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8.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晨暉映稻浪 貢寮水梯田收割啦!

 

貢寮山區的水梯田最近陸續收割了!來自台北市區來的台大穀雨社學生、宜蘭大溪國小教職員等志工,不論是田間麻瓜或熟手,陸陸續續前來幫忙,在晨暉映照的金黃稻浪中,收起褲管、腳踩田水,揮汗舞動鐮刀,重現昔日聚落人多時,社區一家眾人前來湊手腳的榮景。

為了避免田埂乾裂崩坍,這裡的水田從不放乾,讓一些有割稻經驗的志工開了眼界。其實,新北市的三芝、石門、雙溪、貢寮等地,其實過去有不少水梯田地景,但隨著農業產值滑落、年輕人出走打拼、老農體力不濟,水梯田逐漸休耕或廢耕。幸而,逐漸有官方與民間重視到水梯田在生物多樣性與地景上的價值,正設法協助社區,進行一場水梯田復耕的運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umo小時候,山上的梯田。

水水八煙

清松伯的輕鬆午後

阿石伯的蓮花田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上)

作者:蔡孟薰

韌性的概念來自於對於生態系統的觀察,用以衡量一系統遭受衝擊後回復到原初狀態所需要的時間與能量。而這項概念應用至轉型城鎮運動的脈絡中時,則著眼於在地社區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匱乏所帶來的衝擊,發展出屬於在地特有的調適與減緩方案,藉以減緩衝擊力度並增進居民在逆境中生活的福祉。

轉型城鎮對於台灣大部分的人或許仍舊陌生,但在英國卻已經是個發展近十年的社區改造運動。迥異於台灣過去社造強調生產—產業的面向,轉型城鎮運動強調結合在地居民的參與,並與在地環保團體乃至於企業界攜手合作,發展顧及生活、生產、生態三方面的行動方案,而不同型態的城鎮所各自具備的條件,將形塑不同的在地行動方案。

2010年的托特尼斯城鎮轉型經驗已引起各界討論,對台灣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而言,面對嚴峻挑戰,改變的行動已刻不容緩,因此於2011年再度前往英國考察在都會地區實行轉型城鎮運動的第一手經驗。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美國農民正在種植第一批非糧食用途的基因改造玉米,以滿足更多乙醇燃料需求。恐怕將會使更多玉米轉為能源生產用,而讓全球糧食危機更惡化,因此質疑聲四起。同樣叫人疑惑的,則是流浪動物為什麼非死不可?人類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場域,這些生命就得無辜地逝去,那麼這些流浪動物從何而來?才是問題的源頭。

日本政府表示,福島核事故方圓20公里的警戒區,將要長期警戒,也可能由政府出資,將這些地區的土地收歸國有。這場悲劇,全世界的人應該永遠謹記在心。而這場大地震台灣的大力援助,日本人始終牢記著,6名猛男計畫將泳渡台日黑潮,藉此傳達災區對台灣的感謝之心。聯繫台日兩國的黑潮,給人強壯而有生命力的印象,但它們遇上了人類恐怕還是要投降,上週末在台東杉原的珊瑚礁總體檢卻發現到調查區域有7%「最近死去的珊瑚」,它們極可能死於泥沙覆蓋,除了美麗灣的大興土木,大量的廢棄物也是傷害海洋的殺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城市公民的上街行動與北京的難題

作者:張鐵志

「大連不哭,我們保護你」、「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環境、還我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滾出大連」大連市民們拿著不同標語、布條走在大街上,路旁的人們一一加入遊行。這是他們頭一次走上街頭,沒有任何人組織,只是網路上的號召,但老女老少都出來了。鎮暴部隊一旁嚴陣以待。

人群走到市政府廣場前時,已經超過上萬人。在熱烈的口號中,大連市委書記唐軍緩緩步出,站在警車上,對群眾宣佈市政府會搬遷工廠。 在中國,這是難得的人民的勝利。這也是第一次,政府在人民抗議下宣佈工廠停產並且搬遷。

精采內文

 

晨暉映稻浪 貢寮水梯田收割啦!

