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13







近期活動

暴雨新紀元之城鎮治水研討會
2011台灣森林驗證介紹與推廣活動─永續台灣‧森林驗證展
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12/16截止)
演講:鯨豚聲學研究與應用
【錯了,也不能停】從花蓮「吉野驛事件」談台灣氾濫的道路工程
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
年年有魚-海洋保育從海鮮選擇開始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12/15截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重回凱道:土地徵收是「基本人權」議題

陳韋綸攝

不管民間是否接受,立法院即將在12月14日這個會期結束之前,將《土地徵收條例》、《住宅法》在內的「土地五法」在這幾天中闖關。經過數年土地徵收的爭議事件,土地徵收條例諸多不合理條文終於浮上台面,最後促成今日的修法。可惜最後行政院修正版本略過土地徵收最重要的「人權」 問題,只著重在徵收價從過去的「公告地價加四成」改成「市價」。然而一部只談錢的修法,也讓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完全失去了觀照人權的高度。

12月中的凱道,寒風中不時飄著細雨,即使穿著靴子的腳還是止不住冰涼的感覺。面臨土地被不當徵收的各地人民,12日晚上,又來到凱道。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 行政院小幅讓步

鐵血徵收交表決、農民泣訴無人憐

苦勞網報導:土徵條例修法不正義 

PNN報導:土徵修法今決戰 農民三上凱道

生物簡介∣尋找台灣的「伊莎貝拉」(上)

作者:施禮正(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助理);攝影:林旭宏、施禮正

「Le Papillon」,一部被翻譯為蝴蝶的法國電影,於2004年在台灣上映。麗莎,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孩,對所有事物感到好奇;朱利安,一位喜歡蝴蝶的愛好者,希望完成兒子的遺願,找到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伊莎貝拉(Isabella)」, 一種以西班牙女王命名的歐洲「蝴蝶」,美麗且罕見,壽命很短,活動時間從黃昏到子夜,每年5、6月間羽化。

朱利安爺爺帶著麗莎,完成夢想,找到了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也讓這齣感人的電影畫下句點。實際上,伊莎貝拉不是一種蝴蝶,而是屬於天蠶蛾科(Saturniidae)的一種天蠶蛾,其學名為Actias isabellae (Graëlls, 1849)。如果您想要當個追星一族,效法影片中的老爺爺在台灣尋找伊莎貝拉,這將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因為牠是一種僅產於歐洲的種類。但也毋須太失落,因為我們也有屬於台灣的「伊莎貝拉」!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瀕危的台灣黑熊(一)

作者: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也是世界八種熊類中,亞洲黑熊在分佈於台灣的特有亞種。牠們體型壯碩肥胖,頭圓頸短,眼小吻長,體重約為50至200公斤,四肢粗壯,體長約為120至190公分,短尾巴則不及10公分。由於鼻吻部與狗相似,又俗稱「狗熊」。黑熊全身被以粗糙但烏黑亮麗的的毛髮,下頦前端白色,胸前也有明顯的淡黃色的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故也稱「月熊(moon bear)」。

由於體態之故,黑熊的動作看起來略顯笨拙或遲緩,但事實上牠們能涉水、游泳,也善於爬樹,當然也跑得比人還要快,時速可超過30公里。牠們亦擁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若遇危險,通常會迅速逃避。加上黑熊數量稀少,因此人在野外看到黑熊的機率事實上極低。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台灣漁船勝吉輝7號,8日在已列為鯊魚保育區的帛琉水域,給綠色和平的「希望號」直升機目睹了船上有鯊魚及魚翅,此行遭到國際譴責。福島米接連被檢測出超出國家暫定標準放射性銫,形象再度受損 ,恐滯銷。

中國科學家表示,近50年來中國消失的湖泊多達243個,失去了它們的調節功能,容易發生非洪即澇的災害。而北極熊棲地受到壓縮,為了生存,牠們開始闖入人類的住所,加拿大北部「曼尼托巴」省出現了全球第一間「北極熊監獄」,用來解決人民的恐懼。人熊爭地之戰使出這一招,能爭贏人類的生物恐怕少之又少,可是世界自然基金提供報告,表示在2010年時,研究人員每兩天就在湄公河流域確認了一個新物種,但可能因來自人類的壓力,一些物種在被人發現前就滅絕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共同減碳責任 台灣的決心?

