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相挺護杉原 千人牽手吼海洋


7月10日午後,台東杉原的海岸,相當宜人,陽光普照但不赤焰,海風溫暖而輕柔,適合在沙灘上歌唱、與朋友牽手、來點藝術行動。有近千人為了再次向美麗灣渡假村發出不歡迎的怒吼而齊聚當地海灘。

一個月前,東海岸藝術家們開始在美麗灣渡假村前的沙灘上搭起帳棚,展開一個月的「圍,離」藝術行動,創作音樂、劇場、裝置藝術。在活動劃下句點的時候,與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合辦「千人牽手吼海洋」,到場聲援包括了阿美族各部落、其他原住民族,更有大批熱愛海洋的民眾自行從全國各地前往,甚至也見到多位外籍人士的現身。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原民、藝術家護土地 不只是杉原

不要告別東海岸 金曲歌手嗆「聲」,捍衛傳統領域

美麗灣不美麗 藝人號召千人守護東海岸

沒有海,我的冰箱怎麼辦?

我們的島∣ 蝦猴的蹤影

採訪:林子涵、柯金源;撰稿:林子涵;攝影:柯金源、陳忠峰;剪輯:劉啟稜

通常,當我們看見「蝦猴」的時候,代表牠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家。蝦猴,是「螻蛄蝦」的俗稱,牠是潮間帶的生物,就目前所知,蝦猴幾乎終生都會躲在洞穴裡面。唯有當洞穴被破壞、(或牠被人類抓來當小吃時〉,才會離開洞穴。

彰化鹿港的街道上,店家賣著各式各樣海鮮,蝦猴通常是菜單上的選項之一,所以一般人最容易看見蝦猴的地方,應該就是小吃攤了。吃蝦猴的歷史很久,以前的人們把蝦猴弄鹹,拿來配粥;現在則用炸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上週法國一間核電廠發生爆炸並且引發火災,而且爆炸發生的前兩天,核能當局才在這間核電廠找出32處的安全疑慮。所幸火災發生時並沒有在運作,它已經「因為年度保養而關閉。」警方已確認並沒有造成環境汙染。然而是否每次核安事故都能如此幸運?旅居東京的知名作家劉黎兒上周五返台舉辦反核演說,細數她在日本直擊的核災衝擊,以及了解真相後對核電的憂慮。福島核災有多麼嚴重呢?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福島核電廠的除役與輻射除污相關工作,恐需耗費數十年之久

在對陸地上的污染已自顧不暇時,還有幾個人願意關心海裡的事呢?2011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經過兩次颱風擾亂改期,上週在蘭嶼成功揭開序幕,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在三個調查點,其活珊瑚覆蓋率多有超過25%,健康狀態屬於尚可。接下來將陸續舉辦更多場,好好檢視過了一年,台灣沿海的珊瑚們還好嗎?不會潛水的朋友,也可以上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再次於二子坪舉辦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一群大人小孩身穿青蛙裝移除外來種、夜觀蛙類,度過體驗自然的難忘週末。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想要就拿走--「農人我要」的土地徵收

作者:munch

7月16日重返凱道在即,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等團體,展開一系列下鄉說明會,前往各徵收區與居民互動,了解各地區的徵收現況,也讓各地區居民,清楚為何走上街頭,討回屬於自己的權益。

台灣,十年來土地徵收如火如荼進行,從農村的土地徵收,到城市的都市更新,無論建造工業區、觀光區,或改建新大樓,都是透過徵收的行政手段,強取人民家園、土地,然後轉交財團開發使用,名目上以「公共利益、促進繁榮」為名,但是實際上是「財團利益、炒地繁榮」,以徵收區居民的血淚,厚實政商之間的歡樂。

精采內文

 

相挺護杉原 千人牽手吼海洋

本報2011年7月11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7月10日午後,台東杉原的海岸,相當宜人,陽光普照但不赤焰,海風溫暖而輕柔,適合在沙灘上歌唱、與朋友牽手、來點藝術行動。有近千人為了再次向美麗灣渡假村發出不歡迎的怒吼而齊聚當地海灘。