本報2011年8月23日新北訊,莫聞報導

貢寮山區的水梯田最近陸續收割了!來自台北市區來的台大穀雨社學生、宜蘭大溪國小教職員等志工,不論是田間麻瓜或熟手,陸陸續續前來幫忙,在晨暉映照的金黃稻浪中,收起褲管、腳踩田水,揮汗舞動鐮刀,重現昔日聚落人多時,社區一家眾人前來湊手腳的榮景。

為了避免田埂乾裂崩坍,這裡的水田從不放乾,讓一些有割稻經驗的志工開了眼界。其實,新北市的三芝、石門、雙溪、貢寮等地,其實過去有不少水梯田地景,但隨著農業產值滑落、年輕人出走打拼、老農體力不濟,水梯田逐漸休耕或廢耕。幸而,逐漸有官方與民間重視到水梯田在生物多樣性與地景上的價值,正設法協助社區,進行一場水梯田復耕的運動。

傳統農法  面臨人力不足

記者日前來到老農蕭榮燦的梯田,觀察到這裡的農民不用農藥,而由於地形上不易讓大型機具限制,也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農耕方式。農忙時節才回鄉幫忙的蕭家兄弟介紹說,人力收割是一例,因為不用機械插秧,灑種直接灑在田中,不需用育苗盤;並且過去都還是用水牛犁田。

「至於今年嘛,應該還是會用水牛吧。」「牛牽的犁比較窄,就算只是三分地,也是很費工,不像用機器犁,很快,翻土翻得也徹底,一下下就好啦。」蕭家兄弟略為遲疑的口氣,多少透漏著人力不足,傳統農法恐怕無以為繼的窘境。山區農耕謀生不易,中壯代逐漸外出就業、落戶,貢寮山區裡還在種水梯田的人家,大約10戶左右。也因此,這類獨特的地景也正逐漸消逝中。

守住水田 守住生物多樣性價值

從今年起,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與貢寮人社區報工作室,在自林務局的協助下,啟動一項協助水梯田復耕的計畫。希望透過在地陪伴,讓當地人知道外界關心並願意支持水梯田農業;另外,也著手進行幾項基礎調查,了解水梯田所涵養的生物多樣性價值,作為環境補貼的基礎。

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從「水域生態廊道」來看,水梯田的田水與山區溪流串連,也是從山到海的水域廊道中,重要的小溼地串接點,成為動物們的「緩流」休息區。也因為農家棄用或少用農藥,動植物生態逐漸恢復,許多過去水田間常見的植物如大榖精草、擬紫蘇草等也都回來了。根據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田野觀察,此地有台灣野豬、白鼻心、鼬獾等雜食性哺乳動物,還有黑鳶、食蟹獴等依賴水域的物種,台灣野兔族群有所增加,灰面鵟鷹、蜂鷹、大冠鷲、鳳頭蒼鷹等都有觀察到。如此水文與森林交會的環境,在近來野溪大量充斥水泥化工程的情況下,更顯珍貴。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過去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服務期間,曾為了保育台北赤蛙,說服三芝農民停用農藥,如今也積極官方資源,再一次投入水梯田的復育工作。去年,先是與生態工法基金會合作啟動陽明山八煙聚落的水梯田復耕,今年,則投入貢寮山區與豐濱的計畫。

林華慶介紹,水梯田和水田一樣是人工溼地的一種,並且還具備了山區水土保持、集水區水源涵養的功能。像中國、菲律賓、印尼都有知名的水梯田景觀,已列入或預備申請為世界遺產,台灣也有自己的水梯田地景,應該予以重視。

他表示,過去保育界較少重視水梯田,但其所提供的生物多樣性服務,其實遠大於過去所想像。如果放任梯田棄耕,回歸成森林型態,其生物多樣性反而可能下降。先民既然已開發墾了水梯田,也在其中創造了人和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好好地保留這種文化與生態樣貌。

他表示,目前正委託學者研究可行的環境補貼方式,讓山區農民經營水梯田所提供的生態價值,獲得實質的回報;方韻如也說,希望未來能發展出與農民契作的方式,讓農民確實知道,他們辛勤生產的農作,確實是有市場需求的。凡此,都是希望未來持續有人力投入水梯田的經營和耕作。

Top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上)

作者:蔡孟薰

※ 編按:繼藉由改善技術及硬體設備,期盼能減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英國貝丁頓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簡稱BedZED);以及訴諸內在智慧,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緊密連結為基礎,慢慢形成聚落,並致力推廣教育的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Eco-Village)後,本週轉型城鎮巡禮腳步來到了從現有社區著手,追求低碳、低能源使用,並力圖增強己身「韌性」的「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運動。究竟轉型運動是什麼?身處在都會區的社區該怎麼朝永續發展「轉型」呢?接下來兩週,我們將向各位讀者介紹兩個都會型轉型城鎮:金斯頓(Kingston)與萊頓史東(Laytonstone),盼能從他山之石,帶給我們一些新的想像及行動。

