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0.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濕地保護聯盟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Grist Magazine
崔媽媽基金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刺青臉譜

作者:施信鋒

中國樹蟾

蝌蚪是不是都長得一模一樣?不就是黑黑灰灰的,圓滾滾的身體配上一條長長的尾巴,我想大部分的人一定都這麼認為,而早期的我也覺得蝌蚪都長得一樣,怎麼這麼難以分辨,不過長期的觀察經驗告訴我,其實還是有些訣竅的。

精采內文

 
 

 

楊家旺專欄:讀〈荒石園〉

作者:楊家旺

攝於阿塱壹

常有人指責法伯的昆蟲書寫用語不夠莊嚴,欠缺學術氣息。法伯很不以為然地說(對著他心愛的昆蟲說):「我親愛的昆蟲們,如果因為對你們的描述不夠令人討厭,所以說服不了這些正直的人,那麼就由我來對他們說:『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牠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既恐怖又可憐的東西,而我則使得人們喜歡牠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屍場裡工作,但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是探究生命。」表面上法伯好像是對著昆蟲說這番話,但我明白,他真正想說給的對象卻是人,他的讀者,還有那些學者聽。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家園樹

作者:陳俊銘(第六屆環境新聞編採營學員)

一直嚮往著綠蔭的森林,有參天的巨木,最好有如阿凡達電影中的家園樹那樣的景緻,不過那樣的家園樹只在虛擬想像空間存在著。

氣生根自上垂下的美麗廊道(新北投 陳俊銘 攝)

而現代的都會生活中,雖然沒有電影裡的夢幻家園樹,但鄰里間也多半有著一些老樹,這些老樹也往往是鄰里的共同記憶,也是都市綠化程度的指標,是另ㄧ種形式的家園樹。我想它也應該是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代表,否則在社區經濟發展與自然文化保存的拉鋸下,老樹也往往成了貪婪財團與昏庸政府聯手合作下的犧牲品。與台北人最切身相關的應該是松山菸廠改建為大巨蛋的案子了,在這過程中為了保護老樹而產生的抗爭,敵不過政府財團的粗暴,也沒有引起繁忙的台北人對這個議題的關心〈相關新聞可見: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03/131/2w6h3.html〉,實是台北人自己和子孫們的損失。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聆聽台東:漫步藍色邊境。出賣杉原海岸

作者:YUCHI HSIAO

P7297306.JPG

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台灣美麗的東海岸是島嶼最珍貴的資產,多少年來,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到這片土地上,慶幸身在台灣的自己何等幸運,能有如此天上給予我們的禮物。然而這幾年,每當我要跟人家介紹台東這片遼闊廣大的藍色海岸時,總不禁會想起那座幾年前就在這裡破獲曾經是台灣最美的沙灘之一的杉原海岸的大怪物,我們的土地正在東海岸不斷的被賤賣,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我的痛心與難過,只希望能藉由讓更多人知道台東與東海岸的美,讓更多人珍惜這些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不要再讓政府與財團任意的踐踏破壞她,我渴望這些人有一天能了解身為台灣人自己應該要保護的到底是甚麼?而不是為了利益,輕易蹂躪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除了擁有這些最美的禮物,是否應該還必須擁有足以匹配的道德與正義來保護這一切?

精采內文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刺青臉譜

作者:施信鋒

中國樹蟾

蝌蚪是不是都長得一模一樣?不就是黑黑灰灰的,圓滾滾的身體配上一條長長的尾巴,我想大部分的人一定都這麼認為,而早期的我也覺得蝌蚪都長得一樣,怎麼這麼難以分辨,不過長期的觀察經驗告訴我,其實還是有些訣竅的。

澤蛙要辨識台灣的兩棲類其實並不困難,難就難在幼體及卵的分辨,山椒魚基本上還可以用棲地來辨識,不過混棲的蝌蚪難度就高了,較基本的辨識方式是可以從牠們的體色來著手,例如深黑色的就有可能是部分樹蛙或者蟾蜍的蝌蚪。如果牠們都聚集在一起,那就一定是蟾蜍的蝌蚪了,而有些蝌蚪的頭部或者背上也會有花紋,例如莫氏樹蛙的蝌蚪,背部都有一個像是鑰匙的圖案,而白頷或者斑腿樹蛙的蝌蚪,吻端都有一個白點,中國樹蟾的蝌蚪背上則有兩條金色縱線,澤蛙最可愛,嘴唇邊會有三條小白線。