作者: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會議特派員)

在延會兩天後,齊聚南非德班參與氣候會議的各國代表,拖著疲憊的身軀在11日凌晨5點達成協議,將原訂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法律效力5至8年,以讓各國有足夠的時間討論一個新的氣候議定書。不過,《京都議定書》延長的詳細時程,以及延長後個別國家是否需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將留待明年討論。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7屆締約國大會(COP17)召開之前,眾人悲觀認為京都議定書無法取得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承諾,恐在2013年進入第二承諾期之前便宣告終結。

然而11日凌晨產出的大會結論,不但確保了京都議定書的存續,也提出未來接續的國際新氣候協議路線。

精采內文

 

重回凱道:土地徵收是「基本人權」議題

作者:朱淑娟

農民重返凱道監督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12月中的凱道,寒風中不時飄著細雨,即使穿著靴子的腳還是止不住冰涼的感覺。面臨土地被不當徵收的各地人民,12日晚上,又來到凱道。

經過數年土地徵收的爭議事件,土地徵收條例諸多不合理條文終於浮上台面,最後促成今日的修法。可惜最後行政院修正版本略過土地徵收最重要的「人權」問題,只著重在徵收價從過去的「公告地價加四成」改成「市價」。然而一部只談錢的修法,也讓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完全失去了觀照人權的高度。

土地徵收不只是錢的問題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昨天在凱道重申,土地徵收不是補償的問題,唯有從「保障基本人權」的角度來檢視才能看清問題。徵收,是所有溝通手段都無法取得共識下,最後不得已的手段,而這種強制的手段剝奪了人民的生存權、財產權,因此政府要取得徵收的正當性,就一定要有非常嚴謹的必要性、公益性。而當最後不得已要徵收人民的土地,就要給人民完全的補償。

昨天地政界有崇高地位的政大地政系教授顏愛靜也來到凱道聲援人民,她強調特定農業區要保留下來以因應糧食危機。而所謂完全補償,一定要擁有執照的估價師來評估市價,而不是交由地方政府來自行評估。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強調,行政院把土地徵收條例簡化成「市價補償」是粗暴的修法,「跟怪手開進稻田沒有兩樣」。土地徵收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家園、土地的問題。他強調,沒有必要性就沒有徵收,所以才會一再強調徵收前要先釐清必要性。政府的職責是維護基本人權,否則就會失去正當性。

而竹東二重埔84歲的老農謝見祥也引用憲法提到:人民的生存權、財產權受到憲法保障。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由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來提醒什麼是憲法保障人民的精神,這個政府不覺得羞愧嗎?

經典好米的田也要被徵收

農村陣線之所以堅持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是基於糧食安全的考量,而唯有盡量保留可耕種的農地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然而今天來到凱道的,還有種出十大經典好米的二重埔農民莊正燈、以及種出竹北冠軍米的新竹璞玉農民田守喜。田守喜說:「種出經典好米跟冠軍米的農田要被徵收囉,為什麼一直要把好的農地徵收、保護農地有這麼難嗎?」

然而,行政院的修正版本增加「只要是行政院核定的重大政策」,即使是特定農業區也要徵收,因此就會出現像田守喜、莊正燈這樣的案例。因為,璞玉計畫正是行政院核定的重大政策。然而所謂重大政策評估的標準是什麼?對誰重大?對什麼重大?能種出經典好米的田你說它重大不重大?

