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大雨滂沱 3000農民重返凱道 訴求土地正義


716傍晚,下起了大雨,來自台灣各地飽受徵地之苦的民眾(以農民居多)、各地自救會、支持群眾蜂擁至凱道前,紛紛撐起傘、穿起雨衣,參與這場土地正義的盛會。3000多人在滂沱大雨中高喊「堅持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並互相支持、打氣,為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再訪凱道。

凱道,權力的象徵。經過一年的時間,農民重回凱道,少了一份激情,多了一分失落寫在臉上。農民質疑,政府的誠信在哪裡?

隔天雨過天晴,夜宿的農民、群眾一大早起來祭天,將土地收成的果實獻給至高的上帝,感謝祂的庇佑。另一邊,住著最高公僕,對這連續24小時的活動不聞不問,甚至沒有任何人來關切,只有拒馬、警力。農民代表不進總統府,在凱道用殷實的日常工作提醒政府,不要輕估農民的意志。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影音)土地不當徵收仍持續 農民716重回凱道

農民不是兄弟、土地正義不是江湖道義

(2010)凱道守夜 藝院學生粉筆插秧、縫百納被祈福

(2010)凱道月亮為證 農民怒吼:還我土地正義

法律人談環保∣小兵立大功:環評的司法審查制度

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洲律師)

編者前言:環境影響評估迭有爭議;美國1969年制定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是創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法律,我國的環境影響評估法許多的規定,便源自於此。

為了讓大家有更深的認識,特邀請美國密蘇里洲律師田蒙潔開闢此專欄,田律師以美國實務案例來說明環評、司法審查、民間參與的位階、政策環評等等,希望能幫助對環境影響評估有更深層思考。

在美國和全世界的環評發展史上,1971年的Culvert Cliffs Coordinating Committee v.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案,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因為該案確立了環評的司法審查制度。中科三期七星基地附近的農民和環保團體,不滿環評會不需進入二階段環評的結論時,可以一狀告進行政法院,就是因為該案建立的司法審查制度。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搶救下一滴水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張光宗、簡正傑;剪輯:張光宗

一包包泥沙被倒進水裡,黑色的水蛇在水底亂竄。一項攸關台北與桃園地區三百萬人未來的計畫,即將展開。石門水庫是否能起死回生?20年之後,我們是否還有清水可用?搶救水庫的行動,正迫在眉睫…

水庫怕乾旱,也怕暴雨;雨越大,挾帶進入水庫的泥沙也越多。民國40年代政府進行石門水庫規劃時,評估一年的淤積量是79萬立方公尺。但近10年來,石門水庫平均入庫泥砂量達到353萬立方公尺,是原先預估值的4倍以上,淤積量佔水庫容量的三分之一,也讓水庫壽命提前終結。官方預估石門水庫可以再撐24年, 20年後桃園與大台北地區,就要面臨水荒的絕境,而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葉人豪


這兩天上千名農民在凱道上努力訴求土地正義,要求政府多重視農民的心聲,其中「水資源」分配的問題也是重點。雖然台南地區這幾天連續降雨,但對水庫蓄水量進帳仍屬杯水車薪。台南集水區雨不夠,水庫乾、二期稻渴,南區水資源局表示,會持續監控水情,以台南地區民生工業用水穩定供應為目標,但也不會放棄灌溉供水。

另外近年來重視海洋保育的聲浪已經愈來愈大,國際捕鯨委員會討論保護鯨魚的大型計畫已有數年,包括在南大西洋設立鯨魚聖地,但日本、冰島卻阻設鯨魚保護區而鄰近日本的渤海也發生了漏油事故,山東煙台長島縣海鮮養殖戶的貝類、魚類大批死亡,名貴野生鮑魚、海參遭殃。

