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9.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濕地保護聯盟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Grist Magazine
崔媽媽基金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專欄作家:三葉蟲紅螢的幼態持續

作者:楊家旺

蘇東坡的「老夫聊發少年狂」,是一種行為上的年輕;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說的:「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則是心理上的年輕;照片裏這隻「幼態持續現象」的三葉蟲紅螢(Duliticola sp.),祂的年輕,是一種生理上的年輕。

三葉蟲紅螢,在英文俗稱上,我見過Trilobite beetle,中文直譯是「三葉蟲甲蟲」;我還見過另一種英文俗稱Trilobite larva,強調其外觀像三葉蟲且幼態持續的現象;還有一種結合兩者的英文稱呼Trilobite larva beetle,把三葉蟲、幼態持續和甲蟲的特性全綜合在一塊的稱呼。由於這種甲蟲屬於紅螢科(Family Lycidae)昆蟲,因此我直接在本文稱祂為三葉蟲紅螢好了。

精采內文

 
 

 

【紀念賈福相】哲人日已遠

作者:方力行

賈福相老師的過逝,對我而言,幾乎象徵著最後一位在科學上成就卓越,但同時在文學修養、人品才情上兼有深厚傳統知識份子風範的碩學鴻儒的隕落。

初識賈老師大約在二十七、八年之前,張崑雄老師第一次邀他回台講學,我們三人在一間餐廳吃飯,賈老師語出驚人,告訴我幾件事,至今記憶猶新,第一是強調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認為人類族群膨脹一定是環境的浩劫,如今看來,所言不虛,第二是美言我是台灣第一位從加州大學史貴普斯海洋研究院回國服務的海洋學者,日後要努力,有所貢獻,這其實都是張崑雄老師的功勞,第三是要我開拓海洋科學的領域,讓台灣認識什麼是海洋生物(Marine biology)教育和研究,而不只囿於當年的漁業、養殖窠臼,這部份我一直有照著他的想法做,如今若略有成果,也是其來有自。

精采內文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蛙從那裡來?

作者:施信鋒

談到青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牠們是兩棲類,可以水生也可以陸生,平常喜歡棲息在有水的環境,以上的觀念大致上都還算正確,只是可能有部分的人會以為烏龜、鱷魚等類的生物也是兩棲類,因為牠們也是陸水生兩棲,如果到今天為止您還是這麼認為的話,那麼請繼續往下看就對了!

01-01-00601-01-007

其實兩棲類(兩生綱)在生物分類上是有以下不可或缺的特徵: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樹火用餐美學熱潮,席捲港都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九月已是夏天的尾巴,但高雄熾熱的陽光卻不曾稍歇。令人意外的是,9月2日在大汗淋漓和情緒焦躁中,貴賓與記者朋友們步入駁二藝術特區C5展區,迎面襲捲而來的,竟是一波又一波令人暑氣全消的美學浪潮,讓人在寧靜氛圍的洗禮中,滌盡紛亂心緒;也在六桌獨創的美麗辦桌風景中,愉悅地享用傳統經典菜餚。


▲ 城市山民、OEY的情境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三葉蟲紅螢的幼態持續

作者:楊家旺

蘇東坡的「老夫聊發少年狂」,是一種行為上的年輕;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說的:「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則是心理上的年輕;照片裏這隻「幼態持續現象」的三葉蟲紅螢(Duliticola sp.),祂的年輕,是一種生理上的年輕。

三葉蟲紅螢,在英文俗稱上,我見過Trilobite beetle,中文直譯是「三葉蟲甲蟲」;我還見過另一種英文俗稱Trilobite larva,強調其外觀像三葉蟲且幼態持續的現象;還有一種結合兩者的英文稱呼Trilobite larva beetle,把三葉蟲、幼態持續和甲蟲的特性全綜合在一塊的稱呼。由於這種甲蟲屬於紅螢科(Family Lycidae)昆蟲,因此我直接在本文稱祂為三葉蟲紅螢好了。

徐仁修的《赤道無風》,講述的是他在婆羅洲(Borneo)雨林的探險,這本書在進入文字講述前,有將近六十頁關於人文與自然生態的精彩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便是三葉蟲紅螢,當然,如果你想要更快看見這本書上出現的三葉蟲紅螢,很簡單,不需翻開書,只要看看封底,馬上就有一隻趴在那裏。