自2003年德安開發提出杉原海水浴場BOT案,經變更與分割地目規避環評等手段,美麗灣渡假村的BOT案,在2007年因民間團體的介入與當地阿美族刺桐部落原住民的抗爭,開始受到較多的注目,然而台東縣政府與廠商經歷兩次行政訴訟敗訴,被法院勒令停工下,台東縣政府仍允許廠商施工,以及發給使用執照。被視作第一張骨牌的此案,對尚有數十個大型開發案的東海岸,特別有指標意義。目前全國藝術家與名人加入聲援行列,為反對美麗灣運動注入了更大的能量。

一個月前,東海岸藝術家們開始在美麗灣渡假村前的沙灘上搭起帳棚,展開一個月的「圍,離」藝術行動,創作音樂、劇場、裝置藝術。在活動劃下句點的時候,與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合辦「千人牽手吼海洋」,到場聲援 的包括了阿美族各部落、其他原住民族,更有大批熱愛海洋的民眾自行從全國各地前往,甚至也見到多位外籍人士的現身。

活動從刺桐部落耆老祈福儀式開始,點燃了「砲轟大違建的」火焰之後,藝術家揮舞著「不當開發」、「官商勾結」、「圖利財團」、「生態殺手」4面大旗,在沙灘上演出行動劇,表現出4隻原本可以在杉原沙灘上繁衍的海龜所承受傷害,並奔向竹製的狼煙台,將它們連同「大違建危樓」的大旗幟一起焚燒。

「沙灘是我們的,不是財團的!」活動在布農族歌手那布帶領全場參與者牽手包圍住美麗灣渡假村,不停地以歌唱「吼海洋」時達到最高潮,每一個人紛紛與身旁相識與否的人牽起了手,一圈又一圈的圍繞著美麗灣渡假村與海浪之間的沙灘上,因為他們擁有同一個心願,就是希望這片沙灘恢復原來的樣貌、趕跑美麗灣渡假村。

當地部落青年也分發茅草給參與「吼海洋」的民眾,依照傳統為杉原海灘進行驅邪的儀式,由於整個活動期間,鐵皮圍牆內的一側怪手趕工的聲音從來不曾間斷,施工人員也冷漠以對,與會者紛紛對著美麗灣渡假村大聲喊出心願:「大違建快消失!」、「永世不能營運!」、「財團快滾!」、「還我沙灘!」之後,有一名幼童奮力爬上施工所產生的土方,將手上的茅草擲過圍牆,參與者見狀紛紛湧向前,也想將自己手上的茅草丟進美麗灣渡假村,以發揮驅邪的最大功力,由於土方陡峭而鬆軟,不少民眾也紛紛伸出手,互相拉一把,又再一次的與不相識的人牽手,場面非常溫馨。

「千人牽手吼海洋」加入藝術家的創意,以藝術行動與歌聲作柔性的抗爭,一改制式的只是不斷陳情與拉布條、召開記者會,因此獲得了近千人的到場響應。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所做的裝置都是使用天然的材質與資源回收,例如當地可拾得的漂流木、竹子,因此在燃燒之後,只會留下一些可回歸自然的灰燼。而晚間的「不要告別‧東海岸夏日晚會」更是直接以大海為背景,燈光與音響都非常的簡單,將東海岸所滋養的好歌聲不修飾的直接傳達給樂迷。主辦單位甚至為此活動搭建了四間生態廁所,為龐大的美麗灣渡假村與參與的民眾,作了如何友善貼近杉原海灘的最好示範。

Top

 

我們的島∣ 蝦猴的蹤影

採訪:林子涵、柯金源;撰稿:林子涵;攝影:柯金源、陳忠峰;剪輯:劉啟稜

通常,當我們看見「蝦猴」的時候,代表牠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家。蝦猴,是「螻蛄蝦」的俗稱,牠是潮間帶的生物,就目前所知,蝦猴幾乎終生都會躲在洞穴裡面。唯有當洞穴被破壞、(或牠被人類抓來當小吃時〉,才會離開洞穴。

彰化鹿港的街道上,店家賣著各式各樣海鮮,蝦猴通常是菜單上的選項之一,所以一般人最容易看見蝦猴的地方,應該就是小吃攤了。吃蝦猴的歷史很久,以前的人們把蝦猴弄鹹,拿來配粥;現在則用炸的。