再訪英國轉型城鎮

起於2010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訊中心首度接觸源於位於英國西南方德本的托特尼斯鎮的轉型城鎮運動(Transition Town Movement),深覺這項根植於市民參與的草根運動應植入台灣城鄉的框架,添加台灣城鄉因應外在環境衝擊時的韌性(resilience)。

韌性的概念來自於對於生態系統的觀察,用以衡量一系統遭受衝擊後回復到原初狀態所需要的時間與能量。而這項概念應用至轉型城鎮運動的脈絡中時,則著眼於在地社區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匱乏所帶來的衝擊,發展出屬於在地特有的調適與減緩方案,藉以減緩衝擊力度並增進居民在逆境中生活的福祉。

轉型城鎮對於台灣大部分的人或許仍舊陌生,但在英國卻已經是個發展近十年的社區改造運動。迥異於台灣過去社造強調生產—產業的面向,轉型城鎮運動強調結合在地居民的參與,並與在地環保團體乃至於企業界攜手合作,發展顧及生活、生產、生態三方面的行動方案,而不同型態的城鎮所各自具備的條件,將形塑不同的在地行動方案。

2010年的托特尼斯城鎮轉型經驗已引起各界討論,對台灣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而言,面對嚴峻挑戰,改變的行動已刻不容緩,因此於2011年再度前往英國考察在都會地區實行轉型城鎮運動的第一手經驗。

關於轉型城鎮金斯頓的543

本次參訪的轉型城鎮金斯頓(以下簡稱TTK, Transition Town Kingston Upon Thames)位於大倫敦(Greater London)的西南部,距離倫敦市中心瓦特盧車站(Waterloo Station)約45分鐘車程之遙。金斯頓在16世紀左右因三位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國王而得其名,因故在英倫歷史佔有一席之地,現為大倫敦周遭的衛星城鎮,居民多為相對富有的中產階級。

自托特尼斯鎮於2004年成功發起轉型城鎮運動後,英國各有心投入城鎮改造行列的人們紛紛到托特尼斯取經,並將其經驗帶回所屬城鎮予以發酵擴大。2008年4月來自於金斯頓的居民自主地發起一連串的紀錄片分享、演講以及討論,按照轉型城鎮工作手冊(The Transition Handbook)的12項步驟逐一完成初期各階段的重要工作,成功凝聚起居民對於關鍵議題的關切,並組成核心操舵小組及因應不同關鍵議題所成立的各個工作小組。

金斯頓的宗旨建立在樸門(Permaculture)的四項基礎理念之上:照顧地球(Earthcare)、照顧人們(Peoplecare)、公平分享(Fairshare)以及政治中立(Non Political),並在這基礎上進行重新配置(relocalisation,指的是將滿足人們的各項經濟、社會的功能或是服務,按照在地資源的現況進行合理的重新配置,藉此減少各項服務或機能對於環境、生態的衝擊),並建立城鎮的韌性。

上述這種重新配置的概念,可說是在既有社經體制的基礎設施上,透過居民不同層面的共同參與,來做更通盤、多面向社區工作的規劃。目前TTK設有下列工作組別來推動不同的工作:

  • 食物組:成立於2009年9月,透過在地食物箱送宅配、在地蔬果採收(那邊有很多種了但卻沒定期收成的果樹,為了不輕易浪費土地產出的珍貴食物,因此組成此小組,按時節採收水果,然後將這些蔬果分送周遭社區的民眾食用,或送去給專門負責食品加工處理的人來製成果醬)、將廢棄不用的停車場透過樸門設計轉變成食物花園的改造計畫、金斯頓廚房計畫(讓在地有名的大廚教導民眾如何料理美味的在地食物),以及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等等多元方案(KPR, Knollmead Permaculture Reserve),從不同面向建立在地食物自給的水平。
  • 能源組:能源組的宗旨在於積極提昇居家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在地能源供應網絡、籌辦社區教育推廣課程以增進節能減碳的意識,並與在地公司以及金斯頓大學合作推廣相關的能源方案。 目前正著手兩項主要工作:
    • 綠色社區:TTK與在地的節能信託(Energy Saving)合作,希望能透過其專業,提升TTK能源小組在能源規劃、能源使用診斷等專業能力,未來能提供社區這方面的專業服務。
    • 居家能源診斷:提供免費的節能諮詢服務,而節能信託方面提供更多關於居家隔熱、如何衡量節能效能等的額外服務。
  • 商業組:透過與當地既有商業組織(例如:非連鎖系統的超商、餐廳酒吧等等)合作,讓商家願意成為在配置計畫中提供在地服務與商品的重要角色,並朝向更綠、更永續的方向來經營。2009年11月時TTK舉辦「綠色商業」論壇,藉此向商家行號傳遞節能減廢對於經營的好處,並在論壇中向這些行號表達在地消費者對於綠色產品有越來越高的偏好與需求,未來將在TTK官網上提供電子版綠色商業指南,讓有興趣的加入商家可透過線上服務來了解綠色商務相關的規範。
  • 學校組:與在地小學合作推廣環境教育課程,傳遞氣候變遷、能源匱乏等關鍵議題給年輕的下一代學子,讓他們更願意投入城鎮當地的一些重要轉型工作當中。關於學校組方面的工作,目前TTK除了有跟彈跳劇團(Bounce Theatre)攜手推出給小朋友的環保小劇場「Planet Phoenix」外,也積極協助當地學校發行雙月刊的「校園生態誌」(school ecozine),傳達各種綠色生活方面的小知識。
  • 議會組:雖然在地組織積極推廣綠色生活很重要,但若能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就更容易將綠色生活推廣給更多的人,因此TTK在2008年成立議會組,確保各項TTK推動的工作能與議會推動的工作相符,並建立溝通橋樑讓更多政府資源可流入範疇一致的項目,藉此發揮更大的效益。