黃一峰在「謹以這本書向給予我指導的--荒野自然生態攝影家 徐仁修先生 致敬」的《雨林野瘋狂」裏頭,也介紹了三葉蟲紅螢。這是一種在婆羅洲的神山(Mount Kinabalu)不難見到的昆蟲。黃一峰寫道:「當地人稱為三葉蟲的蟲子,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長得像史前三葉蟲的昆蟲,是三葉蟲型的紅螢科昆蟲……如果不是昆蟲攝影家楊維晟提醒我觀察前三個突出體節,以及和身體不成比例的小小頭部,我可能還會一直以為牠是某種馬陸。

楊維晟在《甲蟲放大鏡》一書,介紹的幾乎都是台灣產的甲蟲,但他仍花小小篇幅提到他在婆羅洲與法國普羅旺斯拍到的一些甲蟲。婆羅洲的甲蟲照片,收錄八張(種),其中也包含了三葉蟲紅螢,附圖的文字說明,楊維晟寫道:「紅螢雌蟲又稱為三葉蟲型甲蟲,怪異的長相簡直和古老的三葉蟲一模一樣。」

其實三葉蟲紅螢的似三葉蟲外觀,並非雌雄成蟲都是如此,這是雌蟲成熟不同於雄蟲的外觀,一種幼態持續的外觀。也就是說三葉蟲紅螢的雌雄蟲在幼蟲時期大約就是長這副模樣,沒有翅膀,以及長形身體。但羽化後的雄蟲,如我們在台灣常見的紅螢成蟲,有翅鞘,非常甲蟲的樣子,體長往往不到一公分。而三葉蟲紅螢的雌蟲成熟後,就像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的,明顯的前胸、中胸、後胸,以及不明顯的小小頭部,三節胸部下分別各具一對步足,標準的昆蟲,擁有六隻腳的特徵。在體型方面,三葉蟲紅螢的雌蟲遠遠大於雄蟲,身體約有五公分長。

2011年07月02~10日的婆羅洲之旅,於第二晚的夜觀,台南的微風伙伴在枯葉堆裏發現了幾乎不可能被發現的另一種像枯葉的三葉蟲紅螢(Duliticola hoiseni)。我們於這一趟婆羅洲雨林之旅裏,一共發現了三隻這種三葉蟲紅螢。這種三葉蟲紅螢在外觀上不同於神山發現的那種紅色三葉蟲紅螢。這種三葉蟲紅螢身體的前半段,擁有扁平而寬大的前胸、中胸和後胸,身體後半段的腹部,則像一截截的魚骨頭(如下圖1)。圖2可見扁平的三截胸部背板。圖3是祂的腹面,三對足分別對應三截胸部。圖4裏,祂小小的頭部從前胸背板下緣的前端伸出來。

三葉蟲紅螢的食性,據說,還不那麼明確被了解。有研究資料提到腐木的汁液和真菌是已被觀察到的食物。換言之,祂們的食性有可能更廣泛,也可能並不那麼多種,想要有更肯定的答案,必須擁有更多實驗研究和觀察記錄才行。

至於三葉蟲紅螢的「幼態持續現象」,在一些螢火蟲身上也看得到。2011年05月,許多媒體相繼報導了特生中心在馬祖列島的生物資源調查裏,確認了兩種原以為是「大場雌光螢」的螢火蟲。一種是「北竿雌光螢(Rhagophthalmus beigansis )」、另一是「東莒黃緣雌光螢(Rhagophthalmus giallolateralus )」,這兩種雌光螢科的螢火蟲,和三葉蟲紅螢一樣,雌成蟲具有幼態持續現象。兩種雌光螢的雌成蟲會發光,雄成蟲不會發光。無翅膀只能爬行的雌成蟲,在交配時期,高舉發光的尾部,吸引不會發光、但具備飛行能力的雄蟲前來交配。

我不禁想,一個成年人對昆蟲觀察的持續不斷,會不會也是一種幼年時期和昆蟲接觸經驗的「幼態持續現象」呢?