原本「吃蝦猴」並不是件稀奇的事情,但是隨著蝦猴在野外的數量越來越少,牠的生存危機,逐漸被注意到。

有人認為,蝦猴減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大量、商業化的捕撈。

所謂大量的蝦猴捕撈,不同於傳統的手工挖掘,而是利用馬達,用水柱沖蝦猴的洞穴。這麼一來,洞穴中的蝦猴,就像是面臨大地震,趕緊逃跑,卻落入了人類的掌心。

不過漁民、研究者更指出,工業污染、環境變遷,讓蝦猴的故鄉─潮間帶有所改變,是更値得注意的議題。

來到彰化伸港的潮間帶,這裡有個「螻蛄蝦資源保育區」,兩旁都是工廠和電廠,不過保育的工作還是在進行。每天,保育志工會在退潮後,來到泥灘地巡察,不管是撿垃圾、勸離來保育區挖蝦猴的民眾、或者向遊客解說,都是保育志工的工作內容。

保育志工林班長,對蝦猴有很深入的了解,不論是蝦猴如何挖地道、如何覓食……談起蝦猴,林班長就滔滔不絕,展露強烈的研究興趣。林班長說,蝦猴的洞穴構造很複雜,不過原則上,蝦猴利用洞穴引導水流,再過濾水流來覓食。所以蝦猴的洞,不只是他的棲息地,還有吃東西的功能。

除了保育志工,在不遠處的鹿港水產養殖試驗所,也正進行蝦猴的研究。研究人員觀察抱著如葡萄般卵串的雌蝦猴,進行蝦猴繁殖、養殖的試驗。這個研究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因應野外蝦猴數量減少的趨勢,希望未來繁養殖成功,可以到野外放流。

不過,蝦猴要鑽洞、以洞穴為家、以洞穴濾食這些特殊的習性,讓牠們不容易在研究室裡存活,這也提醒了我們,原始棲地保育的重要性。

畢竟蝦猴需要洞穴,沒有泥灘地,就沒有牠的存在。然而在蝦猴保育區裡,志工雖然可以減緩蝦猴被挖掘的速度,但是沿海工業區不斷的設立、河川上游一一興建的攔河堰,讓志工們感到又無奈又憂心。因為污染沒有國界,污染的水和海洋,最終都會影響到蝦猴的生存。

不過還是有好消息,保育區志工表示,保育已經有些成效:保育區的生物可以繁衍,甚至多到會出現在保育區外!就像污染無國界一樣,保育區的邊界,似乎也模糊了。意識到蝦猴生存危機的業者、保育志工和研究者及一般人,開始努力保存蝦猴的蹤影。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法國核電廠爆炸 核能安全畫問號

本報2011年7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法國的特里卡斯坦(Tricastin)核電廠。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日前,法國核能當局在法國德龍省(Drôme)的特里卡斯坦(Tricastin)核電廠查出該廠32處的安全疑慮;而後,這間由法國電力公司(EDF)所屬的核電廠發生爆炸。

在上周日(7月3日),法國一間核電廠發生爆炸並且引發火災。在爆炸發生的兩天前,核能當局才在這間核電廠找出32處的安全疑慮。

這場爆炸發生在法國德龍省隆河村(Rhône)的特里卡斯坦(Tricastin)核電廠;爆炸後,濃密的黑煙就像厚厚的烏雲,覆蓋了整片天空。密斯脫拉風(吹向法國地中海沿岸乾寒的西北風)將這些濃煙吹往附近的高速公路。最近是法國人忙著旅行的日子;爆炸發生的這天,許多法國人已離開這裡去享受暑假了。

這間核電廠由法國電力公司所經營。EDF表示,這場意外發生在一座變電箱內,它位在廠內的非核區域,爆炸並沒有造成任何輻射外洩或汙染。身為法國核能的巨頭,法國電力公司發表的聲明中卻只提到火災,對爆炸事件的提及有所略過,也沒有說明火災的原因。這樣的行為更加深了疑慮。

