓的扁扁的,難不成魚與螃蟹有超能力跑到橋上來尋短?經嚮導說明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大城地區陸地有嚴重地層下陷,而濁水溪出海口的泥沙也不斷的淤積,因此漲潮時,溪流漸漸高過於橋墩,魚與螃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遺留在橋上回不了家。

距離橋不遠處有棟荒廢的紅磚屋下沉近1/3的深度,原來站在這片土地上,親眼目睹地層下陷的建物是如此的怵目驚心。歸咎地層下陷的原因,不外乎是二林榮成紙廠與位於濁水溪對岸的六輕龐大用水量導致水資源分配不均而來。六輕隔著濁水溪與大城遙望,站在大城西港的中心點往南望,巨大的六輕煙囪不斷的冒出灰白色的煙,不禁讓人要大聲的抱不平,除了工業的資源壓榨與環境污染、政治人物也藉機醜化大城是不毛之地外,並藉機順勢推銷更耗能、更污染的國光石化給大城…。

Top

 
 
 

五大耗水行業加劇中國水危機

摘錄自2011年7月6日自由時報報導 摘錄自2011年7月8日大紀元報導

進入6月中下旬以來,連續強降雨天氣使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災情急轉。但是,中國人均水資源量排名僅全球第109位,全國年均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的缺水,從長遠來看,中國是個缺水國家。

近日,大陸媒體撰文分析指出工業掠奪性水耗、農業漫灌式水耗、服務業奢侈型水耗、污染質變性水耗和地下水超採,超前性水耗五大因素加劇中國水資源危機,並指出環境倫理道德失範、經濟主體價值觀迷失等是中國水危機深層次原因,而中共官員片面追求GDP,無視生態保護,使水危機加劇。

Top

 

經部3D監測 廬山溫泉須遷村

摘錄自2011年7月7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經濟部公布最新監測結果,對廬山溫泉北坡安全提出警告,廬山溫泉區是全台地層移動最頻繁區域,坍塌土石面積將是滅村的小林村1/6面積,區內業者與居民只有遷村一途。

根據地調所估計,廬山溫泉區北坡坍塌土石面積是慘遭滅村的小林村面積約1/6,當地聚落有溫泉業者與居民100多人,相關單位不斷尋找埔里等地作為遷村地點,但業者與居民都不願意離開。

為監測坡地地質安全狀況,地調所首度應用好萊塢動畫的最新3D動作科技研發的副產品,於廬山溫泉北坡裝設井下的全自動化測傾管量測系統,在孔內每50公分即有1個可量測水平任意方向傾斜量的感測器(SAA),進行即時、自動化的傾斜量與位移量資料讀取,並可立即將自動監測成果即時傳回地調所自動監測系統中。

Top

 

一串蕉賣25元 果農叫苦連天

一串蕉賣25元 果農叫苦連天

天氣好水果盛產,現在市場上香蕉和木瓜都超便宜,香蕉一斤10元,木瓜一斤也只要13元,而且這是北部消費市場的價格,在產地,木瓜一斤只剩下1.8元,香蕉也不到3元,農民哀怨的說一串香蕉換不到一杯珍珠奶茶,連養樂多都買不起,真的很慘。

一斤只要10~13元的價格已經是近期最便宜的,而一旁的木瓜也只要13元一斤,超殺的價格,讓消費者買的開心,果農卻很傷心。

由於100年天氣好產量多,產地香蕉一斤掉到只剩3元,而木瓜一斤也只剩令人掉眼淚的1.8元,果農叫苦連天,說還沒算工錢,都已經血本無歸,如果再把人力算進去,這虧的錢還不知道怎麼補回來。

Top

 

營建署說明大埔等開發案農地徵收狀況

摘錄自2011年7月7日中廣新聞台北報導

內政部營建署7日在行政院會報告竹北璞玉計畫、中科四期相思寮、苗栗大埔及灣寶社區等多個土地徵收開發案。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政府辦理土地徵收或區段徵收,應避免徵收優良農田,無論被徵收的農民同意與否,都應考量雙方權益。

多個重大開發案的農地徵收引發爭議,農民揚言將再度夜宿凱達格蘭大道抗議。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葉世文表示,苗栗後龍科技園區案所在的灣寶社區居民多數反對,加上開發案選址不符區域計畫法規定,因此區域計畫委員會決議「不同意開發」。

至於竹北「璞玉計畫」有相當數量的居民反對,開發案已退回新竹縣政府。而苗栗大埔開發案的土地徵收已經圓滿處理20戶,只剩4戶尚待協調;中科四期相思寮聚落將就地保留,也已經規畫出農業保留區給農戶耕作,另有3戶聚落附近的居民希望耕地保留,目前還在協調中。

Top

 