蝌蚪體型的大小有時候也可以當成參考的依據,例如體長超過5公分,身上有一些黑褐色斑點,那就可能是腹斑蛙,更大型一點的超過10公分,那就是牛蛙的蝌蚪了。尾長跟身體的比例,也可以當做參考的依據,例如斯文豪氏赤蛙的蝌蚪尾巴長度都超過身體兩倍長,而樹蛙科的尾鰭通常都比較發達,例如翡翠樹蛙的尾鰭就相當明顯。

辨識物種有時候不一定要從外形來判斷,其實從棲地環境、季節、海拔高度、分布地區都可以當成辨識的參考依據。

腹斑蛙蟾蜍

翡翠樹蛙莫氏樹蛙

長腳赤蛙梭德氏赤蛙

【書的小檔案】

書名:兩棲特攻隊

作者:施信鋒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 期:2011年07月08日

定價:450元

 

Top

 
 
 
 

楊家旺專欄:讀〈荒石園〉

作者:楊家旺

攝於阿塱壹

親愛的兒子:

這封信我要和你聊聊《法布爾昆蟲記》第二冊第1章〈荒石園〉。法伯不是很有錢的人,但是他對昆蟲有一種長久而熱情的執著。買一塊屬於自己的荒地似乎是他多年的夢想,這一章,我看到法伯的長久期待突然被滿足了。法伯說:「這就是我所想要的:一塊地。哦!一塊不要太大,但四周有圍牆,不會有馬路上各種麻煩的土地;一塊日曬熱烤,荒蕪不毛,被人拋棄但卻是矢車菊和膜翅目昆蟲鍾愛的土地。」法伯說這是他自己「以不曲不撓的勇氣跟窮困潦倒的生活搏鬥了四十年」才得到的實驗室,一座面朝藍天,雜草叢生的露天實驗室。

常有人指責法伯的昆蟲書寫用語不夠莊嚴,欠缺學術氣息。法伯很不以為然地說(對著他心愛的昆蟲說):「我親愛的昆蟲們,如果因為對你們的描述不夠令人討厭,所以說服不了這些正直的人,那麼就由我來對他們說:『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牠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既恐怖又可憐的東西,而我則使得人們喜歡牠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屍場裡工作,但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是探究生命。」表面上法伯好像是對著昆蟲說這番話,但我明白,他真正想說給的對象卻是人,他的讀者,還有那些學者聽。

終於擁有了一塊屬於自己荒地的法伯,將這一塊人類認為沒價值的荒蕪之地命名為「荒石園」。在這一座他朝思暮想的露天實驗室裏,昆蟲自在的生活,法伯則可以安心且持續地從事昆蟲生活史的觀察。他說荒石園是膜翅目昆蟲的天堂,各式各樣的膜翅目昆蟲都有,建土屋的、建紙板屋的、攪拌黏土的、鑽木的、挖巷道的……蜂類都有。他提到自己曾把新發現的物種寄給波爾多理學院的佩雷教授(一位昆蟲學者),佩雷教授問他是以什麼特殊捕蟲法才能捉到這麼多稀罕的品種。他告訴我們:「我並不是捕蟲專家,更不熱衷於此道,因為我更感興趣的是正在從事工作的,而不是用一根大頭釘釘在盒子裡的昆蟲。」兒子,法伯是一位無與倫比的觀察家(達爾文語),而且他本身不是學院的昆蟲教授,他熱衷於昆蟲生活史的觀察,可以說是有心成為一名昆蟲觀察家的人的典範。但,兒子,也別忘了我常告訴你的,昆蟲分類是一非常基礎且重要的課題,沒有昆蟲的分類,許多的描述都不知所指為何了。