Top

 
 
 
 

【紀念賈福相】哲人日已遠

作者:方力行

賈福相老師的過逝,對我而言,幾乎象徵著最後一位在科學上成就卓越,但同時在文學修養、人品才情上兼有深厚傳統知識份子風範的碩學鴻儒的隕落。

初識賈老師大約在二十七、八年之前,張崑雄老師第一次邀他回台講學,我們三人在一間餐廳吃飯,賈老師語出驚人,告訴我幾件事,至今記憶猶新,第一是強調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認為人類族群膨脹一定是環境的浩劫,如今看來,所言不虛,第二是美言我是台灣第一位從加州大學史貴普斯海洋研究院回國服務的海洋學者,日後要努力,有所貢獻,這其實都是張崑雄老師的功勞,第三是要我開拓海洋科學的領域,讓台灣認識什麼是海洋生物(Marine biology)教育和研究,而不只囿於當年的漁業、養殖窠臼,這部份我一直有照著他的想法做,如今若略有成果,也是其來有自。

賈老師後來回台灣勤了,朋友、學生也多了,我因而親炙時少,私淑懿時多,直到台北海洋館開幕前,老闆王令齡請我推薦一位館長,我那時剛好在香港科技大學林垂宙副校長的邀請下去該校講學後不久,知道賈老師可能會退休,想以他的名聲,不但可為海洋館加分,也可帶動私立水族館做些公益的事,因此誠心舉薦,沒想到雙方都善意十足,一拍即合,展開了賈老師三年名譽館長的生涯,那時候我們兩人都是聯合報副刊的作者,兩人都在辦水族館(海生館的國際正式名稱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水族館),兩人也都覺得海洋社會教育是所有其他教育的基礎,於是就和聯合報副刊的主編陳義芝先生共同籌辦了第一屆台灣海洋環境會議。

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會議中所發表的文章,不再只是印印學術專刊,而是經過文字編輯後,以一系列整版的文章在報紙上發表(當年聯合報號稱發行量超過百萬份),事後再將文章彙整成書,由正式的出版通路發行,好讓海洋科普知識可長可久的深入民間,不會只是象牙塔中的珍寶,新聞炒作的火花。後來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的孫寶年教授和中研院的邵廣昭研究員又分別舉辦了第二、三屆會議,而這種學術機構和媒體合作:演講、報紙、出書的推廣方式,也成了現今國科會推動科普教育的濫觴之一。

賈老師在退休後更致力於文學藝術,以及傳統中國人文精神的浸淫、著述與發揚,我那時剛好也碰到一些雞零狗碎的困擾,在與賈老師的交流中,他最常鼓勵我的就是在困境時應該潛心述作,君子行止,自有方圓,何需與小人計較,而今事過境遷,細細思量他所言所行,不正是儒家思想中讀書人應該做到的,誠意正心,修齊治平,最基本,又最被現世人所輕忽的核心價值嗎?難怪他一世卓越,最後反而戮力歸真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賈老師福壽已全,何需再留在世上受苦?倒是希望他的風範,能啟發後輩,再現忠誠信實,術德兼修的儒者之風,引領海洋生物學門,更闢新局。

敬此為悼。

Top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蛙從那裡來?

作者:施信鋒

談到青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牠們是兩棲類,可以水生也可以陸生,平常喜歡棲息在有水的環境,以上的觀念大致上都還算正確,只是可能有部分的人會以為烏龜、鱷魚等類的生物也是兩棲類,因為牠們也是陸水生兩棲,如果到今天為止您還是這麼認為的話,那麼請繼續往下看就對了!

01-01-00601-01-007

其實兩棲類(兩生綱)在生物分類上是有以下不可或缺的特徵:

◎幼體用鰓來呼吸,而且生活在水中。

青蛙的幼體就是蝌蚪,所以蝌蚪生活在水裡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事,不過有趣的是青蛙蛋為了避免被捕食或者其他原因,部分種類會產卵於陸地上或者有特殊的保護形式,不過最終蝌蚪還是必須在水裡生活。

◎成體用肺及皮膚呼吸,而且生活在陸地上。

蝌蚪變成青蛙有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就是呼吸器官的轉換,成體登陸之後,鰓就無法做氣體交換的動作,所以會放棄鰓的構造,改成利用肺跟皮膚來呼吸,不過因為肺的發展不完全,皮膚的呼吸效率遠高於肺的呼吸效率,有些種類甚至會用口腔內膜來呼吸,例如在婆羅洲甚至還有無肺的兩棲類,單純只靠皮膚來呼吸,這也是兩棲類為什麼身上的皮膚始終需要保持濕潤的原因,因為這樣有助於氣體的交換。