百歲老人無家可歸

土地徵收不是只有農地,昨天凱道來了新面孔,新北市八里70多歲的阿嬤汪菊、以及家中的百歲老母,因八里台北港開發土地被徵收。她一上台說話即淚流滿面,不知道一旦土地被徵收,未來她跟老母要住哪裏。

另外多年來從未在抗爭場合缺席的苗栗竹南大埔、苗栗灣寶、中科三期后里、台中烏日溪南、新竹二重埔、竹北璞玉…等地面臨土地徵收民眾今天又來到凱道。導演陳文彬、歌手阿達等藝文界人士也站出來聲援民眾。

晚間9點多,凱道愈來愈冷,暫時告別凱道,灣寶農民洪箱又說了一次:「真的希望不要再來了」。而今天,民眾期盼多年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可能在立法院表決通過,通過後人民的基本人權是否比過去有更多的保障?何時重回凱道、什麼人又會來到凱道?誰也不知道。

※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生物簡介∣尋找台灣的「伊莎貝拉」(上)

作者:施禮正(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助理);攝影:林旭宏、施禮正

※ 編按:伊莎貝拉不是喜餅,也不是法國電影中的歐洲「蝴蝶」,牠的真面目,是一種蛾。台灣的伊莎貝拉又有「月神之蛾」的美稱,想知道哪裡可以看到牠們美麗優雅的身影嗎?台灣又有幾種伊莎貝拉蛾呢?請收看本週專欄。

〈蝴蝶〉裡的蛾明星

電影〈蝴蝶〉劇照。來源:isa-tales.blogspot.com「Le Papillon」,一部被翻譯為蝴蝶的法國電影,於2004年在台灣上映。麗莎,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孩,對所有事物感到好奇;朱利安,一位喜歡蝴蝶的愛好者,希望完成兒子的遺願,找到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伊莎貝拉(Isabella)」, 一種以西班牙女王命名的歐洲「蝴蝶」,美麗且罕見,壽命很短,活動時間從黃昏到子夜,每年5、6月間羽化。

朱利安爺爺帶著麗莎,完成夢想,找到了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也讓這齣感人的電影畫下句點。實際上,伊莎貝拉不是一種蝴蝶,而是屬於天蠶蛾科(Saturniidae)的一種天蠶蛾,其學名為Actias isabellae (Graëlls, 1849)。如果您想要當個追星一族,效法影片中的老爺爺在台灣尋找伊莎貝拉,這將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因為牠是一種僅產於歐洲的種類。但也毋須太失落,因為我們也有屬於台灣的「伊莎貝拉」!

尋找.月神之蛾

台灣長尾水青蛾的雄蟲(右)與雌蟲(左)標本照(上)與停棲照(下)Actias的中文俗名是長尾水青蛾屬,英文為「luna moth」。該屬種類的最大特色,如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就是「長尾」。這一屬的成員後翅皆有一長尾突,尾突相較於翅膀的比例有些種類可以短到約略長於後翅,如伊莎貝拉(A. isabellae);有些也可以長到比前翅加後翅還長,如菲律賓長尾水青蛾(A. philippinica)。

在台灣,截至目前為止一共紀錄了三種與伊莎貝拉同屬的蛾種:長尾水青蛾(A. selene ningpoana)、台灣長尾水青蛾(A. heterogyna subaurea)與姬長尾水青蛾(A.neidhoederi )。

比起老爺爺與麗莎的尋尋覓覓,台灣的「月神之蛾」可就平易近人多了,想要看到牠們不必跋山涉水,因為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主要分佈於全台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平地偶而可見,一年多代,從三月至十月皆有機會可以見到。加上長尾水青蛾屬成員都具有趨光性,因此在郊區的夜晚就有機會欣賞到牠們的倩影。

在烏來山中,遇見了長尾水青蛾。攝影:詹嘉紋。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主要分佈於全台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平地偶而可見。攝影:詹嘉紋。

而比起另外兩種,姬長尾水青蛾可就富有十足的神秘感。牠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且數量較少,因此不易見到。此外,牠的體型只有另外兩種的約一半大,非常迷你。姬長尾水青蛾在1968年由王生鏗和余清金發表,是台灣蛾類最早由台灣人命名與發表的種類。

姬長尾水青蛾雄蟲標本照(左)與雌蟲停棲照(右)。

如何分辨伊莎貝拉的親戚?