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冰原日益消退,原來埋藏冰原底層的石油、礦物和天然氣,已變得更加容易開採,各國覬覦豐饒資源,北極的「寒戰」已經升溫。而以《不願面對的真相》告訴大家全球暖化重要性的高爾,正醞釀新一波運動,透過《真相的24小時》節目,讓世人面對氣候變遷真相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大埔案 吳揆應說清楚的事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去(2010)年6月9日凌晨苗栗縣府出動警力與怪手毀壞大埔農田,並引發農婦朱阿嬤飲藥棄世,凸顯土地徵收不僅是摧毀房屋、土地與作物,更是剷除生命依歸的「家園」。同年8月17日吳敦義院長會見大埔農戶並達成二項結論,第一是房屋、基地採原位置保留,第二為集中劃設農用土地,依徵收前農地面積專案讓售,並由苗栗縣政府協助施設農水路系統,以利耕作。行政院並依此宣稱大埔案圓滿解決。

但是十一個月過後,大埔自救會24戶中仍有4戶面臨拆屋徵地。日前(7月7日)行政院會就「苗栗大埔等農地徵收爭議處理情形」進行報告後,由內政部營建署葉世文署長在記者會說明該4戶無法免拆之原因。大埔徵地案的都市計畫變更是為了配合吳院長的政策指示,但最後結果顯見其指示並未達成,吳院長應出面為自己的會面承諾說明白。

精采內文

 

大雨滂沱 3000農民重返凱道 訴求土地正義

本報2011年7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張樂群、廖靜蕙、呂苡榕攝影

716傍晚,下起了大雨,來自台灣各地飽受徵地之苦的民眾(以農民居多)、各地自救會、支持群眾蜂擁至凱道前,紛紛撐起傘、穿起雨衣,參與這場土地正義的盛會。3000多人在滂沱大雨中高喊「堅持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並互相支持、打氣,為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再訪凱道。

凱道,權力的象徵。經過一年的時間,農民重回凱道,少了一份激情,多了一分失落寫在臉上。農民質疑,政府的誠信在哪裡?

隔天雨過天晴,夜宿的農民、群眾一大早起來祭天,將土地收成的果實獻給至高的上帝,感謝祂的庇佑。另一邊,住著最高公僕,對這連續24小時的活動不聞不問,甚至沒有任何人來關切,只有拒馬、警力。農民代表不進總統府,在凱道用殷實的日常工作提醒政府,不要輕估農民的意志。

守護土地正義的永生樹

攝影:呂苡榕

由全國各大藝術學院的學生所組成的「美農小組」長期關懷農村現況,此次在凱道守夜現場搭建起3公尺高的大樹,定名為「土地正義永生樹」,象徵農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堅守「土地正義」的決心。

「農村是台灣的根基,我們的社會能夠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全賴農村生產糧食餵養全民。」永生樹行動負責人湯翊羚說。在永生樹下,人們將承諾以及祝褔寫在小紙片上,掛到樹上。此後,都不忘了這一夜,在凱道所許下,為守護台灣土地貢獻心力的承諾。

優質糧食力抗徵地惡法

攝影:呂苡榕 攝影:呂苡榕

一開始凱道吸引人群的是爆米香的氣味,然後是那一響熟悉的「蹦」聲。這些香味是來自竹北芎林東海里的優質米,以及台中大雅的小麥。爆好的米香,工作人員傳送給現場的民眾,故鄉的滋味點滴在心頭。

優質農產品擺滿現場,而且不只是擺飾,這次現場還發放二重埔的東海米以及美濃的檸檬。東海米可是日據時代獻給天皇的優質米,歲月更迭,政權轉移,種出優質米的技術卻未失傳,甚至更精進,人民當上了主人,配得東海米。

另一個優質農產品的代名詞就是灣寶。灣寶,永不妥協的代名詞,在區域計畫委員會撤銷灣寶土地徵收案後,他們並沒有忘記那些有同樣遭遇的夥伴。716再度踏上凱道,人人頭戴西瓜帽,帶來最令當地引以為傲的西瓜以及當令農產品。灣寶人一而再以自己種出來的糧食證明實力。

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表示會繼續推動修法,「法(土地徵收條例)不改,不能安心,誰知道政府甚麼時候又會捲土重來徵收我們的地?」

被徵收的未來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跟著爸媽來到現場的小男孩,坐在自備的椅子上,他說,政府徵收農民的土地,「那是不是就不吃農人種的糧食?」跟著父母一起北上來抗議的小男孩,穿著反對文山工業區開發的衣服,拿著旗幟茫然地在台上揮舞;跟著鄉親上台表演的女孩們,利用暑假修習民主進程學分,捍衛土地權利。

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必須經歷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生錯家庭?還是,這些由你我組成的社會太不公義?