原民部落共生 種植野菜振興經濟

摘錄自2011年7月7日公共電視台東報導

森永村位在台東縣和屏東縣的交界,村子裡原本有500人,但9成的人口都到外地謀生 ,剩下老人、失業族人和小孩,大約還有100人住在村子裡,沒有經濟發展,一位中生代的排灣族人,99年回到家鄉,興起了振興部落經濟的念頭,把家裡荒廢的一甲地開闢成農場,號召族人們來種養生野菜,一天有800元的工資,從100年年初到現在,半年來已經提供了80人次的工作機會,而且每個月,員工還有紅利可以拿,累積到現在一共賣出5000斤的野菜到西部,成了部落新的經濟來源。

森永部落生產的養生野菜,包括了山苦瓜、龍葵、山萵苣、地瓜葉等十多種野菜,這些菜除了賣,也提供給部落老人當晚餐,族人們自給自足。8月部落要成立產業中心和餐廳,推廣族人種的養生野菜,提供部落更多的工作機會和經濟來源。

 Top

 

論壇∣「違‧離」行動筆記

作者:逗小花(藝術創作者);照片提供:東海岸事件簿 到今天,「違‧離」集體藝術行動已屆滿半個月,月圓又缺了。發生仍在進行著,就像浪潮,一波接著一波。我們豎立的圍籬被美麗灣當局拆除了一半,感謝他們「好心」地在颱風來襲前替我們收拾妥當,並激勵了我們再接再厲的情感。就像他們正不斷地日夜趕工,我們的行動亦同樣地「激勵」了他們。

「違‧離」6/20-7/10為期一個月的藝術行動劇場。所有參與者將自 備帳棚在杉原海灘紮營,食宿自理,同時從事集體性的藝術創作。浪濤的聲響對應著施工的敲擊聲;柔細的白沙對應著堅硬的水泥建築;大海的嘆息對應著官商的貪婪與暴力。一波接著一波。日夜交替、潮起潮落,大自然永恆的律動對應著如潮湧來的財團開發。一波接著一波。抗議的聲浪追隨大海的腳步,一波接著一波。

我們,不是第一批的抗議行動,更不會是最後一批,就像浪潮,一波接著一波。

當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的地球,正面臨著人類過度開發所帶來的浩劫,彷彿不關痛癢地急於奔赴一波又一波的開發。就算死了再多的陳明才,善於遺忘的人們不過像是翻了個身一般,繼續沉醉在經濟大夢之中,彷彿我們賴以生存的不是這塊土地,這個地球,而是一堆鈔票。經濟大過一切的視野,正啃噬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東海岸這片最後淨土,當然也該獻祭給貪婪之神。又有什麼好損失的?反正大自然總是會反撲的,反正總是有下一代替我們嚐受苦果。

擁有高容量大腦的人類,自傲於其他物種之上,自傲於「人定勝天」的野心,沙灘不會被掏空,海嘯只留在日本福島,生物不會被滅絕,財神福國佑民。反正宇宙上還有其他星球等著人類「征服」!

蓋在杉原海岸的美麗灣大飯店圍籬裡的水泥工事,聽說正在蓋游泳池。 潮水線距離這些工事約十幾米,搞不懂,又不是在魚缸養魚,幹嘛把自 己圍起來游泳。法律只是國家機器的一則笑話,台東縣政府領頭違法,鼓勵開發,替財團鋪路,幫財團擦屁股,唯財團是瞻,做財團的奴隸。上訴乃是一條方便之道,「敗訴」不過是文字遊戲,瞧吧!有錢的就是大爺!「勒令停工」?法院你開什麼玩笑?縣政府立刻核發建照,美麗灣繼續積極施工,兩造聯手共賞法律一個大巴掌,誰說大爺就該乖乖聽話?該聽話的只有人民而已!

多好的示範!財團們個個摩拳擦掌,留著口水,等著接手一個又一個開發案,後山淨土成了待宰肥羊,花蓮鯉魚潭、石梯坪、大港口、台東三仙台、基翬漁港、都蘭鼻……到杉原海水浴場,一網打盡,寸甲不留,殺無赦!誰反對就給他安個「長期佔用國土」之名,多聰明的政府,多卑微的人民,多有權勢的財團,財神萬歲!

每次出國回來,總是再一次讚嘆於自己家鄉、土地的美麗,勝於許多其他國家,因為,我們總是還保留了東海岸原始質樸的自然之美。瞧瞧美麗灣大違建的例子:巨大而醜陋猶如公寓大樓的建築,未來被海浪掏空地基之後傾斜的危樓,大量陸客排放的洩物直接污染海洋,沙灘成了私有財產得繳費入場。財團賺飽了口袋,留下怵目驚心的巨大垃圾給我們的土地,汙染我們的海洋,福爾摩沙更遙遠了!再想想更多的開發案和更多的垃圾與汙染!「美麗寶島」真的將成為歷史名詞?

天佑都蘭鼻!天佑福爾摩沙!陳明才曾如此疾呼!天佑東海岸!天佑福爾摩沙!嘶啞的吶喊猶如海浪,一波又一波!卑微人民的吶喊猶如海浪,一波又一波!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彭瑞祥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