法伯的這座荒石園,昆蟲既豐富又多樣,他說:「如果我能夠讓牠們說話,那麼跟牠們的談話一定會使我孤寂的生活得到許多樂趣。這些昆蟲,有的是我的舊交,有的是新識。」法伯在觀察和研究這些昆蟲的過程裏,一定常常和祂們說話。(孩子,咱倆不也常常如此嗎?)我們認識的那些喜歡自然觀察的伙伴,他們似乎也常常和生物說話,有些人說給整座山聽,有些人說給植物聽,有些人在聽到青蛙說話時回應蛙語,有些人則是以鳥語回應鳥語。這些自然的朋友,似乎都有一套自己和大自然或其他生命對話的方式。

我想,如果我們不曾在大自然裏頭和自然界的生物對過話,我們怎麼可能了解大自然呢?不了解大自然,要怎麼保護大自然呢?不了解大自然,不了解自然界生物的需求,要怎麼正確的保護大自然呢?不了解大自然的機制,談保護政策時,若非淪為口號,便往往適得其反,雖以愛之名行動,卻反而造成傷害的結果。尤其是一些屢見不鮮的放生儀式,將淡水生物放至大海,或將海洋生物放到池塘。再不然就是將買來的牛蛙放至池潭,任這些牛蛙將水生昆蟲吃光光。這種對生態的不了解所導致的生命浩劫,便是缺乏自然觀察、缺乏與生物在野地裏互動的人最可能引發的錯誤行動。

因此,兒子,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心,雖然可以無止盡提升,但是對於保護自然的行動拿捏,卻需要更多時間的置身於自然之中,與植物、與昆蟲、與兩棲爬蟲、與鳥類哺乳類、與水、與石,甚至與整座山對話並長時間相處,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保護自然的行動是專業的,不是任意而為的。不是砍掉雜草種上樹木就符合生態,不是將買來救來的生命隨意放生到一座山、一池潭就符合生態。是需要參考許多像法伯這樣的人的研究成果,甚至自己也要投入某一程度的觀察、累積一定程度的自然經驗才可能做出正確決定的。

兒子,就像我在這封信裏附給你的這張照片,一張拍攝於阿塱壹古道一處人類可能會認為不毛之處的土地上。許多人肯定不曉得這兒是某一種蜂類築巢育子的地方?即使知道,會在乎祂們無法繁衍後代所可能導致的物種滅絕嗎?當我們要開發這裏時,我們會問問祂們的意見嗎?

我很喜歡〈荒石園〉這一章的許多看法,這些看法深具啟發,引起我不少思考,我也希望你願意花一點兒時間看上一遍,甚至兩遍以上,如此一來,兒子,下回你也許就可以跟我分享你的看法了。

楊家旺2011.06.16

Top

 



 
 

自然書寫:家園樹

作者:陳俊銘(第六屆環境新聞編採營學員)

一直嚮往著綠蔭的森林,有參天的巨木,最好有如阿凡達電影中的家園樹那樣的景緻,不過那樣的家園樹只在虛擬想像空間存在著。氣生根自上垂下的美麗廊道(新北投 陳俊銘 攝)

而現代的都會生活中,雖然沒有電影裡的夢幻家園樹,但鄰里間也多半有著一些老樹,這些老樹也往往是鄰里的共同記憶,也是都市綠化程度的指標,是另ㄧ種形式的家園樹。我想它也應該是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代表,否則在社區經濟發展與自然文化保存的拉鋸下,老樹也往往成了貪婪財團與昏庸政府聯手合作下的犧牲品。與台北人最切身相關的應該是松山菸廠改建為大巨蛋的案子了,在這過程中為了保護老樹而產生的抗爭,敵不過政府財團的粗暴,也沒有引起繁忙的台北人對這個議題的關心〈相關新聞可見: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03/131/2w6h3.html〉,實是台北人自己和子孫們的損失。

繼續生長漸變粗的氣生根 (新北投 陳俊銘 攝)

老樹中又以榕樹最具代表性;榕樹下的故事,相信是你我都有的回憶。爬樹、抓迷藏、泡茶聊天、下棋、乘涼等‧‧‧ 

從小就對榕樹特化的氣生根感到非常神奇,小時候叫它老公公的鬍子。不過那ㄧ絲絲從上垂下來的氣生根,,其實是用來吸收空氣中潮溼的水氣。如果不去拉扯它,它也可以垂到地面後,繼續變粗,轉變成支持根。

有人說樹老了,漸漸失去了光合作用,而僅行呼吸作用,應該要砍伐它。不過,砍伐與否,誰能決定呢?老樹身上也往往有著依附植物行使著光合作用,繼續擔負起生態自然的運行。所以說,要如何以人的價值角度作老樹的去留判斷呢?