社區的工作面向繁多,且需耗費大量時間與居民互動溝通,因此上面這些的工作當然不可能單純透過TTK自己就能達成,而是必須倚賴長期以來在當地耕耘不同工作的各種社團,並與這些團體合作,因此TTK於2009年11月啟動在地組織串連的工作,邀請金斯頓的在地團體來尋求結盟合作的可行性,讓彼此的工作可以更協調一致地展開與推動。自2008年起,經過整整兩年的耕耘以及與上述在地組織的合作串連,金斯頓轉型城鎮成長至相當令人驚艷的規模。

※ 編按:環資參訪團加入了轉型社區金斯頓的食物小組,到農園裡進行一日體驗,究竟樸門農園到底有多好玩?又在玩些什麼?請鎖定明日專欄。

Top

 
 

美國首批乙醇專屬基改玉米試種 質疑聲四起

本報2011年8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美國密蘇里州種植的作為乙醇燃料的基改玉米即將收成。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美國農民正在種植第一批非糧食用途的基因改造玉米,以滿足更多乙醇燃料需求。慈善團體警告,這將使得更多玉米轉為能源生產用,而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危機,從索馬利亞的飢荒即可見一斑。

糧食產業也反對這項新的基因改造產品,因為雖然這些玉米並非不可食用,但並不適合作為食品加工用。種植食用玉米的農民也表示他們對基因污染的憂慮。

這種玉米為瑞士農藥大廠先正達(Syngenta)旗下公司所研發,是添加了一種促進酵素的基因,這個酵素會加速澱粉分解成乙醇。一般來說,玉米在製成乙醇時,通常必須添加酵素。

隨著去年2月Enogen玉米(一種新的基因改造玉米)取得美國農業部的種植許可後, 現正在堪薩斯州玉米生產帶邊緣約5000英畝的地區,則是首次種植作為商業生產用途。

在先正達的宣傳品上,該公司表示Enogen玉米可以讓農民使用較少的能源和水來種植更多的生產乙醇用的玉米。

環保人士則批評,這個基因改造玉米會增加全球糧食供應的壓力並導致環境惡化。他們表示Enogen玉米會使得糧食作物改為供應作燃料生產使用,而使得人類食用的玉米作物產量減少,進而導致糧食價格上漲。這將會帶動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基督教的抗飢餓組織「施世麵包組織」(Bread for the World)成員Todd Post說:「把糧食視為解決能源危機的燃料,這樣的誘惑會加重糧食危機。」

雖然許多個別的事件,像是索馬利亞饑荒是由許多複雜因素組合而產生的結果,但許多研究也指出生質燃料使用的擴展已加速全球糧食價格上漲,讓全球的糧食難以供應貧窮人口。世界銀行8月9日公布一份報告指出,糧食價格現已接近2008年的最高價格,也就是導致索馬利亞饑荒的糧食高價。國際行動救援組織(ActionAid)一位資深政策分析家Marie Brill表示:「這樣會在一個糧食已十分缺乏的市場上造成更多壓力。而對農民而言,種植這個可有效生產乙醇的新品種玉米,會變得十分有吸引力。」

基因污染疑慮 糧商不喜

糧食業者也警告,這個新的基因改造玉米有污染一般玉米的風險。可加速澱粉分解的特點使得這款玉米在乙醇產業上炙手可熱,但這特點也可能是對糧食產業的災難,讓玉米片變成不定形的塊狀物,也會讓玉米澱粉原有的黏稠特性消失。