土地徵收3.0

攝影:張樂群

台灣農村陣線整理了13個自救會徵收資料,包括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等地,中央或地方政府以各種不同的名義徵地,目前已演進到3.0版,以改善「庶民」生活、合宜住宅為名義徵地,赤裸裸地以經濟發展之名的工業區、科學園區徵地只能算是傳統徵地的DOS版,而都市計畫則為2.0版。民眾常常要問的是,為什麼明明只需10幾公頃的合宜住宅,卻要徵收到上百公頃?

今年新增的土地徵收案,幾乎都是3.0版,庶民計畫貢寮示範區、機場捷運站A7站合宜住宅土地徵收、台中市南屯區文山工業區細部計畫。

在歌聲中……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漫漫長夜,即使糜雨不絕,幾位歌手帶來的歌聲,更陪伴民眾這個夜晚。林生祥、阿達、拷秋勤,或輕柔、或激揚、或熱烈,都在訴說,決不離棄農民以及土地正義的信念。

修法‧實踐土地正義

並不是一開始,人民就反對徵收,而是徵收的手法太殘暴!來自苗栗縣竹南鎮大埔的彭秀春家歷經過2次土地徵收,剩下6坪大的房子,現在又因位居角落,再度被徵收。政府口口聲聲表示,一定妥善處理大埔徵地,然而,充滿期待又隨著幻滅的一年過去了,彭秀春只能在總統府前這個舞台,頂著糜雨,一字一淚道出心聲,到底何去何從?

17日上午,農民在凱道上完成祭天的儀式,政大教授徐世榮大聲疾呼,立即停止個案徵收,修改土地徵收條例。他提醒政府,不要輕忽農民的意志。農民決定不到總統府陳情,台灣農村陣線也根據前一晚論壇結論發表「台灣永續未來關鍵十問」以及「2011全國農民重返凱道宣言」。

長達24小時的抗爭在此告一段落,而人民的意志及力量,也從此延伸,守護土地、守護未來的世代。

Top

 

法律人談環保∣小兵立大功:環評的司法審查制度

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洲律師)

編者前言:環境影響評估迭有爭議;美國1969年制定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是創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法律,我國的環境影響評估法許多的規定,便源自於此。

為了讓大家有更深的認識,特邀請美國密蘇里洲律師田蒙潔開闢此專欄,田律師以美國實務案例來說明環評、司法審查、民間參與的位階、政策環評等等,希望能幫助對環境影響評估有更深層思考。

美國1969年制定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是創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法律,我國的環境影響評估法許多的規定,便是源自於NEPA。在美國和全世界的環評發展史上,1971年的Culvert Cliffs Coordinating Committee v.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案,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因為該案確立了環評的司法審查制度。中科三期七星基地附近的農民和環保團體,不滿環評會不需進入二階段環評的結論時,可以一狀告進行政法院,就是因為該案建立的司法審查制度。

后里老農永不妥協 中科三期公民訴訟律師團成軍,律師團與農民合影。廖靜蕙攝。

Culvert Cliffs案不僅在美國的環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美國的反核運動史上也赫赫有名。1960年代中期,Culvert Cliffs案的被告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鼓勵電力公司興建核能發電廠,巴爾地摩瓦斯和電力公司響應政府政策,決定在馬里蘭州郊區、距離首府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只有72公里處,興建Culvert Cliffs核電廠。

值此期間,美國反核運動的焦點,逐漸從反對核子武器轉向反對核能發電,美國學界也開始表達對核能發電的憂慮。本案的原告Culvert Cliffs Coordinating Committee,就是早期投入反核運動的美國民間團體之一,但只是一個地區性和階段性的小團體,目前已不運作,當初成立的目的很單一,就是反對興建Culvert Cliffs核電廠,但一馬當先提起的環評訴訟卻小兵立大功,不但使核能發電的問題受到美國社會的重視,迫使美國政府檢討核能政策,成功的拖延Culvert Cliffs核電廠之執照的核發,也建立了環評的司法審查制度。