EDF表示:「我們馬上通知救火小組,迅速將火勢得到控制。沒有任何人員傷亡。」

EDF也表示,該核廠的一號反應爐在火災發生時並沒有在運作,它已經「因為年度保養而關閉。」警方已確認並沒有造成環境汙染。

在火災發生前的星期四,法國的核能安全當局──法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法語:Autorité de sûreté nucléaire, ASN),表示特里卡斯坦核電廠的一號反應爐需加強32項安全措施。這座反應爐是一座900MW(百萬瓦)的水壓式反應爐,建造於1974年,並且在1980年開始運作。

在2007年,ASN在報告中提出結論:「該核電廠一定要在管理和訓練方面有所改善」,並且批評該廠處理火災的程序「耗時太久」。次年,特里卡斯坦核電廠的二號反應爐在一次清潔工作中發生鈾外洩,並且汙染了當地的河流。

在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反核聲浪橫掃歐洲;而一週之前,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表示,將投入十億歐元發展核電,他表示核能是「不可或缺的能源」,並加強對核能安全的研究。

法國擁有58座核反應爐,其中有34座和特里卡斯坦核電廠反應爐是相同的機型,它們的平均年齡已有28歲。法國有74%的電力都來自核能發電,更是全世界最大的核能輸出國。

薩科齊表示,在核能的技術和安全上,法國「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是眾所皆知的。他在上週表示:「我們的核電廠較昂貴,正是因為它們更加安全。」

今年3月,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造成了福島核電廠意外。法國總理費雍(
François Fillon)要求ASN對該國的核電設施進行「公開且透明化」的審核,對洪水、地震破壞、停電、冷卻及緊急事故程序的風險進行檢查,並檢察任何可能的改善空間,結果預計在9月出爐。

法國「左派黨」(Parti de gauche)的黨員Corinne Morel-Darleux表示:「這不只是一場核能意外,這是一場有目共睹的事故,它對核電廠的安全畫上了許多的問號。」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Top

 

劉黎兒反核演講 棋王王銘琬低調現身

本報2011年7月11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旅居東京的知名作家劉黎兒。「很多人說你寫情色問題就好,為什麼要寫反核。你就當情色女王就好,怎麼突然去當反核女王…但是這跟情色問題一樣,都是人的生存最基本的問題,是共同等級,是完全一樣的,我去關心核能問題一點都不奇怪,而且是每個人都該關心的!」

旅居東京的知名作家劉黎兒上周五(9日)返台演說時,提出上述的觀察。他在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重拾記者角色深入了解核電議題,發現核電真相長期受到掩蓋與忽視,從此在報章、個人新聞台大力撰述核電真相,並策畫出版《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為第一本核電員工內部告發的中文書。

劉黎兒也曾接受本報立報公視PNN專訪,細數她在日本直擊的核災衝擊,以及了解真相後對核電的憂慮。上週五,則是她第一次公開對外界演說,吸引兩百多人到場聆聽。主要內容包括,擁核者遠遠低估核電風險與成本、用過核燃料棒存放不當、媒體冷處理、大眾不願面對真相等。

劉黎兒表示,過去書寫男女情慾文章,面對讀者的問題,通常都只提供案例,提供別人的作法供參考,並不會直接說該怎麼做;但只有核電這件事,開始想要告訴大家,「這是人類碰不得的事情,媒體上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劉黎兒說,福島核災,改變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因為資訊不透明,人們關於核電有多危險的認知天差地遠,常常衍生家庭爭執。

例如東京某太太每天小心翼翼地測量輻射值,把家中清掃得一塵不染,窗戶都關起來後,再測一下輻射值,終於稍微降低一些,安心了點,結果第二天早上,先生把窗戶通通打開,夫妻就因為這樣吵起來。也有很多丈夫出去外面用餐,有吃魚,回家都不敢跟太太說。或是丈夫買了千葉的蘿蔔回來,這在以前是很有名的,但還是被太太直接丟掉。還有些太太,帶了幼小的小孩,回四國娘家避難,結果就一去不回。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台灣棋王王銘琬:核能問題 是人活下去的基本品質的問題