根據先正達公司提供給北美磨坊商會(North American Millers' Association)的資料,即使是少量的澱粉酵素玉米,10,000個玉米中的一顆玉米粒,也會損害食品。該商會如同大部份的糧商一樣,反對這個新的基因改造玉米,過往發生過的基因污染,讓糧商仍存疑慮。

歐盟、南韓和南非皆禁止該基因改造玉米進口。

愛荷華州Whitten市一位經營牲畜飼料種植的Allen Jasper表示:「身為一個農夫,我對此(基因改造玉米)感到十分疑慮。首先我的疑問就是它的產量如何。每次你嚐試並改變一個玉米植物,使它可以有其自然原生所沒有的特質時,你必須對它的產量感到疑慮。」

先正達聲稱該玉米有適當的防護機制可避免異花授粉(避免基因污染)。繼堪薩斯州之後,該公司計畫要擴展它們的種植區域到愛荷華州、內布拉斯加、南達科塔以及密尼蘇達州的西南部。

農民會依照合約種植玉米供應給乙醇製造工廠,並獲得種植一般玉米所沒有的津貼。一開始會先種幾排玉米作開始。先正達發言人Paul Minenhart表示:「這是非常緩慢的初步準備階段。目前還不會大規模的作物種植。」

堪薩斯州唯一一家已進行這項新品種玉米生產的乙醇製造廠是Western Plains Energy,該公司Steve McNinch說到:「添加少量的澱粉酵素玉米(約10%)到混合物中,就會增加10%的產量。」

※ 參考資料:衛報報導

Top

 

流浪動物為什麼非死不可?(1)

本報2011年8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因為不忍公立收容所流浪動物在被安樂死時,未受到人道對待,一個動保機構忍受財務、人力負擔去承包某縣市動物安樂死業務,廣招義工在動物安樂死前陪牠們散步、進食、安撫情緒、並在盡量無痛苦的情況下讓動物接受安樂死。無論是國內學者、或國外保護動物團體對於這個動保機構所做的,都認為是全球所能看到最高品質、最人道的做法。

但即便再人道的安樂死,流浪動物最後還是無辜死去。最近就傳出這家動保機構無力支撐這項業務,不是財務、人力過不去,而是許多人指責他們是劊子手、不應幫著把流浪動物安樂死。當初對於流浪動物的不忍之心不被理解,是讓這家動保團體最無法承受的。

當然,流浪動物之死令人悲傷、憤怒,沒有人會同意無辜的流浪動物應該被抓進收容所。就算進了收容所也應受到良好對待,但現實是一半以上的收容動物在短暫收容後走上死亡之路,什麼國家都一樣,美國甚至高達7成。

但如果把眼光放大,收容所只是整個流浪動物問題最末端的結果,可以說是承受人類共業最後的地方。如果收容所空間夠大、送收容動物比例高,動物就不必被安樂死。再往前看,如果流浪動物不要那麼多、捕捉跟收容數量能合理調配、收容所就不必承受空間不足的壓力。

但多數縣市由清潔隊員抓狗,收容所卻由動保單位負責,你抓你的、我收我的,兩方無法溝通,當收容所動物數爆增時,也無法協調控制抓狗數量。

再更往前看一點,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流浪動物?是誰把動物丟向街頭?如果街上有這麼多流浪動物,不抓進收容所民眾可以接受嗎?因此,要解救流浪動物免於一死,關鍵還在於源頭,而且不容迴避,這個源頭是許多你、我所造成,不檢討那個源頭,只把指責的手指向收容所,問題永遠都會是問題。

為何容不下動物在街上?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葉力森,日前在一場「收容動物福利與人道安樂死」研討會中提出:「流浪動物不捉可不可以?」問題在於當街頭充滿流浪動物,不但影響市容,製造的垃圾、汙染、以及可能咬人、追車、製造噪音、散播疾病、還可能繁殖更多動物,讓多數民眾無法接受。

而只要不管控流浪動物數量,再多的流浪動物也抓不完,而收容所空間量有限,為了維持收容品質,有些動物只好被安樂死。動保法將動物收容到安樂死期限從7天延長到12天,流浪動物的生存權被保障了嗎?

一位收容所獸醫師就說,法定期限放寬,死亡動物並未減少,因為流浪動物的繁殖率高,收容動物50~60%都是幼犬,因收容空間過於擁擠,這些幼犬常常挨不到12天就死了。

流浪動物從何而來?