Culvert Cliffs核電廠帶來的核污染問題,可以從美國政府設定的二個警戒區一窺究竟。第一警戒區涵蓋Culvert Cliffs核電廠方圓16公里的區域,目的是防範居民曝露和吸入空氣中的幅射污染物;第二警戒區涵蓋方圓80公里的區域,包括首府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內,防範居民攝取幅射污染的食物和飲水。(台北市距離核一廠的直線距離是28公里,距離核二22公里,距離核四30公里)除了核污染外,Culvert Cliffs核電廠的高溫冷卻水,排入附近的 Chesapeake 海灣,危害棲息於該海灣內的藍蟹,嚴重破壞海灣的生態系統。

Culvert Cliffs核電廠的興建期間,美國國會大量通過環保相關的法律,NEPA就是其中之一,要求行政機關核發開發案的許可之前,一定要進行環評,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作為許可與否的重要依據。但是能源委員會和大多數聯邦政府機關一樣,認為NEPA強制撰寫環評報告書,不過是製造廢紙,沒有把NEPA當一回事,在自定的環評程序法規中,准許環評審查委員會審查環評書時,除非原子能委員會以外的機關、團體或個人明確提出異議,可以不必考慮影響環境的因素。

Culvert Cliffs Coordinating Committee認為原子能委員會的環評程序法規違反NEPA的規定,向哥倫比亞特區的聯邦上訴法院提告,雖然NEPA沒有明文規定人民可以根據NEPA提起訴訟,法院卻根據美國行政程序法判決該案屬於司法審查的範圍,確立了環評的司法審查制度,負責撰寫判決書的J. Skelly Wright 法官在判決書中寫到:

「本案開啟司法訴訟協助環境保護的先河,立法機關已經立法承諾政府將控管物質文明破壞環境的機器,成功與否在於司法機關能否善盡職責。聯邦法院不會讓國會殿堂發動的重要立法,迷失在行政官僚體系的長廊內。」

Culvert Cliffs案的判決受到NEPA之主管機關-環境品質委員會的肯認,確定環評的司法審查時機包括:(1) 一階環評完成後,(2)二階環評完成後,和(3)行政機關之行為將造成無法回復的環境傷害時。中科三期案就是一階段環評完成後,提起的司法審查之訴,為台灣的環評發展立下里程碑。

Top

 

我們的島∣ 搶救下一滴水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張光宗、簡正傑;剪輯:張光宗

一包包泥沙被倒進水裡,黑色的水蛇在水底亂竄。一項攸關台北與桃園地區三百萬人未來的計畫,即將展開。石門水庫是否能起死回生?20年之後,我們是否還有清水可用?搶救水庫的行動,正迫在眉睫…

2004年8月,艾莉颱風在桃園新竹山區,降下970公厘的超大豪雨,滾滾泥沙讓石門水庫一夕之間成了泥漿壩,桃園縣近百萬居民陷入半個月無水可用的惡夢,創下台灣停水最久、範圍最廣的紀錄。

2011年春季,石門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創下歷年新低,水庫乾涸見底,蓄水量只剩五分之一,桃園與新北市再度面臨限水困境。原本隱藏在水下的岩石,紛紛浮現,混濁的水面上,只見漁民勉力航行。

水庫怕乾旱,也怕暴雨;雨越大,挾帶進入水庫的泥沙也越多。民國40年代政府進行石門水庫規劃時,評估一年的淤積量是79萬立方公尺。但近10年來,石門水庫平均入庫泥砂量達到353萬立方公尺,是原先預估值的4倍以上,淤積量佔水庫容量的三分之一,也讓水庫壽命提前終結。官方預估石門水庫可以再撐24年, 20年後桃園與大台北地區,就要面臨水荒的絕境,而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

為了搶救石門水庫,水庫改造與清淤工作同時展開。水庫清淤分為陸上開挖和庫區浚渫,上游的泥沙屬於有價資材,每立方公尺可以賣100到120元,但進入水庫的淤泥不再是資產而是負債。抽砂船先用強力水柱將淤泥打碎,再用馬達將淤泥抽到管路中,送到3公里外的沉砂池沉澱。這些淤泥因為難以利用、無處可去,只好長期堆置在沉澱池裡。石門水庫13個沉澱池有4個已經淤滿,如果要委託廠商載走,每立方公尺的處理成本高達600元!