台灣旅日圍棋高手王銘琬。當天坐在台下的聽眾,有一位不起眼卻特別的來賓,他是台灣旅日圍棋高手王銘琬,劉黎兒的丈夫。

王銘琬其實比劉黎兒更早注意核電問題,他12歲的時候就參觀過清大的實驗爐,美國三浬島核電廠事件後,更持續在注意。王銘琬在台下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對日本發生核能災害,其實覺得「並不意外」,日本核電廠只能承受震度六的地震,而這種程度的地震在日本甚至算不上是大地震。

他認為,就算沒有這次的地震與海嘯,核電廠的危險是一定的,沒有僥倖,未來一定會發生,「危機是很高的。」

談到福島危機對生活上的衝擊,影響不計其數,逃難導致的經濟損失當然是不可避免,但憂慮的「還是擔心自己的小孩,未來還能不能健康的存活著。」

他指出,現在在日本,生活圈裡來往的人,都不太把核能的事情拿出來談,因為一談,可能大家都因為擔憂而離開東京,「那不就引發大崩盤了。」所以大家不敢正式提出來討論,但是大家都有小孩,「這個地方是否還住得下去?」是左右人生的大哉問。

王銘琬指出,輻射危害對人的影響會存在數十年,而人對其影響的研究也不過數十年,在還沒有充分理解的情況下一直去推廣它,是很不應該的。世界上有很多危機存在,「但從我的世界來看 ,核電是最迫切的。」

福島台僑低調現身 考慮在台灣一切從頭來過

劉黎兒的演說,也吸引更多受害者關注核電問題。一名台僑James利用發問時低調現身,談出受害者最真實的掙扎。

James從小就在日本定居,後來也娶了日本老婆,日故發生時是在福島生活、工作的第八年,現在成了逃難到台灣來的難民,除了岳父母家,其他親戚家的房舍都被海嘯沖垮了。他的小孩才三歲。

說起災變當天的故事,滿腹辛酸,當時三更半夜,小孩還在睡,什麼都沒拿,連護照都來不及找出來,就趕緊開車載著全家逃難,地震震垮了許多道路,只有一條路通,半夜三點才開到山形,中間歷經的波折很難一時說個清楚。

逃回台灣,開始找尋福島相關書籍,卻只有《日本核電員工的最後遺言》這本書,他的家庭,現在正面臨人生重大的抉擇,要回日本還是待在台灣。回日本的風險不可預期,待在台灣,卻是一無所有的重新開始。

劉黎兒說,這真是福島人最真實掙扎,呼籲大家多多重視,站出來面對核電真相。

Top

 

除核汙染 日相坦承需花數十年

摘錄自2011年7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

日本首相菅直人9日指出,福島核電廠的除役與輻射除污相關工作,恐需耗費數十年之久,這也是日本政府首度針對福島核汙染提出除汙時間表。

菅直人說︰「福島核災事故恐需耗費3、5、10年,甚至好幾十年處理。」而日本311震災即將屆滿4個月,預期屆時日本官員將詳細說明福島核電廠控制的相關細節。

Top

 

2011台灣珊瑚礁總體檢 首發蘭嶼揭開序幕

本報2011年7月11日台北訊,林育朱報導

7月上旬,低氣壓還在東部外海伺機而動,在蘭嶼則有一群海洋志工躍躍欲試,準備進行今年第一場珊瑚礁體檢活動。2011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募集了12名志工,進行調查任務,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在三個調查點,其活珊瑚覆蓋率多有超過25%,健康狀態屬於尚可。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內政部城鄉分署以及阿拉善生態協會台灣分會等單位合辦的珊瑚礁總體檢(Reef Check)活動,於7月上旬來到蘭嶼為2011年整年度的活動揭開序幕。

由於低氣壓影響,志工們僅能選擇浪況較好的北邊,在母雞岩、雙獅岩及朗島自來水廠外進行調查,每個地點皆蒐集了5米及10米兩處數據,總計6組調查資料,內含底質、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及指標性魚類三項指標。