不同人養寵物的原因、目的都不同,有人把動物當伴侶、有的用來導盲、有的是警犬、或是鄉間常見看果園看店的工作犬,而有的人養狗只為了玩賞、炫耀、趕流行。葉力森分析,當成伴侶、或導盲的動物與人親密度高,較不會被棄養。但基於玩賞或當成工具這些「跟人親密度不高的動物」,變成流浪狗的機會最高。

一位公立收容所獸醫就經常被民眾的冷血搞得很洩氣,有人把看家看了十多年的狗送到收容所,表示要換一隻年輕的狗看家,告知主人這狗可能會被安樂死照樣棄養。也有人狗都養一年了,不想養帶來收容所還指自己的狗是流浪狗。還有人為了省錢把狗帶到隔壁縣市棄養(有的縣市送收容所要費用,有的不用)。

葉力森表示,有些人可能基於一時興起或小朋友喜歡而養狗,或是收到動物禮物但本人卻沒有飼養意願,這些動物最後都可能被棄養而流浪街頭。許多國家都呼籲不應把動物當成禮物,就是為了避免動物最後被棄養。

減少流浪動物的方法

所以問題很清楚,要減少流浪動物,重點打擊對象就是那些「跟狗關係不密切但又養狗的人」。葉力森強調,管好這些人,讓這些人覺得養動物要負責、要受到管束,這些不適合養狗的人就不會養了。例如只要做好寵物登記、註記,同時搭配查緝管制,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也有人建議,為了減少動物安樂死,流浪動物可以永久收容,或是放任流浪動物在街頭任其自生自滅;或是送愛心團體送養。但葉力森強調,台灣許多私立收容所的收容品質都很糟。這些不面對源頭的作法,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未完待續)

※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日透露福島可能將長期警戒 土地收歸國有

摘錄自2011年8月22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日本政府表示,有關福島核事故方圓20公里的警戒區,在第二階段的工作結束之後,可能暫時不會解除警戒。

報導說,日本政府評估,由於福島受災嚴重,長期警戒恐怕在所難免,日本政府將考慮,由政府出資,將這些地區的土地收歸國有。

至於「暫不解除警戒」的具體地區,將根據未來的輻射檢測結果之後,再行宣佈。

Top

 

震災感恩日男海泳來台

摘錄自2011年8月22日台灣新生報報導

9月19日將有一艘拖著長長塑膠布,上面寫著「謝謝台灣,日本加油」字句的船隻抵達蘇澳。尾隨船後的是參與「泳渡台日黑潮」活動的日本猛男,目的是攜帶日本震災區的謝函來台。

日台運動文化推進協會理事長松本彧彥、業餘海泳隊隊長鈴木一也、鈴木敦士、石井健太及橫渡台日黑潮活動的隨行醫師們,21日在東京台場海灘齊聲喊:「謝謝台灣,我們要游向台灣」。

他們策劃的泳渡台日黑潮活動是史無前例的盛事,預定9月17日從日本沖繩(琉球)與那國島出發,預定19日上午10時抵達蘇澳港。計畫由6名泳將接力完成全長150公里的距離,平均每人游25公里。

松本說,311東日本大震災,台灣對日本援助很多,但住在台北的日本人覺得日本對台灣人的感謝似乎沒真正傳達,而感到愧疚,所以藉著這次泳渡行動,讓海泳健將攜帶著災區岩手、宮城、福島這3縣縣知事(縣長)的謝函到台灣。

他說,如從與那國島到蘇澳,直行是111公里,但計算海流,需先往南游迂迴一下,所以全程約150公里,每個人要分別游20多公里,將很吃力,加上黑夜也游,又有鯊魚,如何避開鯊魚,要動動腦筋。

漁民們提供的意見是,鯊魚怕比自己大的東西,所以可在船尾巴拖著長長的塑膠布,上面會寫著「謝謝台灣、日本加油」,這是抵達蘇澳時要給台灣民眾看的。當船航行大海時,泳將們就在布上面游,以避開鯊魚。

王貞治在官方網頁上表示,日本面臨空前的國難,台灣人的溫馨哀悼、激勵的言語與行動,讓人內心澎湃。年輕人懷著感恩的心,跨越聯繫兩國的黑潮,要去表達謝意,讓台日的友誼更加強固,這是件美事。

Top

 

美麗杉原海岸 工作假期志工和居民同驗傷

本報2011年8月23日台東訊,華宇芝報導

2011年是台東杉原刺桐部落自主辦理珊瑚體檢的第三年,在部落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的號召下, 即便原訂於8月6-8日舉辦的活動,因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取消,但仍在志工的協助下,順利於8月20-22日展開2011台東杉原生態工作假期。本次行動共有七位志工參加,主要進行的工作為珊瑚礁總體檢及淨灘。