台灣產的三種長尾水青蛾的特徵與鑑識分述如下:1.體色:三種的雌性個體前後翅皆以青色為主,然而台灣長尾水青蛾的雄性個體為黃色,其餘兩種則皆為青色;2.翅紋:長尾水青蛾的前翅亞外緣處有一條黑色直線,而台灣長尾水青蛾與姬長尾水青蛾則是波浪線(姬長尾水青蛾黑線不明顯);

長尾水青蛾雌蟲停棲照。三種的前後翅中央各有一個由黑線、粉紅色區塊與白色區塊組成之眼紋,長尾水青蛾的眼紋白色區塊發達,佔眼紋一半,台灣長尾水青蛾和姬長尾水青蛾的眼紋粉紅色區塊發達,佔眼紋一半以上;3.體型: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皆為大型種類,但姬長尾水青蛾為小型種類,僅前兩種的一半大;4.其他:姬長尾水青蛾的前翅基部有兩撮金毛,另外兩種則無。(明日待續)

※ 編按:看完以上內容,你是否感到意猶未盡呢?明日專欄將繼續告訴大家,如何飼養台灣的長尾水青蛾,敬請期待。

※ 專題介紹:台語裡,蛾被稱作「拉撒(骯髒)呀啊」,大部份民眾對蛾類持負面觀感,這是因為蛾的幼蟲常造成農損,有些蛾類外形不討喜,甚至有毒!但其實蛾類之美 並不輸給蝴蝶,且蛾類幼蟲與在地植被生態息息相關,非常適合做為一地長期監測的指標。生物簡介專欄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賞蛾小組合作,期能改變民眾對蛾類的印象,並推動賞蛾保育風氣。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瀕危的台灣黑熊(一)

作者: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談到熊,大家似乎一點也不陌生,總不免立刻聯想到悠遊於白茫茫極地捕食海豹的北極熊,憨厚可愛的竹林隱士—大熊貓,或群集河邊捕食迴游鮭魚的棕熊。當然,也有人會錯誤地以為吃尤加俐樹葉的無尾熊(有袋類)或浣熊都是熊類。一般人對於這些地球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的認識,通常也僅止於此。甚至在台灣,有人會問:「台灣有熊嗎?」

台灣明星動物

民國87至89年,在台灣史上進行首次捕捉繫放野外黑熊的研究,黑熊在屢經研究者的大力呼籲,以及媒體的競相報導後,漸露頭角。在民國90年「全民票選台灣最具代表性野生動物」的活動中,臺灣黑熊從萬民眾投票中奪冠而出。後續的世界盃棒球賽和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分別都以牠作為大會吉祥物。

近年來,台灣黑熊的「人氣指數」逐漸增加,但是一般人對於這種被列入保育類的本土珍稀、最大型的食肉類動物的了解,其實十分有限,甚至充滿誤解。甚至因為動物的曝光率增加,反而讓人誤解為台灣黑熊的保育進展順利,或產生有黑熊已經越來越多的假象。這些誤解將會成為未來在致力保育瀕危物種上的阻礙。

新月黑熊

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也是世界八種熊類中,亞洲黑熊在分佈於台灣的特有亞種。牠們體型壯碩肥胖,頭圓頸短,眼小吻長,體重約為50至200公斤,四肢粗壯,體長約為120至190公分,短尾巴則不及10公分。由於鼻吻部與狗相似,又俗稱「狗熊」。黑熊全身被以粗糙但烏黑亮麗的的毛髮,下頦前端白色,胸前也有明顯的淡黃色的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故也稱「月熊(moon bear)」。