本次珊瑚體檢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覆蓋率除了雙獅岩5米處及朗島自來水廠外10米處之外,其它各地點健康狀況屬於尚可,而母雞岩及雙獅岩10米處活珊瑚覆蓋率更是超過50%,珊瑚礁健康狀態相當良好。然而,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無脊椎動物,如龍蝦、馬糞海膽、大法螺及大型指標性魚類,如石斑、七星斑,依舊沒有紀錄到,顯示此區還是遭受過漁威脅。尤其是當地人高度利用物種-硨磲貝,僅發現少量個體,但是體型偏小,多數個體不超過20公分。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科學指導員林育朱表示,母雞岩的珊瑚礁覆蓋率相當不錯,但是在5米處發現少數個體大面積地感染到黑綿病,未來是否會繼續擴散應持續關注。此外,<帶你玩蘭嶼>一書作者湯谷明說:「今年有許多當地人曾說有發現棘冠海星,在一些健康珊瑚上也觀察到疑似棘冠海星所造成的食疤,蘭嶼周遭海域已鮮少發現大法螺,棘冠海星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大爆發,應該持續追蹤。」

此次蘭嶼珊瑚礁體檢活動除了兩位資深志工外,其餘皆是第一次參加珊瑚礁體檢的「新生」,但是他們的表現卻深受珊瑚礁體檢顧問陳玄州教練肯定。而這些志工也表示,剛開始參加心中忐忑不安,深怕自己無法負擔這樣的重責大任,但是經過行前訓練之後,發現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剛開始操作時,物種辨識比較困難,熟練後就較為順利。其中,志工楊佳璇認為:「平常潛水都是跟自己熟識的人作伴,透過這個活動讓我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潛友,而且也在活動當中交流許多知識及經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

Top

 

夜夜蛙歌夜瘋狂 生態工作假期夜觀陽明山

本報2011年7月11日台北訊,張姿慧報導

暑假到了,為了替孩子規劃一個難忘又有意義的活動,強化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及體驗,許多家長無不費盡心思籌備。恰巧因一則「志工招募」的報導,讓志工陳禎芳想起大兒子在參加生態之旅後的要求:「媽媽,無論如何,一定要帶弟弟去一次,那是一種很棒的體驗。」憑著這句話,她開始四處號召其他朋友,在7月9日的這一天,集結了一群大人小孩,一起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二子坪舉辦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

陽明山生態工作價期參與志工大合照

此梯次參與的志工,身分非常特別,他們都是因孩子而結識的。從孩子小四參加游泳班開始,一路陪著孩子升上國中。閒暇之餘,這群家長會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聚會,彼此感情也隨著時間愈來愈深厚。

少了陌生,多了份默契。因此,一上車,每個人都雀躍不已,沿路說說笑笑,用像去玩耍般的心情來到陽明山。一群人在解說老師盧堅富的帶領下,從二子坪的步道開始出發。沿途林蔭遮蔽,蟲鳴鳥叫,路徑平坦寬敞,每個人腳步走來都輕鬆自如。

隱藏其間的各種生物,隨著機緣出現在大家面前。除了看到不同種類的毛毛蟲,蝴蝶、羽化的蛹及大松鼠、草蜥、蜘蛛等,還有數不清的植物。有時,為了解說一顆樹、一片葉子、一隻彩蝶,親子團的每一位成員隨著老師的步伐,走走停停,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步道解說結束後,大家開始著青蛙裝,準備清除水池裡的外來種。山上氣候相當涼爽,讓人忘了此時已是七月艷陽天。孩子們充滿青春活力,又叫又跳,大人也感染了這股動力。一群人抱著鬥志要為這塊小小的土地「斬奸鋤惡」。一開始,有些家長覺得生態池的面積比想像中來得小,下水之後,才發現裡頭盤根錯節,需要費些工夫才能拔除,忍不住訕笑自己判斷失誤。

7/9陽明山生態工作價期,二子坪水池內發現許多福壽螺的卵,志工清除為任務.腳踩泥濘,水深及腰,每個人將手伸進水裡,感受連根拔起的快感,偶爾還可看到陸蟹抱卵難得一見的畫面。幾個男孩以清除福壽螺卵為樂,大家分工合作,近兩個小時的勞動,幾乎沒有人喊累,而且越做越起勁,就算飄起小雨,孩子們仍舊不閃不躲。午後,雲霧從遠處飄來,抬頭看,眼前白茫茫一片,彷彿置身在虛無飄渺的環境下工作,也別有一番滋味。體驗為土地付出一點心力的過程,知道環境生態的重要性後,接下來就要邁向另一種新型態的探索。