昔日漁場生機不再  魚群銳減珊瑚礁蒙塵

潛水組的志工在杉原灣的中礁,也就是眾所爭議的美麗灣度假村位置正前方,以及杉原灣的南礁各進行100公尺穿越線的調查。

泥沙覆蓋珊瑚和去年(2010年)的調查結果相較,活珊瑚的覆蓋率並沒有太多的改變,2010年中礁的覆蓋率是35%,今年則是28%,健康狀況屬於尚可,而南礁的覆蓋率去年是42%,今年調查結果有50%,健康狀況屬於優良,但是調查區域有紀錄到7%「最近死去的珊瑚」。

科學指導員楊明哲指出,泥沙覆蓋是造成珊瑚死亡的可能成因。連續3年擔任杉原工作假期負責人員,也是刺桐部落新住民的黃苑蓉也指出,杉原灣附近山上的地質易崩塌,颱風過後沙灘上常見大片黃色泥沙淤積,沉積到珊瑚礁岩上的泥沙多來自山上不適當的水土保持造成的沖刷,另外美麗灣度假村的工程廢土也很有可能造成海底礁石上泥沙沉積。

除了泥沙和海底垃圾造成生態衝擊之外,本次調查樣區指標性魚類以及無脊椎物種出現的機率都非常低,顯示海域過漁的情形嚴重。參與本次珊瑚礁總體檢的美國籍人士Chris長期居住在刺桐部落,熱愛海洋的他表示刺桐舊稱為「漁場」,原本海洋生態極其豐富,造成今日漁群銳減主因不外乎是不間斷、過度的捕撈,Chris認為唯有有限制和季節性的捕撈才能夠讓魚群數量恢復,他也期望台灣能有更多海洋保護區來保障海洋生態的永續。

當地新住民黃苑蓉和Chris一致認為,在地阿美族的傳統捕撈和採集基本上是符合永續精神的,相較於漁船和定置魚網的漁業行為,對生態的衝擊並不大,因此任何成立保護區的良好立意也必須考慮原住民傳統文化,並進行充分溝通,否則將不會得到當地人的支持。

貪圖方便  大海被迫要消化人類製造的垃圾?

在淨灘工作上,在短短2小時之內,5位志工撿拾了5大袋的海洋廢棄物,還有一隻「賤兔」的大玩偶。廢棄物中數量佔前3名的分別是「塑膠碎片」、「紙袋或塑膠袋」、「衣服/鞋子」。另外「食品包裝及容器」、「玻璃瓶」、「塑膠飲料瓶」和「抽菸相關垃圾」也占大宗。另外沙灘上也常見棄置的漁網,許多漁網因為重量和深埋在沙灘裡的緣故,志工無法徒手一一清除。經由分析結果可以推斷許多廢棄物是由海邊遊憩行為和漁業行為所衍生的垃圾,民眾到海邊遊憩和捕魚,向大海需索無度之餘,回饋給大海的卻是五花八門的垃圾。

濱海部落v.s.財團擴張  環境正義何時得以伸張?

除了保育工作之外,3天2夜的工作假期中,志工也體驗到濱海部落純樸簡單的生活,借宿在部落居民為了推廣生態旅遊而用漂流木與茅草搭建的面海涼亭,設備雖然簡單,但是坐擁日出、星月美景,從屋外走出去馬上就可以到海邊玩水。假期中安排的當地風味餐、手工項鍊製作和導覽解說活動也讓志工體驗阿美族的在地文化。

由於刺桐部落旁的美麗灣度假村開發案,對於在地文化及地景的衝擊很大,主辦單位也安排了志工們深度造訪部落周遭的文史景點和海邊潮間帶,並說明部落及許多民眾、民間團體與藝術家反對此開發案的原因,並參訪反反反行動聯盟在沙灘上設置的「寓生•搭麓岸------不要告別Fudafudak文件展」。

趕工中的美麗灣主辦單位表示,已經被高等法院判「建照無效」、「環評無效」的美麗灣度假村仍在趕工興建中。今年台東縣政府主辦的2011東海岸音樂季贊助商之一即是美麗灣渡假村,音樂季當日園遊會就有美麗灣渡假村業者設置攤位分發文宣品,並聲稱年底會開始營運,9月即開始接受預約。

這一切顯示開發業者及主管機關台東縣政府無視司法裁決,護航財團到底的決心。隨著美麗灣的興建,杉原海灣附近已開始出現「炒地皮」狀況,杉原遊艇港、娜路灣大酒店、杉原棕梠濱海度假村等5、6個大型開發案蓄勢待發,志工們憂心美麗的台東海岸會變成第二個墾丁。