◎卵沒有硬殼保護,只有一層類似魚卵的薄膜。

粉圓之所以會被稱為「青蛙下蛋」,就是因為外形真的和青蛙蛋相當類似,一個小小的卵,外層裹著膠質保護,不過因為缺乏堅硬防水的硬殼,所以大部分的蛙卵必須直接產在水裡,少部分則是產在潮濕的地方。

◎皮膚沒有鱗片或者角質化不完全,不防水。

兩棲類算是生物登陸的過渡物種,在演化上不算先進,所以皮膚的角質化並不完全,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也因為沒有角質化的關係,身體的皮膚並不防水,體內水分的蒸散也比一般生物快了許多,所以兩棲類還是不能脫離潮濕陰暗的環境生活,甚至幾乎長時間都待在水裡或者潮濕的石塊土壤底下,如果長期處在乾燥的環境或者曝曬在太陽底下,可能會導致脫水甚至死亡。

目前已知的兩棲類已經超過6000種,而在兩棲類底下,其實還分成三個大類,第一個就是有尾目,特徵是有四肢有尾巴,就是我們俗稱的娃娃魚或者山椒魚皆屬於此類,目前數量大約有600種,第二個是無尾目,就是我們常見的青蛙與蟾蜍,特徵是有四肢但沒有尾巴,目前數量大約有5500種以上,第三個則是無足目,無四肢但有尾巴,是只產於熱帶地區的蚓螈,數量大約200種上下。

【書的小檔案】

書名:兩棲特攻隊

作者:施信鋒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 期:2011年07月08日

定價:450元

Top

 

享綠生活:樹火用餐美學熱潮,席捲港都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九月已是夏天的尾巴,但高雄熾熱的陽光卻不曾稍歇。令人意外的是,9月2日在大汗淋漓和情緒焦躁中,貴賓與記者朋友們步入駁二藝術特區C5展區,迎面襲捲而來的,竟是一波又一波令人暑氣全消的美學浪潮,讓人在寧靜氛圍的洗禮中,滌盡紛亂心緒;也在六桌獨創的美麗辦桌風景中,愉悅地享用傳統經典菜餚。


▲ 城市山民、OEY的情境


▲ 小林順子的「海洋」與「日月」

這場充滿實驗性的「展覽」、「工作坊」與「創意辦桌」,是「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生活美學展系列活動之一,樹火再度從中台灣繼續挺進南台灣,展現「紙與用餐」的獨特風情。展場首先讓貴賓們驚豔不已,小林順子的「海洋」,呈現台灣獨特的島嶼風情,及海洋澎湃的生命力;而上海城市山民陶製茶具、日本OEY水引,搭配樸實的木製家具,點綴乾紙漿模擬出的庭園細石,讓空間充滿平和的禪意與詩境!

此外,開幕當天的辦桌更是一絕。充滿常民色彩的「辦桌」習俗,想必對南台灣的民眾來說再熟悉不過,但是辦桌與「藝術」,卻總是像兩條平行線,八竿子也打不著。傳統的辦桌場景怎麼朝「美」的境界靠近?「紙」又要怎麼運用在桌上?懷抱著一股強烈的好奇心,吸引了二十多位興致勃勃的志工與學生們主動報名。九月二日工作坊活動中,樹火與比利時設計師Thomas Foguenne(托瑪)彷彿啟動了創意的開關,讓美感源源不絕的湧出。

準備過程中,只見樹火與參與的朋友們,擷取東方文化的養分,運用花布紙、剪紙與摺紙技法、水墨藝術,創作出桌巾、餐巾、筷套,再點綴隨手可得的自然植物,難能可貴的不單單是桌面的美麗視覺,更是那份期待賓主盡歡的暖暖心意!


▲ 高雄辦桌實況

在樹火為駁二量身打造的展覽情境中,昔日扮演港口倉庫的駁二,彷彿褪去濃厚的工業色彩,換上人文與藝術的新裝。而創意辦桌傳達的新意,更是樹火期待深入南部引動餐桌改造,所種下的一顆美麗種子,等待有心人發掘與栽培,讓「美」落實在港都人的生活當中。

高雄巡迴展將從即日起至10月10日免費參觀,有興趣的民眾歡迎一起來感受樹火的用餐美學!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