夜幕低垂,鬧哄哄的禪聲漸漸退去,蛙鳴聲立即四起。大夥沿著林間小道,循著微弱的光源,聽著悅耳的聲響,開始展開夜間觀察活動。在盧老師專業又深入的引導下,志工得以了解以各種不同的鳴叫聲,辨識各種不同的蛙類。

7/9陽明山生態工作價期,夜間觀察常常會看到許多蛙類

除了從聲音辨識,每隻蛙種的身形、皮膚、特徵及行走的姿態也不盡相同。沿途上,發現白頷樹蛙、中國樹蟾、面天樹蛙,還有體型碩大的磐古蟾蜍等,著實讓許多都市人大開眼界。在盧老師詳盡又有趣的解說下,志工們還可伸出手,與青蛙做近距離的接觸。黑暗中,大自然彷彿是另一個舞台,許多夜間生物開始燈場,日夜交替,彼此輪番出沒,多麼美麗的韻律,相信在現場的每一個人,任誰都不忍破壞。

探索除了趣味性,也讓人了解生物的多樣面貌。志工們大都表示,參加「生態工作假期」,不但讓孩子有機會走出來為環境付出一點小小心力,也可讓大自然洗滌自己心靈,教導孩子從小培養對環境的認識及關懷,最重要的是藉此促進合諧的親子關係,可說是一舉數得。

Top

 

論壇∣想要就拿走--「農人我要」的土地徵收

作者:munch

land008
7月16日重返凱道在即,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等團體,展開一系列下鄉說明會,前往各徵收區與居民互動,了解各地區的徵收現況,也讓各地區居民,清楚為何走上街頭,討回屬於自己的權益。

在7月4日進行台中場說明會,上午前往台中烏日溪南徵收區,下午轉往台中南屯文山工業區的寶山徵收區,分別在二個地點舉辦說明會。

說明會中,台灣農村陣線詹順貴律師說明土地徵收法修改現況,表示現行土地徵收法下,以「公共利益」進行徵收的發動機制,一直有嚴重的問題。他表示,許多先進國家,早就不會為「經濟開發」的目的,採行徵收手段,反而土地徵收是利用在「規劃生態保育區」,以及醫院、學校等有助居民的「公共設施」。

反觀台灣,十年來土地徵收如火如荼進行,從農村的土地徵收,到城市的都市更新,無論建造工業區、觀光區,或改建新大樓,都是透過徵收的行政手段,強取人民家園、土地,然後轉交財團開發使用,名目上以「公共利益、促進繁榮」為名,但是實際上是「財團利益、炒地繁榮」,以徵收區居民的血淚,厚實政商之間的歡樂。


台中烏日溪南地區,徵收面積達四百多公頃,徵收的理由相當諷刺,原因為了讓農業區內,到處非法設立的工廠合法化,於是以徵收方式設立特定工業區。那景況彷如有人侵入家園,政府不制裁非法侵入者,反而是將原地主趕跑,讓侵入者合法化。

烏日溪南地區的徵收問題,顯露台灣工業化失控的現象,長期以來太多工廠侵入農地,政府始終漠視不處理,於是一件件污染問題發生,等到爛瘡惡化無力救治,最後竟是犧牲農民權益,徵收土地轉成工業區。

對於烏日溪南居民,相當不公道,在會中居民痛訴,幾十年來家園農地一再被徵收,為農地重劃,為道路開發,政府愛徵收就徵收,家園像切豆腐般,一塊塊被取走,到了現今為了讓工廠合法化,竟然乾脆一次全部取走。

放眼烏日溪南地區,農地裡交雜著工廠,農民必須在污染裡小心耕作,現今面臨徵收,居民相當悲憤。溪南自救會總幹事吳榮津表示,真沒看過一個徵收區,拆了農民家園、毀了農地,竟然工廠完全保留不動,那就像處罰好學生,讓不守規矩的壞學生獲得獎勵。