刺桐部落新住民黃苑蓉說:「當反抗力量似乎抵擋不了官商勾結的勢力粗暴地入侵,我們只能盼望民間力量不斷地匯集,喚醒更多人環境正義的觀念和行動,這也是我們舉辦工作假期的目的。」

Top

 
 

論壇∣城市公民的上街行動與北京的難題

作者:張鐵志

「大連不哭,我們保護你」、「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環境、還我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滾出大連」

大連市民們拿著不同標語、布條走在大街上,路旁的人們一一加入遊行。這是他們頭一次走上街頭,沒有任何人組織,只是網路上的號召,但老女老少都出來了。鎮暴部隊一旁嚴陣以待。

人群走到市政府廣場前時,已經超過上萬人。在熱烈的口號中,大連市委書記唐軍緩緩步出,站在警車上,對群眾宣佈市政府會搬遷工廠。

在中國,這是難得的人民的勝利。這也是第一次,政府在人民抗議下宣佈工廠停產並且搬遷。(但工廠搬遷並非完全是這場運動的成果。早在8月10日,新華社就說大連領導人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要討論搬遷 。)

被抗議的對象是一座名為「福佳大化」的民間企業,這是大連十大著名民營企業、中國石化企業一百強。這個工廠生產PX(對二甲苯),而這種石化產品被用於制造聚酯薄膜和聚酯纖維產品的原料,具有致癌物質。就在前一週,也來過台灣的梅花颱風來到遼東半島,海上大浪突破了福佳大化附近的防波堤,政府緊急疏散群眾,但已造成大連市民恐慌,再加上去年的油罐爆炸和毒氣洩漏事件,因此引起這次市民大規模遊行抗議。

這次大連市民遊行確實為中國的公民運動開啟新的一頁。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在80年後中後期先是以知識份子為主要求自由民主的運動;過去10幾年,則是以普通公民爭取基本權益為主的維權運動,主要包括工人、農民、和城市居民。當然,維權律師、媒體記者或是網路運動份子也在維權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是進入網路時代後。在中國學者李凡最近在台灣出版的新書中,他將前者稱為自由運動,後者稱為民權運動,而總的稱為「自由民權運動」。

在20世紀末開始,又出現學者于建嶸稱為的「社會洩忿」型騷亂。在過去許多嚴重的群眾騷亂中,如2008年貴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參與者與事件本身並無直接利益關係,但卻都參與騷亂,甚至以激烈行動如砸或燒警車。這當然反應出一種強烈的社會憤恨,不論是對於官二代、富二代或是在中國蔓延的各種特權腐敗。于建嶸開玩笑說,在大陸吵架如果吵不過別人,只要說一句:「你不就是個當官的嗎?」肯定會有許多人過來幫你。

在過去十多年的維權運動中,農民的不滿先是對於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稅費,後來則是抗議土地被徵收等問題。工人維權的議題則包括國企改制導致失業、拖欠工資、社會保險,到去年則出現8、90後青年農民工要求成立自主工會。市民維權抗爭主要是針對房屋拆遷,並有不少是社區業主集體的維權運動,在近期環境議題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兩起環境議題引起的市民上街,更成為標誌性行動,也為此次大連遊行起了示範作用。

一次是2008年在廈門發生的反對PX化工廠的「散步」,使建廠計畫取消。2009年,廣州番禹計畫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數萬名市民上街反對並提出各種替代方案,當地政府也中止計畫,宣佈進行更多公眾諮商。2010年,與環境議題無關,但上海膠州路大樓的火災,20萬市民上街獻花,也被視為一次重要的公民集體行動。

在這些行動之後,市民們對於上街的恐懼降低,尤其是規模到了成千上萬的地步,只是在無組織的情況下,如何在議題出現時可以集體上街遊行仍然是一個難題。這次大連市政府在遊行現場也關閉3g網絡,防止大家上微博發訊息(上次廈門反PX遊行,則是封鎖簡訊功能)。

對大連市政府來說也有一個兩難:面對上萬人的市民遊行,他們如果鎮壓或者不理會市民,必然會陷入更大的危機,尤其在群體性事件暴力化不斷升高的此刻;但他們今天順應民眾要求,也許給了大連市政府正當性,但卻可能給其他地方政府、甚至中央出了難題:因為更多民眾會知道,人民的力量是有效的。

面對人民站起來,要鎮壓還是改革,是所有專制者的核心難題,也將是北京政府日後難以迴避的問題。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