政府每年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經費清淤,但清淤量只佔入庫泥沙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混濁的水質大大影響自來水廠供水的品質。桃園縣大溪鎮居民林長茂,從今年開始收集自來水進行觀察,他發現處理過的自來水看似清澈,但是靜置數天之後就有沉積物沉澱。

為了解決水庫淤積問題,水利規劃試驗所特別建造了一座石門水庫百分之一的模型。研究人員將石門水庫的淤泥搬到實驗場地,模擬艾莉颱風來襲時,洪水夾帶泥沙流入水庫的情形。他們發現,上游泥漿進入水庫時,並不是均勻地散布在水中,而是像水蛇一樣潛伏在清水的底部移動,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異重流」。

在過去,水庫洩洪時都是把最表層的清水排出去,將下層污濁的渾水留在水庫裡。了解異重流的特性之後,規劃者就可以著手進行水庫的改造。

水庫改造計畫的目的是蓄清排渾。除了將電廠原有的出水口擴大成專用排沙口,另一個重點是「繞庫排沙」,也就是在水庫上游興建排沙隧道,當洪水來時,高濃度的泥漿可以不經由水庫直接排入下游河道。藉由石門水庫的模擬試驗,研究人員可以知道在哪裡興建隧道,才能攔截到最多的異重流,達到最好的排沙效果。

繞庫排砂計畫規劃了兩條排砂隧道,一是從石門水庫上游阿姆坪附近開鑿一條4公里長的排砂隧道到石門水庫下游,另一條從大壩附近開鑿一公里左右的隧道將泥沙排到後池堰。實驗結果發現,洪水來時排砂隧道可以排除3成左右的泥沙,一方面避免水庫淤積問題惡化,一方面也可以減緩下游大漢溪河床侵蝕的現象。

繞庫排沙工程預計耗資80億,必須趕在泥沙尚未淤積到隧道口前動工。水利署希望藉由大型工程讓水庫起死回生。不過環保人士認為,工程只是讓水庫的病症不會繼續惡化,卻不能根本治療問題。

 

水庫淤積的根本原因在於集水區的過度開發。往石門水庫上游的桃118與桃119縣道前進,到處可見植被裸露的山坡地,不是整片的竹林被砍伐,就是原始林被砍掉改種生薑。艾莉颱風之後,政府通過250億特別預算用來搶救石門水庫,其中80億用在集水區的整治,但濫墾的老問題依舊無法解決。

除了違法濫墾之外,集水區25%的崩塌都源自於道路,光是石門水庫集水區內的鄉道與縣道就有100多公里,更不論數不清的的產業道路。

石門水庫只是台灣水庫淤積問題的縮影。全台灣96座水庫總淤積量達到24%,等於四分之一的水庫都成了土庫,其中主要水庫包括曾文水庫、南化水庫、霧社水庫等等,淤積量都超過三分之一,有的甚至是一半以上,有些水庫為了排淤只好採取最激進的做法。以阿公店水庫為例,每年6~9月防洪閘門全部打開不蓄水,讓混濁的溪水能迅速排出。但是其他大型的水庫平常的供水已經非常吃緊,根本沒有空庫排淤的條件,做好集水區的保育才是治本之道。

淤積情況比石門水庫更嚴重的曾文水庫、南化水庫,未來也將援引石門水庫的經驗,替水庫進行改造的大手術。但是水庫更新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如果繼續放任集水區過度開發,水庫永續的目標,將只是奢談。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台南集水區雨不夠 水庫乾、二期稻渴

摘錄自2011年7月17日聯合報台南報導

雖然台南地區這幾天連續降雨,但對水庫蓄水量進帳仍屬杯水車薪。嘉南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相加,仍不到1億2000萬噸,有效蓄水量僅剩約兩成,致嘉南二期稻作還有過半數灌溉區尚無法確定能否供水,要等7月25日南區水資源局召開水情評估才能決定是否供灌。