另外,台中南屯寶山地區規劃開發文山工業區,位於大肚山台地上,開發面積達190多公頃,計劃徵收區域內寶山社區的農地、民宅。

文山工業區早期規劃是台中工業區第四期範圍,1991年報編工業區,開始土地開發的命運,台中市府不斷想開發這塊地區,從一般工業區到環保工業區,甚至中科衛星園區,幾乎是找到機會就想開發,但是2000年及2006年都曾因徵收不易,計畫暫停,維持農業區使用,甚至在2008年,因為精密機械園區二期開發,擔心排擠效應,開發計劃再度宣告暫停。

根據統計,到現今中部地區陷入工業園區開發熱潮,以大台中地區為例,開發中或規劃開發範圍,包括精密機械園區二期開發面積36公頃,烏日產業發展特定區400多公頃、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170公頃、清水科技工業園區300公頃,台中經貿工業園區32公頃、藍海工業區68公頃、中科后里基地246公頃,新增工業區開發面積已超過1200多公頃。

如果再將苗栗(銅鑼科學園區350公頃、崎頂科技園區120多公頃、造橋智慧園區270多公頃)、雲林(虎尾基地96公頃)、嘉義(大埔美工業區439多公頃)、彰化(二林機械園區1100公頃、中科四期園區887公頃)的工業區開發加入,台灣中部工業區開發至少超過4600多公頃,這已經不包括已經擋下來的後龍科技園區300多公頃,以及國光石化所在的8900公頃大城海埔地工業區。

各縣市拼業績式的大量工業區開發,己經造成排擠效應,連帶的也形成更多工業區土地閒置。政府總是以投資意願,作為工業區需求的藉口,但是實際進駐、營運使用率,依舊相當偏低,甚至部分工業區,淪為土地交易,承租承購不蓋工廠,就等著轉手低買高賣賺一筆。以台中高度標榜的精密機械園區一期為例,號稱土地完銷供不應求,進駐廠商90餘家,但是從2006年園區完工,提供廠商進駐設廠,至今五年僅有30餘家工廠完成設廠量產,多數購地未設廠量產,完全不如宣傳所言的「一片榮景,廠商急著找地設廠生產」。

規劃開發的文山工業區,位在台中工業區與精密機械園區之間,在工業區高消售、低生產下,又成為另一塊開發土地,並且規劃為高污染的甲種工業區。但是計畫開發區域內,散佈著少數農地,絕大面積是相思樹與樟樹構成的雜木林地,部分地區已成自然森林,擁有豐富的動物生態,在台中市府標榜大度山科技走廊,不斷開發大度山台地,這裡幾乎已成大度山台地最後的綠地,一旦工業區開發破壞自然,也讓台中西屯、南屯區,全面成為工業重鎮,缺乏自然的生態空間。

更讓居民氣憤是,開發自然林地與農地,還將寶山里一帶納入徵收範圍,這些鄰近道路的社區,有著較高的房價,不僅徵收價格不合市價,甚至未來採取配地,也是分到工業區內偏遠的位置。當地居民痛訴,十多年來,工業區開發走走停停,根本不知政府規劃為何?還有新住戶聽信不會開發,高價買下房舍,馬上面臨低價土地徵收,一下子就賠近千萬,一生積蓄全數耗盡,痛苦不堪。

從溪南工業區到文山工業區,相同的問題都是政府放縱工業,一切苦果由農業來承受,甚至為了不斷開發,一再動用徵收手段,那種想要就拿走的心態,簡直是把人民土地予取予求,當成「農人我要」恣意權力遊戲,完全不顧被徵收者的痛苦感受。

從優良農地到農工交雜的市郊區域,再到都市老舊區域的都市更新,全台陷入徵收狂潮,區域徵收已成最大的惡法,它不是改善原居住民的生活困境,而是剝奪唯一擁有的土地,轉交財團謀利,這種徵收人民財產,創造財團利益的法律,無異是最違反人權的國家暴力。

7月16、17日,人民重返凱道,就是要保護農業資源,反對徵收惡法,許多面臨徵收苦痛的人民都會上街,也需要更多關心的朋友到場相挺,因為惡法不止,永遠沒有人知道,那天自己就得面臨徵收,幸福變得一無所有。

716、717「重返凱道」,記得邀請友人一起上街,對予取予求的徵收政府,大聲喊出「官人,我不要!」。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