由於體態之故,黑熊的動作看起來略顯笨拙或遲緩,但事實上牠們能涉水、游泳,也善於爬樹,當然也跑得比人還要快,時速可超過30公里。牠們亦擁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若遇危險,通常會迅速逃避。加上黑熊數量稀少,因此人在野外看到黑熊的機率事實上極低。

「恐熊症」

雖說遇熊不易,但人們仍常會問到「遇到熊該怎麼辦」、「熊會不會攻擊人?」

熊為猛獸,在自然界裡少有天敵可以威脅他。然而,除非受傷的個體和帶仔熊的母熊可能較為兇猛或敏感之外,黑熊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從野外與熊不期而遇的經驗來看,黑熊多半會自動走避。所以人最適當的反應﹐莫過於是在不驚擾動物的前提下,安靜地離開現場。「保持距離﹐以測(二者)安全」就成了人熊共存之道的最高指導原則。因此,我們實在不需要患了『恐熊症』,也就是無理頭地害怕被熊攻擊,反而應該增加對該動物的瞭解,萬一狹路相逢狀況時,便能採取適當的對策。

雜食性的食肉動物

黑熊在分類上屬食肉目熊科,很多人遂誤以為黑熊只吃肉。相反地,野外研究資料顯示牠們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並且以植物(包括芽、葉、莖、根、花、果實)為主食,佔食性的80%以上,另外也常吃昆蟲及哺乳動物、或吃腐肉,還喜歡挖掘蟻窩和掏蜂巢來吃。牠們也是機會主義覓食者,食物常隨季節不同而變動。春季時,黑熊多以新鮮多汁的幼芽、嫩草及葉為主食;夏季,則以富含碳水化合物養份的各種果實和漿果為主食,例如懸鉤子、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的果實;秋、冬季節時,黑熊則以脂肪含量豐富的堅果為主食,例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

不冬眠、低生殖率的獨行俠

台灣黑熊生殖率低,幼獸晚熟

黑熊是獨居性的動物,除了繁殖期之外,平日各自到處遊蕩尋食,並沒有固定的巢穴。和其他溫帶地區(日本、韓國、中國等)的黑熊習性不同,野外的台灣黑熊終年皆會活動,沒有冬眠的現象。黑熊雖然晝夜都會活動,但仍是以白天為主,但在橡子結實累累的秋、冬時節,牠們的活動量也會增加,不分晝夜的採食,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

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連結「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網」http://meibear.npust.edu.tw/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Top

 
 

鯊魚保育區割魚翅 台灣漁船遭扣押

本報2011年12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勝吉輝7號上漁工身後有兩隻已去鰭的鯊魚屍體,另有一袋魚翅。帛琉經濟海域在2009年已被列為鯊魚保育區,該船卻疑似在此區捕鯊魚製魚翅,已違反該區法律。(©綠色和平/Alex Hofford) 台灣漁船勝吉輝7號,8日在太平洋島國經濟海域作業時,被正與帛琉政府共同進行漁業行為監督的綠色和平「希望號」直升機目睹船上的鯊魚及魚翅。此事引起帛琉政府之譴責,因帛琉水域早於2009年就列為鯊魚保育區。雖船員面對帛琉政府調查時宣稱並割魚翅作業,仍由綠色和平「希望號」與帛琉巡邏艇遣送入港,進行詳細調查。

對此,農委會漁業署也於9日新聞稿中表示,已透過駐帛琉大使館瞭解「勝吉輝7號」漁船在帛琉經濟水域違規作業、遭扣押一事,至於是否涉違規捕鯊,有待了解。漁業署副署長蔡日耀表示,若查證屬實則交由沿岸國家法令處置,若所捕獲之鯊魚鰭與鯊魚身之重量比例不得超過5%,在國內是不受罰的。也是就說,勝吉輝7號可能面臨的是帛琉的法律處分。

帛琉總統Johnson Toribiong發表聲明表示,勝吉輝7號不但明顯違反帛琉經濟海域的法律,非法漁業行為同時危害我國人民的未來與經濟發展,更是合法漁業的一大威脅。要求停止立即這種行為。