目前嘉南平原灌溉區六組二期稻灌溉區,僅兩組從6月底開始供水,3天前水資局召開水情會議,決定7月26日開放第三組供水,預計供水到11月,但即使只有三組灌溉區供水,也需要出水1.8億到兩億噸,比目前曾文、烏山頭兩水庫的總蓄水量還多,雖預計未來兩三個月汛期還會有大量進水,但另三組灌溉區是否供灌?要等7月25日評估再做決定。

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賴建信表示,目前台南市新化、佳里、麻豆、新營等二期稻與嘉義縣朴子地區二期稻已陸續供水,會持續監控水情,以台南地區民生工業用水穩定供應至9月底為目標,但也不會放棄灌溉供水。

Top

 

日本、冰島阻設鯨魚保護區

摘錄自2011年7月16日大紀元報導

據中央社專電報導,為期4天的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第63次年會16日在英國澤西島閉幕,日本、冰島和挪威持續反對在南大西洋設立鯨魚保護保護區的議案。

國際捕鯨委員會討論保護鯨魚的大型計畫已有數年,包括在南大西洋設立鯨魚聖地,保護54種鯨魚免遭非法獵殺,以及日本應減少捕殺鯨魚等議案。今年(2011)因國際捕鯨委員會會員國之間未能達成共識,而以日本和冰島為首主張捕殺鯨魚的團體代表中途離會,阻礙投票表決,最後國際捕鯨委員會決定2012年在巴拿馬召開年會,重新討論設立鯨魚保護區的議案。

儘管設立鯨魚保護區的議案不了了之,國際捕鯨委員會今年的年會還是有所進展,會員國決議通過設立新法規,避免再爆出買票醜聞。近幾年,包括「美聯社」等國際媒體都曾報導,主張捕殺鯨魚的國家,被指利用經援方式收買非洲和加勒比海的國家,做為獲得他們在國際捕鯨委員會會議中支持的交換條件。

Top

 

渤海漏油 海鮮遭殃

摘錄自2011年7月17日聯合報報導

位於中國大陸渤海灣的蓬萊19-3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後,山東煙台長島縣海鮮養殖戶的貝類、魚類大批死亡,名貴野生鮑魚、海參遭殃。

據香港明報的報導,蓬萊19-3油田漏油以來,長山島扇貝死亡率達1/3,砣磯島夏夷貝死亡過半,大小欽島大批魚類死亡,雖然海產死亡尚無法證實與漏油事故有直接關聯,但養殖戶已開始關心賠償問題。

報導指出,長島縣位於渤海與黃海交界處,距離漏油點最近的島嶼約30浬,是渤海純天然海鮮養殖基地。

對於渤海灣海產品大量死亡情況,地方政府宣稱是養殖密度過大、水溫異常、城市污水使水質惡化等因素造成。但養殖戶最擔心的是,一旦確定是漏油事故造成海鮮死亡,將使渤海海鮮臭名遠揚,損失將更慘。

養殖戶直言,砣磯島盛產野生鮑魚,大小欽島出產野生海參等,都是專供大陸國宴和高官的海鮮,「中央領導也該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好好管管漏油這事。」

蓬萊19-3漏油事故發生於今年6月初,粗估漏油量1500桶至2000桶,油井附近海域水質受到嚴重影響。

截至本月11日,漏油事故造成840平方公里的海域劣4類嚴重污染,並導致鑽井平台周邊約3400平方公里海域由第1類水質下降為第3、4類水質。

Top

 

覬覦豐饒資源 北極「寒戰」升溫

摘錄自2011年7月18日聯合報報導

北極正掀起1場爭奪天然資源的「寒戰」(Ice Wars)。冰原日益消退,以及永凍層愈來愈薄,加上科技進步神速,原來埋藏冰原底層的石油、礦物和天然氣,已變得更加容易開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今天報導,北極珍貴天然資源豐富,已在這個地區激發起1股競爭相當激烈的「淘金」熱潮。許多國家爭奪的是,究竟誰才有權開採這些資源。