更可怕的是以經濟開發之名,大舉砍伐山林,甚至盜伐珍貴林木,不正如阿凡達電影中Skyman對覬覦的Pandora無情的攻擊。等到大自然反撲時,自以為優等的文明人,大概都得從自然的國度裡被驅逐出境。

保留一棵未來的家園樹吧!即便那只是鄰里間非常普通的一棵榕樹,更不用說是已有世代歷史的老樹,讓後代子孫還有機會看到綠蔭的森林與參天的樹木吧!

本文轉載自CMC'S Blog陳俊銘

Top

 

享綠生活:聆聽台東:漫步藍色邊境。出賣杉原海岸

作者:YUCHI HSIAO

P7297306.JPG

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台灣美麗的東海岸是島嶼最珍貴的資產,多少年來,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到這片土地上,慶幸身在台灣的自己何等幸運,能有如此天上給予我們的禮物。然而這幾年,每當我要跟人家介紹台東這片遼闊廣大的藍色海岸時,總不禁會想起那座幾年前就在這裡破獲曾經是台灣最美的沙灘之一的杉原海岸的大怪物,我們的土地正在東海岸不斷的被賤賣,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我的痛心與難過,只希望能藉由讓更多人知道台東與東海岸的美,讓更多人珍惜這些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不要再讓政府與財團任意的踐踏破壞她,我渴望這些人有一天能了解身為台灣人自己應該要保護的到底是甚麼?而不是為了利益,輕易蹂躪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除了擁有這些最美的禮物,是否應該還必須擁有足以匹配的道德與正義來保護這一切?
 
許多朋友會問我台東海線有那些私房景點可以去,但對我來說,台東處處是風景,即使是隨意的路邊都有他的美,如果在台11線藍色公路上,每當好天氣經過這裡時,真的隨時都會想讓人停在路邊,讓藍天大海親吻著自己。也因此,台11海線,光是在離台東市不遠的一些地方,即使你不知道太多的私房景點,這些休憩區就足以讓你感受到台東海洋的無限魅力。

小野柳

0d464ab7c6dbee4bfc0b00cb89f1c0b985c907ca72144c06d58186696d252759

從台東市向北前進過了中華大橋,走台11線就會先經過台東富崗漁港,這裡就是要搭船往綠島蘭嶼的港口,附近有很多海產店,都可以用不算貴的價格享用到十分新鮮的海產料理,有很多人來台東都是為了去綠島蘭嶼玩,下了火車就會直接來到這個小港,而少了許多在台東停留的時間,很是可惜。我們過了可愛的富崗漁港後,再往北就會到相當知名的地質景點小野柳小野柳是觀光客十分多的景點雖然這裡遊客眾多但我覺得還是值得去一次裡面有著像是北海岸一樣特殊風化的海岸岩石、地形、動植物等其實都是值得看看或了解的東西,不過話說回來小野柳的夏天非常的熱,所以最好不要正午時候來到比較好。

伽路蘭

c9d631deffe52a9d0accf876fa74bb72067397ad8aeab5f7f3ea1378a40537d0

繼續往北邊走,一個美麗的名字伽路蘭的指標就會出現在眼前,伽路蘭社是台東縣東河鄉著名的阿美族部落,這裡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時的廢土堆放區,但後來經東管處規劃整理後,成為現在的伽路蘭遊憩區,真的很難想像這個美麗的地方以前竟然堆滿了爛泥巴呀。伽路蘭位於明顯的路邊,再加上現在這裡有著許多巨大的木雕藝術品,讓人很難錯過這裡,在伽路蘭最棒的就是可以一眼望見都蘭灣和都蘭山美麗的樣子,雖然沒有上都蘭山私房景點那麼震撼,但還是夠讓人心醉了。