12月8日在太平洋島國帛琉經濟海域拍攝到,疑似從事非法行為的台灣延繩釣漁船勝吉輝7號。該船作業的海域在2009年已被列為鯊魚保育區,綠色和平「希望號」直升機空拍畫面卻發現該船上有鯊魚與魚翅。(©綠色和平/Alex Hofford) 此事重創台灣國際形象,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漁業署若不積極檢視管理措施與保育方案的執行成效,將影響台灣遠洋漁業經營運作,且永續漁業只會淪為口號。綠色和平呼籲漁業署不應任由非法漁業,持續掏空太平洋資源。

盛宴中有魚翅,視為華人社會的飲食文化,然而,多個華人社會已經開始意識到全球鯊魚數量面臨的威脅,以及永續發展海洋的需要。據報導香港半島酒店體系之母公司,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即於11月宣布自2012年旗下各集團停止供應魚翅。歐盟執委會也於同月草擬全面禁止獵殺鯊魚,割取魚翅的法案。

根據WWF(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統計,鯊魚從1996年15種瀕危一直到2010年多達180種以上瀕危,其中,食用魚翅是威脅鯊魚族群數的主因。

台灣目前已研擬鯊魚「全魚上船」政策,蔡日耀表示將逐步實施,但仍提不出具體日期。

Top

 

福島米輻射超標 形象再度受損恐滯銷

摘錄自2011年12月12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日本福島市以及福島縣伊達市、二本松市的稻米接連被檢測出超出國家暫定標準 (每千克 500 貝克勒爾) 的放射性銫。這使得福島縣產米的安全性受到質疑。10月中福島縣知事佐藤雄平還宣佈福島米是安全的。沒有想到出貨後卻發現輻射超標。

由日本農林水產省和福島縣政府主導的調查機制出現疏漏,福島米必將因形象受損而滯銷。稻農和稻米批發商為此苦惱不堪。

日本共同社報導,這些地區原本就是局部輻射量較高的熱點。福島縣政府正在福島市、伊達市等 29 個市町村展開放射性物質調查,努力把握實際污染情況,同時通過從輻射超標水田中收集土壤標本調查污染的途徑和原理。

福島縣政府在 9 、 10 兩個月對收割稻米進行了先期調查,並對收割後的稻米展開了正式調查,在兩個階段的抽樣調查中都沒有發現輻射超標。縣政府官員雖然強調「該做的都做了,不可能逐一進行調查」,但最終遭殃的還是農戶。

Top

 

中國湖泊50年來消失243個

摘錄自2011年12月12日中廣新聞網綜合報導

中國科學家表示,近50年來,中國消失的湖泊多達243個,其中,江蘇消失的有11個。湖泊的消失,就代表失去了調節功能,容易造成非洪即澇。

全中國湖泊第一個問題就是,有的湖泊消失、萎縮了。國家科學院院士陳宜瑜統計下來,中國近50年來消失的湖泊共計243個,新疆消失的湖泊62個,位居榜首;內蒙古緊隨其後,消失59個;江蘇排第四,消失11個。

除了湖泊的消失外,萎縮乾涸也是個大問題,最嚴重的是西北的湖泊,其次是長江中下游。造成湖泊面積萎縮乾涸,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圍墾。建政後,全大陸合計圍墾湖泊面積估計超過 1.3萬平方公里,相當五大淡水湖泊面積總和的1.3倍。

Top

 

人熊爭地 加拿大擬設北極熊監獄

摘錄自2011年12月12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引自香港太陽報報導,北極在氣候暖化的衝擊下,使得北極熊的棲息地被大幅壓縮,而且北極熊的食物也急遽減少;氣候暖化,除了讓北極熊大熊吃小熊之外,也讓牠們屢屢闖入人類居住的地方,造成居民生活不安。