拼命競爭的結果帶來一連串包括海軍的軍事活動,活動的頻繁程度可說是自東西冷戰結束以來,所不曾看到的。

現在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正在不斷加溫,有愈來愈多的核子動力潛艇、神盾級巡防艦、戰略轟炸機和新一代高科技破冰船在北極地區活動。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200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北極石油蘊藏量估計高達900億桶,這裡指的是尚未發現,但可開採到的原油。

而初步評估結果也顯示,全球天然氣蘊藏量,北極地區可能就占1/3。

然而國際間積極爭奪的,還不止這些。北極地區還有數量相當龐大的礦藏。像傳統不是鑽石生產國的加拿大,現在已搖身變成世界第3大。

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丹麥、冰島、瑞典和芬蘭各自都對北極某一地區宣示主權。負責調解北極爭端的「北極會議」(Arctic Council),便是由這些國家組成。

Top

 

高爾醞釀新一波運動 讓世人面對氣候變遷真相

摘譯自2011年7月12日ENS華盛頓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1年4月15日高爾於克羅拉多州杜藍戈市(Durango)的路易斯堡學院環境中心的移交大會上揮手向觀眾示意。圖片來自:路易斯堡學院。高爾正在計畫一個新的全球運動,要說服民眾相信氣候變遷的真實性,並同時提出解決之道。

這位前美國副總統,曾以獲獎的氣候變遷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而成名,而他將要在9月14到15日的節目,《真相的24小時》(24 Hours of Reality)中進行這項運動,這個節目是世界性的教育活動,透過網路現場直播。

在24個地方舉行,其中包括從墨西哥到阿拉斯加州、從北京到倫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新德里和雅加達等地,該節目會邀請科學家、名人、企業領導人和關係該議題的民眾,當然也包括高爾本人。

這個活動將會分別在24個時區內以多種語言來24小時直播放送。

高爾表示:「氣候危機無關政治,全世界各地正以驚人的次數不斷地發生劇烈的暴風雨和炙熱的高溫,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現實的氣候危機中。唯一的問題就是,我們採取的行動有多快速?」

《真相的24小時》將會提供一個新的多媒體播送,呈現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危機的關聯性。所有的觀眾可透過網路或是現場親身參與這個活動並協助提供解決氣候危機的難題。

這個新的活動其中有「氣候企劃」(The Climate Project)中超過3000個活動人士參與,他們已受過高爾的訓練,可以在世紀各地展說《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投影片。

高爾把他非盈利組織的名稱從「氣候保護聯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 改成「氣候真相計畫」(Climate Reality Project),且未來的所有活動將會以「氣候真相計畫」的名義去進行。

「氣候真相計畫」在今日發表的聲明中提到:「這個九月份的活動是第一次大型且多方面的活動,要告訴大家有關氣候危機的事實,並且排除我們每天所聽到的錯誤資訊。」

氣候真相計畫的總裁兼執行長,梅姬福斯(Maggie Fox)表示:「石油公司和他的相關組織將會想盡辦法否認氣候變遷正在發生的事實。但我們有強力的回應,那就是『事實的真相』,我們將會提供我們的資源來教育社會大眾使他們理解氣候危機的真相,並幫助推行全球運動來作改變。」

高爾於6月22日滾石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批評歐巴馬總統並沒有勇敢採取行動來解決氣候變遷的危機。這篇文章也將瞄頭轉向那些打著科學與理性名號而支持環境污染者和右派理論家的媒體。

高爾寫到:「環境污染者和理論家踐踏民主言談的規則。他們資助偽科學家來提出(氣候變遷)真假的質疑;買通大批官員去賄賂,讓合法掩飾非法,而且也可以暗中進行;每年他們花費數億元在大眾媒體上散播不實誤導的管告;僱用4個反氣候變遷論的說客來說服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每位成員。」

高爾將這些行動比作成許多菸草公司花了數十年去否定吸煙會造成癌症的事實,但最終後卻是花了數十億元來與46個州達成法律和解協議。

「石油和煤礦公司已決心要否認並混淆氣候變遷的科學觀點,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並使我們的領導人漠視這個議題。」高爾的新團隊在「氣候真相」(Climate Reality)的活動中發表聲明。