都蘭山的長髮和大海融合在一起的模樣,更令人憐惜,更可以感受被當地原住民視為聖山的都蘭山的光芒。從伽路藍的海岸一眼望去,除了都蘭山和都蘭灣不可言喻的美,這裡一帶的岸邊都是小野柳般的風化岩石,從這一路延伸到小野柳都是十分特殊的地質景致,再加上海邊熱帶植物的棲息,形成了這裡特別的美,望向海的邊界,綠島就佇立在海的另一端,和我們凝視著彼此的美。

  1f04e507dc6dae047f88d71d24eb1bfecb3238b31e054d8e698c7d34d0732218

踏著海浪聲,過了伽路蘭,眼前的海岸線不論是晴天或雨天,太平洋都會用不同樣貌不同的聲音陪伴著你,也讓你沉醉其中,但是到了曾經是台東最美的沙灘杉原時,我們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壞了,一座醜陋的龐然大物就這樣橫躺在杉原的沙灘上,這座興建中的度假飯店竟然就這樣把這座台東最美的沙灘化為己有,我腦海中還停留著從前那個沒有被污染完全在太平洋擁抱中的美麗模樣,如今這座可怕的龐然大物就這樣以強暴的方式侵占了這個屬於每一個人,屬於台灣子民,屬於這個天地萬物的美麗海灣,當地的阿美族刺桐部落與藝術家們一直以他們微小的力量和財團與政府博鬥。

每次看到他們用自己薄弱的力量和這巨大的怪物抗爭,心中有著百般的難過與不解,當你有機會看過這沙灘原來的美麗模樣,那湛藍的海洋細柔的沙子,生態豐富的珊瑚礁與潮間帶,連綠蠵龜都眷戀著這裡的美,真的不敢相信台灣這樣一個面向大海的國家,為何會容許任何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這裡的美,國家不斷出賣我們的土地,不斷的破壞這座島嶼的美,真的很痛心,我們到底要用甚麼方式才能讓這些短視的政府財團,了解甚麼才是台灣這珍貴的東西,沒有這些上天賦予給我們的一切,出賣土地建再多的度假村又有甚麼用?

杉原海水浴場以前美麗的模樣,人們在沙灘上與珊瑚礁間嬉戲的時光

1310906052-4064c26f170848390682df60b422e6d81310906053-f837edf31da3dea95457209e1ea4d147

1310906054-7e29bd9eb5d3c7cf84fece465003cc651310906055-3ed31c57382802f7c450cdc24c3eea54

杉原海水浴場現在蓋了美麗灣度假村的模樣(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文章:違法開發美麗灣 殺死阿美海洋文化)

  5036878846_719b4914675036258801_6501bb7e00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出賣杉原海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0ZrP92l6OU

郡界

過了現在看起來令人難過的杉原,就會經過叫做郡界的地方,這裡因為在日治時期是新港郡與台東郡之交界處,所以稱之為郡界,雖然這是一個很容易就路過忽略的地方,但卻有一個小小迷人的郡界休憩區,老實說,這是我十分喜愛的地方,每當我經過郡界這個休憩區時,總會特地停下來吹吹海風看看海。

這裡的視野和伽路蘭也不同,也更有南國島嶼的風情,一旁就是可以浮潛的加母子灣,總覺得這裡有種小巧可人的氣質,還有一個小小的涼亭,常看到單車環島的騎士在這裡休憩,每當我停留在此,台東緩慢的氣氛會因為太平洋的層層的海濤聲,不管自己對海的想像是不是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浪漫,她都會用那獨一無二的歌聲撫慰著自己,不論你從那裡來,不論你即將去那裡,假如有一天,這些美麗都被破壞都已經不在了,那我不知道我們還有甚麼資格擁有這片土地這片海洋。

郡界休憩區

  63fa102dfb3d48564faad9af2e7b02c2289ed5ae622236bea4090afe09e5098b

 刺桐部落
 http://fulafulak.blogspot.com/ 
 全民牽手吼海洋 砲轟美麗灣搞違建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018 
 侵吞自然與部落傳統領域,美麗灣飯店如何安心入住?
 http://www.dfun.com.tw/?p=30113 
 搶救台東杉原海岸──揭發美麗灣渡假村違法開發 檢舉連署聲明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articleId=1129&op=viewPost

本文轉載自25度c的空白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