報導說,加拿大北部「曼尼托巴」省靠近北極圈的地方,就開始出現「人熊爭地」的情況。加拿大當局為了保障居民安全,特地設了全球第一間的「北極熊監獄」,只要有騷擾居民紀錄的北極熊,就會被關進這間監獄中,囚禁惡熊,讓牠們受到刑罰,希望北極熊不要再闖進人類的村子搗蛋。

Top

 

湄公河流域每兩天就有新物種發現

摘錄自2011年12月12日BBC中文網報導

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的一個報告說,在2010年,研究人員在東南亞的大湄公河流域每兩天就確認了一個新物種。

那一年研究人員記錄了超過200個新物種,但是世界自然基金的報告警告說,因為來自人類的壓力,一些物種可能會在被人類發現前就滅絕。

在被發現的新物種中有獅鼻猴和一種雌單性蜥蜴品種,這種蜥蜴靠複製繁殖。

Top

 

論壇∣共同減碳責任 台灣的決心?

作者: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會議特派員)

德班氣候會議的最後一晚,各國代表努力想達成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照片左上角是中國大陸會談代表解振華、中間紅衣女士為南非外交部長也是會議主席馬沙巴內,她左邊白髮男士是美國代表史登,她右下靠在椅子上的是歐盟代表康妮(照片由 adopt a negotiator 共享於Flickr相簿)在延會兩天後,齊聚南非德班參與氣候會議的各國代表,拖著疲憊的身軀在11日凌晨5點達成協議,將原訂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法律效力5至8年,以讓各國有足夠的時間討論一個新的氣候議定書。不過,《京都議定書》延長的詳細時程,以及延長後個別國家是否需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將留待明年討論。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7屆締約國大會(COP17)召開之前,眾人悲觀認為京都議定書無法取得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承諾,恐在2013年進入第二承諾期之前便宣告終結。

然而11日凌晨產出的大會結論,不但確保了京都議定書的存續,也提出未來接續的國際新氣候協議路線。

將會議從破局邊緣挽回的是歐盟,它在COP17召開前提出的路線圖,希望將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都拉進來一個新的國際協議,共同負擔減量責任。這個新協議預定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也就是能確認各國減量目標值,並在2015年時確立,2020年開始實施。

這套遊戲規則,與先前氣候談判一貫「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下,僅有附件一國家須達到減量目標是不同的。這個新路線圖目前暫名為「德班加強行動綱領」,得以讓美國、中國、印度願意加入,其實在於此案的法律效力尚不明朗,也不確定發展中國家將會被要求作什麼樣的承諾目標,真正的國際角力將在來年的協商才會浮現。

然而我們也可預見,面對全球普遍性的極端氣候肆虐,暖化的惡果也一一浮現,有朝一日,各國勢必共同攜手擔負減碳責任。長期躲在發展中國家名號下的台灣,也必須強化我們的國家溫室減量政策與承諾。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新的國際法框架將來會否約束台灣,政府還是有責任對抗氣候變遷,特別是台灣極易遭氣候變遷災禍,根據《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台灣的大豪雨日數明顯增多,而不降雨日數亦增多,可見旱澇風險對台灣的威脅與日俱增。

而相對於國際法律與承諾,對抗氣候變遷最重要的,仍莫過於政治決心。德國、英國都已在溫室減量政策上表現不凡。高度仰賴煤炭的澳洲,今年也提出對碳制價的政策。美國的加州在數十年前便透過汽車燃油標準、電器標準、房屋能效標準來提高整體的能源使用效率,多年來,其每人平均電力用量僅為全美平均值的一半。

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仍未通過,電價合理化的問題也無法在政治壓力下獲得理性討論,許多政策工具遲遲無法進一步推展。若是台灣能挾綠能產業政策決心,改善氣候與能源法律、政策架構的內涵,並投資綠色科技,相信我們可以在未來成為新興經濟國家低碳經濟的標竿之一。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刊於2011/12/12聯合報A15民意論壇版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