為了證明他對氣候變遷的擔心,高爾引用了全世界的科學共識。

「科學聲明指出氣候變遷是真實的且人類的行動會驅使氣候產生變遷。這些科學聲明是受全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的國家科學研究院、各個全球暖化研究的主要專業的社會科學,以及全世界98%的氣候科學家所背書認可的。」,高爾在滾石雜誌上寫到。

「在由世界上3000個最好的科學專家所完成最新且最具權威性的研究中,氣候變遷的證據已被判定是毋庸置疑的存在著。」

「氣候變遷危機是真的嗎?」,高爾寫到,「是的,當然是真的。」

Top

 

論壇∣大埔案 吳揆應說清楚的事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廖本全去(2010)年6月9日凌晨苗栗縣府出動警力與怪手毀壞大埔農田,並引發農婦朱阿嬤飲藥棄世,凸顯土地徵收不僅是摧毀房屋、土地與作物,更是剷除生命依歸的「家園」。同年8月17日吳敦義院長會見大埔農戶並達成二項結論,第一是房屋、基地採原位置保留第二為集中劃設農用土地,依徵收前農地面積專案讓售,並由苗栗縣政府協助施設農水路系統,以利耕作。行政院並依此宣稱大埔案圓滿解決。

但是十一個月過後,大埔自救會24戶中仍有4戶面臨拆屋徵地。日前(7月7日)行政院會就「苗栗大埔等農地徵收爭議處理情形」進行報告後,由內政部營建署葉世文署長在記者會說明該4戶無法免拆之原因。大埔徵地案的都市計畫變更是為了配合吳院長的政策指示,但最後結果顯見其指示並未達成,吳院長應出面為自己的會面承諾說明白。

首先,葉署長說彭秀春位於74-64地號之房子(張藥局)位於道路夾角,在交通上有問題,無法原地保留,而黃福記先生希望建地與農地不分散,不符合讓售政策。其實,苗栗縣都市計畫委員會第226次會議(2010年12月3日)以及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46次會議(2010年12月28日)皆決議以「特殊截角」讓彭秀春房地原位置保留,以及黃福記既有房舍及生活機能土地(包括吊車停車場)原地保留,且位於30米計畫道路該側之農耕地,移至其房屋左側或後方並方整劃設。吳院長,為何在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55次會議(2011年5月10日)突然大翻轉,否決此2戶保留案?是什麼原因可以改變先前審議結果?

其次,葉署長說朱樹是「整條街都已經配合,只剩下他,如果不拆的話,對於已經拆掉變成公義路的民眾也是不公平。」吳院長,這不是公平而是功利。依此邏輯,大埔案已有9成以上同意(或投降)徵收,還需有「劃地還農專案讓售政策」嗎?凡是多數人迫害少數人,對受迫者而言即是不公不義,請嚴肅考慮這條公義路直接改名為不義或喪義路。另外,葉署長說柯成福房屋有2個土地所有權人,另一半產權為其姪子且已領現金補償費,無法原地保留。吳院長,這就是所謂的圓滿嗎?11個月來,這4戶成為弱勢中的弱勢,被忽略與漠視,甚至將他們遺棄在悲傷裡,讓他們的身、家與性命再次被踐踏。

再其次,2010年9月2日內政部召開的「可行性溝通協商會議」,與大埔自救會達成協商「以民國100年3月完成土地接管」結論。吳院長,已經是一期稻作收成的七月了,政府究竟把農民的權益置於何處?

最後,本案的用地者(群創)早已表明不需地,但整個都市計畫案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卻從未被重新檢討,因此,吳揆的劃地還農其實只是為這個開發案擦屁股罷了,但令人驚訝的竟是擦得如此不乾不淨。如果吳院長認同這樣的結果,那就應該勇敢站出來向社會道歉,因為大埔案從來沒有圓滿,因為承諾沒有達成,因為這4戶被徵收者遭蹂躪11個月後,一切歸零。吳院長,請站出來說清楚。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